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SP:對自我感到迷茫嗎?嘗試自傳體回憶吧! | 唧唧堂論文解析

2021-02-28 唧唧堂

Picture from internet

本文是針對論文《自我概念清晰性是自我連續性的基礎:自傳體回憶的修復作用(Self-Concept Clarit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elf-Continuity: The Restorative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20年10月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該研究的作者包括Tonglin Jiang和Zhangsheng Chen。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以往關於自我(self)的研究聚焦於結構與時間兩個維度。自我的結構維度指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是個體自我的不同層面能夠融於一個整體的程度;自我的時間維度指自我連續性(self-continuity),是個體過去與當下的一種連接感。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自我的這兩個維度間的關係,以及面臨某一維度受損時的修複方法。

1. 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關係

首先,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具有幾個共同點:1)均與生活意義感、好心情和心理健康呈正相關;2)均受到排斥、關係破裂和孤獨等負面因素的影響;3)均為個體身份(identity)的基礎。

其次,自我連續性的發展需要一個清晰的自我。發展心理學家認為自我的發展沿著社會和時間兩個維度,若自我不能在社會維度具有清晰的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那麼時間維度上的自我連續性便很難得到發展;社會與人格心理學家認為維持自我連續性的關鍵是要有一個自我界限(self-boundary),人們對內具有自我保護的需求,而對外具有自我擴展的需求,個體的自我分化可以促進這兩種需求,進而促進自我連續性。

第三,自我連續性需要自我的不同方面得到整合。比如,上級的身份結構需要納入低級的身份成分,整合為一個自我的整體;另外,擴展的自我可能需要從內部進行組織,即結構和功能的分化和專業化,分為物理、社會和空間符號領域;同樣的,個體的身份其實是組織在一個網絡中的,人們需要不斷丟棄過去的身份,添加新的身份,從而不斷更新身份網絡。這些不同層面的自我的整合,有利於形成一個清晰連貫的自我概念,並在時間維度上提高自我連續性。

然而,還沒有關於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關係的實證研究,基於以上文獻綜述,可以假設:低的或者受到損傷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與降低的自我連續性有關,並可能導致降低的自我連續性。

2. 自傳體回憶的作用

訴諸自傳體回憶可能是一種解決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方法,因為它不僅重建了過去的事件,而且還闡明了「我是誰」這個問題。

自傳體回憶可能通過三種方式促進自我連續性:自我記憶(self-remembering),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與自我敘述(self-narratives)。自我記憶指以第一視角回憶過去的經歷,從而增加過去與現在的聯繫;自我認識指對過去的自我與現在的自我的認識,可以填補自我記憶的空白,增加過去與現在的自我的感知相似性,最終將過去的自我融入現在的自我;自我敘述比前兩種方式更具目的性,可以建立有秩序和意義的人生故事,並賦予故事一個主題,進而理解生活的意義。通過這三種方式,自傳體回憶將離散的生活事件與自我概念聯繫起來,幫助個體獲得清晰的自我概念與時間上的自我連續性。

另外,研究發現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個體更傾向於回想過去的經歷,進一步促進自我連續性。

然而,還沒有相關實證研究闡明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傳體回憶和自我連續性之間的關係,基於以上文獻綜述,可以假設:當自我概念清晰性受損時,人們會訴諸自傳體回憶,這一過程可以幫助他們重建自我連續性。

3. 問題提出與假設

基於以上論述,作者正式提出了本研究的兩個假設:1)低的或受損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與降低的自我連續性有關,並導致降低的自我連續性;2)當自我概念清晰性受到威脅時,個體傾向於訴諸自傳體記憶,這一過程可以幫助他們應對威脅並重建自我連續性。

基於假設,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

研究1:探究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自然聯繫;

研究2:操縱自我概念清晰性(高vs低)並評估自我連續性;

研究3:探究是否誘發產生低自我概念清晰性(vs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個體傾向於訴諸自傳體回憶;

研究4:檢驗遮掩效應的中介模型(如圖1),預期低自我概念清晰性會破壞自我連續性,但也會加強個體訴諸自傳體回憶的傾向;

研究5:首先測量自我概念清晰性,然後讓被試完成一個自傳體回憶任務和一個一般回憶任務,最後測量自我連續性;

研究6和研究7:同時操縱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回憶任務,尋找中介模型的因果證據。

圖1 遮掩效應的中介模型

研究方法與結果


研究1

被試

通過G*power算得,要達到中等效應量(ρ= .30)和0.85的功效所需樣本量至少為96,但考慮到這是首次對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關係的實證研究,為了得到穩定的結果,採用Monte-Carlo估計得到需要接近250個樣本。故本研究測試了220個MTurk平臺的被試的數據,得到有效數據220個(107 men, 105 women; Mage= 35.02 years, SDage= 12.23 years),其中,77.8%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用12條目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測查自我概念清晰性,用8條目的自我連續性量表測查自我連續性。

結果與討論

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顯著相關(如圖2),r(212) = .32, p< .001,與假設1相符。

圖2 研究1中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相關

研究2

被試

計算得到樣本量至少為102,共在MTurk平臺採集了111個數據,有效數據108個(36 men, 72 women; Mage= 35.02 years, SDage= 12.23 years),其中72.2%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1) 實驗首先啟動被試關於自我概念的思考,讓被試了解到自我概念是很多維度的。

2) 將被試分為兩組,操縱其自我概念清晰性。對於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被試,首先讓他們了解到「有時候人們感到自己人格的不同層面相互矛盾,讓人們對自己是誰產生了混亂」,隨後,讓被試報告自己兩個相互矛盾的人格或者自我信念的層面,報告矛盾的內容和衝突帶來的感覺;對於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被試,首先讓被試了解到「有時候人們人格的不同層面是一致的,這種一致使他們明白他們是誰」,然後讓被試報告兩個相互一致的人格層面或自我信念,報告一致的內容,一致帶來的感覺與清晰性。

3) 用三個問題檢驗分組操縱的有效性,分別是,「我對自己的信念有衝突」,「在我人格的不同層面沒有體驗到衝突」,「我覺得我並不是表面上的那個我」。

4) 最後填寫自我連續性量表。

結果與討論

1)高與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寫作任務的字數差異不顯著,F(1, 106) =  .14, p = .71, ηp2 =  .001, 90% CI [.0000,.0330],但仍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參與後續分析;

2)高與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操縱檢驗得分差異顯著,F(1, 105) =  43.99, p < .001, ηp2 =  .295, 90% CI [.1778,.3989],操縱有效;

3)高與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自我連續性得分差異顯著,F(1, 105) =  5.61, p = .020, ηp2 =  .051, 90% CI [.1778,.3989],表明低自我概念清晰度降低了自我連續性,結論驗證了假設1。

研究3

被試

計算得到樣本量至少為102,共在MTurk平臺採集了213個數據,有效數據185個(65 men, 120 women; Mage= 37.95 years, SDage= 13.33 years),其中77.3%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1) 啟動自我概念,操縱自我概念清晰性並進行操縱檢驗,與研究2相同;

2) 所有被試需要完成一項自傳體回憶任務與一項一般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任務要求被試回想過去並寫下至少5個對自己最重要的生活事件,一般回憶任務要求被試思考社會,寫下至少五個社會事件。隨後,被試對這兩項回憶任務的喜好程度與感覺到的困難程度進行打分。

3) 填寫自我連續性量表。

結果與討論

1) 高與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寫作任務的字數差異不顯著,F(1, 183) =  .01, p = .94, ηp2 <  .001, 90% CI [.0000,.0050],但仍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參與後續分析;

2) 高與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操縱檢驗得分差異顯著,F(1, 182) =  40.20, p < .001, ηp2 =  .181, 90% CI [.1031,.2612],操縱有效;

3) 對回憶任務的難度做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協方差分析。交互作用不顯著,F(1, 182) =  40.20, p < .001, ηp2 =  .181, 90% CI [.1031,.2612];自我概念清晰性主效應不顯著,F(1, 182) =  40.20, p < .001, ηp2 =  .181, 90% CI [.1031,.2612];回憶任務主效應顯著,F(1, 182) =  40.20, p < .001, ηp2 =  .181, 90% CI [.1031,.2612],被試普遍認為一般回憶任務難度高於自傳體回憶任務難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

4) 對任務偏好做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協方差分析。交互作用邊緣顯著,F(1, 180) =  3.06, p = .0082, ηp2 =  .017, 90% CI [.0000,.0597],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被試比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被試對自傳體回憶表現出更強的偏好,F(1, 181) =  5.12, p = .0025, ηp2 =  .027, 90% CI [.0018,.0773],如圖3;自我概念清晰性主效應不顯著,F(1, 180) =  2.66, p = .011, ηp2 =  .015, 90% CI [.0000,.0558];回憶任務主效應顯著,F(1, 180) =  7.06, p = .009, ηp2 =  .038, 90% CI [.0054,.0928],被試對自傳體回憶任務的偏好高於一般回憶任務。

表1 研究3中任務偏好與任務難度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圖3 研究3中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組對兩種回憶任務的偏好

研究4

被試

計算得到樣本量至少為168,共在MTurk平臺採集了184個數據,有效數據173個(90 men, 83 women; Mage= 36.66 years, SDage= 11.19 years),其中75.1%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1)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的測量採用12條目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同研究1

2) 訴諸自傳體回憶的傾向用8條目的自我功能(self-function)量表測量,該量表為思考人生體驗量表(Thinking about Lif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的子量表。

3) 自我連續性用8條目的自我連續性量表測量,同研究1

結果與討論

1) 自我概念清晰性、訴諸自傳體回憶的傾向、自我連續性三者的相關分析得到,自我概念清晰度與自我連續性具有顯著正相關,r(173) = .33, p < .001,而與自傳體回憶傾向具有顯著負相關r(173) = -.29, p < .001,表明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個體訴諸自傳體回憶的傾向更強;自傳體記憶傾向與自我連續性具有邊緣顯著的正相關r(173) = .13, p =  .079,說明訴諸自傳體記憶的個體傾向於獲得更多的自我連續性(如圖4)。

圖4 研究4中自我概念清晰性、訴諸自傳體回憶的傾向與自我連續性的相關

2) 運用PROCESS Macro裡的Bootstrap分析檢驗以自我概念清晰性為自變量,自我連續性為因變量,訴諸自傳體回憶的程度為中介變量的遮掩效應中介模型。模型的間接效應顯著(b = -.09, SE = .04),該效應的95%置信區間[-.1962, -.0277]不包含0(如圖5)。

3) 將成立的中介模型的因變量與自變量交換位置,檢驗另一種中介模型的可能,結果發現間接效應不顯著(b = -.04, SE = .03),該效應的95%置信區間[-.0990, .0103]不包含0。

圖5 研究4中的遮掩效應中介模型

研究4的結果說明自傳體回憶可以修復由於自我概念清晰性波動帶來的自我連續性的損傷,與假設2相符。

Picture from internet

研究5

被試

計算得到所需樣本量至少為102,共在MTurk平臺採集了143個數據,有效數據123個(59 men, 64 women; Mage= 36.70 years, SDage= 13.06 years),其中77.2%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1) 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測量自我概念清晰性,同研究1;

2) 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完成自傳體回憶任務,另一組完成一般回憶任務,指導語同研究3;

3) 用自我連續性量表測量自我連續性,同研究1。

結果與討論

1) 回憶任務寫作字數差異顯著,F(1, 121) = 19.62, p < .001, ηp2 = .139, 90% CI [.0564,.2341],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2) 將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的得分按照高於和低於一個標準差分為高低兩組,對自我連續性得分做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協方差分析。交互作用顯著,t(118) =  -2.32, p = .022, ηp2 =  .043, 90% CI [.0033,.1163],結果如圖6所示,自傳體回憶條件下(虛線),高和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被試的自我連續性差異不顯著,t(118) =  -.83,  p = .41, ηp2 =  .006, 90% CI [.0000,.0485],而在控制任務條件下(實線),高和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的自我連續性差異顯著,t(118) =  2.39, p = .018, ηp2 =  .046, 90% CI [.0042,.1204],表現為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的自我連續性顯著低於高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自我概念清晰性性的主效應不顯著,t(118) =  1.20, p = .23, ηp2 =  .012, 90% CI [.0000,.0631],回憶任務主效應也不顯著,t(118) =  0.80, p = .43, ηp2 =  .005, 90% CI [.0000,.0471]。

圖6 研究5中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與回憶任務的自我連續性得分

研究5是對自傳體記憶的修復功能的再一次驗證。

研究6

被試

計算得到樣本量至少為102,共在Prolific平臺採集了214個數據,有效數據182個(84 men, 98 women; Mage= 34.41 years, SDage= 10.81 years)。

實驗步驟與材料

研究6為完全的被試間設計,首先操縱被試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同研究2和3,然後操縱記憶任務,指導語同研究3。

結果與討論

1) 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寫作字數差異不顯著,F(1, 180) = 2.00, p < .16, ηp2 = .011, 90% CI [.0000,.0490];不同回憶任務寫作字數差異顯著,F(1, 180) = 19.62, p < .001, ηp2 = .099, 90% CI [.0398,.1709],將字數作為控制變量。

2) 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操作檢驗成功,F(1, 179) = 63.25, p < .001, ηp2 = .261, 90% CI [.1733,.3433].

3) 對自我連續性得分做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協方差分析。交互作用顯著,F(1,176) =  4.18, p = .042, ηp2 =  .023, 90% CI [.0004,.0713],如圖7所示,高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組在接受自傳體回憶任務之後,其自我連續性得分無顯著差異F(1,176) =  .92,  p = .34, ηp2 =  .005, 90% CI [.0000,.0367];經過控制任務後,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的自我連續性顯著低於高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但這一效應是邊緣顯著的,F(1,176) =  3.81, p = .053, ηp2 =  .021, 90% CI [.0000,.0680]。

圖7 研究6中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與回憶任務的自我連續性得分

研究7

被試

計算得到樣本量至少需要102,共在MTurk平臺採集了190個數據,有效數據155個(51 men, 104 women; Mage= 38.52 years, SDage= 12.82 years),其中82.4%為白人。

實驗步驟與材料

研究7為進一步驗證研究6的結果,與研究6同樣採用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完全組間設計,但改變了回憶任務的指導語。對於自傳體回憶任務,指導被試敘述他們的生活故事,思考這些年來他們經歷了什麼,以及重大的生活體驗是如何成就了他們,也就是如何造就了他們的身份;對於一般回憶任務,指導被試回憶與環保相關的話題。其他操作與研究6相同。

結果與討論

1)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組的寫作字數差異顯著,F(1, 153) = 6.12, p = .014, ηp2 = .038, 90% CI [.0041,.0992];不同回憶任務寫作字數差異顯著,F(1, 153) = 11.42, p < .001, ηp2 = .069, 90% CI [.0183, .1412]。將字數作為控制變量

2)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操作檢驗成功,F(1, 152) = 55.63, p < .001, ηp2 = .268, 90% CI [.1721,.3565]。

3)對自我連續性得分做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和低)2(回憶任務:自傳體回憶和控制任務)的協方差分析。交互作用邊緣顯著,F(1,149) =  3.11, p = .080, ηp2 =  .020, 90% CI [.0000,.0717],如同8所示,高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組在接受自傳體回憶任務之後,其自我連續性得分無顯著差異F(1,149) =  .05,  p = .83, ηp2 <  .001, 90% CI [.0000,.0167];經過一般回憶任務後,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的自我連續性顯著低於高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被試,F(1,149) =  5.28, p = .023, ηp2 =  .034, 90% CI [.0025,.0938]。

圖8 研究7中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與回憶任務的自我連續性

討論

本研究的主要創新點是,首次對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關係做了實證研究,並探究了自傳體回憶在其中的作用,增進了對自我加工過程對理解。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結論有三個。首先,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預測和導致自我連續性;其次,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個體傾向於訴諸自傳體回憶,從而獲得更大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以此維持自我的結構整合;第三,訴諸自傳體回憶可以重建自我連續性。

本研究的主要意義有:

1) 首先,本研究對理解自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整合性的框架,自我的發展需要結構維度和時間維度缺一不可,而結構維度是時間維度的基礎,這與發展心理學家和個體身份的相關理論相符。

2) 其次,本研究也有對人格心理學的貢獻,它將自我概念清晰性融入了人格的領域。人格心理學家提出了三種理解人格的層面,第一種是性格特質,也是去情景化的特質;第二種是個人關切,是一種情景化特質,包括發展和動機層面等;第三種叫敘述身份,指一種連貫的有意義的人生故事,這個故事融合了過去,能夠解釋現在和指導未來,可以幫助發展和維持自我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清晰度對於發展敘述自我具有重要意義。

3) 在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之間建立聯繫可以整合看似不同的研究路線。以往的研究發現自我概念清晰性受到許多外部的負面因素影響,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性,而本研究發現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因果關係,可以推論外部因素對自我概念清晰性帶來的影響同樣適用於自我連續性。

4) 本研究還豐富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前人多研究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我連續性的相關關係,而本研究驗證了其因果關係;其次,發現了時間上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自我連續性(因為由於大腦損傷而失去偶發性記憶的人也是在時間上穩定的,但卻不一定具有自我連續性),而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才是對維持自我連續性必不可少的。

5) 最後,該研究還有一定的發展和臨床意義。發展方面,本研究暗示在發展早期有一個清晰的自我概念,對於形成後來的自我連續性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與身份的長期發展,可以從當下培養他們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臨床上,自傳體回憶有利於應對暫時的自我概念威脅或者長期的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也叫身份危機identiy crisis)

研究局限與未來方向

1) 首先,未來可以考慮其他操縱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範式;

2) 該研究均為線上實驗,未來應考慮在實驗室環境研究;

3) 本研究僅驗證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對自我連續性的因果關係,而沒有研究自我連續性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因果關係。根據前人理論,二者應該可以互為因果、相互影響;

4) 年齡差異也值得關注,有研究發現,年輕人處於自我概念清晰性建立的過程中,而年長的人處於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鞏固階段,因而年輕人的自我概念清晰度與連續性的關係應該弱於年長的人,未來可以通過縱向研究或者經驗取樣法加以驗證;

5) 文化差異。研究發現,東亞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低於西方人,可能因為東方的互依文化使亞洲人更適應矛盾變化,也可能由於本研究採用的量表測不出東方人自我中的關係層面。本研究絕大多數被試都是西方人,因此未來可以研究東方人的表現。

6) 訴諸自傳體回憶是使自我概念變得清晰的其中一種方式,人際互動、交流與社會支持等可能也會起作用,未來可以驗證其他路徑。

參考文獻:

Jiang, T., Chen, Z., & Sedikides, C. (2020). Self-concept clarit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elf-continuity: The restorative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4), 945–959.

解析作者: lingyun Zhuang

相關焦點

  • JPSP:放縱還是克制?理性主義與自我控制衝突中的決策滿意度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原悅;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JPSP:人格特質、價值觀、幸福感和自尊之間的關係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 JPSP:什麼人更值得信賴?可信賴意圖和行為的預測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Jianwu;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誰更值得信賴?
  • JPSP:為什麼人們相信有真我存在?本質主義推理對個人身份和自我的作用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小組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Runsong ;審校編輯|Minyue,Runsong本文是針對論文《使用意外問題和分析滑鼠軌跡來偵查虛假身份(The detection of faked identity using unexpected questions and mouse dynamics)》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7年5月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作者是Merylin Monaro, Luciano Gamberini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王娟;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隱馬爾科夫模型(Engaging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in Online Communities: A Hidden Markov Model)》所寫的論文解釋。該論文2018年3月發表在《MIS Quarterly》上。作者包括Chen, W., Wei, X., & Xiaoguo Zhu, K.
  • JPSP:對動物的身份認同:發現自己與動物的心理聯結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夏獺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唧唧堂研究人筆記】JPSP 5月論文精選: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人, 鏡子心理,帶來4篇JPSP的最新論文:趴體提高自信心;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孔融活得更累;以及,世界這麼大,論年少時去看看的重要性。您可以點擊該頁底部連接「閱讀原文」 查看鏡子心理的研究人空間,查看他在唧唧堂的所有論文推薦,也歡迎和他互動交流哦!唧唧堂歡迎更多研究人給大家分享你自己的或者其他人的研究和論文推薦。 有稿費,還能拿到唧唧堂線下研究人聚會的免費門票哦!
  • APSR:美國權力分立的戰略基礎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Pixabay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唧唧堂解析人 faye;審校編輯|Minyue,Runsong本文是針對論文《建立一個新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分權的戰略基礎(Building a New Imperial State: The Strategic Foundations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merica)》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7年8月發表於《美國政治學評論(APSR)》,該研究作者為SEAN GAILMARD。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賈琳;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Personality profiles of substance and behavioral addictions》一文的解析,論文的作者Noam Zilberman、Gal Yadid、Yaniv Efrati、Yehuda Neumark、Yuri Rassovsky,該論文於2018年發表在《Addictive Behaviors》上。
  • 唧唧堂: AMR美國管理學會評論2017年1月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500px by  Gable Denims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文章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Kid閱讀論文全文,參與論文討論,請訪問唧唧堂論文庫通過考察將「好公民形象」內化為自我概念的個體,作者提出了在好公民任期中,組織公民趨勢修正的理論框架。具體而言,作者定義了一個基準的 OCB 趨勢,隨後討論了有關角色過渡和工作環節的意義構建誘因如何引起時滯,變化率,強度,持久性等趨勢效應的差異。
  • JPSP: 人們選擇相似的個體做朋友,同時朋友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相似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浩比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 Wen審校編輯|Minyue
  • 手機電腦到底該不該背鍋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 PNAS:收入流動性對不同階層預期壽命測量的作用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原悅;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Role of income mobilit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in life expectancy》的解析,該論文於2018年9月發展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作者為Claus Thustrup Kreinera, Torben Heien Nielsena, 和Benjamin Ly Serenaa。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研究小組:白熊小黑;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聰明的人也有更好的直覺嗎?
  •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vee.; 審校編輯 | Ernest本文是針對論文《人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喜歡我們嗎?
  • PID:全特質理論:研究人格結構與過程的綜合方法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 PNAS:人如其食,食物營養影響社會決策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網站,解析研究人|Wen,審校編輯|Runsong本文是針對論文《營養對社會決策的影響(Impact of nutrition onsocial decision making)》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7年6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作者分別來自呂貝克大學、慕尼黑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包括Sabrina Strang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