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始末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畏懼產生的自然崇拜開始,到各個部落的圖騰膜拜,隨著逐鹿之戰的結束,中國迎來了九州盛況,直到周朝之後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注重祖宗祭祀,而後諸子百家的先秦文化盛宴謝幕,秦漢大一統的穩定,也首次迎來了外來文化的輸入,就是在這個時期,佛教在東漢明帝之時,來到了中國。
雖然佛教正式傳入是在東漢,其實據史書記載,在西漢哀帝時,就有佛教傳入我國的記載,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向博士弟子秦景憲(一說景盧)口述《浮屠經》(既佛經,佛是梵語音譯,全稱為 (buddha),也被稱為「浮屠」、「佛陀」。見《三國志》裴注引《魏略·西戎傳》。)這是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比較可靠的記載。
天竺有神人,名沙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魏略·西戎傳》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夜夢金人,朝堂上有博學之士就回答明帝,這是西方的神,叫做佛。於是,派遣郎中蔡惜等人出使天竺(印度),尋訪佛法,在去的路上途徑西域,大約今阿富汗一帶,恰逢攝摩騰尊者與竺法蘭尊者從天竺國東來,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蔡諳等人邀請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來大漢朝弘揚佛法。攝摩騰與竺法蘭二位尊者誓志弘揚流通佛法,不顧生命危險,冒死走過大沙漠,途經伊犁一帶,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漢都洛陽,受到了明帝的熱情歡迎。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自此有了咱們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傳》:「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漢明帝之弟)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魏書·釋老志》:「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遣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建築風格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寺」是中國的政府單位,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時期的傳入,當時的東漢政府,為了表示對佛教的尊重,於是就給佛教僧人專門建造了生活傳教的地方,並把佛家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寺」。後來佛教從事宗教傳播活動的地方都稱之為寺。
秦朝的時候,通常把官員的工作單位稱之為「寺」,即為官署的名稱,這種說法在很多古文獻裡都有提到,如秦書《三蒼 》:「寺,官舍也。」、唐朝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漢書·元帝紀》中關於「城郭官寺」的註解:「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執掌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又稱「寺棘」),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長官名為大理寺卿,簡稱「寺正」,位九卿之列。還有常見的用法如寺署(官署)、「寺曹」指的是九卿官署、寺省(古時「省」和「寺」均用來指中央行政機構), 直到漢之前「寺」一直是這麼用的。
而佛教在天竺(古印度)的宗教場所叫做精舍,梵語稱為「Vihara」,又叫「伽藍」或「僧伽藍」。起初,精舍為僧人的講道場所,後來成為僧人長住的地方,其後逐步設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佛陀時代幾個聞名的道場,也都稱為精舍,比如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摩羯陀國的迦蘭竹園與鷲岑,毗耶離國的獼猴江與羅樹園,波羅奈斯國的鹿苑等,都是稱為精舍的,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風格,是以塔為中心的印度風格。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初期之寺,大部襲用印度之制,以塔為寺之主要建築物。後來與我國固有的院落式房屋布局相結合,才有了我們現在常見的,以佛殿為中心的中式建築風格。
石窟與雕像藝術
佛教的到來,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外來的宗教形式、藝術形式為中國本土的文化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中華大地便綻開了石窟藝術之花。
在印度,最早的石窟是天然石窟,功能也類似於山中隱士的住所,為佛教僧人坐禪、修持及生活之用。而後人們為了表示虔誠,便開始自行開鑿洞窟,在洞中設置佛塔、佛像、畫上壁畫,既作供養之用,也為僧人修行提供觀想禪定之用,再後來石窟越造越華麗,越來越壯觀,並產生了裝飾功能。現在印度保存的愛羅拉石窟等石窟藝術就是這樣產生的。
中國石窟藝術的初創期是在南北朝時期,最出名的石窟為四大窟,分別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以及莫高窟。而其中又以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為最高。
莫高窟的開鑿是有神話典故的,據說,僧人樂尊是此處洞窟的第一個開鑿者,此後法良禪師等後來的僧人,陸續在此開鑿洞窟以修禪。之所以被稱為莫高窟,據說其原名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為「漠」與「莫」相通,故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法為:以佛家的價值觀來看,開鑿石窟,修建佛洞,及造佛像,功德無量,莫是沒有,莫高窟被解讀為,沒有比修建佛窟更好地功德。
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代表,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巧奪天工的雕塑、光彩奪目的壁畫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藏經洞著稱於世。
中國佛教石窟自公元3世紀至16世紀,前後綿延雕鑿了一千三百餘年,廣布於中國大部分省區,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於我們研究佛教史、地方史、繪畫、雕刻、建築、裝飾藝術、樂舞、服飾、書法、中外文化交流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材料。
水陸畫及唐卡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豐富了繪畫題材、審美理想、創作目的、創作理念及創作思維等,為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藝術理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或許大家一提起中國佛教題材的繪畫藝術,就想起了石窟壁畫,想起了魏晉時期的顧愷之,想起了唐朝吳道子等名歷史名畫家,而今天我要介紹的兩種繪畫藝術,是從佛教繪畫藝術中脫胎而出的,但是它們「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如今也都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疇中。
它們是水陸畫和唐卡。
水陸畫,是佛教舉行的「水陸法會」道場上懸掛的以宗教為題材的宗教畫像,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民俗文化現象。水陸畫有軸畫、壁畫、雕塑等,內容豐富多彩,只有在舉辦「水陸法會」時才會懸掛,法會結束時淨畫取下捲起收藏,平時不能輕易懸掛,也不能單幅懸掛,是水陸法會的專用品,是中國漢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其繪畫題材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所以水陸畫就是佛道、儒三教題材內容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它既有描繪宗教世界 的內容,也有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是中國歷史畫卷園地中的一朵盛開的奇葩。
中國水陸畫所描繪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包括了天堂人間、冥府三界,以及儒、釋、道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還有民間諸神和人間世俗生活。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泛指供奉在藏傳佛教寺院內的各種佛畫,內容以佛像,佛教故事為主,也有少數歷來傳說題材。唐卡畫的風格獨特,一般善於運用貴重的黃金,白銀,與各種礦物色彩顏料為制,工藝精細而精美。唐卡源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西藏,明初隨著格魯派的創立有了空前的發展,形成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並佔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枝奇葩 ,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獨樹一幟,是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品。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對我國的各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當下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之中自然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