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入以及對於中國藝術的有什麼影響,你知道嗎?

2020-12-24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佛教傳入中國始末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畏懼產生的自然崇拜開始,到各個部落的圖騰膜拜,隨著逐鹿之戰的結束,中國迎來了九州盛況,直到周朝之後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注重祖宗祭祀,而後諸子百家的先秦文化盛宴謝幕,秦漢大一統的穩定,也首次迎來了外來文化的輸入,就是在這個時期,佛教在東漢明帝之時,來到了中國。

東漢明帝

雖然佛教正式傳入是在東漢,其實據史書記載,在西漢哀帝時,就有佛教傳入我國的記載,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向博士弟子秦景憲(一說景盧)口述《浮屠經》(既佛經,佛是梵語音譯,全稱為 (buddha),也被稱為「浮屠」、「佛陀」。見《三國志》裴注引《魏略·西戎傳》。)這是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比較可靠的記載。

天竺有神人,名沙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魏略·西戎傳》

攝摩騰尊者像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夜夢金人,朝堂上有博學之士就回答明帝,這是西方的神,叫做佛。於是,派遣郎中蔡惜等人出使天竺(印度),尋訪佛法,在去的路上途徑西域,大約今阿富汗一帶,恰逢攝摩騰尊者與竺法蘭尊者從天竺國東來,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蔡諳等人邀請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來大漢朝弘揚佛法。攝摩騰與竺法蘭二位尊者誓志弘揚流通佛法,不顧生命危險,冒死走過大沙漠,途經伊犁一帶,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漢都洛陽,受到了明帝的熱情歡迎。

攝摩騰尊者與竺法蘭尊者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自此有了咱們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傳》:「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漢明帝之弟)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魏書·釋老志》:「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遣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白馬寺

建築風格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寺」是中國的政府單位,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時期的傳入,當時的東漢政府,為了表示對佛教的尊重,於是就給佛教僧人專門建造了生活傳教的地方,並把佛家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寺」。後來佛教從事宗教傳播活動的地方都稱之為寺。

秦朝的時候,通常把官員的工作單位稱之為「寺」,即為官署的名稱,這種說法在很多古文獻裡都有提到,如秦書《三蒼 》:「寺,官舍也。」、唐朝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漢書·元帝紀》中關於「城郭官寺」的註解:「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執掌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又稱「寺棘」),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長官名為大理寺卿,簡稱「寺正」,位九卿之列。還有常見的用法如寺署(官署)、「寺曹」指的是九卿官署、寺省(古時「省」和「寺」均用來指中央行政機構), 直到漢之前「寺」一直是這麼用的。

浮屠塔

而佛教在天竺(古印度)的宗教場所叫做精舍,梵語稱為「Vihara」,又叫「伽藍」或「僧伽藍」。起初,精舍為僧人的講道場所,後來成為僧人長住的地方,其後逐步設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佛陀時代幾個聞名的道場,也都稱為精舍,比如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摩羯陀國的迦蘭竹園與鷲岑,毗耶離國的獼猴江與羅樹園,波羅奈斯國的鹿苑等,都是稱為精舍的,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風格,是以塔為中心的印度風格。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初期之寺,大部襲用印度之制,以塔為寺之主要建築物。後來與我國固有的院落式房屋布局相結合,才有了我們現在常見的,以佛殿為中心的中式建築風格。

石窟與雕像藝術

佛教的到來,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外來的宗教形式、藝術形式為中國本土的文化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中華大地便綻開了石窟藝術之花。

在印度,最早的石窟是天然石窟,功能也類似於山中隱士的住所,為佛教僧人坐禪、修持及生活之用。而後人們為了表示虔誠,便開始自行開鑿洞窟,在洞中設置佛塔、佛像、畫上壁畫,既作供養之用,也為僧人修行提供觀想禪定之用,再後來石窟越造越華麗,越來越壯觀,並產生了裝飾功能。現在印度保存的愛羅拉石窟等石窟藝術就是這樣產生的。

中國石窟藝術的初創期是在南北朝時期,最出名的石窟為四大窟,分別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以及莫高窟。而其中又以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為最高。

莫高窟

莫高窟的開鑿是有神話典故的,據說,僧人樂尊是此處洞窟的第一個開鑿者,此後法良禪師等後來的僧人,陸續在此開鑿洞窟以修禪。之所以被稱為莫高窟,據說其原名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為「漠」與「莫」相通,故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法為:以佛家的價值觀來看,開鑿石窟,修建佛洞,及造佛像,功德無量,莫是沒有,莫高窟被解讀為,沒有比修建佛窟更好地功德。

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代表,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巧奪天工的雕塑、光彩奪目的壁畫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藏經洞著稱於世。

中國佛教石窟自公元3世紀至16世紀,前後綿延雕鑿了一千三百餘年,廣布於中國大部分省區,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於我們研究佛教史、地方史、繪畫、雕刻、建築、裝飾藝術、樂舞、服飾、書法、中外文化交流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材料。

水陸畫及唐卡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豐富了繪畫題材、審美理想、創作目的、創作理念及創作思維等,為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藝術理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石窟壁畫

或許大家一提起中國佛教題材的繪畫藝術,就想起了石窟壁畫,想起了魏晉時期的顧愷之,想起了唐朝吳道子等名歷史名畫家,而今天我要介紹的兩種繪畫藝術,是從佛教繪畫藝術中脫胎而出的,但是它們「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如今也都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疇中。

它們是水陸畫和唐卡。

水陸畫,是佛教舉行的「水陸法會」道場上懸掛的以宗教為題材的宗教畫像,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民俗文化現象。水陸畫有軸畫、壁畫、雕塑等,內容豐富多彩,只有在舉辦「水陸法會」時才會懸掛,法會結束時淨畫取下捲起收藏,平時不能輕易懸掛,也不能單幅懸掛,是水陸法會的專用品,是中國漢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其繪畫題材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所以水陸畫就是佛道、儒三教題材內容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它既有描繪宗教世界 的內容,也有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是中國歷史畫卷園地中的一朵盛開的奇葩。

水陸畫

中國水陸畫所描繪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包括了天堂人間、冥府三界,以及儒、釋、道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還有民間諸神和人間世俗生活。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泛指供奉在藏傳佛教寺院內的各種佛畫,內容以佛像,佛教故事為主,也有少數歷來傳說題材。唐卡畫的風格獨特,一般善於運用貴重的黃金,白銀,與各種礦物色彩顏料為制,工藝精細而精美。唐卡源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西藏,明初隨著格魯派的創立有了空前的發展,形成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並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卡

佛教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枝奇葩 ,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獨樹一幟,是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品。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對我國的各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當下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之中自然有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在全球傳播史上,犍陀羅文明對中國佛教有怎樣的作用?
    我們經常說,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此後,佛教逐漸被中國化,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敘事真的是正確的嗎?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孫英剛認為,這種簡單的線性敘事是不準確的,佛教傳入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再造。佛教一進入中國,就已經成為了東亞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犍陀羅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 「萬物有靈」的崇拜 雲南佛教藝術
    我們不僅不清楚他們是否有宗教信仰的最初意識,而且對他們此後的蹤跡也毫無線索。根據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並且參考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知道至少在距今兩千六百年以前,雲南已經出現了「萬物有靈」的崇拜,出現了原始宗教的萌芽。秦代常額主持修築「五尺道」以後,雲南與四川之間的交通得到改善,聯繫有了發展。但這時的雲南,部落林立,無論是經濟文化或社會制度,都與內地相去甚遠。
  •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有哪些主要的節日?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在中國的傳播。結合中國本土的文化氣息,後續出現了哪些主要的節日。又有哪些本土氣息和佛教文化相結合!在中國西南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慶祝佛誕的活動則和民族傳統的相互潑水祝福習俗相結合,形成「潑水節」。
  • 王瑞芸:東方思想對於美國當代藝術的影響
    比如西方現像學和中國老子思路的類似;又比如後現代混淆藝術和生活的立場與禪宗「變人生為藝術」的主張雷同……因此,我們開始獲得一種表情和語氣:他們有的,其實我們中國早就有了!這真是令中國人振奮啊。然而,中國精美的古典審美理念和重視人格修養的哲學立場如何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呈現,我們中國人拿出完整答案來了嗎?我們有沒有理論家對此做過專門的研究?
  • 佛教東傳,除了孕育西遊記這個大IP,還給中華文明增添了什麼色彩
    但是中國傳統是沒有這個思想,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並沒有無常、苦的概念。春秋時期,齊景公問晏子說,如果人不死多好啊。晏子回答說:如果前面的國君不死,還有你登上國君之位嗎?你會發現,在這個例子中,晏子並沒有苦、空的概念。後來出現的無常,都是佛教思想。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文人的想像世界,更豐富了中國的文學思想。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倫敦佛光山舉辦歐洲「瑜伽焰口法會」佛教傳入英國,至今已一百多年了。早期的英國佛教團體主要側重於佛教學術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的佛教組織則開始注重於佛教的實踐。佛教傳入英國的方式,最初是以對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發掘、整理、注釋和翻譯工作為主,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和梵文學者,建立了一些佛學研究組織。1881年戴維茲(T.W.Rhys Davids)在倫敦成立的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是當時最早的佛教組織。該會主要從事巴利文佛教經典和書刊的刊行工作,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巴利文三藏的注釋工作。
  • 王天成:佛教傳入與滅佛運動
    ……關鍵詞:鳩摩羅什;拓跋燾;宇文邕;李炎;柴榮 佛教,是外域文化,在傳入中國以前,中華民族經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已經形成了法、道、儒、陰陽、名、墨、縱橫、雜、農和小說的九流十家文化。
  • 佛教說的不吃葷腥,你們一定不知道什麼是葷什麼是腥
    佛教也叫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很多版本,但是最容易讓大家相信的是東漢初期傳入中國的版本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是吸收了中國本土宗教的一些長處,以及做了一些改變更加符合中國人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不牴觸,和中國的道教和儒家合稱儒釋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淨因法師:佛教成功傳入中國 翻譯起關鍵作用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佛教在中國傳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翻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的翻譯,決定了一種文化在新國度傳播的生命力。
  • 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供奉的分別是哪位菩薩?故事你可都知道?
    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別供奉的是哪位菩薩?故事你可都知道?大家好,感謝關注旅遊小常識。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之後,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隨著2000多年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弘揚與傳承,目前在國內在四座大山被冠以佛教名山的稱號,它們分別是山西的五臺、浙江的普陀、四川的峨眉以及安徽的九華,它們被稱之為佛國仙山,那麼你知道,這四大佛國名山當中,供奉的分別都是什麼菩薩呢?這些菩薩的故事,你可都知道?五臺山,位於山西五臺縣。
  • 從佛教傳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
    有鑑於此,松贊幹布對本教繼續採取了十分寬容的政策,給予其很高和合法的地位,以避免無謂地捲入激烈的宗教紛爭中去。但此時傳入雪域藏地的佛教僅在王室範圍內產生影響,並未深入傳播到民間,還不可能被藏族社會理解和接受。松贊幹布去世後,兩代贊普因忙於內部平亂和對外徵戰,無力顧及發展佛教。
  • 受佛教影響的日常用語,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語言文字也給我國帶了甚多豐富的地方。許多人對佛教文化有不同的見解。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幾個人不與佛教有關,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都與佛家文化沒有相離。佛教自古印度傳到我國近兩千年,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我國的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為我國的翻譯方法留下甚多的寶貴的遺產。更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如「想入非非、剎那、心心相印、女大十八變」等等詞語都來自佛教文化的影響。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受佛教影響的日常生活用語,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 訪談︱孫英剛: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孫英剛:首先強調的是,我以下所說,都是一些很可能「不是錯覺」的感想,而且是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佛教的發展脈絡。以前有一本書叫《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貴霜君主,如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和迦膩色伽(Kanishka I)等對佛教的大力提倡,使佛教在中亞和西北印度獲得一次飛躍和更新,並傳入中國。佛教的昌盛,也推動了犍陀羅藝術的繁榮。隨著佛教傳教和商業貿易的頻繁,大量貴霜人進入中土,居住在洛陽等中國文明的核心地區。史料記載,在洛陽居住的至少數百人的貴霜居民大多應是佛門弟子。
  • 月氏人與絲綢之路以及對佛教文化的傳播
    在古絲綢之路的商業、文化交往中,月氏國是溝通中國與羅馬之間的重要橋梁,也是印度佛教傳至中國的必經之路。它在絲路上主要控制中國西出蔥嶺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道交通。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藝術最初是沒有佛像的,後來,它在大月氏國的鍵陀羅一帶,接受了希臘、波斯等文化的影響,產生了所謂鍵陀羅佛教藝術,然後,經由貴霜王朝向我國新疆地區推進。 我國新疆地區的龜茲石窟壁畫是鍵陀羅藝術的典型代表。
  • 歷史|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史略之後漢佛教(一)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據資料記載,南傳佛教認為有18個部派,北傳佛教說有20個部派。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圖片來源:資料圖) 公元前3世紀,佛教由南印度向南傳播到斯裡蘭卡、緬甸等國,復又傳入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形成了南傳佛教系統。這一系統的佛教因基本上沒有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至今仍然保留了部派佛教的一些特徵,因之有人稱其為小乘佛教。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日本文化都與佛教息息相關
    ▋與佛教息息相關的日本文化佛教在西元6世紀中葉時,經由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陸陸續續受到了平安時代的天皇、鎌倉室町時代武士的推崇,對於日本政治、文化均有非常長足深遠的影響。世界遺產金閣寺佛教為日本留下了許多世界遺產,而且至今都是熱門的景點:奈良法隆寺建於西元607年,正是在佛教傳入不久之後,法隆寺的建築群被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群;京都、滋賀地區的古京都遺址當中共有
  • 蘇平聊文化:菩提樹的傳入以及在中國古代的地位
    據一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記載,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前, 在比哈爾邦普提伽耶的那棵最初的菩提樹曾經被阿育王熒毀,但是這棵樹後來又奇蹟般地在自身的灰燼中再次復活了。據說其它的災難也曾降臨到這棵菩提樹的身上,但是通過不斷地移植枝條,它一直生長繁銜到了現代。這棵菩提樹最著名的後裔是錫蘭阿努拉達普羅的菩提樹,這棵樹被認為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其譜系的最古老的著提樹。 它幾乎已經成了智慧之樹的普遍象徵。
  • 風水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堪輿實踐活動以及堪輿理論活動主要是由儒、釋、道三教人士以及民間堪輿術士來進行的,這就形成了頗為複雜的局面。為了理清道教堪輿頭緒,有必要結合其它諸家堪輿實踐及理論問題進行考索。」』本文首先對風水與三教的關係進行梳理。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