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 | 張志鋼:《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

2021-02-10 中國法學網

本書是在我4年前博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刪改而成的。

至今依然清晰記得,2006年第一節刑法課課前,我隨意翻開教科書時首先映入眼帘的幾個字:誤拿白糖當砒霜殺人。當時刑法尚未入門,我也只是覺得這類案例有意思,後來隨著研習刑法日子久了,才慢慢認識到這類案例背後所關涉的理論在整個刑法體系中的地位。

如果說這一瞥,便決定了博士論文的選題,那肯定是牽強附會、自欺欺人了。我有意識關注「不能未遂」問題是在2011年博士一年級的下學期。這緣於我逐漸發現,我國《刑法》第22條原則上處罰預備犯的規定與未遂理論日趨客觀化(尤其是否定不能未遂的可罰性)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在未遂的處罰根據上持客觀論(否定不能未遂的可罰性),那勢必要否定《刑法》第22條處罰預備犯的效力。即使是否定單獨預備犯之可罰性的德國,仍持未遂主觀論。可見,在未遂犯領域(至少在不能未遂是否可罰的問題上),我國刑法主流理論並非是以本國法律為依據的——純粹理論繼受的痕跡非常明顯。當然,預備與未遂的界分以及不能未遂的處罰問題,在比較法上本身就是「多彩的畫面」。這兩個問題兩者共同決定著未遂不法的最小值:「一是,從量的角度來確定不法的最小值,也即以犯罪行為在時間維度上的階段模型為基礎,即以行為要接近於構成要件到怎樣的程度,方可越過可罰性的門檻;二是,從質上來確定行為不法的最小值,即行為要呈現出怎樣的特徵才算是未遂的不法」。

後來,這些困惑慢慢成為我思考和閱讀的重點。無論是有趣的感性認知,還是有意義的理性發現,都是個人化的閱讀體驗。不過,學術論文的寫作不是自白,而是一種公共表達,這需要與他人對話。在這個轉變中,儘管不乏驚喜,但更多是始料未及的困難,我只有在克服困難中給自己解惑。論文大體上就是在疑惑和解惑中完成的。如果以畢業論文作為學業結束的節點,從接觸刑法到學業結束,也算暫時完成了一個小循環。

說是刪改,但囿於時間精力,只是表述上做了些變動,更新了小部分文獻,基本觀點並沒有改變。本書的基本主張是,我國應原則上肯定不能未遂的可罰性。

這由以下幾個命題來支撐:1. 未遂不法屬於主觀不法。在未遂犯中行為的主觀方面起定向作用,未遂犯的審查應始於主觀要件,而後才是客觀構成要件的審查。2.未遂犯的處罰基礎是主觀優位的主客觀混合理論。未遂危險的判斷須從處罰根據中引導出來,如果說未遂犯處罰基礎的判斷需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根源中尋找,那麼未遂危險的判斷也應包括行為的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3. 未遂危險是計劃的危險。未遂危險的判斷應以行為人的計劃或主觀想像作為危險判斷的基礎。4.非出於重大無知的未遂行為具有可罰性。我國不能未遂的司法實踐肯定不能未遂的可罰性,而且未遂危險的有無不影響行為可罰性,只影響量刑。鑑於此,本文並未從正面提出未遂危險的判斷方法,提供的是一種可具操作性的反向選擇:非出於重大無知未遂的行為不具有可罰性。這樣的標準契合我國司法實踐現狀,且也不違背現行刑法的規定。

總體而言,本書論證途徑是立足於我國目前的立法規定和司法實踐,在目前的理論資源中選擇最為契合我國立法規定且可有效說明我國司法實踐的說理途徑。

論文完成四年後才著手出版,除了自身散漫拖延外,更因為總能不斷發現不足,最主要的是以下三個尚未清楚交代的問題。

一是預設的前提性問題:行為主觀面和客觀面的二分。在德國犯罪論體系中,這樣的劃分似乎無需交代。在古典犯罪論時期「違法是客觀的,有責是主觀的」:違法對應於行為客觀面,責任對應於行為主觀面。目的行為論後尤其是新古典暨目的論時期,在不法層面先後進行客觀構成要件與主觀構成要件、客觀違法阻卻事由與主觀阻卻違法事由的審查,是分析案例的通行模式。但行為主觀面與客觀面在定罪過程中截然分割,並非英美刑法當然的邏輯前提。如英國學者哈特就認為就抱怨過,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的刑法學中,對不能未遂案件的處理是根據「充滿麻煩的『客觀』與『主觀』理論術語」來做出的。行為的主、客觀二分以及行為主客觀面之間的關係,正是本文所要處理的主要內容。或許在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英美刑法學中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的二分,跟德國犯罪論體系中不法與責任的階層性二分一樣,是不自然的。

二是本書的延伸性問題:我國《刑法》第22條的合憲性。本書基於我國《刑法》第22條、23條有關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規定,得出我國刑法立法在未完成犯罪問題上鮮明的主觀色彩。在我看來,關鍵問題不在於《刑法》第22條預備行為是否可罰的問題,而在於「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授予的自由裁量權太大——這是一個刑罰從零到等於相應既遂犯的裁量權。就此而言,這是嚴重有悖刑法明確性原則的。因而,未來的研究重點,不應是不能未遂和預備犯是否可罰,而是如何有效規制量刑。

三是未處理的問題:刑法中危險概念的多樣性。本書以未遂危險和危險犯中的危險概念的不同,否定未遂犯是危險犯的命題。尚未觸及的是刑法中還有緊急避險中的(正在發生的)危險、與量刑密切相關的人身危險性的危險。此外,與刑法中的危險概念相關的,還有行政法尤其是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危險概念。近年來,刑法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張擴張且仍會繼續擴張。對「危險刑法」的理論反應,不宜籠而統之地肯定或否定,而應藉助危險概念的細部展開來合理界定刑法的邊界。

此次迫使自己將這些文字出版,權且算作研習刑法十多年的一個刻度,以接續展開研究。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需要感謝王新教授。我於2011年9月進入北大法學院學習,成為王老師所帶的第一個博士生。在我並不算用功的博士學習過程中,王老師總能寬容我的懶惰並想方設法予以激勵。久而久之,我竟能自我感覺還是有能力做些研究的。可能這是作為開山弟子的優待,但這些「蓄意」鼓勵確實是我學術自信的始點。在我畢業後,王老師也一直關心我的研究和生活狀況。

感謝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研究員。在劉老師的關愛下,我獲取在法學所工作的寶貴機會以繼續從事研究。劉老師對工作的激情和熱情,深深感染著我。此次論文得以出版,就離不開劉老師的督促和鼓勵。

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張凌教授。自2009年開始10多年來,張老師見證了我每一步成長。我雖訥於言,但感恩之心永存。

感謝北大法學院導師組陳興良教授、郭自力教授、趙國玲教授、白建軍教授、王世洲教授、梁根林教授、車浩教授和江溯副教授在學業上的指導,感謝博士論文答辯環節王牧教授、徐久生教授、郭自力教授、趙國玲教授、王世洲教授的鼓勵和修改意見。感謝入職法學研究所以來,法學所各級領導和同事對我的關照和指點,本書得以有幸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項目」,和劉仁文研究員主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刑事法文庫」。

本書部分內容先後發表於《環球法律評論》《當代法學》《刑事法評論》等期刊,在此對以上編輯老師致以誠摯謝意。感謝碩博階段的同門李波、符天祺、李冕、馬濤、吳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補寒丹、洪乾賀、張鈺、劉穎等,他們在不同時期參與了本書校對。感謝江油市檢察院各位領導和同事的關愛和照顧。2018年5月,我隨中國社會科學院赴綿陽市掛職團來到江油市檢察院開始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工作。在積累司法實踐經驗的過程中出版本書,無疑會給這段經歷留下美妙的印跡。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也要感謝編輯許琳女士的辛勤付出和細緻耐心的工作。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感謝家人一直以來,對我多年來求學生涯無條件的付出和寬容。

張志鋼

2019年3月  於四川江油市檢察院

相關焦點

  • 《帶有惡意的白糖——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讀後感》
    張志鋼博士的《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是我在圖書館閱讀的第一本書,興趣多來自於白糖砒霜這個最簡單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刑法第一課。何為不能未遂,先需釋義「未遂」一詞: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施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為。而在未遂犯的分類中,以行為人是否有能力實施犯罪以求得犯罪結果而劃分為能犯未遂和不能未遂。
  • 劉仁文 | 不能未遂可罰性:跨越國別和法系的刑法難題
    我在1993年參加老一輩刑法學家歐陽濤研究員主編的《罪與非罪、罪與罪的界限》一書相關部分的寫作時,曾留下過一個學術懸念:為什麼「工具不能犯未遂」具有刑事可罰性而「迷信犯」卻不具有刑事可罰性?他們各自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這次拜讀張志鋼博士的《論不能未遂的可罰性》一書,似乎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 祝賀王復春博士論文《不能犯未遂的規範論研究》出版!(陳興良、白建軍教授傾情作序)
    (二)主觀說的否定 (三)對主觀說的限定 二、不能未遂的界定 三、不能未遂的成立要件 四、重大無知的不能未遂 第二節未遂可罰性的範圍 一、未遂可罰性範圍的原則性規定 二、可罰罪名的情況 第三節關於未遂可罰性根據的討論 一、客觀未遂論 二、主觀未遂論
  • 試論不能犯未遂與迷信犯之區別
    作為未遂犯一種的不能犯未遂具有可罰性與不可罰的迷信犯截然不同,二者在行為危險性、犯罪故意方面、認識錯誤方面以及法律後果上具有顯著區別,以下分述之:  (一)行為危險性方面  行為是否具有危險性是不能犯未遂與迷信犯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不能犯未遂的危險性判斷涉及到不能犯未遂行為與不可罰行為之間的區別,不可罰行為因為完全不具有犯罪行為的危險性而不受刑罰處罰。
  • 石佳宇:論不能未遂的處罰依據 | 爭鳴園地
    從主觀危險理論中可以提煉出不能未遂案件司法判斷的「三步走」的方法論,從而在分析實際案例中最終達到說理的科學性與結論的妥當性。關鍵詞:不能未遂;主觀危險理論;犯罪故意;著手  前幾年,我國學界對不能未遂的可罰性及其與不能犯的區別進行了討論,近年來其再次成為比較刑法的學術增長點。
  • 陳子平、陳家林等談不能犯基本問題
    陳家林教授出身名門,師從於武漢大學刑法學創始人馬克昌先生,後經馬先生推薦留學於日本,師從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高橋則夫教授,因此陳家林教授兼為精通日本刑法學和中國本土刑法學,是中國刑法學界中70後代表性學者,其著作《外國刑法理論的思潮與流變》一書,多次再版,一時洛陽紙貴,可謂一書封神。實際上,陳家林教授還同時精研不能犯理論,出版過專著《不能犯初論》並發表過多篇專題論文,是這一選題最合適的與談人。
  • 未遂教唆不可罰的法教義學解釋
    一、問題的提出未遂教唆是指教唆人出於使被教唆人的實行行為一開始就只能以未遂告終的意思而進行的教唆。[1]刑法學界對未遂教唆可罰性問題的研究起始於19世紀的德國,[2]時至今日,德國刑法學界關於未遂教唆是否可罰的教義學爭論一直都是從共犯的處罰根據論的角度展開的。
  • 【域外學習】反面推論與不能未遂和幻想犯的區分
    形成反面錯誤主要是為了確定正反面的事實設定之間,可罰性效果的差異:如前所述,某種想像的存在或欠缺影響行為人的可罰性,但是,個別的犯罪要素根本不能單獨建構可罰性,於是想像只是一個建構可罰性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根據主觀阻卻違法要素理論,對於阻卻違法事由前提事實欠缺想像,會對於行為人形成不利的影響,即建構行為人的可罰性,那麼這種想像的欠缺就是可罰性的必要條件。
  • 獲獎論文共讀 論教唆自殺的可罰性——以客觀歸責理論為視角
    ([7]) 【日】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新版第2版)》,黎宏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6頁。([8]) 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44頁。([9]) 陳興良:《教唆或幫助他人自殺行為之定性研究——邵建國案分析》,載《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第72頁。
  • 淺談教唆犯的未遂形態
    而其中的教唆未遂問題是刑法學中頗有爭議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刑法學界對教唆未遂問題沒有達成共識,這些爭議問題的存在不利於相關理論研究和司法實務的展開,本文在評價國內外刑法學界關於教唆未遂和不同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唆犯的未遂問題,是關於共犯中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的範圍以及可罰性與處罰程度的問題。而刑法學家對該問題的爭議頗多,甚至與未遂交所、陷害教唆相混淆。
  • 老漢下藥欲性侵農婦,被當場發現,老漢涉嫌強姦預備還是未遂?
    閱讀提示:通過對本案例的分析,旨在說明強姦罪的預備與未遂,及強姦罪著手點的判斷。無論是犯罪的著手點還是犯罪預備的可罰性,其判斷標準就是行為是否對法益侵犯具有現實緊迫危險性。【案件回放】 楊某,62歲,妻子病逝多年,兒子在外打工,自己一人獨居農村。
  • 【觀點】關於偶然防衛定性及可罰性的思考
    (一)觀點爭議對偶然防衛的可罰性存在以下三種爭議:第一,偶然防衛既遂說。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認為偶然防衛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侵害行為,並在主觀意識支配下實現了危害結果,只因機緣巧合使他人免受侵害,但這並不影響犯罪既遂的成立。
  • 勒索信郵寄後放棄犯罪是否屬於犯罪未遂——林X培敲詐勒索案
    本案中,林X培已經完成了準備、實施投遞勒索信的行為,雖然林X培主張其沒有真正敲詐勒索的故意,也沒有到「恐嚇信」指定的地點收取「勒索」的款項,但是其並未積極採取有效手段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可以認定其對溫乃棉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可能將錢放到其指定垃圾桶位置的結果持放任心態。故林X培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敲詐勒索罪犯罪未遂,而非犯罪中止。
  • 關於教唆未遂的思考
    筆者認為,所謂的「未遂教唆」的情況,其實就是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未遂的一種情況。理論上將該種情況稱之為「不能犯的未遂」,只是因為該種情況發生於教唆犯罪之中,因而有其特殊性。行為是指特定個人控制或者應該控制的客觀條件作用於一定的人和物的存在狀態的過程。
  • 【學術前沿】張志鋼|我國刑法語境中主、客觀要件的審查順位研究 ——基於方法論角度的考察
    在未遂處罰根據問題上,不僅純粹的結果無價值學者排斥行為人的主觀面在認定未遂不法的作用,如主張(修正的)客觀危險說的張明楷教授。即便認識到行為主觀面在建構不法時的重要作用的學者,也認為在認定未遂犯尤其是不能未遂的審查應始於行為的客觀面,比如主張客觀未遂處罰根據論的陳璇博士以及周光權教授。
  • 韓國刑法不能犯之探究
    從比較法學的角度來看,韓國刑法學儘管是因為刑事立法的規定將「不能犯」視為具有可罰性,但僅就承認「可罰性」這點而言是與我國理論界的通說見解相一致的,因而也與將不能犯視為不可罰的日本刑法學的一般見解相區別。
  • 如何界定理論上的教唆未遂
    第一種觀點認為鄧某教唆餘某毀掉偷來的摩託車,但餘某並沒有聽從鄧某的教唆,故鄧某教唆餘某毀掉摩託車的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未遂)。鄧某同時也構成幫助餘某毀滅證據罪(未遂)。  第二種觀點認為鄧某的行為屬於理論上的教唆未遂,鄧某可能觸犯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和幫助毀滅證據罪一般都不處罰未遂。故鄧某的行為應按照無罪來處理。
  • 教唆他人毀壞盜竊物未遂如何定性
    【分歧】  對於劉某的行為定性問題,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劉某的行為同時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未遂)和幫助毀滅證據罪(未遂)。理由是教唆葉某毀掉偷來的筆記本電腦,但葉某並沒有聽從劉某的教唆,故劉某教唆葉某毀掉筆記本電腦的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未遂)。劉某同時也構成幫助葉某毀滅證據罪(未遂)。
  • ​不能犯無罪與不能犯未遂的區分
    很明顯乙屬於對象不能犯,根據筆者以往的記憶對象不能犯應該按照未遂處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下述總結來自網絡,作者不明,供大家參考。  不能犯與未遂犯的區分:  二者相似點是都有犯罪故意,都沒有得逞。區別在於:法律效果不同。對不能犯是無罪處理;而未遂犯構成犯罪,只是未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