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天災?地殼運動?形勢所迫?故意為之?
早報記者林福龍劉波文/圖
昨天上午,大雨初歇。早報記者隨同幾位文史界的專家,前往清源山龜山巖,對三尊無嘴石刻進行了實地調查。有專家初步判斷,這些石刻最遲也是明代產物,有可能宋朝就有了。
上午8時下著大雨,9時一行數人出發前雨突然停了。一行人沿著盤山公路,至龜山巖段棄車上山。10分鐘後,即到龜山巖寺。繞過寺院,來到寺後,穿過一片雜草地和一片叢林,就是一條水澗。隔澗相望,迎面是一塊巨石。
這塊巨石高約20多米,寬10來米,迎面光滑。三尊石刻呈不規則狀,分布在石頭中部,距離地面約四五米。其中,最上面石刻只有臉部輪廓,高約30釐米,另有眼睛、鼻子,但頭部以下皆無。中間一尊面部清晰,衣服輪廓初現。最下面一尊與中間一尊相仿,但不如其清晰。專家判定,當初雕刻時,應是從上到下,分別雕琢出這三尊石刻。最上面一尊僅僅刻畫出面部輪廓就放棄了。
在此附近,一大樹底下還發現一「黃金甕」,甕蓋破裂,但甕身完好,裡面有一堆白色的骸骨。專家說,從甕大小和骸骨形狀來看,似為清朝產物。可能是有人認為這裡偏僻,風水好,所以把甕埋在這裡,保存還真是比較完好。
除了這些,在巨石周圍並未找到其他相關物什。隨後,一行人回到下面數十米遠的龜山巖寺。這龜山也即是廣利尊王廟。考察後,專家初步認為,這幾尊石刻,大約是明代以前的產物。但具體時間及代表著什麼,專家們意見不一。幾種傳說雷劈巨石造出石刻
「從小時候開始,就常聽以前的老菜姑講了,而且這個地方還有個名稱叫『石蓋腳』。」今年已70歲的洪菜姑,剛出生還不到11個月,就被龜山巖寺內的一名菜姑抱到清源山,後來就一直住在廣利尊王廟。
據她回憶,大約在解放前的某一天晚上,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整個晚上都在打雷」。第二天天一亮,寺廟內的老菜姑神秘兮兮地把她叫到一旁:「昨晚,雷公下凡,劈開巨石,連夜趕打出三幅神像,你想不想看一看。」聽老菜姑說得煞有介事,她就興致勃勃地跑到「石蓋腳」,果然在陡峭的巖壁上,見了「雷公打的神像」,「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石刻,從雕刻痕跡看,還真像剛剛刻上去的」。
巖頂傳來天籟之音
「十幾歲的時候,還聽到從『石蓋腳』巖頂傳來古樂聲。」洪菜姑說,當年她剛懂事,平常白天寺廟裡的老菜姑種田,她一個人閒來無事,四處逛。
一天中午,突然聽到從「石蓋腳」方面,傳來一陣優美的音樂聲,「像閩南的南音,又像其他的古代音樂,悅耳動聽」。她就尋著樂聲傳來的方向,一直走路,來到「石蓋腳」的巨巖下面,「就是沒看見彈奏的人,但聲音絕對是從巖石頂部傳來的」。
之後的幾年,洪菜姑還經常聽到這種樂聲,「長大後,就再沒有聽到過」。專家觀點
陳鵬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市考古隊隊長
雕刻年代大約在宋代
從三幅石刻的現狀來看,都沒有最終完成,但成像時間至少在明代之前。這三幅石刻,兩幅的頭部已基本完成,而最上面的一幅只有臉部線條的勾勒,但從現存石刻的雕刻手法、人物造型,基本可以推測出創作時期應該是明代以前,「甚至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一般判斷摩崖石刻的年代,可以從雕刻藝術手法、人物著裝服飾等方面入手,像清源山龜山巖的神秘石刻,既無文字記載,附近又沒找到相關落款,尤其要從這一點來研究。
宋代時期,通遠廣利王崇拜在民間十分興盛,而這個朝代摩崖石刻的人物形象,都比較圓潤豐腴,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也是宋代之物,同樣也是道教信仰。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得出石刻雕刻年代大約在宋代左右。
黃真真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人
兩幅石刻出於一人之手
底下兩幅石刻的眼、鼻等都十分相似,雕刻者應該是同一名匠。至於什麼原因致使石刻作品沒有最終完成,有可能碰到一些特殊因素,如地震天災、地殼運動、時代形勢等。也不排除工匠故意留下的謎面,以求後人繼作完成的可能性。
舉例說,晉江東石南天寺內的石佛像,原計劃造五尊像,後來僅完成西方三聖,同樣也是創作未竟的古代作品。
由於三幅石刻所處巖壁十分陡峭,幾乎與地面成直角,而且離地面約十米左右。應該是搭腳架,由上往下雕刻的。若是由下往上雕刻,必然會損壞已經雕好的石刻。
劉志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考古人員
雕刻者故意不雕嘴巴
可能是元朝就雕刻的。石像沒有嘴巴和耳朵,可能是雕刻者故意為之的。你看,這三尊石像頭部尤其是臉部輪廓初具,已基本成型了。那麼,既然眼睛、鼻子都有了,為什麼不順便雕刻出區區一張嘴和兩隻耳朵呢?
按常理,眼睛、鼻子比嘴和耳朵更難刻畫,但兩尊石像幾乎都有前者,惟獨都不見嘴、耳,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應是雕刻者故意之筆。
為何如此呢?最大的原因是,他覺得嘴和耳用不上,也就是「不聽不說、與世無爭」。史載,元朝時候,掌權的蒙古人為保持族人特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分化政策。當時,根據民族和被徵服者的先後,將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其中,第四等「南人」又稱南蠻子,特指最後被元朝徵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地位最低。「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被稱為『南人』的人們根本沒有言語權,於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來反抗。」
林國強泉州市考古隊隊員
可能是修寺廟時留下的
1978年的文物大普查,我們已經發現了這處造型奇特的石刻了。當時沒作詳細的研究,只作了簡單的文字記錄。
與28年前相比,石刻所在位置的巖壁已有點風化。林先生說,當時他們發現這些石刻時,圖案還相當清晰,但苦於沒有任何記載,無法確定石刻的具體年代。經過這些年的風吹日曬,巖石表面長滿苔蘚,加上化學風化作用,已使石刻出現一定程度的模糊。
這三幅無嘴石刻極有可能是附近修建大型寺廟時遺留下來的。
高澤漳清源山管委會綜合副科長
發展生態旅遊路線
等這三幅石刻的年代、價值最終確定後,將作進一步的保護。清源山管委會擬對龜山巖景區作進一步開發,規劃成「奇峰醉月」景區,重點推介生態遊路線。
對龜山巖文物點的整修、環境整治工作,將於今年開始實施,這三幅神秘石刻也在這個景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