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洋桃,八月楂,九月的慄子笑哈哈。九月,板慄開始上市了!板慄有著「千果之王」稱號,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口感好,風味獨特,可以做零食、甜品、煲湯,無論哪種做法都非常美味。
入秋開學不久,班裡有同學帶來了幾個看上去毛絨絨、碰上去刺刺痛的「傢伙」,大家都圍過來,爭著看熱鬧,這個說:「什麼呀,像個小刺蝟?」那個說:「好像是個松果吧!」還有的說:「不對不對,一定是刺蝟寶寶在睡覺呢?」
研學活動背景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慄子的特徵和用途,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剝慄子的各種方法,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觀察慄子形狀,找出母板慄與公板慄的差別(形狀、位置及口味)。
4、慄子食品:動手做南瓜板慄甜湯;了解慄子各種做法吃法。
5、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互相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1、發動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上山採慄子,同時鼓勵學生想出一種或幾種剝慄子取果實的`方法。
2、學生自備各種手套、剪刀、小榔頭、小刀等。
3、食材準備:南瓜、剝好的慄子、冰糖。
研學活動材料
1、認識慄子球的名稱和外形特徵。
①觀察慄子球的形狀、顏色、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②小結:慄子球是綠綠的、圓圓的,摸一摸刺刺的、毛毛的、很扎手的。
2、引導學生探索取出慄子果實方法。
研學老師:這麼一個毛毛的、刺刺的、圓溜溜的東西裡面到底藏著什麼小秘密呢?
①先讓學生猜一猜。
②再讓學生分散操作,利用各種工具取出慄子果實。
③最後交流各自選用的方法:
(在研學老師的輔導下)用剪刀先剪掉刺再慢慢地剪開來。
用小榔頭重重地敲,把外面的刺皮敲掉。
戴上手套用手用力地掰。
放在腳底下用力地踩。
研學活動過程
④小結:因為慄子球外層帶刺,所以在取果實時要儘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觸那帶刺的球,可以戴上手套或用腳幫忙。
3、認識慄子的外形特徵。
①看一看:取出來的慄子的形狀、顏色?
②問一問:有什麼氣味?
③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④想一想:慄子和慄子球之間的關係?這些粒子像什麼?
⑤小結:慄子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半球形,成熟的慄子,外面有一層深棕色的硬皮,而不太成熟的慄子這層硬皮變成了綠棕色的軟皮。像小皮球、像月亮、像剛出升的太陽、像小船等。
認識慄子的外形特徵
4、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取出慄子肉的方法。
研學老師:慄子肉到底藏在哪兒呢?讓我們再來動手剝一剝。
①你想請誰幫忙?
②剝開後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自由操作剝慄子,教研學老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剝好的慄子肉。
③討論剝慄子肉的方法:
請手指幫忙,掰開慄子。
請小刀幫忙,切開慄子。
請剪刀幫忙,剪開慄子。
④請個別學生說說慄子肉的特徵。
⑤小結:剝開慄子的硬皮外面有一層淺棕色的毛茸茸的薄皮包著,裡面是黃色的肉。
5、學會區分「母板慄」與「公板慄」
挑選板慄的時候,你會發現有2種形狀,一種是半圓形的,一種是扁扁的,以前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會有扁扁的板慄,看到了綠色帶刺的果實後才知道,半圓形的是左右兩邊的板慄,扁扁的是夾在中間的,那麼圓的和扁的有什麼分別呢?
區分「母板慄」與「公板慄」
左右兩旁半圓形的板慄就是「母板慄」,它接受陽光的照射充足,含糖量高,中間的扁扁的慄子是「公板慄」,接受的光照少,甜度也較低。
6、動手做美食、品嘗慄子,了解慄子的用途。
①啟發學生談談吃過哪些用慄子製成的食品。
②了解、品嘗慄子食品,知道慄子的多種吃法。
(糖炒慄子、糖水慄子、煮慄子、慄子燒肉)
③動手做南瓜板慄甜湯:
食材準備:南瓜:300克,板慄:8個,冰糖:適量。
動手操作:先在板慄上切一刀,然後放入鍋裡,加入沒過板慄的清水,大火把水燒開煮5分鐘。煮好後撈起晾涼,剝掉板慄的殼和皮。南瓜去皮後切塊備用,如果買的是嫩南瓜也可以不去皮。把南瓜和板慄放入湯鍋裡,加入適量清水,煮半個小時,最後放入冰糖調味即可。
動手做美食、品嘗慄子,了解慄子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