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六朝小說的文獻整理、斷代文體史的建構、文化文學分析等幾個方面,對六朝小說自1919年以來的發展過程作了歷時的回顧和評介,並對六朝小說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省,同時提出對六朝小說未來發展的展望和構想。
關鍵詞 六朝小說 回顧 反省 展望
作者主編《六朝小說學術檔案》
縱觀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作為斷代文體史,六朝小說的研究狀況與其他斷代文體史相比差不多是處於墊底的位置。不要說像唐詩、宋詞這些熱門的斷代文體研究,就從橫向縱向兩個方面來看,與六朝小說同代的其他文體研究,如六朝詩歌、散文等成就遠在小說之上;就縱向而言,在整個小說史的研究中,六朝小說研究與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長篇小說相比,也遠遠不能望其向背。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歷史上輕視小說的傳統觀念外,學術史意義上的總結反思不夠也是重要的方面。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在總結二十世紀學術史的風潮中,六朝小說研究狀況的總結不能說沒有,但總的來說還是相當薄弱和籠統的。
因此,全面深入地回顧反思六朝小說的研究歷史,展望六朝小說研究的前景,無論是對於小說史研究的深入發展,還是廿一世紀中國學術的長遠規劃,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從六朝小說產生起,歷代都有些零星的有關六朝小說情況的各種材料。儘管不無學術價值,如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的很多材料,但總體上還是不夠系統,構不成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現代意義上的六朝小說研究當起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受到西方文化和學術範式影響的現代中國學術。
這個時間範圍內六朝小說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19年至1949年。
中國文學史的起步能夠明顯看出外來文化影響的痕跡。早在1880年,俄國人瓦西裡耶夫就出版了《中國文學史綱要》。嗣後,英國、德國和日本學者都早於中國人出過《中國文學史》。國人林傳甲有感於此,於20世紀初編寫了第一部中國人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但該書中卻沒有給小說留下應有的位置。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而出版於1918年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則第一次在中國人自己的學術史著作中為六朝小說開列了專章。其書第三編第十四章為「晉之歷史家與小說家」。但他只是把當時的小說視為史學的附庸,涉及的小說作品也只有寥寥幾部,還遠遠談不上對六朝小說的系統梳理。
是魯迅把這個階段的六朝小說研究推向高潮,並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範式和格局。魯迅對六朝小說研究的貢獻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基礎文獻材料的勾稽和整理,主要成果是對六朝小說進行系統鉤稽爬梳之後整理出來的《古小說鉤沉》。由於六朝小說多已散佚,儘管歷代不斷有人試圖整理保存,但總的來說,既不夠系統,校勘也不夠精緻。像《五朝小說》、《古今說海》等叢書中也有專收六朝小說的專輯,不過和六朝小說的實際底數相比,還是相去甚遠。尤其是大量散佚並散落在各種類書、史注等各種文獻材料中的六朝小說作品,一直處於零散狀態。
魯迅以極大的學術勇氣和厚實的學術根基,從八十餘種大型古代文獻材料材料中披沙揀金,勾稽出36種,一千四百餘則六朝小說,編纂成為規模很大的《古小說鉤沉》。
值得提到的是,魯迅當時的工作條件和今天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任何現代化手段的協助,完全憑人工翻檢做卡片的方式完成了這二十多萬字的勾稽整理工作。
魯迅《古小說鉤沉》手稿
鄭振鐸曾指出,「乾嘉諸大師用以輯校錄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來輯校錄古代小說的,卻以魯迅先生為開山祖。而其校輯的周密精詳,至今還沒有人能追上他」。「不僅前無古人,即後有來作,也難越過他的範圍和方法的。」
這種紮實的學風和有效的成果,不僅為六朝小說的散佚作品群體地找到歸宿,使六朝小說的家族底數漸趨清晰,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所形成的為古代小說構建完整文獻資料體系的學術範式,一直為二十世紀以來的學界奉為圭臬,沿用不衰。
二是六朝小說文體史的構建。在早期的文學史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小說部分,即便提到,也是如同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如黃人、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和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就小說史而言,魯迅之前,有過張靜廬的《中國小說史大綱》,出版於1920年。還有日本著名漢學家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第六章中國古代小說部分的譯本,1921年出版。
此外,還有稍早於魯迅,陸續發表於《晨報·文學旬刊》上廬隱的《中國小說史略》等。但這些小說史的共同特點,一是總體規模有限,二是基本上沒有涉及六朝小說部分。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他們的工作只能算作小說史的序幕。真正拉開大幕,扮演中國小說史主角的是魯迅。從二十世紀初,魯迅就在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中國小說史的課程,撰有《小說史大略》和《中國小說史大略》,在此基礎上,魯迅於1923年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並在1924年講學講稿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書。
這兩部書的問世,不僅填補了中國小說史研究的空白,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小說史學科的正式形成,而且,就六朝小說研究而言,這兩部小說史也第一次系統勾畫了全部線索軌跡,提供了大部分六朝小說作品的信息情況,分析評價了這些作品的價值地位等。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以三章的篇幅,系統介紹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的產生土壤,主要作品的內容介紹和藝術評價等。《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雖然作為講演稿,篇幅小於《中國小說史略》,但第二講仍然專門設有「六朝時期的志怪與志人」一章。可以清楚看到,後來的六朝小說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基礎上的繼續補充和完善。
除了魯迅的以上貢獻外,這個時期還有一些學者的論著為六朝小說研究張其羽翼,擴大戰果。文獻資料方面有餘嘉錫的《殷芸小說輯證》,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等。
作品研究方面有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任繼愈《魏晉人的風度與品格》、王瑤《魏晉小說與方術》等。這些論著連同魯迅的研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昭示六朝小說研究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1949年至1978年。
儘管這個階段的學術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無論是研究的規模還是深度,都是相當有限的。但今天反觀起來令人欣慰的是,當時相當一批受過傳統治學方法影響和訓練,具有深厚學術功底的由民國進入新社會的學者,以其學術的素養和歷史的慣性,為後人留下了相當重要的學術成果,其中包括六朝小說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大量六朝小說資料文獻的整理工作。在魯迅《古小說鉤沉》的領引下,建國之後的六朝小說文獻整理工作主要轉變為單本作品的標點校注工作。
其中汪紹楹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注整理的《太平廣記》和《搜神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這兩部重要文獻的歷史還原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不僅為當時和後人提供了相對準確和權威的版本依據,而且也為後人的六朝小說文獻整理乃至於整個中國當代歷史文獻典籍的整理校點工作樹立了樣本。
汪紹楹整理《搜神記》
海外部分學者在這方面也有建樹,如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高橋清《世說新語索引》等。同時,部分六朝小說的影音複製和選本也為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像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宋刻本《世說新語》,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吳曾祺的《舊小說》和單本《搜神記》,以及徐震堮選編的《漢魏六朝小說選》。老一代學者的學術功力和獻身精神為這些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質量保證。
其次是六朝小說的理論研究,其中包括史的撰寫和單篇論文。老一代學者在進入新中國之後,受意識形態環境的影響,也力求用新的理論思想和學術理念來研究傳統文化與文學。其中也有部分關於六朝小說的研究成果。這個時期有關六朝小說的理論研究規模數量有限,但也出現不少篳路藍縷的拓荒之作。
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劉葉秋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小說》。該書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基礎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梳理了魏晉南北朝小說的產生發展過程,並簡要介紹分析了一些主要代表作品。與此同時,港臺學者部分關於小說史的著作,也包括一些六朝小說的內容。如孟瑤《中國小說史》等。
李劍國整理《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
在單篇論文方面比較有深度的有範寧《論魏晉志怪小說的傳播和知識分子思想分化的關係》,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簡論》等。能夠明顯看出,這個時期六朝小說的理論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較之1949年之前有所擴大和深入,六朝小說研究的格局逐漸趨於定型和成熟。
第三階段是1979至2009年。
這是六朝小說研究全面興盛發達的時期。各個方面的研究都呈現全面開花,蔚為大觀的局面。
在文獻資料的整理方面,首先進入學界視野的是,一批老一代學者在文化革命前本來為六朝小說的文獻資料整理做了很多紮實細緻的工作,並且已經大體竣工,但由於文革的緣故,成果被打入冷宮。直到文革結束之後八十年代初,這些成果才陸續重見天日,出版問世。
這些成果包括: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範寧《博物志校證》和《搜神後記》校注、周楞伽《殷芸小說》等。中華書局出版的系列叢刊《古小說叢刊》(後擴大為《古體小說叢刊》),其中六朝小說部分基本上都是老一代學者文革前學術積累的結晶。
正是由於這些老前輩的紮實工作留給後人的豐碩成果,使得新時期以來的六朝小說研究能夠基本上保持嚴謹樸實的學風,很少受一些過眼煙雲的花哨風潮影響。這是老一代學者留給六朝小說學界的重要學術傳統。
《古體小說叢刊》
有老一代學者的薰陶引領,新一代大陸學者由於有了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加上個人的鍥而不捨的努力,很快取得了繼往開來的新成果。在六朝小說文獻資料整理方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單部作品的校注整理。在這個方面,有幾個出版社的幾套系列叢書為六朝小說單本作品的校注整理提供了一些重要而相對全面的平臺。首先應該提到的就是中華書局的《古小說叢刊》。
據不完全統計,新時期除幾種重要的《世說新語》箋證、箋疏本之外,《古小說叢刊》中收錄出版的六朝小說作品至少在8種以上。而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歷代筆記小說叢刊》中出版的六朝小說,也在8種以上。
其中比較重要的力作是李劍國《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該書對現存二書各種版本及其相關的各種材料進行了廣泛搜集和認真勘比,糾正了很多前人有關此二書的舛誤,為學界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二書版本。同時也把當代六朝小說乃至整個古籍文獻整理的水準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面。
其他如範寧《博物志校證》、《異苑》校點,程毅中《燕丹子》點校、程毅中、程有慶《談藪》輯校,齊治平《拾遺記》校注等,也都功底深厚,有襄學術。與此同時,也出現數量可觀的單部作品的節譯選譯讀本,以適應社會普通讀者的需求。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
二是六朝小說的選本編纂。在五十年代徐震堮先生《漢魏六朝小說選》的基礎上,新時期以來又出現了考慮到不同閱讀對象和讀者層次的六朝小說選本。其中有面向普通讀者的譯本,如李繼芬,韓海明《漢魏六朝小說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也有兼顧各方面讀者的選注本,如劉世德《魏晉南北朝小說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桑林佳《漢魏六朝小說選》(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等。
而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是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該書不僅精選和勾稽了唐前重要的志怪小說篇目,對其進行詳盡注釋,而且還對篇目相關的故事源流進行周密考辨,為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較為可靠的六朝小說選本,顯示了新時期以來學界在六朝小說選本研究方面的學術高度。
李劍國整理《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修訂本
三是有關六朝小說語詞研究成果。六朝小說均為古體文言,且有相當數量的當時社會特殊用語,給當代讀者閱讀帶來很多障礙。為滿足更多讀者對於閱讀六朝小說需求,克服閱讀障礙。
新時期以來出現為數不少的六朝小說語詞研究的論文、專著和工具書。論文方面有方一新、吳金華有關《世說新語》語詞研究的系列論文。著作方面有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8)、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黃山書社1997)、周俊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彙研究》(巴蜀書社2006)等。
辭書方面有張永言《世說新語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7)、張萬起《世說新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5)等。這些有關六朝小說語詞的研究在相當程度上為專業研究者和普通讀者解決和掃清了若干閱讀障礙,為六朝小說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是有關六朝小說的工具書成果。新時期有關六朝小說的書目工具書建設也取得很多重要成果,成為新時期六朝小說乃至整個古代小說研究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是有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中六朝小說內容佔有重要比重,程毅中《古小說簡目》中的六朝小說內容則佔據了半壁江山。嗣後,國家和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批詞典類的工具書,其中大多與六朝小說相關。其中比較重要且特色鮮明的有:
侯忠義主編《中國歷代小說辭典》第一卷先秦至唐五代(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該書堪稱中國第一部古代小說專門辭典。書中收錄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小說作品,就其書目著錄情況、版本存佚,以及作品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等進行全面介紹。該書對後來的小說工具書體例規模與撰寫範式等均有影響。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修訂本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3)。該書集中了全國學界學術力量,分兵合作,規模可觀,體例綜合。全書包括總論、斷代小說作品並部分子目、作家、現當代小說研究學者、小說總集、小說書目、小說史料等方面內容。除斷代作品有「上古秦漢魏晉南北朝小說」專部外,其他各個部分也都收有與六朝小說相關的內容。該書是六朝小說乃至整個古代小說研究的重要工具書之一。
寧稼雨編撰《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齊魯書社1996.12)。本書系在《古小說簡目》和《中國文言小說書目》的基礎上對古代文言小說書目進行了進一步探索。
作者首先對文言小說的界限和分類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在尊重古人小說觀念的前提下,以歷代公私書目小說家類著錄的作品為基本依據,用今人的小說概念對其進行遴選釐定,將完全不是小說的作品剔除出去,將歷代書目小說家中沒有著錄、然而又確實可與當時小說相同,或能接近今人小說概念的作品選入進來。
全書按分唐前、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五編,每編又分志怪、傳記(傳奇)、雜俎、志人、諧謔五類。書後附《剔除書目》和《偽訛書目》。
共收書名2648種,異名577種。每個書名詞條提要包括:著錄和版本簡況、作者生平、內容梗概、故事梗概以及在小說史上的地位。對一些學術問題也進行了考訂研究,是90年代文言小說書目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者撰《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
劉葉秋、朱一玄、張守謙、姜東賦主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7)。本書分為總論編、文言小說編、話本小說編、章回小說編四編。其中總論編包括小說評論、版本、叢書、期刊、研究著作和其他等項內容。這些內容為迄今大多小說類工具書所無。其中文言小說編包括「魏晉南北朝」專類。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本書是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小說書目進行的又一次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該書分文言卷、白話卷、索引卷三卷,卷為一冊。
文言卷收1912年以前寫、抄、刻、印成的文言小說作品2904種,異名582種,共3486種,按音序排列。
白話卷收1912年以前寫、抄、刻、印成的白話小說作品1251種,異名185種,共1435種。
索引卷為「文言卷」、「白話卷」條目和條目釋文中的人名、書名、地名書坊號和年號合編索引,按音序和筆畫檢索。
和《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相比,該書的特點和價值主要有三:一是收錄範圍有所擴大,補充了部分前二書未收的作品,二是比較注重所收各書的版本齊全,三是索引卷將文言、白話兩卷合編,以體現二者之間的緊密關聯。
朱一玄、寧稼雨、陳桂聲編著《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本書希望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小說書目做進一步深入研究。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文言,下編為白話。各編均按作品時代順序排列。
上編收正名2192種,異名350種,共2542種。下編收正名1389種,異名759種,共2148種。全書共收正名3581種,異名1109種,共4690種。所收書目與石昌渝主編本各有所長。書後有書名、著者音序和筆畫索引。
在六朝小說史的撰述方面,這個時期取得了空前的突破和進展。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有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該書以四十萬言的篇幅,對唐前志怪小說的產生發展和作品源流進行了系統辨析梳理和鉤沉輯佚,是對魯迅以來的六朝小說研究的重大突破。
六朝小說專史方面還有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3)、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6)等。
作者與朱一玄、陳桂聲合著《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
同時,部分小說通史和小說專史中也有較多篇幅涉及六朝小說。如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第一編總共七章中有六章是關於六朝小說的內容,書中有關漢魏六朝雜傳體小說的歸納梳理分析和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關於《列仙傳》、《神仙傳》的分析,也較他書有獨到之處。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全書十章中有三章是關於六朝小說的內容,該書是第一部志人小說專門史,其中關於志人小說的界限定位為志人小說的概念提供了新說,同時書中鉤沉輯佚若干散佚志人小說,具有拓荒價值。書中關於《世說新語》所含文化內容的分析和「世說體」的分析研究,也具有創新意義。
新時期以來,六朝小說的文化分析和文化解讀在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的基礎上獲得了巨大發展。從文化角度研究解讀六朝小說的學術著作在整個六朝小說研究的著作中佔有很大比重。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寧稼雨從文化角度,以《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為材料,對魏晉名士風度所做的長期研究。從1991年出版的《中國志人小說史》中,寧氏從文化角度解讀分析《世說新語》等六朝小說的學術個性已經初見端倪。
嗣後,在《魏晉風度》(東方出版社1992)、《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中,作者均從魏晉文化的各個側面出發,用志人小說的故事來作為解讀那個時代文化蘊含的形象材料。進入21世紀,寧氏在原有基礎上又將研究引向深入。
《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魏晉士人人格精神》(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二書在對《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文化解讀的深度上又有較大拓展。
作者著《中國志人小說史》
此外,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蔣凡《世說新語英雄譜》(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範子燁《世說新語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7)等論著中也對六朝小說中文人故事中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
其他如王連儒《志怪小說與人文宗教》(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1)、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等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也均從不同文化側面探索六朝小說的文化價值。
新時期以來,六朝小說的文體和藝術形式研究也取得很大突破和進展。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寧稼雨《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諸書中均從不同角度涉及中國小說文體演變過程中六朝小說的文體特徵和內在規律,有很多新的學術探索。如《中國小說源流論》從敘事學角度對志怪小說的限知視角的分析,《中國小說學通論》對志怪、志人小說的文體類型特徵的總結等,均有創意。
《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有關六朝小說文體研究的創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動態角度,從史傳、神話傳說、諸子、辭賦等的變異走勢對六朝小說文體形成的影響,二是從傳統審美意識的角度對「世說體」美學和文學特徵的總結。另外進入21世紀之後,很多單篇學術論文也在六朝小說的文體和藝術表現方面提出諸多卓有創意的觀點。
縱觀近百年的六朝小說研究,尤其進入到新時期以來,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成就的確喜人。但細思之下,感覺六朝小說的研究無論是在規模的廣度上,還是深淺的力度上,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可提升空間。檢索這些可提升空間,反省存在問題,提出新的學術展望,既是六朝小說研究的需要,也是整個學術事業發展的要求。
作者著《魏晉名士風流》
我個人感覺在六朝小說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擠幹學術水分泡沫,提高學術純度。近些年來儘管六朝小說研究的成果數量劇增,但其中的確不乏缺少學術含量的水分或泡沫。有的屬於沒有新意的重複性勞動,有的則是為某種應急目的的東拼西湊,當然也有極少數剽竊之作。
這種情況不僅對於學風建設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而且它也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並且給學人們的學術信息掌握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會在學術史上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難以抹去的汙點。這種不良情況,學界同仁有責任共同警示,儘量避免和杜絕此類情況。
其次,檢驗已有成果,提高學術質量。學無止境,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學術論著需要一個砥礪打磨的過程。很多已有的學術成果儘管不乏學術價值,在一段時間內為學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本身還未能盡善盡美,還有程度不同的發展潛力和提高空間。
拿我個人的幾部著作而言,從《魏晉風度》、《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到《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魏晉士人人格精神》的確能看出學術提高和升華的痕跡(當然不是說沒有發展提高的餘地了)。
但《中國志人小說史》和《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則還有較大的修訂、提高和打磨的必要。大家如果能把自己的舊作認真地加以打磨,修訂,提高學術質量,那麼無論是對學者本人的學術生命,還是對六朝小說研究乃至整個學術事業,都是功德無量的大善之舉。
第三,規劃未來藍圖,創建新的學術項目和領域。和古代文學很多傳統學術領域相比,六朝小說研究相對比較年輕和薄弱。因而它可能發展和開闢的新領域也就相對會多一些。未來六朝小說研究的可開發領域大約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獻資料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和擴大。六朝小說在文獻資料整理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總體來說還不夠系統和完整,完全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整合和擴大。
具體工作包括:單本作品的整理點校、亡佚作品的進一步鉤沉輯佚。在這兩項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全漢魏六朝小說》的整理編纂工作。
作者注評《世說新語》
二是六朝小說史述的綜合完善。目前有關六朝小說史述的工作儘管成果不少,但相對比較零散,處於各自為陣的狀態。其中有六朝小說的斷代史,也有斷代類型史,也有通史中與六朝小說有相關部分等等。而且各自的角度寫法,詳略程度等均各有不同。
如果能在統一的學術理念下,對六朝小說已有的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寫出能過全面反映六朝小說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演進脈絡的既新且全的《六朝小說史》,將會是對古代小說研究乃至學界一大貢獻。
三是六朝小說的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平心而論,個人以為這個方面需要做的工程還十分巨大。從目前情況來看,以《世說新語》為主體的志人小說與玄學等當時社會歷史文化的關係研究已經相對較為深入。
而志怪小說與當時社會歷史文化的關係,尤其是與佛教道教文化的內在關聯,還缺乏深層意義和全面意義上的觀照和研究。儘管這方面的零散文章有一些,但還缺乏體系意義上的整體駕馭和處理。
如果能參照《世說新語》的相關文化研究並借鑑前賢的相關論述,把志怪小說的歷史文化研究全面加強和提高,應該能使六朝小說的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取得很大突破和提高。在此基礎上,打通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之間的壁壘,把兩個方面的文化解讀合成觀照,想必又會有很多新的學術創新點會萌生激發出來。
四是六朝小說文體和藝術形式的研究。這方面與歷史文化研究相類似,成果儘管斐然,但潛力仍然巨大。在《世說新語》和志人小說研究方面,有關「世說體」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研究興趣。但還顯得比較孤立和突兀,還缺乏與之相應的其他方面研究。而志怪小說的文體和藝術研究則還顯得泛泛,有待從藝術形式或美學角度的更深層級切入和深入鑽研。
五是六朝小說研究與新的研究方法的融匯結合。儘管以上提到的六朝小說本體研究不乏生機,但從更超前的理念出發,應該考慮到六朝小說研究更長遠的規劃。而要使六朝小說研究的生命更加長久和具有生長優勢,就必須借用生物學領域雜交優勢的原理。讓新的研究方法幫助六朝小說研究嫁接出新的學術品種。
近二十年來,我本人一直在致力於把西方民間文學研究領域主題學的方法移植於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的嘗試,其項目名稱初步設想為「中國敘事文化學」。
具體做法分為兩個步驟,一是編制《中國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即參考西方《世界民間故事主題類型索引》的方法,根據中國敘事文學的具體情況重新進行分類和類型索引編制。二是對其中重要個案故事類型進行地毯式的材料勾稽和全方位的文化文學解讀。
作者編著《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
目前兩部分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的先期工作《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已經竣工,即將出版問世,唐以後的索引編制工作也在籌備中。
個案故事的系列研究也取得一定量化成果,已經有近30篇博士碩士論文圍繞該選題進行。其中與六朝小說相關的內容佔了較大比重。希望通過這個嘗試來打通小說和其他文體之間的界限,打通六朝與其他各個斷代文學之間的界限,打通中國傳統學術研究視角與西方學術理念的界限。
也希望和歡迎更多的同行各顯神通,在開拓六朝小說研究領域,創建新的學術增長點上作出更多更大的成就。
六朝小說這塊學術園地已經開墾,但還遠沒有達到深耕細作和精細加工的程度。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編制,為相關學者提供一定的學術信息,為六朝小說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