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太多了!很多學生為了應付作業,積累大量憤怒的情緒,進而對抗父母,而父母反過來也會擠壓孩子的情緒。最後,寫作業變成了負向死循環。
學生到底該如何打破"作業困境"?針對這個困擾學子已久的問題,中國家庭教育專家、雙動力教育模式開創者、優實力教育創始人、動力學社APP首席導師姜囡囡做了詳細分析。
以下為姜囡囡演講節選:
一個題目,做3次完全足夠!
對學生來講,學習有三個重要的環節:一,課堂上記筆記;二,課下做作業;三,通過考試來驗證學習的狀態。其中,做作業的目的是讓你們鞏固和複習所學的內容。
由於是鞏固複習的一種工具,因此,作業的量是非常重要的。從心理學的概念來講,過度學習可以讓知識得到強化,而3是一個最佳的重複數字。
一個東西學一次,也許量不夠,學兩次量不夠,假如說有三次的重複,就是一種過度學習。達到3次的過度學習,就能讓學生把知識記下來。如果你們善於總結規律的話,三次基本就找到了這個知識點的規律。例如一個生字寫三遍,一個單詞寫三遍,基本上就可以掌握了。
寫作業切忌囫圇吞棗
現在的學生,習慣於做大量的作業,但這就會變成囫圇吞棗,都變成應付甚至是抄答案的過程。
在寫作業的時候,以一個知識點能夠第三遍把它記住為準,三道以外的,你可以選擇做還是不做。
如果作業佔用了你大量的時間的話,很大程度會變成形式主義。所以你需要告訴家長,所有的時間都安排作業,只會讓你覺得很疲憊,學習效率會很差。
作業不能專攻難題,階梯狀學習最有效
自信是學習的前提,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有階梯狀的去寫作業,讓自己逐漸增強自信,不要刻意去做一些很難的題。
不要害怕被老師批評,只要你做一道題,有一道題的效果,老師也一定會看到你的優點。即便作業沒有做完,老師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個前提是你要100%的努力,能做完就做完。
你要不斷的給你自己去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每天先做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科目,找一找自信,再做一下自己薄弱的環節,不斷的幫自己找到成功的體驗。
如果做到以上三步,做作業就會是一個非常喜悅、非常輕鬆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