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踏青、寒食,背後竟都有這樣的「中醫原理」?

2020-12-20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清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同時也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人對於清明習俗非常了解,但你知道清明習俗與中醫的關係嗎?

清明為春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我國地大物博,但整體而言此時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春風溫潤柔和,萬物生長。

圖源:攝圖網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講得便是清明這春風。清明節除了具備豐富的自然內涵之外,也是唯一一個以節氣命名的重大節日,它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在歷史的淬鍊中逐漸發展形成,它不僅記載著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顯示了從古至今經濟、人文的發展。

清明習俗背後的中醫養生原理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清明節的具備了豐富多彩的內涵,其實都與我們的自然規律、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插柳——顧護初昇陽氣

清明節中我國有很多習俗,其中觀世音以柳枝普度眾生,所以人們認為柳枝可以用來闢邪解厄。清明節正是柳條發芽之時,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枝代表著生命力。

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百姓盼望柳條帶來的生命力,期盼著身體健康、人丁興旺,自然百鬼也不入家門了。從中醫角度認識,清明節氣時萬物生長,人體也是陽氣升發,插柳的習俗也寓意著顧護初昇陽氣的意思。

圖源:攝圖網

同時柳條也是古人常用的中藥,具有祛風,利尿,止痛,消腫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鈉便是從柳樹皮中提取,可以用於治療熱病。柳條不僅寓意則闢邪保平安,也是一種古代老百姓常用的藥物。

祭祖與踏青——疏肝氣

清明節是一個哀思與歡快相併存的節日。清明節真正的源頭是祭祀祖先,起源於周秦時代人們對祖先的祭祀活動,祭祀是清明不變的主題

圖源:攝圖網

除了祭祀祖先以寄哀思之外,清明節也有歡快舒暢的一面,如踏青、植樹、放風箏等,其實這都與一個傳統的節日密切相關,那就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

隨著歷史變遷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由於時間與清明節臨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動,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後來逐漸合而為一。

圖源:攝圖網

從養生角度看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生活智慧,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認為木氣主升發,肝屬木,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太過,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也可以導致木乘土的情況,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此時祭祖,不免容易導致情緒悲哀,茶飯不思,雖說祭祖是紀念舊人,但也是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祈求祖先保佑,適當外出郊遊踏青,不僅可以舒暢心情,條暢肝氣,更可適當運動,健運脾胃,這樣就能順利度過清明節氣。

疫情期間,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穿著寬鬆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人少的地方走走,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儘量多活動。

清明節習俗的逐漸形成,恰恰體現了老百姓掌握自然規律,掌握養生規律智慧的體現

清明飲食習慣的變化

寒食節與古代禁火的關係

其實清明節與我們古代傳統節日寒食節關係密切,寒食節是清明節氣的前一日,這一天要禁菸火,吃冷食

古人生火非常麻煩,所以終年都不會熄滅火種,但初春氣候乾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故古代提倡禁火,此時便只能製作寒食了。所以清明節時候,不少地區都有進食寒食的習慣,如山西的子推饃,老北京人的炸饊子,山東的冷餑餑等

圖源:攝圖網

清明飲食宜溫與陰溼天氣的關係

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相聚太近,而清明時節多雨陰溼、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需要顧護陽氣,養脾胃,而寒食的習慣並不適合百姓的飲食規律,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部分飲食習俗則融入到了清明節當中。

圖源:攝圖網

在南方地區,則喜愛製作青團、清明果等,一般採摘鮮嫩的艾葉,焯水製作成汁,拌進糯米粉裡,蒸製而成,也有用菠菜、醬麥草上色,綠色賦予青團以春天的綠意,透著濃濃青草味的香甜。

清明雨紛紛,溼氣瀰漫,而艾葉性味辛、苦,溫,正好可以祛溼散寒解表,同時糯米中所包的餡料不盡相同,既有芝麻、花生醬、白糖做的甜餡,也有香菇、筍絲、肉絲、醃菜等製成的鹹餡,可以提升口感到達養脾胃的作用,非常適合清明時節氣候變化,體現了老祖宗的養生智慧。

相關焦點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寒食節」與清明節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唐代玄宗時期,清明寒食一起放假的習俗正式以官方文書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宋元時期,「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祭祀先祖的習俗自然也一併被清明節所繼承了。於是人民只知道有清明節而對「寒食節」知之甚少。
  • 踏青、插柳、約約約?——小長假來臨,看古人清明怎麼過
    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但其實,清明除了包含追思、祭掃等傷感性的內涵,也有踏青、蹴鞠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歷史上甚至還留下了許多約約約的故事。因此清明畫風也有這樣的:清明既是悲傷的節日,也是快樂的節日,這要從清明的歷史說起。
  • 「祭祖」「插柳」「踏青」 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由來已久  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墓 祭 」大 約 在 南 北 朝 時 就 已 形 成 習俗。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將寒食墓祭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不久,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百姓歷來十分看重。
  • 清明習俗有講究,煙臺民間踏青、插柳、蒸面燕
    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這一天,煙臺人不僅焚香掃墓、緬懷先人,還講究吃雞蛋、蒸面燕、蕩鞦韆、插柳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煙臺民俗專家、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告訴記者,清明其實是「三節合一」,「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一起過,清明既是適合耕種的時令,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 嚼花載酒過清明,典卻春衫待夏至 |「為你讀詩」清明特別節目
    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在北方,因為天氣乾燥,清明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過,這時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還寒的天氣已經過去了,迎面撲來的風都暖和了許多。柳樹早已經是一片旺綠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遙看近卻無,而是茵茵如一片綠色地毯了。春花已經開過了一茬,玉蘭、桃花、迎春、都開謝了,這時候開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園,一片潔白如雪,正好與清明掃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獻上的祭祀的白花。
  • 掃墓之外的清明節習俗:踏青插柳吃雞蛋期盼新生
    而掃墓之外,清明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諸多習俗,「吃雞蛋」等食俗亦富有趣味。  當下的清明,首先是哀思濃濃的祭奠之節。一年中有這樣一天,丟開手邊的俗務,向至親至敬的先人,或大禮叩拜,或輕點滑鼠,實屬再應該不過之事。然而,溯其本源,哀思卻非清明本意。最早的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之後增加的習俗,也多為飲食娛樂等。相比之下,掃墓反而是較為後來的風物。
  • 古詩裡的清明習俗
    原標題:古詩裡的清明習俗   總覺得,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習俗是浸在詩詞裡的,古典又鮮活,歷久而彌新。   默默的哀思,淡淡的傷懷,構成了清明習俗的主基調。在這祭拜祖先懷念親人的日子裡,我分明聽到,那被一次次反覆吟詠的清明詩句,滿滿的竟都是思念的旋律。
  • 古詩詞裡話清明——小摘唐代詩詞以饗清明及寒食
    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既然清明寒食是中國由古至今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唐朝時人們是怎麼過這個節的呢?具體細節也許已不可考,不過由這首首膾炙人口的唐朝詩詞或許可以得窺一二。
  • 清明唯美絕句102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風俗: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禁火(寒食)、掃墓、紀念祭祖先。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挑菜踏青牽紙鷂,蹴鞠插柳蕩鞦韆。人間孝子攜家眷,艾葉餈粑祭祖先。許願問答皆自語,杜鵑聲切夜難眠。
  • 清明話節日來源、習俗,有祭掃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而且這個祭祖則是來自於寒食節,而且寒食節實際同清明不是同一天,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不管怎麼演變,寒食從105天到30天,從30天到3天,從3天到1天,嚴格來說,清明是寒食的後一天,也是寒食結束生火做飯的。後來經過發展,清明就形成了融匯了寒食與上巳(農曆三月三)兩個節日習俗的節日。
  • 都說寒食是古代重大節日,來看看古代人民豐富多彩的寒食節活動吧
    02蹴鞠蹴鞠和足球類似,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史記·蘇秦列傳》都有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雄雞在中國文化中有至陽的象徵意義,代表勇敢富有活力的男人。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常。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這首詩記錄了寒食節鬥雞的宏大場面,也揭露出當時的鬥雞是涉及到賭博的。
  •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應只有「香火」 還有豐富有趣的文化傳統
    彼時詩人們關於這幾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後來,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而後,寒食與清明就漸漸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你的清明小長假已上線:踏青、蹴鞠、放風箏,古人的快樂清明
    凡是能放假的,都是好節日。這句話可不是在開玩笑,因為確實現在會放假的節日都是有特殊意義的,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之一——清明節,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在四大傳統節日之列,其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內容也都賦予了它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延續意義。
  • 寒食和清明是一天?你錯了,寒食節與清明節不是一回事!
    寒食節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冷的食物,實際上寒食節也確實是吃冷食。一般認為,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各地風俗有差異)為寒食節,從這一天起,禁火三日,當然也就只能吃冷食了。在寒食過後,人們重新燃起的火稱為新火,頗有幾分除舊迎新之感。除這些外,寒食習俗還有踏青、插柳等等。
  • 插柳蕩鞦韆放風箏,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您知道多少?
    清明節除了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外,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成為 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 清明,風雨過後虹始見
    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 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在唐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性中珍惜生命、追求享受的力量得到較自由的發揮與張揚,從而使得寒食清明節日風俗「初因淡化」。人們在上墳掃墓之餘踏青遊玩。《唐會要》卷二十三載,唐高宗李治認為:「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故下詔禁止。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清明前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的4大講究你了解多少?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可以說,寒食節,是專門為介子推設立的節日。那麼在這樣一個節日當中,又有哪些民俗呢?蘇軾在《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節禁火之後,詩人在清明時節生火煮茶的行為,並將這一「火」稱之為「新火」。02 冷食在古代,因為熱飯都需要用火來煮,因此在這一天,由于禁火,人們自然只能吃冷食,這也是「寒食節」的直接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