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烹飪是一門膳食的藝術,每一道美餚誕生的背後,可能是複雜而有規律的加工和處理,但也可能是「無心插柳」,或者說「錯有錯著」的意外收穫。
那麼,我國歷史上那些「錯有錯著」的美食?有哪幾樣是你吃過的呢?
「熱乾麵」,武漢著名面點,入圍全國最受歡迎的20面。關於「熱乾麵」的由來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錯有錯著」的大意外。
據說在上世紀30年代的漢口,有個叫李包的人,每天挑著擔子在大街上賣涼粉和湯麵。有一天天都黑了,李包的麵條還沒賣完,只能拿回家,因為怕麵條隔夜會餿,於是就用開水把麵條都煮了,撈出來的時候,李包不小心打翻了麻油壺,有些麵條上被灑上了麻油,於是就索性把所有麵條都用麻油拌了,然後再攤在案板上晾涼。
到了第二天,李包把昨天煮過的麵條放在沸水中燙過後,撈出瀝乾,加入麻醬、蔥花、醬蘿蔔丁等佐料,沒想到拌出來的效果非常不錯,色香味俱全,立刻引來路人爭相購買。從那以後,李包的小攤就專門賣起了這種麵條,有好奇的吃客問這是什麼面,李包隨口說了個「熱乾麵」,直到現在武漢的「熱乾麵」還很受大家喜歡,而且還成為了武漢的美食地理標籤之一。
「燒南北」是河北張家口的一道傳統風味菜餚,那麼它為什麼叫「燒南北」呢?因為這道菜用的兩大主料分別是口蘑和冬筍,口蘑產自塞北,而冬筍源自江南,故而得名「燒南北」。
關於「燒南北」的由來,又是中華美食譜上另一個「無心插柳」的典型。據說很早以前口蘑和冬筍都是自成一菜的,或者作為其他菜的輔料。有一次,廚師把吃剩下的口蘑和炒冬筍回鍋加熱,不小心倒在一個鍋裡,因為懶得再分出來,於是索性就旺火煸炒了,再加入鮮湯勾芡,最後淋上雞油,出鍋後居然色澤晶瑩,別有一番滋味,於是這道菜就這樣傳了下來。
「德州扒雞」是山東德州的一道名菜,它是用童子雞加上五種口味的調料製作而成的。相傳在康熙三十一年的時候,有個製作燒雞的廚子叫賈健才,有一天賈健才正在煮燒雞,因為臨時要出門,便吩咐夥計看著火,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小夥計還是忘了師傅的囑咐,等賈健才回來時,一鍋雞早已經煮過火了,於是只能撈出來掛在門口,在賈師傅看來,這整鍋雞估計都賣不掉了。
沒想到的是,掛在門臉上的這些雞竟然散發出不同尋常的焦香味,引來了眾多路人的爭相購買,一會兒便賣完了。後來又經過賈師傅的研究和改良,就有了扒雞的原型。
再後來,這煮雞就出名了,賈師傅心想,這總得有個響亮的名字吧,於是就請了附近的一位老秀才幫忙,這老秀才嘗過雞後,脫口而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呀!」從此就有了「扒雞」的名字,賈師傅家鄉在山東德州,於是就有了「德州扒雞」的正式名稱,現在扒雞已經成為「德州三寶」之一,另兩樣是德州西瓜和金絲棗。據說康熙皇帝對「德州扒雞」也非常喜歡,誇讚說「真乃神州一奇也!」
最後要說的一道「錯有錯出」的意外美食就是福州名菜「佛跳牆」,它是福州「聚春園」的一道「首席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關於「佛跳牆」的來源,流傳著多種說法,其一說是廚師將幾十道菜的原料放在一起做的大盤菜,其二說是乞丐將討來的剩菜倒在瓦罐裡加熱而成的,然而我更喜歡這其三,說的是跟福州本地的一種「試廚」的婚俗有關。
據說在福州,新媳婦進門後的第二天要回門,第三天便要在夫家下廚,以驗證新媳婦是不是個會烹飪能持家的巧媳婦,順便也要在夫家的親戚面前露一手。說是那時候有個嬌生慣養的小姐,從來不會幹家務,出嫁前,母親為了幫女兒「作弊」,於是拿出鮑魚、海參、魚翅等家裡珍藏的各種山珍海味,精心挑選搭配後用荷葉裝成一個個小包,還千叮萬囑地告訴女兒每樣原料的烹飪方法。
誰知到了試廚的前一天,新娘子正在廚房拿著荷葉包不知所措時,突然聽到公婆經過,於是手忙腳亂中便將所有原料都倒進了一個酒罈裡,還用荷葉包住壇口,然後將酒罈放在灶上。沒想到第二天公婆聞到香味,便循著香味找到廚房,打開罈子後瞬間濃香四溢,引得賓客也都紛紛稱讚主人家娶了個嫻熟能幹的好媳婦。
不管這「佛跳牆」的真正來源究竟是大廚的無心之舉,乞丐的無奈之舉,還是新媳婦的傻瓜做法,反正都成就了一道譽滿中外的傳統美餚,而關於「佛跳牆」的名字,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當時這道菜在「聚春園」出名時名字叫「福壽全」,有一群客人用完餐後就把剩下的打包帶走了,然後就直接去爬山了,半道餓了就取出來繼續吃,香味被隔壁古剎內的一個和尚聞到了,這和尚平時就不太守規矩,經常偷跑下山去開葷,他聞到香味便爬上圍牆去看,沒想到被一個路過的文人看到了,那文人見此情形,不僅笑吟道:「壇啟葷香飄寺院,佛聞棄禪跳牆來!」後來這個笑話就傳開了,於是「聚春園」的老闆索性就將這道菜的名字改為「佛跳牆」。
今天就跟大家介紹四道錯有錯著的美餚,你們都吃過嗎?
感謝閱讀,Bon Appetit!祝好胃口!
圖片/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