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是東亞一衣帶水的鄰居,很多遊客去日本旅遊,儘管不會日語還能看得懂日語,是因為在唐代的時候,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從中國帶去了非常多的文明,其中包括建築、習俗、佛經、漢典等等。
日本的漢字來源於中國古代,跟自然中國的文言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日本的古書裡經常見到的一個詞尾なり,就是文言文裡面之乎者也那個也,是一個表示判斷的助動詞。
日本人之前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要造日語的文字的時候,是直接拿了中國的漢字來用,當然有一些為了表示這是日語,也做了一些改動,所以大家今天看的一些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日本人在用中國的漢字的時候,很多漢字的意思也是直接拿過去用的。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那種深刻的文化交流,從學習日語當中也可以複習我們古代的文言文。如今有些語言學家說日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這句不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漢字的意思是文言文裡面的意思,跟現代漢語有很多不同。今天一些漢字,日本人在用著古意,而中國人是用著今意。
例如:
切手きって郵票
我慢がまん忍耐、忍受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沒關係,沒問題
丈夫じょうぶ堅固,耐用,健康
邪魔じゃま打擾,幹擾
上手じょうず好,高明,能手
下手へた笨拙,拙劣,不擅長
另外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大家以後學習日語,說不定會遇到很多這種情況。
日文是大化改新的時候從我國借鑑漢字形成的,現在他們使用的漢字有的就是我國漢字,有的是借鑑漢字的造字法自造的,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中國漢字。
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由漢字草書和部首演變而成的。
不過借鑑了中國的漢語之後,日文漸漸演變成獨立的一種語言,與中文的語言體系分離開了日語屬於黏著語,中文屬於獨立語,語系所屬也變得不同。
私は彼氏(かれし)が欲(ほ)しいです
――我想要個男朋友。
日語的優點。
日語屬於世界十大好聽語言之一,原因就出在發音上,中文的發音分為4個聲調,日語則是全部輕音,所以在有時說比較冷之類的話時,比較好表達。且日語的元音比較多,為單音節,韻律感強。語言婉轉溫和。還有日語敬語比較多,所以口氣上常舒緩謙卑恭敬。
日語考試的聽力:
—我要這個
—這個嗎?還是那個好一點吧
—那個一點也不好啊,和那個相比,上面的那個更好不是嗎
—上面那個還沒有這個好
—要不就那個了?啊算了,果然還是這個吧
請問最後要了哪個?
這誰知道就是就是比較典型的沒有主語,語意混淆。
最後總結一下我學習是日語時的說覺得麻煩的。
1.冗長,簡單的文字用日語翻譯出來要一堆字。
2.說出來音調沒有抑揚頓挫。
3.敬語要分場合和對象,好麻煩。
4.一篇文章有主語的情況比較少,得靠語境和猜來理解,心好累,又經常出現ない,繞不過來了都。
5.日本人比較含蓄,有時話只說一半,剩下的都靠猜,因此會出現誤解。
6.語境曖昧。例如我給予別人恩惠和接受別人恩惠時語言時很曖昧。
就想說一下日本姓氏的的由來。因為看之前看到了惡搞日本姓氏的段子。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名字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也有一些特殊的比如日本的山本五十六是生在父親56歲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