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比較中國大陸和臺灣語言學辭典,剔出語音學、詞彙及語義學、語法學、修辭學、文字學、語言理論等方面的差異術語近200條。探討兩岸語言學術語差異的成因。
[關鍵詞] 大陸;臺灣;語言學術語
一 引 言
不同地域操同一語言的研究群體使用專業術語,理想的狀態是避免同實異名和同名異實,以維護術語的單義性和標準化。但,海峽兩岸的語言學工作者,在漢語語言學術語的使用上,由於缺少協調,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考察了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等6位學者所編,臺灣三民書局2005年增訂出版的《語言學辭典》,參以大陸所編語言學辭典,共剔出有差異的術語近200條。
二 差異術語列舉
(一)語音學
主要是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音素命名上存在較大差異,語音物理屬性、語流音變、音位學等方面的術語,也有不一致的。以下列舉出差異術語,括號裡的是大陸通行的說法,但並不意味著只大陸用,其中大多數也是臺灣並用的①。
1.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術語
口蓋(上顎)、口蓋帆(軟顎)、喉頭蓋(會厭軟骨);氣化(濁音清化)、氣音聲化(清音濁化)、聲化(臺指「清音濁化」,大陸的「聲化」指「元音韻母受輔音聲母的影響,而在發音上與之相近」,參葛本儀1992,P.54)、展唇(不圓唇)。
2.音素命名上的差異
抖音(顫音)、半抖音(閃音)、暫音(塞音)、收斂音/久音(擦音)、閉塞摩擦音(塞擦音)、搭舌音/搭嘴音/內吸音/咂舌音(吸氣音)、帶氣音(送氣音)、破裂摩擦音(塞擦音)、喉頭爆發音(喉塞音)、後顎音(軟顎音)、口蓋音(陸無)、口腔音(口音)、氣音/無聲輔音(清音)、塞通音(陸無)、舌齒音(齒間音)、無擦通音(半元音)、緊縮音(陸無);
半合元音(半高元音)、關元音(高元音)、硬顎元音(前元音)、混元音(央元音)、純元音(單元音)、緊張元音/窄元音(閉元音)。
3.語流音變術語
局部同化(部分同化)、局部異化(部分異化)、換位作用(換位)、輔音交替/輔音轉換(輔音替換)。
4.其它
國音、單音節性、多音性、音品(音色/音質)、音勢(音重)、同位音(音位變體)、自由變異(自由變體)、附聲韻母(鼻韻母/陽聲韻母)、復聲母(複輔音聲母)、不諧和音(噪音)、工具語音學(實驗語音學)。
(二)詞彙及語義學
同行語(行話/行業語)、略語/縮寫詞(縮略語)、等音詞(陸無)、同寫詞(同形詞)、下流詞語(指相對「上流」社會的「下流」社會或受教育較少的人使用的語言,包括大陸的「俚俗詞語」)、親屬詞(同源詞)、古詞(古語詞)、仿造語/直譯詞(仿譯詞)、別義(引申義)、二義性(歧義性)、含糊語(歧義結構/歧義句)、積極詞彙(常用詞彙)、詞的內部形式(造詞理據)、詞的外部形式(詞的語音形式)、詞群(詞族)、詞組標記(陸無)、衍生語意學/孳生語義學(生成語義學)、意義單位(語義單位/義素)、語意(語義)、語意三角(語義三角)。
(三)語法學
詞位(詞素)、詞嵌/中加成分(中綴)、不可分詞綴(陸無)、全義詞(實詞)、非全義詞(虛詞)、數位詞(量詞)、殿詞(相對於「冠詞」的詞類,陸無)、比較格(比較級)、變形(變換)、賓詞(賓語)、並列複合句(並列複句)、並列連接詞(並列連詞)、並列子句(並列分句)、補助詞形態(陸無)、不可分詞組(類「固定詞組」)、詞附法(附加法)、詞位學(陸無)、詞組結構語法(陸無)、主導詞(中心語/中心詞)、從屬詞(修飾語)、從屬關係(主從關係)、從屬句(從屬分句)、代詞性(陸無)、代用語(陸無)、遞系句(兼語句)、動句(敘述句/動詞謂語句)、動名詞子句(動名詞短語)、動形詞(陸無)、動狀詞(陸無)、分離關係(陸無)、副詞化(陸無)、副詞子句(副詞性分句)、復說/復語(復指成分,大陸「復語」指「同義詞復用」,葛本儀1992,P.235)、概念句(陸無)、共同格(陸無)、後置詞(對「前置詞」)、呼格(陸無)、假定式(虛擬式)、簡單詞(單純詞)、膠著法(黏著法)、膠著語(黏著語)、結構意義(語法意義)、句子詞(獨詞句)、名詞化(名物化)、名句(涵蓋大陸「名詞性謂語句」,陸無)、前並列連詞(陸無)、同格(同位)、文法範疇(語法範疇)、語法主語(相對「邏輯主語」)、孳生語法/衍生語法(生成語法)。
(四)修辭學
喻依(本體)、呼語(呼告)、中立詞(中性詞)、二值語言(二元對立)、鄙褻語/會話體語(口語)、韻律風格學(陸無)、詞彙風格學(陸無)、句法風格學(陸無)、假平行(陸無)、加強語氣詞(陸無)、交際語(陸無)、客廳語言(沙龍語言)、口碑文學(口頭文學)、同韻語(陸無)、文學語言(臺專指文學作品語言)、語言體裁(語體)、走樣句(變異句)
(五)文字學
國字(陸無)、標準文字(規範字)、表形文字(象形文字)、釘頭文字(楔形文字)、繪畫文字(圖畫文字)、馬亞文字(瑪雅文)、手頭字(陸無)、音界號(連接號)。
(六)語言理論
編插語(多式綜合語)、非標準語(相對「標準語」,陸無)、次標準語(陸無)、併合地區(雙語區)、多語通(雙語/多語者)、表面結構(表層結構)、底層結構/基底結構(深層結構)、發生學分類法(譜系分類法)、共存限制(共現條件)、共同交際語(共同語)、國際語言(國際共同語)、國語(普通話)、和文(日文)、義大利語(義大利語)、合表現(陸無)、感嘆詞說(感嘆說)、容止說(勞動叫喊說)、社會習慣語(社會方言)、氏族語(陸無)、雙重語言制(雙語制)、變換律語法/衍生變形語法/變形衍生語法(轉換生成語法)、寫的語言(書面語)、自動翻譯(機器翻譯)、平面語言學/斷代語言學/同時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分類語言學(陸無)、人種語言學(人類語言學)、衍生音韻學/孳生音韻學(生成語音學)、結構語意學(結構語義學)、語意學(語義學)、名稱學(陸無)、機械主義語言學派(陸無)。
(七)語言學家
柴門霍甫(柴門霍夫)、洪保德(洪堡特)、波尼尼(班尼尼)、方德裡耶斯(房德裡耶思)。
三 兩岸語言學術語差異探因
就以上列舉的術語看,兩岸語言學術語的差異涉及理論體系的不同、定名角度、構詞語素選用、對稱定義、衍生術語族、譯名差異、術語風格差異、政治及歷史因素影響等諸多方面。
(一)理論體系差異帶來不同的術語
每一種語言理論,都有自成一體的術語系統,形成差異。兩岸語言學術語的差異有的便源於理論體系上的各異。以語言風格學術語為例,由於對語言風格本質的認識存在差異,分類上的不同,兩岸存在此有彼無,或外延有別的情形。臺灣《語言學辭典》所收「韻律風格學」、「詞彙風格學」、「句法風格學」是以風格的物質手段為觀察點,來建構語言風格學的理論門類的;大陸的語言風格學也研究風格手段,但並未從單一的語言要素角度去構建風格理論,也就沒有相應的稱之為「學」的術語。而大陸語言風格學常用的術語「時代風格」、「個人風格」、「地域風格」、「語體風格」、「表現風格」、「風格手段」、「風格要素」等術語,臺灣的辭典也未見收入。「語體」作為一個專門學科的術語,臺灣辭典未見收入,相反卻有「語言體裁」一說。臺灣的語言風格學關注對仗形成的風格差異,把「假平行」方面的差異看作個人風格上的重要表現,因而將「假平行」作為術語收入,而大陸的語言風格學並無此一術語。在語法學方面,某種語法理論將介詞看作「前置詞」,以賓語前後成分語法意義的相似性為觀照,便有相應的「後置詞」術語,如「在桌上」、「在家裡」、「在車中」、「在腳下」之類的「上」、「裡」、「中」、「下」等就是後置詞,「因為它們都放在賓語的後面,和其它語言放在賓語前面的前置詞作用相同」(陳新雄等2005,P.121)。
(二)定名角度不同形成術語差異
有些術語差異是由於對同一語言現象命名時,觀察的角度不同產生了同實異名現象。如:「合音」現象,從音節合二為一角度叫「合音」,而臺灣則從古說「二音急讀而成一音」稱為「急聲」,認知的角度是二音節連讀時語速的「急」。「常用詞彙」是從使用頻率的角度定名的,而臺灣叫「積極詞彙」則從詞彙的活躍程度角度得名。「擦音」從氣流克服阻礙的方式角度命名,而臺灣用「收斂音」則從發音器官肌肉的緊張和收斂這一發音的動力來源角度定名,臺灣又用「久音」稱呼「擦音」,其定名則因氣流連續摩擦,可以自由延長,是從音長角度得名的;類似的還有「塞音」和「暫音」,前者從成阻角度命名,後者從持阻角度而得名。「吸氣音」是從發音時氣流由外而內的流向角度定名的,而「搭嘴音」「搭舌音」「咂舌音」是從成阻的視角來稱呼的。「塞音」的認知角度是「成阻」,而「爆發音」則以除阻方式而得名。「實驗語言學」從研究方法角度命名,而「工具語言學」則從研究手段得名。
(三)構詞語素或成分選用不同產生差異
兩地有些有差異的術語,源於構詞語素或成分選用上的不同。如:「賓語」與「賓詞」,「語義學」與「語意學」,「詞素」與「詞位」,「詞族」與「詞群」,「顫音」與「抖音」,「音質」與「音品」,「音重」與「音勢」,「粘著語」與「膠著語」,「虛擬式」與「假定式」,「部分同化/異化」與「局部同化/異化」,「語法範疇」與「文法範疇」,「人類語言學」與「人種語言學」,「共時語言學」與「同時語言學」,「圖畫文字」與「繪畫文字」,「日文」與「和文」等等,兩岸術語中的差異語素往往是同義或近義語素,有的兩個差異的語素,本身就可構成聯合式複合詞,如「語詞」、「意義」、「族群」、「顫抖」、「品質」等。有的則是音節數目上有差異,但意義上等值,如「縮略語」與「略語」、「感嘆說」與「感嘆詞說」、「古語詞」與「古詞」等等。
(四)對稱定義缺失或不同造成的術語差異
有的術語成對出現,概念上具有對稱性,但一方並未從對稱角度命名,因而出現一方有對稱術語,而另一方則對稱術語缺失。如臺灣的「冠詞」與「殿詞」對稱,大陸有「冠詞」而不用「殿詞」;臺灣「本義」與「別義」、「圓唇」與「展唇」具對稱性,大陸用「引申義」對「本義」、「不圓唇」對「圓唇」。臺灣「語法主語」與「邏輯主語」相對,大陸有「邏輯主語」一說,但不太說「語法主語」。此外臺灣的「名句」與「動句」,「聲化」與「氣化」,「從屬詞」與「主導詞」等成對的術語,都具有對稱定義的性質,構成對稱術語,大陸有的未從對稱角度起名,有的選用了不同的對稱詞語。
(五)譯名差異
由於缺少規範協調機制,兩岸在譯名上各行其是,各自約定俗成,向來存在分歧。這在語言學術語上也有表現,如外國語言學家的譯名,臺灣譯名「柴門霍甫」、「洪保德」、「波尼尼」、「方德裡耶斯」,大陸分別作「柴門霍夫」、「洪堡特」、「班尼尼」、「房德裡耶思」。臺灣的「義大利語」、「馬亞文字」,大陸是「義大利語」、「瑪雅文字」。除音譯差別外,也有意譯差別的,如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臺灣叫「變形衍生語法」或「衍生變形語法」,大陸叫「變換方法」,臺灣叫「變形方法」,大陸是「生成語音學」、「生成語義學」,臺灣則譯作「孳生音韻學」、「孳生語義學」或「衍生音韻學」、「衍生語義學」。大陸譯「表層結構」、「深層結構」,臺灣是「表面結構」、「底層結構」或「基底結構」。
(六)詞族差異
由於基本術語有差異,相關的派生概念形成了特有的術語族。如有「語義」和「語意」的差異,便有「語義學——生成語義學——結構語義學」和「語意學——衍生語意學——結構語意學」的差別。再如:衍生——衍生音韻學——衍生語意學;詞組——詞組標記——詞組律——詞組結構語法;從屬——從屬詞——從屬句——從屬連詞。某個術語的有無或各異,能夠帶來一組術語的有無或差異。
(七)術語風格上的差異
有相當一部分術語,臺灣似乎命名時更注重通俗性、口語化和具體性,而大陸更強調書卷語色彩,命名上專業色彩、科學語體色彩更濃厚。如臺灣的「口蓋」、「口蓋帆」、「喉頭蓋」帶有比喻造詞性質,「氣化」、「聲化」具體可感。其它如「喻依」、「鄙褻語」、「編插語」、「搭舌音」、「搭嘴音」、「咂舌音」、「帶氣音」、「遞系句」、「殿詞」、「釘頭文字」、「久音」、「暫音」、「下流詞語」、「走樣句」等臺灣術語,多採用口語成分定名。
(八)政治、歷史因素帶來的差異
臺灣有一組「國」字語素術語,顯然是受到政治、歷史因素影響形成的術語。如:國字、國音、國文、國語等。有些是上世紀早期的漢語語言學術語,大陸已經不用或改用他說,而臺灣還一直傳承使用,這也造成了一些差異。如臺灣多用「母音」、「子音」,而大陸現今多用「元音」、「輔音」。
附註
①本文寫成後曾向臺灣竺家寧教授請教,竺先生來信指出,有些臺灣用詞並不常用,倒是括號裡的比較常用。如:口蓋(上顎)、口蓋帆(軟顎)、抖音(顫音)、半抖音(閃音)、暫音(塞音)、收斂音/久音(擦音)、搭舌音/搭嘴音/內吸音/咂舌音(吸氣音)、帶氣音(送氣音)、喉頭爆發音(喉塞音)、後顎音(軟顎音)、口腔音(口音)、氣音/無聲輔音(清音)、無擦通音(半元音)、半合元音(半高元音)、混元音(央元音)、純元音(單元音)。
參考文獻
[1]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語言學辭典(增訂版)[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2005.
[2]葛本儀(主編),殷煥先(審訂).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
(原載《南方語言學》7輯,2015)
圖文編輯:小明
責任總編輯: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