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幹涉孩子過多只會適得其反,3個方面,教你把握尺度

2020-08-10 巧媽咪育兒日記

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比較盛行「笨鳥先飛」以及「努力就會成功」的教育理念。這也就是說父母會更嚴格的要求孩子。


父母對孩子嚴格要求,確實能夠使孩子更加會努力。但有些父母卻錯誤地理解了嚴格要求的本質,他們認為只有給孩子更多的壓力,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規劃的絲毫不差才是最好的。父母這種做法本質上就是超限效應,不僅會適得其反,還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有這樣一個故事:


馬克吐溫曾經參加一次婚禮的時候,牧師在教堂中央進行宣誓。起初,牧師說得慷慨激昂,著實讓人精神振奮。而馬克圖也被牧師的演講所吸引,打算要捐贈10分錢。隨後牧師並沒有結束他的演講,又說了將近10分鐘,馬克吐溫坐在椅子上都快睡著了。這令他決定,把原本要捐的10分錢變成5分。


後來牧師又說了10分鐘,馬克吐溫又改變了他的想法,一分錢也不捐給他們。之後牧師又說10分鐘演講才告一段落,之後馬克吐溫便起身,不僅沒有捐錢,還從捐款箱裡面拿走了兩分錢。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例子。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如上文中馬克吐溫的例子一樣,牧師話太多,以至於讓馬克吐溫感到厭煩——從原本想捐贈10分錢到拿走捐款箱中的兩分錢。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對孩子太多的嘮叨,或者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多,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界限,就會對孩子造成超限效應。


二、父母對孩子的超限效應有哪些不利影響?


1.影響孩子的生活


父母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界限的具體表現有:在學習方面,父母花孩子玩耍的時間都讓給了學習,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多,才會有好的回報;在孩子的生活上,父母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生怕孩子受到一點罪、受一點苦;


在孩子的交友上,父母告訴他們什麼人可以交友,什麼人不能交談,甚至有時候會告訴孩子具體的人名。父母這種做法就是超越了教育孩子的界限,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包了,而孩子「無事可幹」。這就造成了孩子得不到鍛鍊,變得愈加遲鈍。


2.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父母超越教育的界限,甚至連生活方面也不放過。本該是孩子獨立要完成的事,父母非要替孩子承擔,這會讓孩子得不到鍛鍊,使得孩子不懂得處理人情世故,不知道該怎樣生活。而且這些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極差,凡事都要依賴父母;他們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也缺乏堅持不懈的毅力;


這些孩子也沒有高出常人的智商,更沒有讓他人喜歡的情商……這些都是家長超越教育孩子界限的影響。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


3.造成家庭糾紛和矛盾


父母對孩子的生活以及人生指手畫腳,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太過。因此一些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規划進行反抗,而父母掌控欲望太強,會對孩子的這種反抗感到不適。從而使得父母與孩子陷入一個死循環,造成親子關係比較差,甚至會引發一些家庭矛盾。


三、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


1.在合理範圍內給孩子最大自由


父母也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取得一個較為精彩的人生,父母就要懂得放開手,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去自我發展。然而孩子畢竟年齡小,有些幼稚,對事情的看法不夠全面。所以父母在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的時候,也要為孩子劃定一個範圍,讓他們在範圍範圍內不斷嘗試和發展。

2.要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不能忽略他們的感受


孩子在2~3歲的時候,大腦發育逐漸完善,有了對世界的認知。這時候的他們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好奇,當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要急於否定。而是要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的目的所在,從來不能忽略他們感受。


3.聆聽孩子內心感受


很多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大,會忽略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並不是孩子想要的。這時候如果父母還未察覺到孩子內心的變化,就顯得父母太不稱職。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和他們交談,並聆聽他們的想法。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夠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才能夠不斷提升自我。

四、總結


父母對孩子管教鬆弛有度,會給孩子帶來好的結果;而父母完全把控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缺乏鍛鍊,變成人見人煩的巨型嬰兒。因此父母要想孩子真正的能夠成才、成為人中龍鳳,就一定要給孩子相對的自由。


並在此基礎上,尊重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父母心中的形象。

相關焦點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發現「兩位同事」和「啞巴」都有共同的現象:1.以自我為中心;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4.沒有換位思考。這就是「超限效應」反應的問題,只有更好的了解「超限效應」,才能讓我們更懂得與青春期的孩子、與他人相處。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承受限度,何況是青少年。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你記性怎麼就這麼差呢?」「昨天還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真不知道你長個腦子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想讓孩子聽你的,就要說出的話有力量,避開「超限效應」是關鍵
    其實主要跟下面的兩個方面有關第1個方面,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話」的數量的看法不一樣。很多時候父母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太「多」了。第2個方面,可能跟超限效應有關。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超限效應,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所受到的刺激過多或者是作用的時間過程的時候,心裏面就很容易出現十分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從這個效應裡面就可以發現,不管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還是親子教育,父母們都應該把握住那個最重要的尺度,只要一旦超過了孩子所接受的那個限度,就很容易起反作用。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超限效應通常是指人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本能逃避反應,其實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但在事情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太久的情況下,人的心裡也就會極其的不耐煩,最後出現反抗的心理現象。而用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身上,那些過多的叮囑嘮叨以及說教,使得孩子越來越反感,於是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又或者是聽得太多就像耳朵起了老繭一樣,身體感覺到了麻木,因此才產生了超限效應。當然超限效應引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旦超過了這個極限,那麼就會物極必反。
  • 說得太多也是一種錯,父母教育孩子時,請小心別觸發「超限效應」
    其實家長反覆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會使孩子產生「心理惰性」,對家長不再敬畏。當再次出現相同的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減弱,甚至消失。所以,無論家長對孩子嘮叨的出發點是多麼的正確,多麼地為孩子著想,只要觸發了「超限效應」,家長的嘮叨就往往會適得其反。
  • 不懂「超限效應」,做得越多效果越差
    確實現在常常聽見老師和家長抱怨 , 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啊 ! 為什麼 孩子會越來越難管 ,反思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警鐘長鳴,,是否像唐僧般嘮叨個不停? 自以為是耐心教育 , 苦 口婆心 , 其實是你違背了孩子的心理規律 , 造成了他們的 「 超限 」 效應 。 如果你了解 了什麼是 「 超限」 效應 ,那麼面對學生的逆反心理 , 你或許會覺得豁然開朗。
  • 超限效應——你是「辦公室唐僧」嗎?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 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 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心理學:想讓男人放不下,請避免「超限效應」
    兩個人相處,如果彼此步伐不一致,三觀不一致,這種現象便會時常發生。二、別讓超限效應,影響了你的愛情。幸福長久的愛情,是通過經營實現的。但是吵鬧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用爭執的方式,是無法真正說服一個人的。
  • 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和超限效應
    在班級裡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在上面圈出了幾個名字,並且告訴他們這幾個孩子智商很高,以後絕對會有大有作為,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他發現那幾個被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佼佼者,由於這種對於家長的期待產生的積極效應,便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當中更容易產生,所以在班級裡,老師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來鼓勵那些差生,私底下和他們友好的進行溝通交流,告訴他們你們其實並不差
  • 心理學小知識——超限效應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 幫孩子戒手機癮,不能用「超限效應」,科學育兒,家長應該早知道
    最近有幾個好幾個粉絲私信問我,「超限效應」是什麼,能不能用它幫孩子戒除手機癮?原來是他們在網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視頻。視頻中這個家長說用超限效應的具體方法,讓自己的孩子不喜歡玩手機了,再也不碰手機了,他認為挺成功的。然後如歌也去看了一下視頻,我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單純機械的使用超限效應,並不能真正的幫孩子戒除手機,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 心理學:兩個效應,讓孩子從逆反到主動
    家長越是急於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越容易不斷重複嘮叨、叮囑、說教,然而這種「念經式」的教育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達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每次家長給他檢查作業時會要求他把沒有認真回答的問題再做一遍,剛開始和他說的時候他會和家長進行爭論,堅持認為這樣做已經可以了,而當家長多次重複要求他重新做時他就會很煩躁地賭氣回應:「我就不改!你們怎麼這麼煩!」孩子這種逆反行為讓家長非常頭疼,卻又無計可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逆反心理呢?關鍵是要破除「超限效應」,讓你的指令在一定的限度內。
  • 孩子犯錯父母喜歡碎碎念?"超限效應"對娃的危害,父母需注意
    現實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處於超限效應中的父母和孩子,往往容易表現出,焦慮不安,心煩意亂,情緒低落,在心理學上被稱為&34;,對孩子影響很大。超限效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也是超限效應帶來的一個影響。當孩子被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和責備時,他們也有可能會產生&34;的心理,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就像父母說的一樣沒用。而陷入長期自我否定的孩子,會慢慢缺乏自信,往往事情還沒開始做,他們就設想好失敗的藉口,以便和父母&34;。
  • 別只會對孩子嘮叨,了解超限效應的危害,嘮叨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這時的馬克吐溫開始覺得有些不耐煩了,於是他只打算捐一點零花錢。緊接著牧師又講了10分鐘,這次終於把馬克吐溫給激怒了,於是他決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師終於講完了自己所有的話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反而從盤子裡拿走了兩元錢。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正是因為外界的刺激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才會導致當事人的內心極其不耐煩,因此呈現出了超限效應。
  • 父母越是嘮叨,孩子越發叛逆?背後的「超限效應」要予以重視
    父母嘮叨的本質是想讓孩子更好,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過分的嘮叨其實存在著潛在的危害,可能會讓孩子陷入&34;。何為&34;?簡明扼要的說,&34;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 你也可以成為懂兒童心理學的媽媽(系列二:超限效應)
    【什麼是「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一、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孩子做事兒為啥拖拖拉拉想要了解為啥有的孩子,在上學出門前會一直在衛生間磨蹭著上廁所,又為啥會在去郊遊前,總是忘記他的水壺。首先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 著名作家為何「偷錢」、孩子為何逆反?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演講者是個牧師,起初他講得十分動人,馬克·吐溫決定捐款,並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但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一、超限效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接近於成語「過猶不及」,也有點像「物極必反」。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想批評兩句就算了,結果聯想到他平時不用功,就越說越氣,沒想到一口氣罵了他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