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漢字源自古漢語的異同和其發展的優缺點

2020-12-11 公益任我行

日本和中國是東亞一衣帶水的鄰居,很多遊客去日本旅遊,儘管不會日語還能看得懂日語,是因為在唐代的時候,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從中國帶去了非常多的文明,其中包括建築、習俗、佛經、漢典等等。

日本隋唐遣使路線

日本的漢字來源於中國古代,跟自然中國的文言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日本的古書裡經常見到的一個詞尾なり,就是文言文裡面之乎者也那個也,是一個表示判斷的助動詞。

日本人之前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要造日語的文字的時候,是直接拿了中國的漢字來用,當然有一些為了表示這是日語,也做了一些改動,所以大家今天看的一些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日本人在用中國的漢字的時候,很多漢字的意思也是直接拿過去用的。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那種深刻的文化交流,從學習日語當中也可以複習我們古代的文言文。如今有些語言學家說日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這句不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漢字的意思是文言文裡面的意思,跟現代漢語有很多不同。今天一些漢字,日本人在用著古意,而中國人是用著今意。

例如:

切手きって郵票

我慢がまん忍耐、忍受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沒關係,沒問題

丈夫じょうぶ堅固,耐用,健康

邪魔じゃま打擾,幹擾

上手じょうず好,高明,能手

下手へた笨拙,拙劣,不擅長

另外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大家以後學習日語,說不定會遇到很多這種情況。

日文是大化改新的時候從我國借鑑漢字形成的,現在他們使用的漢字有的就是我國漢字,有的是借鑑漢字的造字法自造的,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中國漢字。

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由漢字草書和部首演變而成的。

不過借鑑了中國的漢語之後,日文漸漸演變成獨立的一種語言,與中文的語言體系分離開了日語屬於黏著語,中文屬於獨立語,語系所屬也變得不同。

私は彼氏(かれし)が欲(ほ)しいです

――我想要個男朋友。

日語的優點。

日語屬於世界十大好聽語言之一,原因就出在發音上,中文的發音分為4個聲調,日語則是全部輕音,所以在有時說比較冷之類的話時,比較好表達。且日語的元音比較多,為單音節,韻律感強。語言婉轉溫和。還有日語敬語比較多,所以口氣上常舒緩謙卑恭敬。

日語考試的聽力:

—我要這個

—這個嗎?還是那個好一點吧

—那個一點也不好啊,和那個相比,上面的那個更好不是嗎

—上面那個還沒有這個好

—要不就那個了?啊算了,果然還是這個吧

請問最後要了哪個?

這誰知道就是就是比較典型的沒有主語,語意混淆。

最後總結一下我學習是日語時的說覺得麻煩的。

1.冗長,簡單的文字用日語翻譯出來要一堆字。

2.說出來音調沒有抑揚頓挫。

3.敬語要分場合和對象,好麻煩。

4.一篇文章有主語的情況比較少,得靠語境和猜來理解,心好累,又經常出現ない,繞不過來了都。

5.日本人比較含蓄,有時話只說一半,剩下的都靠猜,因此會出現誤解。

6.語境曖昧。例如我給予別人恩惠和接受別人恩惠時語言時很曖昧。

就想說一下日本姓氏的的由來。因為看之前看到了惡搞日本姓氏的段子。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名字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也有一些特殊的比如日本的山本五十六是生在父親56歲而得名。

相關焦點

  • 日語的起源:漢語在日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影響
    古代中國因其文化先進而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著漢字。雖然現在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已經取消了漢字,但是在日語裡面依舊留存了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語言】 雷昊:漢字讀音在南方方言和日語中的特點,兼談漢語史中入聲的演變
    但是,「山」這個字在漢語中又有它固有的讀音,日本人在學習漢字時,除了學習其字形外,也吸收了它的讀音。因此,「山」這個漢字又標註上了さん(讀作san)。這個讀音就源於中文的發音。 這樣的結果是絕大多數漢字都有兩個以上的發音。一個源於日本本民族的語言,一個源於漢語。至於什麼時候念什麼音,沒有整齊劃一的規律,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據史料記載,中日兩國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其範圍包括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直至萬葉假名出現,漢字在日語中的書寫才變得簡單。這些簡化了的漢字不再和中國的漢字同義,只是作為一種注音符號。
  • 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古代漢語在現代日語中有很多痕跡!
    眾所周知,中日兩國在唐朝年間交往密切,漢字傳入日本並且沿用至今。根據日本國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國語分會的規定,現行《常用漢字表》漢字數目為2136個。而我國大陸地區目前通用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則收錄了2500個常用字以及1000個次常用字,共計3500個。
  • 原來日語和漢語中的漢字含義竟如此不同!
    童鞋們都知道日語和我們漢語一樣都使用漢字,但其實這些外表相似的詞語意思卻有著驚人的差異,反倒增加了學習者的不少困惑。
  • 漢字的歷史發展和現實觀照
    經過10年發展,已在五大洲的1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75所孔子學院,它的成立和發展為漢語和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此時,本版邀請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李如龍對漢字漢語的歷史、發展及其優劣勢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分析,對今天的漢語學習和傳播有現實意義。
  • 佛山蜻蛉日語:日語和漢語的關係都有哪些?
    其實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不會很簡單,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學習日語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今天蜻蛉日語為各位同學詳細講解一下日語語言及它和漢語的關係。另一方面,我們現代漢語經常使用的詞彙中,也有很多是來源於日本的。比如人氣,空港,經濟,民主,哲學這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詞彙。特別是現在年輕人用的一些流行用語,比如「宅」就來源於日本的お宅、卡拉OK來源於日本的カラオケ。那麼這些詞彙到底是日語還是漢語呢?日語和漢語又有怎樣的關聯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日語語言及文字形成的過程和特點。
  • 日語對日語發展的影響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一片汪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兩國文化交流頻繁。近代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在相對遙遠的古代,恰恰相反。古代的中國因其先進的文化而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長期使用漢字作為中國。
  • 分析日語和英語的不同優缺點,考研選英語為什麼更有優勢?
    今天分享一篇考研時候選擇日語,還是英語的不同優缺點的好文,相信對你考研之路會有很大幫助。由於自己第一外語是英語,在考研時關注了一下201英語試卷的內容和結構,和203日語做一下對比。對比之後我發現兩份試卷的大體結構是基本相同的,但還是有一些差異,下面我就給大家做一下詳細分析。
  • 國際漢語教學法︱漢字和語法教學技巧
    今天我們就從展示漢字、解釋漢字、練習漢字和練習查字典四個方面來說說和語法教學相關的那些事。展示漢字的技巧展示要將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短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漢字有一個初步了解。看圖&卡片識字:在圖片的旁邊寫出漢字,並標註拼音,讓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
  • 日語、韓語、越南語誰最接近漢語
    發展至今的現代日文書寫系統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當初直接從中國引入的漢字,一部分是根據漢字偏旁創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還引入了一部分羅馬字。在古代日本的文化階層普遍是認識漢字的。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越芒語族越語支:在語法上承襲高棉語的越南語與漢語一樣並無時態及動詞變化,然而其詞序卻恰恰與漢語相反置。目前韓語(朝鮮語)一般被劃歸為語系未定的孤立語言,也有部分學者建議將其劃為阿爾泰語系。相比之下日語的語系歸屬問題則更為複雜。
  • 國際漢語教學法︱漢字和語法教學技巧
    漢字是漢語的書面形式,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工具,但是漢字與世界上大多數語言的文字有著很大的差別,對於學習者來說十分難以掌握,如何通過形象、生動、有邏輯地教學,讓學習者可以快速的掌握漢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是漢語教師需要掌握的必要技能。
  • 英語難還是日語難?從漢語的角度對比學日語和學英語的異同點
    1.日語和中文的比較從語言上講,日語和中文都應屬於漢藏語系。許多日語單詞源自中文,被語言學家稱為中日文。兩者應該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日語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是在漢字基礎上創建的語音字符。例如,「ぁ」來自中文字符「安」的草書形式。
  • 你有「社會」,我有「武林」:日語和漢語的關係,真是一言難盡
    如今,日本很多地名、人名依然使用萬葉假名,所使用的也是古代日本語表記漢字的音與訓時所借用的文字,比如:「魚群」,讀作「なぶら」(nabura)或「なぐれ」(nagure)日語的假名起源於真假名,也就是全為漢字字形的萬葉假名。後來,日本人為了更方便地使用文字,便對文字進行拆分,把漢字的草書體和偏旁部首拿出來,簡化和整理之後,形成了今天的片假名和平假名。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 初學者如何正確理解日語漢字
    漢字起源於中國,對中國人來講,這是學習日語得天獨厚的有利之處。但很多漢語為母語的初學者往往誤認為日語漢字是漢語的繁體字,意思是一樣的,又誤認為日語漢字發音沒有規律等等。日語裡的漢字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容易記憶和理解,很多漢字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和學習,否則會在理解上出現很多錯誤。日語裡的漢字使用廣泛,種類繁多,很難掌握,所以在日語詞彙的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漢字的學習和歸納,正確理解日語漢字。
  • 日文源於中國漢字,為何日語和漢語卻是兩種語言體系
    發展至今的現代日文書寫系統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當初直接從中國引入的漢字,一部分是根據漢字偏旁創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還引入了一部分羅馬字。在古代日本的文化階層普遍是認識漢字的,所以他們也能像越南人、朝鮮人一樣與中原人進行筆談。
  • 日語裡的這些漢字意思跟漢語相差原來這麼大
    今天跟在日本留學的同學聊天,聊到了日語裡的漢字。我問他日語裡的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跟漢語一樣呢。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記得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英語閱讀理解,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不懂日文的女士去日本旅遊。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說日語,就在紙上寫上「面」,日本的服務員就懂了。在那之後我一直以為日語裡漢字的意思跟漢語應該基本都是一樣的。結果我這個日本留學的同學今天跟我說了幾個字,我才知道差異原來這麼大。下面我列出來。1,邪魔。舉例:不好意思,我想邪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