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科學課《定滑輪和動滑輪》評課稿

2020-12-27 自由隨筆人生

今天聽了高老師執教的《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這節課在課堂中貫穿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改理念,為使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提供了簡約的有結構性的材料,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眾多的體驗中感悟到科學探究的樂趣與意義。無論是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科學學科的本質,科學課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地想問題,指導科學地做,有計劃地做,面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假設、驗證、整理、交流,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今天又一次有機會聽高老師的課。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教學方法。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後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並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於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1,把課堂演示為主的實驗改為學生探究為主的實驗.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及滑輪組的作用,單靠教師在課堂演示,學生很難體會到這一作用.因此,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這比單純教師演示效果要好些.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層層追問,使結論自然呈現

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是本課的難點之一,為了達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動滑輪省力一半結論之後,不失時機的讓學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動滑輪的繩子段數,這為分析滑輪組的繩子段數做了鋪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組裝由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分析得出由兩段繩子承擔物重及滑輪重,得出拉力F= ,此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追問:"如果有3段繩子承擔滑輪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學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繼續追問到:"如果忽略動滑輪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達式會是什麼樣呢 "通過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4、導入啟動思維

這節課的內容是《定滑輪和動滑輪》,開始的部分就以學校周一的升旗導入,非常生活化的情景,而且從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出發,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俞老師還簡單的模擬了升旗,更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的興趣被一下子激活,思維開始轉動,求知慾被爆發。

5、引導開闊思維

接下來很順理成章的進入教學的環節,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從概念的介紹到滑輪作用的探究,俞老師始終保持著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學生始終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學習,獲得知識。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定滑輪是否省力這類環節時,充分讓學生思考交流。對比自己,總喜歡很快的把一些方法告訴學生,其實這樣往往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引導變成了教導。在俞老師的課堂上,我發現,其實學生的思維比我們想像的更開闊,更能夠「異想天開」,更有創新。學生在實驗中,考慮到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可在兩邊各掛兩個,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說明使用同樣的力,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不發生上、下位置上的移動,從而使兩邊的力量達到平衡狀態,說明定滑輪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當時我的想法是使用測力計測量所用的力,思維的定勢使我想到的就是使用儀器,但是學生卻能想到用鉤碼,更簡單直接。不可輕視學生的思考能力。

6、「意外」引發思考

最後在俞老師安排的是實驗操作及交流。學生有了之前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很順利。但是最後的實驗結果卻出現了一點小意外。如果是我,總是不想有這樣的意外出現的。可是這反而是俞老師很樂於看到的,他說可以「借題發揮」了。其實在這個實驗中繩子和滑輪之間會存在較大的摩擦力。所以學生做出的一組實驗數據是左邊掛3個鉤碼,右邊掛4個鉤碼滑輪也不轉動,這樣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是定滑輪是費力的,結論跟理論是完全相反。這個意外怎麼遮掩過去呢?不該遮掩,不僅要面對,而且要借題發揮。俞老師讓學生思考尋找原因。於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意外,當堂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探究題。因為是學生們自己做的實驗數據出現偏差,他們想找到原因的欲望更加強烈,思考更加積極,努力的刨根問底。之後俞老師總結學生的交流結果,結合時機的給學生們剖析了意外的發生。在這個意外引發的思考中,學生不僅回顧了之前的摩擦力知識,而且也能自己體會到實驗的注意事項,學以致用。整節課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作用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俞老師還利用對比比較的方法,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的作用。也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讓我感受深刻的還有俞老師在課堂上精煉直接的語言。這也正是我最欠缺的方面。平時上課就是怕學生不理解,總會喋喋不休的多講解。語言繁瑣可能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於知識點難以分主次。總之語言精煉、專業、句句在刀刃上,這樣的功力還需要修煉。多聽課,多上課,多學習,多反思,多多益善。

科學課需要教師大膽放手,學生積極參與,更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實踐,學會科學地研究問題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於倉促。

學生由於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數據,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了前緊後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科學老教師,劉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指導細緻到位,可以說得上「面面俱到」。這是個優點,同時也是缺點。由於每個環節教師都考慮得面面俱到,對於學生設計方案每個因素都給予提示和標準化的要求。這對於學生來講,實施方案是有利的,但很難打開學生的思維,也很難讓老師知道學生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定滑輪與動滑輪
    使用時,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定滑輪的實質:動力臂等於阻力臂的槓桿。在定滑輪中,動力臂和阻力臂都是滑輪的半徑r,故屬於等臂槓桿,表示使用這種機械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其作用是改變了動力的方向。三、動滑輪軸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在動滑輪中,動力臂是滑輪的直徑2r,阻力臂是它的半徑r。
  • 教師聽課、評課通訊稿:《百尺竿頭思更進,聽課評課學為先》
    教師聽課、評課是每一學期的常態,如何寫出不一樣的聽課、評課通訊稿件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我寫的聽課、評課通訊稿。《學記》中說:「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教師而言,更是需要與時俱進,時時刻刻保持一顆學習之心。
  • 認識滑輪——定滑輪和動滑輪
    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分為定滑輪和動滑輪,下面來依次學習它們的特點和不同之處定滑輪①定義:使用過程中,滑輪軸固定不動②且不論拉力方向如何改變,其動力臂和阻力臂始終等於滑輪的半徑,大小不變。因此,定滑輪的本質是一個等臂槓桿。所以使用定滑輪的拉力大小總等於物體重力大小,即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 張敏:「科學課應該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中國教育新聞網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瓦楞紙板、吸管、快遞包裝盒等,都是她隨時可派上場的「寶貝」……在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研員張敏的潛意識裡,這些都是自己開展科學教學的寶貴資源。
  • 走進第一課堂:聽課、評課,這是聽了一節英語課的評課稿
    英語評課稿2018年3月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紮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教師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了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集體評課1、導入,充分調動起學生興趣。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裡,被激活。
  • 教育隨筆:《臺灣的蝴蝶谷》評課稿
    七 多媒體和語文課程有機整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李老師巧妙而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八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法和寫作方法的指導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李老師都能先讓孩子自讀課文,邊讀邊體會第二句話中飛過、穿過、越過這些詞的準確運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自讀並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從讀中體會蝴蝶谷的美。李老師讓孩子想像還有什麼樣的蝴蝶谷。
  • 吃透這些知識點和題型,讓你愛上初中物理《滑輪及其應用》
    吃透這些知識點和題型,讓你愛上初中物理《滑輪及其應用》1、定滑輪①認識滑輪: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小輪。②定義:輪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③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注意:a當作水平運動時:重物和動滑輪一起做豎直方向運動時不能忽略動滑輪重力,重物和動滑輪一起做水平方向運動時可以忽略動滑輪重力,需要克服的阻力是摩擦力。b當改變動力方向時:動力臂大小和方向發生變化,對應動力大小也會發生改變。
  • 「收藏」體育公開課評課稿模板
    那麼,在體育課的聽課評課過程中,首先就應明確體育課,到底應該聽評什麼,也就是說,聽課評課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依小編所見,具體說來,一堂體育課的聽課評課必須綜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教師方面首先看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是否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教案的編寫是否清楚,是否切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實際,是否將傳授體育知識、技能、技巧、啟迪思維以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
  • 江華:全縣200多名校長參加聽評課比賽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李江輝 蔣林鋒 通訊員 唐世日)近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教育局舉行2020年下期全縣中小學校長聽評課比賽,全縣完全小學以上學校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等200多人參加聽評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 全縣200多名校長參加聽評課比賽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近日,縣教育局舉行2020年下期全縣中小學校長聽評課比賽,全縣完全小學以上學校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等200多人參加聽評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門從全縣教師隊伍中挑選優秀教師進行現場講課,校長們聽完課後,各自撰寫評課稿,分11個小組進行討論後,每組推選一名校長進行評課。
  • 藁城區崗上鎮杜村幼兒園開展「聽課評課促成長」活動
    本網訊(通訊員 靳麗)為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理念與要求,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幼兒園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崗上鎮杜村幼兒園於12月7日至8日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教師聽評課活動。
  • 關於動滑輪受力的兩種分析方法
    航空港區的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講動滑輪時把動滑輪看作省力槓桿,如何把找支點講的更清晰?這個問題困惑我很久了,我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麼有很多老師在講動滑輪的時候會把動滑輪看作是槓桿呢?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上節課正好講過槓桿,而槓桿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等臂槓桿,這節課所講的動滑輪可以省力,所以就把動滑輪與省力槓桿聯繫起來了。我們從槓桿平衡的角度來看看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如圖所示。首先要明白的是,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剛體,其「支點」可以有無數個,這一點在《撬棒》裡已經講過了。
  • 定滑輪、動滑輪的本質和特點,受力分析方法 - 李邦彥物理
    【學習目標】掌握定滑輪和動滑輪本質和特點,學會定滑輪和動滑輪相關力的分析方法。【知識點睛】1.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滑輪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稱為定滑輪,軸的位置隨被拉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稱為動滑輪。2.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⑴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 預約l展廳教育活動和科學課與您相約
    適合人群:6-8歲上課時間地點1、本周科學課上課時間為8月22日—8月23日下午15:00-16:00。2、科學課上課地點為內蒙古科技館辦公區三樓303數理化實驗室。課程安排三、學生上課須知1、 參加展廳教育活動和
  • 中考物理知識點:定滑輪與動滑輪
    中考物理知識點:定滑輪與動滑輪   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區別   定滑輪在使用時,軸不隨物體移動。而動滑輪在使用時軸隨物體一起移動。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特點:   使用定滑輪時不省力,也不多移動距離也不少移動距離,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 怎樣的科學課才能體現STEAM教育的精髓?
    針對孩子的需求,一些機構和園所開始關注STEAM教育,研發知識類的科學產品。可僅僅帶著孩子做幾個實驗就能提升能力麼?科學課怎麼教?科學課屬於素質教育範疇嗎?這類的產品有市場嗎?怎樣的科學課才是體現STEAM教育精髓的必需品?
  • 推薦(英文)|一節科學課怎麼樣?美國NGSS的評課工具
    聽完一節課,怎麼快速評課?
  • 預約 | 8.25-8.30展廳教育活動和科學課與您相約
    8.25—8.30展廳教育活動和周末科學課程預約須知一、展廳教育活動適合人群:5-12歲活動安排 適合人群:6-8歲上課時間地點1、本周科學課上課時間為8月29日—8月30日下午15:00-16:00。2、科學課上課地點為內蒙古科技館辦公區三樓303數理化實驗室。
  • 教育隨筆: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毫米,初步建立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估算和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從總體上來看,這篇教案設計重點突出,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鞏固獨特到位。下面就本節課的總體及細微之處表達一些個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