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文化系列1—— 漫談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

2020-10-19 默靈館

因為要與前來德勝公司參觀的企業家和學者座談探究德勝企業文化,我一邊抓緊考察、總結德勝文化的方方面面,一邊只有日以繼夜地學習企業管理知識,梳理西方企業管理發展脈絡,研讀管理大師們的著作。

要說企業管理,其實人類自從誕生了企業,企業主就必然要打理它了。不過,讓企業爬上量化管理系統平臺、攀上科學管理高峰,還是始於亞當·斯密提出的「勞動分工論」,成熟於泰勒的親身體驗、躬身實驗和總結推廣。歷史往往就是這樣詭異:這位學徒工出身的技師做計件工資、量化管理試驗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同一戰壕工友的勞動效率,從而增加工人休息時間、提高他們的薪酬;但卻屢遭美國年輕的馬克思忠實信徒們攻擊和工人罷工的衝擊,但又受到馬克思主義者、在世界上第一個創建社會主義國家的列寧的極力推崇,又得到了馬列主義的繼承人毛澤東的強悍推廣——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強力要求文藝戰士做一顆忠誠為政治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螺絲釘,後來又大筆一揮「向雷鋒同志學習」,人人都要成為社會主義的螺絲釘!

大凡看過《摩登時代》的觀眾無不為工廠流水線上像一顆螺絲釘一樣的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幽默表演而開懷一笑,不過那是含淚苦澀的一笑!這也確是對泰勒的「搬運生鐵塊試驗」和「鐵鍬試驗」的辛辣諷刺。泰勒面對四面楚歌不得不在國會聽證會上受到國會議員和調查人員無休止的盤問;為了排除人們的疑慮,這位不善言辭的工程師還四處遊說,倔強地為他的量化管理和方法進行說明和辯護;正是他在一次外出發表演講的歸途中,在通風的臥鋪車廂感染了肺炎,不久被奪去了59歲的生命。不過,美國人不會忘記在他的墓碑上刻著:「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

 

泰勒小時候家庭富有,但他不是靠拼爹而是靠自己本事考上哈佛大學法律系的。這個當年的美國「富二代」沒有拿著富爹的錢去飆車去泡妞,而是孜孜不倦地攻讀,結果傷害了自己眼睛,以致最後不得不被迫輟學去打工,不像比爾·蓋茨是主動退學去創業那麼灑脫。

 

他來到了費城恩特普賴斯水壓廠做了一名打工仔,在金工車間先後做了模具工和機修工學徒。後來,他跳槽到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廠,從一線的普通工人幹起,很快先後被提升為車間管理員、小組長、工長、技師、製圖主任和總工程師,並通過業餘學習,獲得新澤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正是泰勒有了這樣的經歷、條件和工作需求,1881年,他就在米德維爾鋼鐵廠對工人「磨洋工」造成產量不高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和分析,進行著名的「金屬切削試驗」,對勞動時間和工作程序、標準的進行計算和研究,經過兩年試驗之後,給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化標準和程序及計件工資。

 

   後來,本事漸大,名氣見長,泰勒乾脆自己給自己打工了,獨立從事工廠管理諮詢工作。此後,他在多家公司進行科學管理的實驗。在斯蒂爾公司,泰勒創立成本會計法。在西蒙德滾軋機公司,泰勒改革了滾珠軸承的檢驗程序。1895年,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發表《計件工資制》。

 

1898年,在伯利恆鋼鐵公司進行了著名的「搬運生鐵塊試驗」和「鐵鍬試驗」。泰羅對每一套動作需要的時間做了精細測算和研究,得出了一個工人每天應該完成的工作量。這一研究的結果是非常傑出的,堆料場的勞動力從400人減少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從16噸提高到59(操作量提高269%),每個工人的日工資從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提高63.48%)。正是這樣的試驗造成了工人的恐慌和不滿。減人,不就意味著失業,誰能不恐慌?不滿,來自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在工友裡傳播,有個叫辛克萊的社會主義者寫信給《美國雜誌》主編,指責泰勒「把工資提高了61%,而工作量卻提高了362%」。質疑、指責、調查、諮詢、聽證甚至攻擊、謾罵像風像雨又像雪,似戟似劍更似刀。

 

泰勒面對多半懷有敵意的國會議員們,堅決捍衛自己的觀點。他在眾議院的委員會作的精彩的證詞,恰是向公眾宣傳他的科學管理原理最好機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的《工場管理》、《論傳送帶》、《效率的福音》、《科學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科學管理》等管理論著豎起了一座科學管理的不朽豐碑!

 

彼得·德魯克繼承發展了泰勒古典科學管理理論,出版了建立在廣泛實踐基礎之上的30餘部著作,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管理模式—— 目標管理 ,奠定了其現代管理學開創者的地位,對企業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 ,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 傑克·韋爾奇 、暢銷不衰的 《基業長青》 作家吉姆·柯林斯 ,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奠定他的管理大師的地位,被後人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與泰勒的古典管理學一起形成雙峰並聳雲端!

 

    企業管理歷史長河的另一源頭是羅伯特·歐文,他把目光投向人的世界,成為人本管理研究的先驅。美國的管理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福萊特的有關利益結合、勞動形式規律的論述同泰勒的程序化、標準化、職能管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她的關於工人協作、相互影響等論述有與人際關係學說創始人梅奧等人的論點相似。因此說,是她架起了古典科學管理到行為科學理論的橋梁。

 

喬治·埃爾頓·梅奧是早期的行為科學—— 人際關係學說的創始人。他主持多年的著名的「霍桑實驗」結果證明: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設為「 經濟人 」,認為金錢是刺激積極性的唯一動力是錯誤的;人不僅是「 經濟人 」,同時也是「 社會人 」,是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成員。因此,金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需求,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諧、 歸屬感 。要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還必須從社會關係、心理需要方面去努力。

後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開啟了人們對人性的關注和探討,由此產生了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

20世紀70年代,鑑於美國企業面臨著日本企業的嚴重挑戰,日裔美國學者威廉·大內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這些企業在本國及對方國家中都設有子公司或工廠)進行研究,發現日本企業的生產率普遍高於美國企業,而美國在日本設置的企業,如果按照美國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根據這一現象,大內提出了美國的企業應結合本國的特點,向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 學習,形成自己的一種管理方式。他把這種管理方式歸結為Z型管理方式,並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稱為「Z理論」。它的精髓在於關心人、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培養人。企業時刻關心職工的利益,職工也就會關心企業的前途和命運,從而造就一種合宜的工作氣氛,達到職工與企業的一體化。

組織理論發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個人與企業的關係。但是,早期的組織理論專家,幾乎只注意了組織,卻忘記了組織中的「人」的存在,隨著行為科學的誕生,「人」開始成為組織的主體。對此,阿吉裡斯一語驚人,他通過自己的研究斷然宣布:正式組織同人性發展背道而馳,由此,揭開了組織理論的新篇章。

阿吉裡斯與舍恩在共同發展管理諮詢和訓練實務的合作中,提出了「 行動科學 」理論,並詳細論述了該理論在市場環境下的應用。阿吉裡斯提倡,這種方法應該由企業(組織)中的管理人員和員工自己進行,它建立在「循環連續」的基礎上對行為的研究產生知識,而在知識產生的同步又要使該知識反作用於行為,由知識改變過的行為又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知識又同步反作用於新的行為。這種循環並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在循環中實現知識的更新積累和行為的改善發展。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阿吉裡斯和舍恩發現:個體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行動,是因為他們從孩提時就一直接受著這樣的訓練,經過長久的反覆訓練鞏固就視為理所當然了;從而養成了習慣,進而逐漸發展出自動反應。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要想改變人們的習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組織(企業)行為形成習慣並凝固為一種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這個企業的文化也就凝結成功了。

 

霍夫斯坦德的學術專著《文化的重要地位》在美國發表之後,使他成為不同文化比較研究的創始人。他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世界各公司的策略都著重發展如何能夠滿足最大市場、最多顧客的產品及其服務。而對不同文化及價值觀的研究,是此類策略成功的關鍵」。「企業文化是一種軟的、以完整理論為依據的觀念,但其結果是堅實的,是一個組織的無形資產,可以用來預測這個組織的金融資產在5年內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 教育研究院的教授特雷斯·迪爾和麥肯錫諮詢公司顧問阿倫·甘迺迪在6個月的時間裡,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寫成了《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在19817月出版後,就成為最暢銷的管理學著作。後又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成為論述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它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範;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通過上述對西方從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小溪匯聚成如今的企業管理文化的汪洋大海的疏通,就清楚咱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為什麼是西方製造?就連沒有科技含量的超市、快餐都拱手被沃爾瑪、家樂福和肯德基、麥當勞霸佔。

可以告慰的是,我們也有許多小企業借鑑西方的先進的企業文化頑強地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德勝公司用短短的20年時間,從建造洋樓的標準化、程序化開始一路探索打造獨具特色的德勝文化,《德勝員工守則》成為企業管理的暢銷書,受到企業界和企業管理研究學者的關注,吸引前來參觀探討的絡繹不絕,形成了中國企業界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德勝現象。

我有幸參與德勝文化的探討和建設,對我的學識和經驗雖然是個挑戰,但卻充實並快樂著!

            完稿與201381

相關焦點

  • 企業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為企業文化實踐先驅企業,筆者認為better這個詞點出了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企業文化管理——讓企業做得「更好」。011982年,斯坦福教授理察·帕斯卡出版《日本企業管理藝術》一書,引起轟動。書中正是以日本松下為研究案例,總結了日本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管理實踐,首次提出以共享價值觀為核心的「7S模型」,使人們認識到管理不僅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還是一門深奧的藝術。企業文化管理正是這種「管理的藝術」,企業文化是一種文化,在企業中落腳點在管理。何為「管理」?管理指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協調等一系列職能協調他人實現共同目標。
  • 企業文化管理
    根據企業文化的定義,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應包括如下幾點:  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
  • 論企業文化管理
    從概念上講,企業文化又稱為公司文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它最普遍的定義是以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凝聚企業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同時,它又是受社會文化影響和制約的,以企業規章制度和物質現象為載體的一種經濟文化。
  • 試論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管理的關係
    1 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  作為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論和方法,企業文化已經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很多企業並沒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表現如下:(1)企業文化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只有少數人注意到,並且理論與實踐上嚴重又是偏頗,重理論輕視實踐;(2)企業文化還沒有被真正納入管理的行列,它應有的作用無法發揮;(3)很多人缺乏長遠的目光,不能從企業的長期目標來著眼,因此認識不到文化發展建設的長久性和艱難性;(4)企業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並沒有制定詳細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措施,因此
  • 我國企業跨國管理與跨文化衝突
    從廣義的文化視角來看,跨國公司面臨著企業文化、政治制度、法律等多個方面衝突。由於語言、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等差別,跨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面臨著水土不服以及難以融入當地文化的問題[1]。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政治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問題大大增加,戰爭以及匯兌限制等因素給中國跨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 把企業文化融入管理經營全過程
    狠抓制度建設,把企業文化融入管理和經營全過程。牢固樹立企業文化建設就是加強企業管理的意識,今年年初以來,禾城農商銀行把企業文化建設納入全行的戰略發展規劃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對組織構架進行流程再造,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運作軌道,並嚴格抓好執行落實。  加強幹部職工隊伍建設,營造先進團隊企業文化。
  • 什麼是企業文化?怎麼做好企業文化?
    如果說產品是一個企業的內容與形象的話,企業文化就是一個企業的核心與靈魂。都說企業文化是老闆文化,這話並一定對,但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企業領導人的言行舉止的確對企業文化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領導人以身作則,企業文化就能做得有聲有色。
  • 談談企業文化
    從文化的視角看待和處理企業內外部的各種現象,從文化構成的思路來管理企業,從文化建設的途徑提升企業的實力,是企業文化理論與其它企業管理理論的最大區別。八、關於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內思想政治工作、企業管理三者的關係1
  • 羽絨服專家雅鹿:文化助推企業 企業彰顯文化
    張經理:「文化助推企業,企業彰顯文化」,雅鹿之所以走到現在和雅鹿文化密切相關。秉承「以創新取勝,塑造世界名牌」的經營理念,雅鹿人堅持創新、改造自我,追求卓越。每一個轉彎口,都以這種文化的支撐走到了現在。
  • 對接管理根植「五統一」企業文化
    2013年,是國網蘭谿市供電公司管理一體化對接的重要一年,也是根植「五統一」企業文化取得成效的一年。新一代蘭溪電力人,合著改革的強音,伴著時代的鼓點,邁著鏗鏘的步伐,傾情播灑那大山鐵塔一樣的情懷。
  • 史丹利: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文化軟實力
    21世紀是企業文化管理時代,是文化致富時代。史丹利作為化肥(複合肥)行業的佼佼者,同樣也意識到企業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業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被消費者認可,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與生存。
  • 河南省企業文化促進會簡介
    隨著企業管理由科學管理向文化管理的創新變革以及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加劇,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企業管理升級、創新發展的戰略思想,也是企業做強做大、競爭制勝的重要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國方略,「十三五」規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新的發展藍圖,河南省企業文化促進會願與全省各行業的企業朋友一道,為推進我省企業文化繁榮發展,助力國家富強,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促進會成立大會於2004年4月26日在鄭州召開
  • 西安企業文化建設與品牌建設陝西聚尚企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4整體策略編輯1.4.1網站營銷傳統的品牌營銷管理僅僅是發揮傳統媒介的效力,而在web2.0盛行的今天,光靠傳統廣告轟炸的投放方式已經很難收到效果。2.1企業文化的涵義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論、群體意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的總和。是企業領導層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傳統和不斷革新的一套行為方式,它體現為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和行為規範,滲透於企業的各個領域和全部時空。
  • 管理好文:高績效文化構建要件與流程,企業價值觀文化建設與傳承
    高績效文化構建要件與流程1.高績效文化構建的要件企業文化的運行及其作用發揮具有自身的獨特方式與規律性,企業文化解決企業內、外部問題,實現企業高績效、持續發展的作用方式與規律構成了企業文化作用機制的主要內容。企業文化受到以下兩類因素的限制。
  • 既然明白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那麼該如何建立企業文化?
    很多企業都在大談企業文化,但其實企業文化是什麼?是文化牆上的成功學,還是每天喊的口號?這些都不過是企業文化的皮毛和表象。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對企業管理的作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由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四個層次構成,具體包括了企業的文化理念、企業精神的建設情況、企業的歷史、企業的制度以及企業所涉及的文化環境等內容。以下是企業文化的四個層級以及其包含的具體內容,供參考。
  • 企業策略只是企業文化的早餐
    因為根據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提出的想法,企業文化是對企業價值觀的實現。企業文化可以引導員工做出技術性的商業決策,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如何與他人進行互動。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在不同的員工之間營造出一種內部的凝聚力。 有些人認為文化是不能夠被 「建立」 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無論你是否喜歡這種文化,它都會出現。
  • 企業文化是什麼, 沒有企業文化會怎樣?
    比如,法律是教你不能做什麼,道德是教你不該做什麼,而文化是教你自然做什麼。 這句話是用來說明所有人的行為規律,但放在企業上也是同一回事:制度是教員工不能做什麼,企業理念是教你不該做什麼,而企業文化是教你自然做什麼。那麼,如此看來,企業文化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 再進一步理解,其實企業文化是你的團隊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首要標準。
  • 德勝洋樓管理方式的弊端 中國瓷磚十大名牌排名
    大家都知道不同企業的文化和精神都是不同的,所以所傳達給的每一位員工的思想都不同。比如說管理這種企業,需要根據企業的文化和精神來塑造每一位員工。那麼德勝洋樓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什麼呢,大家需要了解相關的內容。
  • 疫情企業文化如何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在疫情期間,如何推動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呢? 目前大部分企業一味追求業務拓展,真正對企業文化有一個系統認識和持續建設的企業並不多,甚至在具體實施文化建設中存在諸多的誤區,從而造成了許多企業雖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但效果不佳的情況,那麼,企業文化如何落地呢?落什麼呢?
  • 談一談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二: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有硬實力,靠的是內因,也有外因,一個企業的文化就是外因。沒有企業文化,員工就不知道我來這家單位幹什麼,有了企業文化,我們的員工才會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很強的文化氛圍中工作,而不是天天以掙錢的心態來面對周圍的事物。要形成一種文化氛圍,就要先培育一種文化,培育一種文化就要讓員工共同感知這種文化,有了感知才會產生認同的共鳴,才能形成遵守這種文化規則的心理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