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素養直接關係到音樂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的語言要講究藝術性,富有感染力,或親切溫和、或幽默風趣、或熱情有力、或柔和細膩……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教學語言單調」「教學指向不明」確實是新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好不好」「是不是」「可不可以」,這是新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用詞。我曾在一堂指導課中記錄一位新教師的教學用語,其中,「好不好」一詞被高頻率使用:「一起來拍一拍,好不好」「老師唱小雞說話嘰嘰嘰,小朋友唱嘰嘰嘰,好不好」「再來一遍好不好」「這組唱唱小雞說話,你們組仔細聽,好不好」「小雞和小鴨一起來唱一下,好不好」……一節課用了26個「好不好」,反映了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單一與貧乏。
音樂課堂的教學語言要簡潔明了、生動傳神並富有學科的特點,這樣的教學語言有助於有序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質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下面,和老師們談談音樂教學中「導入語、提問語、指令語、過渡語、評價語、小結語」這幾種教學語言的運用。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起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習欲望與學習熱情,促使其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的作用。教師的導入語是能否集中學生注意力,產生學習動力的關鍵因素。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導入類型來設計導入語。「直接導入」可以採用簡短的語言陳述或設問,直接指向學習的內容。比如,《維也納的音樂鍾》一課,課件展示維也納美景,教師的導入語:「有一位叫柯達伊的音樂家非常喜歡維也納,他在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準備了一件禮物送給維也納,大家猜一猜是什麼呢?」又如,《叮鈴鈴》一課,教師在播放歌曲之前,設問導入:「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覺?把我們帶向了哪裡?」遊戲、謎語等「趣味導入」的語言要簡潔而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如《對花》一課「猜謎導入」的導入語:「國色天香,這是什麼花?」「花中皇后,又是什麼花?」還有律動表演、節奏傳遞等「活動導入」,音畫欣賞等「情境導入」等,不論哪一種導入形式,導入語都要講究自然、簡練、新穎、靈活。在音樂學習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形成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探究、創造,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提問語的巧妙設置尤為重要,語言要精簡,抓住重點,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思考。
比如《化裝舞會》一課「感知舞蹈特色環節」:1.學生欣賞探戈舞蹈視頻,找一找「這段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動作?」2.教師問「為什麼探戈舞蹈中會有甩頭動作呢?」引發學生交流之後教師作介紹。3.設問「舞者在什麼時候甩頭?表情是怎樣的?」教師表演,學生帶著問題觀賞。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專注觀察教師的動作,主動發現與交流。
「教學指向不明」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某一教學環節要進行怎樣的實踐活動(演唱、律動、樂器伴奏等),活動的操作方式、具體要求是怎樣的,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並且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讓他們知道做什麼、怎麼做。
如《乘雪橇》一課欣賞A』樂段之前,教師說:「請同學們完整演繹B樂段,當聽到熟悉的A樂段歌唱性主題旋律再次響起時,隨音樂舞動起來。」指令清晰,學生聽辨準確,表演完成度高。
提示性的指令語可以融合力度、速度、情感等要素,使它具有音樂特質,具有韻律感,富有感染力。比如「再 來|一次|」「大家再來|一 起||」。教學指令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結合手勢、眼神等「體態語」給學生明確的提示。
音樂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是整節課流暢呈現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注重各環節過渡語的設計與運用。過渡語要自然妥帖、生動傳情,融入教學情境之中娓娓道出。
比如,《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課,1.由「隨樂律動表演」到「欣賞草原活動場景」的過渡語:「歌聲中,我們來到美麗的大草原,寧靜的大草原馬上就要熱鬧起來了,一起來看看。」2.由「表演小馬散步」到「隨伴奏音樂按XX X的節奏輕敲筷子,模擬小馬跑步」的過渡語:「小馬跑起來了,我們也來賽一賽」。3.由「表演小馬跑步」到「學生聆聽教師演奏,欣賞草原美景」的過渡語:「小馬跑累了,要休息一下。讓我們停下腳步,看看藍天白雲。」
教學評價有教育、激勵與改善功能,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表現要做出即時、即興、恰當的評價,特別是激勵性的評價,傳遞給學生一種被肯定與被欣賞的信息,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評價語要具體。評價內容要言之有物,客觀真切。比如《我的家在日喀則》一課感知歌曲旋律環節,學生先用「bang」模唱第一個音,個別學生的音準有偏差,教師說「你很認真,就差一點點了,再聽聽。」當學生聆聽後再次準確演唱時,教師由衷地說:「這回音準棒棒的,厲害了。」之後,學生「最大限度記憶旋律」,用「bang」模唱自己能夠記憶的部分。有的學生準確模唱出兩小節旋律,教師用誇讚的口吻說「XX準確地唱出了兩個小節的旋律耶,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評價語要生動。評價包括有聲語言(即口頭評價)和無聲語言(即體態評價),體態包括表情,動作,肢體等。如,表示讚賞可微笑點頭、豎起大拇指、與學生擊掌、擁抱……這些都會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示提醒可用「捻指聲」喚回其注意力,機智而不失幽默地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可相互結合,靈活運用。
小結語一般用於課的結束部分,也可用在某個教學環節的結尾。如果把導入看作一節課的開場,那麼,課的結束部分就是謝幕的環節。好的小結語能夠起到歸納、強化、升華、延伸的作用。
如《化裝舞會》一課採用歸納式小結「今天我們欣賞了探戈音樂,了解了探戈這種舞曲的體裁,感受探戈舞曲歡樂與憂鬱並存的情感內涵。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能去關注探戈音樂,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雪絨花》一課通過小結升華情感:「在音樂中,歌唱是表達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今天,我們在《雪絨花》的歌聲中不僅感受到了上校全家以及奧地利人民心中濃濃的愛國情,還體會到了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愛上音樂,愛上生活,從愛上歌唱開始,老師希望並祝福同學們能通過歌唱,領略音樂所綻放出的美好」。
上述要點供老師們參考。教學語言的運用還要關注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音量的把控。音調太高、音量太強,學生會疲勞;音量太弱,學生聽不清楚,會分散注意力。口頭語言的運用應和體態語言恰當結合。教師的性格、特點和能力等有所不同,教學語言的風格也會各不相同,老師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熟練掌握,形成個性化的、富有特色的教學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