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長營
每一次父母成長營的活動,都會有爸爸媽媽問及孩子的閱讀問題,有一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我們也知道閱讀對於孩子好,但是究竟孩子的閱讀能力達到什麼標準才算合格或者優秀呢,有沒有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評價?」當然,客觀的評價和量化對於閱讀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並不是說讀了多少本書就是合格,再多十本就是優秀級別,這個量化標準是沒有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孩子閱讀行為的狀態進行一個主觀的判斷,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怎麼判斷一個孩子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呢?
閱讀能力包含著孩子閱讀品質和閱讀習慣。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要求他們能閱讀比較淺顯的適合其年齡特點的繪本、純文字篇章、書籍,在理解的程度上,只要求理解正確,適度向深刻理解延伸。
父母都要記得,孩子的閱讀能力不是一個單一的能力,而是一個綜合能力。
這裡的綜合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小學階段為例:小學階段要求孩子們掌握三千左右常用字,做到四會,分別是會讀,能夠讀準字音,認準字形,會使用漢語拼音進行標註,會區別多音字;會寫,筆順筆畫要正確,偏旁部首不能錯,字要寫得端正美觀;會講,要向爸爸媽媽準確表達字詞的意義,用自己的話通俗的表達意思;會用,在適當的情境下面,會使用新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達到這一步孩子完全的掌握了詞彙的意義了,而且非常靈活地運用了。
孩子在掌握了字詞的認讀能力之後,開始進入理解詞語、句子、段落和全篇文章的能力,父母要記住,這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真正的核心,絕對不能忽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僅讀得懂,讀得明白,還能對所讀文字進行分析綜合,分清主次,劃分段落層次,並會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通常我們說一個孩子閱讀能力強不強主要是指這個環節,閱讀能力強的孩子讀一篇文章,很輕鬆的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可以自己獨立複述或者概括文章大意,反之,閱讀能力弱的孩子就會詞不達意,不知所云。這也是我們檢驗一個孩子閱讀能力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讀書必須講求速度,而速度又要與理解成正比。閱讀能力強的孩子,一般也會有很高效的閱讀速度,同時他們也會有較深刻的閱讀體驗,不會拘泥於表象的淺閱讀,因為他們掌握閱讀的一些技巧,古時候有「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等等評價語言,說的就是這類具有高效閱讀能力的人。相反還有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讀了一會兒就要東張西望,問他讀了什麼,往往也是一問三不知,那就是閱讀能力的低效體現了。
有些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已經言傳身教給了孩子檢索工具書的能力,他們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往往會主動檢索工具書,從而掃除閱讀中的文字障礙。這些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在閱讀時會迎難而上,不理解的詞義,可通過查閱字典、詞典等,自己解決疑難間題。反之,有些孩子看到不認識的字詞就會退縮,把書一扔,不願意繼續閱讀下去,閱讀能力怎麼會提升呢?
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包括閱讀筆記、篇章記誦的能力;較長篇章的初步分析、比較和鑑賞的能力;精讀與略讀的節奏把握、快速瀏覽抓住中心的能力等,都是可以很好的檢驗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和路徑。
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孩子們一生受益,同樣,不良的閱讀習慣也可能使孩子失去閱讀興趣,以上的一些基本的閱讀能力的判斷標準,雖然不全面,但基本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閱讀素養,父母務必重視小孩子良好閱讀能力的培養,時常對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