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筆者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精準地把握住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實質,這一關係全局的重大科學判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新時代謀劃和推進新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說法,認為這個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形成這個判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6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樣的變化,讓矛盾的兩方面都不同了。
從人民需求方面來看,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美好生活」不僅包括吃飽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非物質」需求。從社會生產方面來看,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許多方面都進入了世界前列。現在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了目前我們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還存在著六大主要問題、矛盾,包括經濟、民生、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新思想新理念引領新發展,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美麗中國,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重新定義社會主要矛盾,是對社會變遷的把握,但歸根到底是對人民嚮往的回應。為了「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的莊嚴承諾,為了無愧於新時代,我們要緊扣新矛盾、瞄準新目標、踏上新徵程,這條路註定不輕鬆,但堅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來民族復興的曙光,偉大夢想一定會變成美好現實。
(作者:經濟學家、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會理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其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