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清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同時也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人對於清明習俗非常了解,但你知道清明習俗與中醫的關係嗎?
清明為春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我國地大物博,但整體而言此時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春風溫潤柔和,萬物生長。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講得便是清明這春風。清明節除了具備豐富的自然內涵之外,也是唯一一個以節氣命名的重大節日,它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在歷史的淬鍊中逐漸發展形成,它不僅記載著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顯示了從古至今經濟、人文的發展。
清明習俗背後的中醫養生原理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清明節的具備了豐富多彩的內涵,其實都與我們的自然規律、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插柳——顧護初昇陽氣
清明節中我國有很多習俗,其中觀世音以柳枝普度眾生,所以人們認為柳枝可以用來闢邪解厄。清明節正是柳條發芽之時,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枝代表著生命力。
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百姓盼望柳條帶來的生命力,期盼著身體健康、人丁興旺,自然百鬼也不入家門了。從中醫角度認識,清明節氣時萬物生長,人體也是陽氣升發,插柳的習俗也寓意著顧護初昇陽氣的意思。
同時柳條也是古人常用的中藥,具有祛風,利尿,止痛,消腫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鈉便是從柳樹皮中提取,可以用於治療熱病。柳條不僅寓意則闢邪保平安,也是一種古代老百姓常用的藥物。
祭祖與踏青——疏肝氣
清明節是一個哀思與歡快相併存的節日。清明節真正的源頭是祭祀祖先,起源於周秦時代人們對祖先的祭祀活動,祭祀是清明不變的主題。
除了祭祀祖先以寄哀思之外,清明節也有歡快舒暢的一面,如踏青、植樹、放風箏等,其實這都與一個傳統的節日密切相關,那就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
隨著歷史變遷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由於時間與清明節臨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動,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後來逐漸合而為一。
從養生角度看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生活智慧,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認為木氣主升發,肝屬木,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太過,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也可以導致木乘土的情況,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此時祭祖,不免容易導致情緒悲哀,茶飯不思,雖說祭祖是紀念舊人,但也是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祈求祖先保佑,適當外出郊遊踏青,不僅可以舒暢心情,條暢肝氣,更可適當運動,健運脾胃,這樣就能順利度過清明節氣。
疫情期間,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穿著寬鬆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人少的地方走走,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儘量多活動。
清明節習俗的逐漸形成,恰恰體現了老百姓掌握自然規律,掌握養生規律智慧的體現。
清明飲食習慣的變化
寒食節與古代禁火的關係
其實清明節與我們古代傳統節日寒食節關係密切,寒食節是清明節氣的前一日,這一天要禁菸火,吃冷食。
古人生火非常麻煩,所以終年都不會熄滅火種,但初春氣候乾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故古代提倡禁火,此時便只能製作寒食了。所以清明節時候,不少地區都有進食寒食的習慣,如山西的子推饃,老北京人的炸饊子,山東的冷餑餑等。
清明飲食宜溫與陰溼天氣的關係
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相聚太近,而清明時節多雨陰溼、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需要顧護陽氣,養脾胃,而寒食的習慣並不適合百姓的飲食規律,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部分飲食習俗則融入到了清明節當中。
在南方地區,則喜愛製作青團、清明果等,一般採摘鮮嫩的艾葉,焯水製作成汁,拌進糯米粉裡,蒸製而成,也有用菠菜、醬麥草上色,綠色賦予青團以春天的綠意,透著濃濃青草味的香甜。
清明雨紛紛,溼氣瀰漫,而艾葉性味辛、苦,溫,正好可以祛溼散寒解表,同時糯米中所包的餡料不盡相同,既有芝麻、花生醬、白糖做的甜餡,也有香菇、筍絲、肉絲、醃菜等製成的鹹餡,可以提升口感到達養脾胃的作用,非常適合清明時節氣候變化,體現了老祖宗的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