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高老師執教的《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這節課在課堂中貫穿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改理念,為使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提供了簡約的有結構性的材料,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眾多的體驗中感悟到科學探究的樂趣與意義。無論是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科學學科的本質,科學課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地想問題,指導科學地做,有計劃地做,面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假設、驗證、整理、交流,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今天又一次有機會聽高老師的課。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教學方法。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後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並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於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1,把課堂演示為主的實驗改為學生探究為主的實驗.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及滑輪組的作用,單靠教師在課堂演示,學生很難體會到這一作用.因此,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這比單純教師演示效果要好些.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層層追問,使結論自然呈現
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是本課的難點之一,為了達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動滑輪省力一半結論之後,不失時機的讓學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動滑輪的繩子段數,這為分析滑輪組的繩子段數做了鋪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組裝由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分析得出由兩段繩子承擔物重及滑輪重,得出拉力F= ,此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追問:"如果有3段繩子承擔滑輪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學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繼續追問到:"如果忽略動滑輪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達式會是什麼樣呢 "通過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4、導入啟動思維
這節課的內容是《定滑輪和動滑輪》,開始的部分就以學校周一的升旗導入,非常生活化的情景,而且從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出發,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俞老師還簡單的模擬了升旗,更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的興趣被一下子激活,思維開始轉動,求知慾被爆發。
5、引導開闊思維
接下來很順理成章的進入教學的環節,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從概念的介紹到滑輪作用的探究,俞老師始終保持著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學生始終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學習,獲得知識。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定滑輪是否省力這類環節時,充分讓學生思考交流。對比自己,總喜歡很快的把一些方法告訴學生,其實這樣往往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引導變成了教導。在俞老師的課堂上,我發現,其實學生的思維比我們想像的更開闊,更能夠「異想天開」,更有創新。學生在實驗中,考慮到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可在兩邊各掛兩個,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說明使用同樣的力,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不發生上、下位置上的移動,從而使兩邊的力量達到平衡狀態,說明定滑輪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當時我的想法是使用測力計測量所用的力,思維的定勢使我想到的就是使用儀器,但是學生卻能想到用鉤碼,更簡單直接。不可輕視學生的思考能力。
6、「意外」引發思考
最後在俞老師安排的是實驗操作及交流。學生有了之前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很順利。但是最後的實驗結果卻出現了一點小意外。如果是我,總是不想有這樣的意外出現的。可是這反而是俞老師很樂於看到的,他說可以「借題發揮」了。其實在這個實驗中繩子和滑輪之間會存在較大的摩擦力。所以學生做出的一組實驗數據是左邊掛3個鉤碼,右邊掛4個鉤碼滑輪也不轉動,這樣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是定滑輪是費力的,結論跟理論是完全相反。這個意外怎麼遮掩過去呢?不該遮掩,不僅要面對,而且要借題發揮。俞老師讓學生思考尋找原因。於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意外,當堂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探究題。因為是學生們自己做的實驗數據出現偏差,他們想找到原因的欲望更加強烈,思考更加積極,努力的刨根問底。之後俞老師總結學生的交流結果,結合時機的給學生們剖析了意外的發生。在這個意外引發的思考中,學生不僅回顧了之前的摩擦力知識,而且也能自己體會到實驗的注意事項,學以致用。整節課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作用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俞老師還利用對比比較的方法,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的作用。也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讓我感受深刻的還有俞老師在課堂上精煉直接的語言。這也正是我最欠缺的方面。平時上課就是怕學生不理解,總會喋喋不休的多講解。語言繁瑣可能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於知識點難以分主次。總之語言精煉、專業、句句在刀刃上,這樣的功力還需要修煉。多聽課,多上課,多學習,多反思,多多益善。
科學課需要教師大膽放手,學生積極參與,更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實踐,學會科學地研究問題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於倉促。
學生由於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數據,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了前緊後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科學老教師,劉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指導細緻到位,可以說得上「面面俱到」。這是個優點,同時也是缺點。由於每個環節教師都考慮得面面俱到,對於學生設計方案每個因素都給予提示和標準化的要求。這對於學生來講,實施方案是有利的,但很難打開學生的思維,也很難讓老師知道學生真正的問題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