原創 孫若楠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收錄於話題#神經檔案室50個
青年卒中診斷需謹慎!
青年卒中是指18-50歲的青年人發生的卒中,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此類人群的卒中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在世界範圍內,每年有200多萬年輕人發生缺血性卒中。由於高昂的醫療費用和勞動生產力的損失,年輕人中風具有相當大的社會經濟影響。因此,我們需應儘快明確病因,做好二級預防,將卒中復發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青年卒中病因複雜(病因總結見表1),根據TOAST分型,大部分患者為不明原因或其他原因型,所以當遇到青年卒中,除了排查早發動脈粥樣硬化及傳統危險因素外,應注意其他原因排查,避免簡單的將其歸類為隱源性卒中。
以下分享一個病例:
病例
患者,女,31歲,因突發右上肢無力、口角左歪1天入院。既往體健,吸菸10年,每天4-6支,餘無其他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患者入院生命體徵正常,血糖正常範圍內,一般查體正常。神經系統查體:右上肢輕癱試驗陽性,右側中樞性面舌癱。頭顱CT平掃提示:左側中央前回低密度。考慮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一步進行頭顱磁共振印證了缺血性腦卒中診斷(圖1A)。
那麼,
該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是什麼呢?
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傳統腦血管危險因素未見異常;凝血功能、蛋白C、蛋白S等凝血指標正常,風溼、類風溼、安卡等免疫指標正常,腫瘤標誌物正常。頭頸聯合CTA血管正常,無動脈粥樣硬化改變;24小時Holter動態心電圖正常。
然而,超聲心動圖提示存在卵圓孔未閉,進一步聲學造影提示心房右向左分流。
卵圓孔未閉(PFO)是青年卒中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但是PFO只是心臟右向左分流,引發反常栓塞的結構基礎,那麼栓子來源在哪呢?
儘管患者無下肢疼痛、腫脹症狀及長期制動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我們依然進行了下肢靜脈彩超,以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這一反常栓塞的來源。下肢靜脈彩超提示左髂總靜脈少量血栓形成。
我們似乎找到了栓子來源,
可是此處的栓子是怎麼形成的呢?
進一步查核磁共振盆腔靜脈造影,顯示左髂總靜脈被右髂總動脈壓迫(圖1B和C),這一影像學表現符合May-Thurner症候群的診斷。
這時,該患者卒中病因的謎團即將揭開:我們推測是由於患者的右髂總動脈壓迫左髂總靜脈導致左髂總靜脈血栓形成,同時該患者存在PFO,左髂總靜脈的栓子脫落通過未閉的卵圓孔進入體循環,從而造成腦栓塞。
圖1 頭顱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盆腔靜脈造影
要點詳解
1.卵圓孔未閉(PFO):卵圓孔是胎兒發育期心臟裡連接左右心房的通道,來自母體的臍靜脈血經由此通道從胎兒的右心腔進入左心腔,然後灌注全身,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卵圓孔一般在出生後1年內由於左心房壓力逐漸升高而閉合。若大於3歲仍不閉合則稱卵圓孔未閉。一般人群,PFO發生率約20%-25%,在青中年隱源性卒中人群中PFO比例高達50%-60%,所以當發現PFO時,需進行反常栓塞風險(RoPE)評分,分數越高,PFO引起卒中的可能性越大。
2.RoPE評分:
3.May-Thurner症候群(MTS):是一種解剖異常,1957年由May R,Thurner J提出,其特徵是左髂總靜脈被上覆的右髂總動脈壓迫(圖2)。推測可能的機制為:右髂動脈的機械壓迫和動脈搏動均可導致左髂總靜脈內膜肥大和內皮細胞改變,這些內皮細胞的改變會導致血栓形成。
圖2 左髂總靜脈被上覆的右髂總動脈壓迫
所以,當MTS和PFO共存時,MTS可能是栓塞性卒中的栓子來源,若隱源性卒中患者發現PFO且RoPE評分>6分,需進一步查看盆腔MRV或CTV評估是否存在MTS。
表1 青年卒中病因總結
病例源於文獻改編。
往期精彩文章
參考文獻:
1.Eswaradass PV,Qazi E,Menon BK,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Unraveled:The May-Thurner Syndrome.[J].Can J Neurol Sci,2016,43:713-4.
2.Ekker MS,Boot EM,Singhal AB,et al.Epidemiology,aetiology,and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J].Lancet Neurol,2018,17:790-801.
本文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孫若楠
責任編輯:陸離先生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