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2020-12-17 青於墨

朱自清的《背影》歷來讚譽不衰,很多年來被選入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中,無須饒舌。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開篇就說了:「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作品所寫的,無非是在車站送別的所見所感,關注的重點在於父親的背影,說白了也是極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麼,朱自清究竟是怎樣塑造「背影」的呢?《背影》一文,究竟好在哪裡?

總體上看,《背影》是非常乾淨透徹的,有一種簡約之美。

清晰的故事勾畫

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主題正是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背影應該是很常見的,因為日常生活中作者處於父親身後的境遇應該是很多的,但給朱自清留下深刻印象的,偏偏是父親在車站時的背影。而通過背影,作者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而在車站送別之前與之後的故事,全是為之服務的。因為作者重點寫的是讓他難以忘懷的「背影」,他必須交代清楚不可。

故事從一開始就交代地清楚又不拖泥帶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在北京讀書的朱自清奔喪回到徐州,得以與父親相見。

喪事處理完後,父親要去南京謀事,而朱自清要回北京,因此兩人相伴同行到了南京。父子二人到南京以後,被朋友約著遊逛勾留了一日,到第二天渡江到車站,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這一天多的時間裡,應該發生了不少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

因為這一天半發生的事情與「背影」無關,只作概括性描述即可。

接著寫進車站了,筆墨也開始多了起來。寫父親照看行李、同腳夫講價錢、「我」上車並揀了靠車門的位置、囑「我」照顧好自己並跟茶房也打了照面。所有的離別前的程序似乎已經過了一遍,於是朱自清說:「爸爸,你走吧。」

而父親卻想再買幾個橘子。隨後,在朱自清眼中,就出現了那個「名場面」。

(關於這個「名場面」,詳情見下節動作分析。)

在文章最後,父子二人或忙生計、或忙學業,終不能相聚,即便來信,父親的話也非常少,因為肩膀疼,由此觸發了兩年前朱自清在車站所見所感,記憶最深的卻是那個「背影」。

傳神的動作描寫

朱自清是想借背影表現父愛,作為描述性的背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父親轉身買橘子,穿過人海與障礙;一次,是父親從兒子車上下來,消失在人群中。

以前一次的背影描寫地最為詳細,「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蹣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向左微傾」從這一些列動作可以看出,父親並非是個「超級英雄」,做這些事其實頗有難度。

即便是買橘子回來,動作描寫依然可以看出父親的吃力:「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但他還是很快完成了這些動作,一連串的動作卻顯得節奏很快。

因為在父親心中,二十歲的朱自清還是小孩子,還是需要他事無巨細地照顧。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實寫,唯獨「撲撲衣上的泥土」後面緊跟著「心裡很輕鬆似的」是虛寫。說明父親是心甘情願地做看起來有難度的「任務」。

(註:實寫為實實在在地描述事實,虛寫是帶有一些想像、推測成分的。)

這也就和前面提到的父親最終不放心讓茶房送兒子到車站,「我」去買票父親照看行李並和腳夫講價錢,囑託車上的茶房關照兒子等行為保持了一致性。

聯繫此前種種,朱自清才有感慨:無論怎樣,終歸是父親考慮地周到,做地周到。由此,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壓下了作者的淚腺。

朱自清寫他的感動與各種複雜情緒,也寫得非常概括,就一句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千言萬語,自不必多說。

後一次的背影寫得相對簡單,「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父親終究要離開,再怎樣想護兒子周全也不能了,消失在人群中的父親的背影,讓朱自清百感交集,卻又簡單來了一句:「我的眼淚又來了。」

沒有過多的渲染,兩次背影兩次流淚就這樣速寫式地完成了。因為,朱自清相信,這種普遍性的情感是相通的,讀者自能夠領會。

簡潔的人物語言

父親無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親的語言,除了開頭安慰兒子「天無絕人之路」與結尾處來信中用的直接引語,在送別當天,朱自清直接記下父親的話只有四處。而且同樣非常簡單。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裡邊沒人。」

即便就送別的當天來看,父親絕不止說了這四句話,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這四句,傳達出父愛的含蓄與體貼。

父親的話其實並不少,甚至有些嘮叨。就圍繞送別這天來看:父親忙著和腳夫講價錢,而作者卻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兒子。而朱自清認為茶房只認錢跟他們交代了也是徒然,暗笑他的迂。

這些繁瑣的語言作者沒有直接表現出來,展現的是自己和父親對事的不同態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後知後覺地領會到了,父親是非常細心的,是對兒子非常擔心的,還是那個邏輯——在父親看來,已經二十歲、來往過北京兩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個小孩子。

理解了父親的嘮叨與用心之後,朱自清就很慚愧,甚至有些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真是太聰明了」。

其實,這篇散文處處透著簡約之美。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個方面,還有如:

人物設置也相當簡單,主角就是父子二人,其餘像友人、茶房、腳夫之類通通是作為背景板一樣的存在。

《背影》用語雖然簡潔,但情卻是真切的,在客觀的敘述中融入了真摯的情感,因此產生了一股暗示性的力量,使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所以,《背影》不僅是一曲父愛的讚歌,更是我輩寫作參考的模板。

在文章結尾的表述中,暗含著一個預言:父親的背影將會讓朱自清始終記憶猶新。每當想起父親,便會回憶起「背影」。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還記得朱自清的《背影》嗎?
    一次他跟我說起,覺得老師出的作文題目不知道該怎麼寫,我突然想到了《背影》。我問兒子,你們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嗎?兒子回答學過。我啟發他,那你覺得背影描寫了什麼?他正在想答案。我對他說,如果從文章敘述的事情本身來看,背影描寫的事件非常簡單,只是作者遠行,父親去送站,這樣一件很簡單的小事,但是為什麼這樣的一件小事在朱自清的筆下會感人至深?
  • 因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法規,專家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創造了很多的文學作品,除了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朱自清還是位有骨氣的文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接受美國的麵粉。這樣一位有文人骨氣的作家,為何今天要找這位有名的歷史人物的「茬」呢?
  • 朱自清與他父親關係視同仇人,為何還要寫下感人肺腑的《背影》?
    朱自清與他父親關係視同仇人,為何還要寫下感人肺腑的《背影》?曾經課本上的那一篇《背影》,令多少人潸然淚下,尤其是那一段爬欄杆的背影直擊淚點:「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 《背影》by 朱自清|我的父親不是超級英雄,他是我的英雄
    每每說到這沉甸甸的父愛,都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背影》。朱自清先生一代大家。《背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他20歲的時候。祖母過世,父親的差事也沒了。他回徐州奔喪,喪事結束之後父子兩人又同去南京,父親送他上火車回北京。
  • 朱自清的父親納妾丟官,氣死祖母,朱自清為何還寫《背影》讚美他
    朱自清的《背影》是講述父愛的經典,還被收入過中學語文課本,曾經感動了無數人,大家都為文中那位樸實的父親的愛子之行感動。但是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的關係一度並不好,他父親的品行方面也令人大跌眼鏡,簡直跟《背影》中的印象判若兩人。
  • 關注 | 寫作之如何寫好抒情文——以朱自清《背影》為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可見寫作不管是在我們的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部分。然而現實是學生覺得寫作很難,老師也覺得寫作難教,並且教的效果並不明顯。那麼我們今天就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來探討一下如何寫好抒情文。
  • 朱自清的《背影》與其妻子武鍾謙
    《背影》寫於 1925年 10月,朱自清先生談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 朱自清的《背影》被移除初中教材?理由:違反交通規則
    但來自現代作家朱自清先生做作的一篇散文《背影》,卻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朱自清《背影》介紹《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主要敘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
  • 《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的真實關係
    局長在當時朱家人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官職,比很多的朱家人職位要低。朱鴻鈞的仕途不順在他心裡種下了一個心結:他一定要超過別人,哪怕自己不行,自己的兒子也要超過家族裡其他人。朱自清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出生的。因此,父親對於朱自清的要求都很嚴格,簡直把他當成自己手中操控的人偶。他憑著自己的認知和喜好,不讓朱自清接受新式教育,強迫他學習文言文和接受老學堂的教育。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讀bèi yǐng;劉明父親的背影,該讀bēi yǐng,背東西的身影。並自然而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兩相比照,劉明的《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1869—1945),1917年冬,其母病逝,朱鴻鈞與長子朱自清從徐州一道返揚州奔喪。借錢辦完喪事,朱自清返校,朱鴻鈞去南京謀職,於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車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於此。
  • 朱自清《背影》故事背景發生的時間,正是父子產生隔閡的時候
    最近看到一件令人附睪發炎的新聞,北京外國語大學某副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小學課本中刪除,其理由是,認為父親的行為違反交通規則,且跨欄動作又很不專業!教授覺得父親的行為觸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車無法正常行駛,破壞車站的秩序,影響他人旅行。
  • 透過朱自清的《背影》,讀懂中國式的父子關係
    最近剛上完朱自清的《背影》,這是我第二次執教此文。
  • 朱自清《背影》教學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筆樸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細膩真摯而不矯揉造作。此文不論欣賞閱讀亦或教學分析都價值極高,因此被認為現代經典散文,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下從寫作背景、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作者對父親感情變化三個方面入手對此文進行賞析。
  •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商報記者 肖風偉  教授博文  《背影》應從課本中刪除  在貓撲網上,一個《因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將〈背影〉從課本中刪除?》的帖子最近很火。
  • 原來有一種平凡而瑣碎的大愛,就藏在朱自清的《背影》裡
    誠然,父母對兒女的愛總是那麼偉大無私,卻又總是在平凡的生活當中體現,而這種細微之處的大愛更是完美呈現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筆中。今天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誕辰122周年,作為我國的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創作了許多優秀文學作品,像代表作品《春》、《綠》、《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被收錄在中學、大學文化課本中的名篇,其中的紀實散文《背影》於平淡的筆調中自然流露出一股動人心弦的深情,其至情至性的文字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因而《背影》也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有「聖父病」?
    雖然可以稍微補綴一些父親的傷感成色或知識分子在時代語境中沉默的姿態,但出於標準答案的考慮,對《背影》的理解,大方向不能跑偏。然而如今再次審視課文中的情境,同時參考朱自清的生平側記,你會發現,上述單向度的溫柔進入到一種複雜的局面當中。朱自清成長於一個嚴厲的封建家庭,父親在大部分時間裡呈現的不是關愛,而是專橫。
  • 讀朱自清《背影》有感——致父親
    今日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有發現了一些新的感受,男人從兒子變為父親,才能深刻體會到人世間父與子的天倫情感是如此深沉。朱自清發自肺腑的深情創作《背影》,不僅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並且入選中學教材,而且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創作者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文字來撰寫散文。
  • 大學教授要求刪除《背影》,只因父親買橘子違反規則?
    《背影》所寫,尋常小事《背影》的開頭,朱自清簡言意駭的說明,和父親的再次見面相隔兩年,還是因為祖母去世,不得已回家奔喪,才讓兩父子有了碰面的機會 可見父親這個人物也是簡單的普通人,家中大小瑣事要他處理,生意繁忙還要四處打點,就算生活普通,這些繁文縟節、稀碎之事也夠他忙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了!父親賦閒在家,人到中年本事逐漸減弱了,維持家中生計或許還要仰仗兒子,朱自清對自己這位許久未見的父親、普普通通的父親,是沒有多餘的話講的。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不管是誰,不任是校長,還是組長,不管是首長,還是隊長,你年幼時的成長,都離不了父親那份厚重的滋長。
  • 退去光環再來看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課堂的名篇,一般都認為文章表達了父親疼愛兒子的深情,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想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然而真相其實不是這樣的。朱自清的父親叫做朱鴻鈞(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是個讀書人,也是個官僚,娶過幾房姨太太。朱自清雖然對此不滿,但也只能隱忍。1917年,朱鴻鈞在徐州當上了榷運局長——俗稱「菸酒公賣局長」,又續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寶應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後,跑到徐州大鬧,結果把朱鴻鈞的「差事」給鬧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