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質為何會忠於綁匪?看完斯德哥爾摩的銀行搶劫案,你就懂了

2020-12-25 快哉風

文/快哉風

女人質愛上綁匪,受害者反而協助犯罪者——這種電影小說中司空見慣的橋段,脫胎於現實,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名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為何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源於一場發生在瑞典的銀行綁架案,一個著名的真實故事。

1973年8月23日上午,一個30歲出頭的男人走進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信貸銀行,從夾克衫裡拉出一把衝鋒鎗,向天花板開了火,同時用英語大聲喊道:「派對剛剛開始!」

這個男人叫揚·埃裡克·奧爾森(Jan-Erik Olsson),來自赫爾辛基,是個慣犯,曾犯過幾次武裝搶劫和暴力行為,坐過三年大牢。

奧爾森打傷了一名按無聲警報器的保安後,將四名銀行僱員劫為人質,關押在銀行金庫裡,與聞訊趕來的警察形成對峙。這四個人質中,有三個女的:克裡斯汀、伊莉莎白和比爾吉塔,一個男的:斯溫。

奧爾森向警察提出了三點要求:1、300萬瑞典克朗的現金;2、一輛逃走的汽車;3、釋放克拉克·奧洛夫森。奧洛夫森是他坐牢時的獄友,一個銀行搶劫案的大盜,也是奧爾森的偶像。

由於擔心人質受到傷害,瑞典警察非常配合,幾個小時之內答應了全部要求:拿來了現金,釋放了奧洛夫森,一輛加滿汽油的藍色福特野馬。

但是,當奧爾森提出要將人質同車載走時,警察果斷拒絕。雙方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

這樁引人注目的銀行綁架案迅速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並在瑞典的電視上現場直播。瑞典民眾的好奇心被徹底吊起,警察總部收到了無數民間建議,有的建議讓救世軍播放宗教音樂感化罪犯,有的建議用成群的蜜蜂去蟄罪犯。

外面亂鬨鬨,誰也沒想到,在冰冷的銀行金庫裡,人質卻和綁匪結下了奇怪的紐帶。

四個人質被困在狹窄的銀行保險庫中,到了晚上,奧爾森表現出意外的善意。克裡斯汀嫌冷,奧爾森將羊毛外套披在她肩膀上,並在她做噩夢時安慰她;伊莉莎白抱怨自己有幽閉恐懼症,奧爾森允許她套著一根30英尺的繩子,走到外面的穹頂透氣;比爾吉塔擔心家裡的兩個孩子,奧爾森讓她通過電話聯繫家人,第一次沒打通,奧爾森安慰道:「再試一次,不要放棄。」

但是,奧爾森不是一味的紳士,他曾粗暴的掐住伊莉莎白脖子威脅拿她當肉盾,還打算殺死男人質斯文,以向警察展示決心。

在奧爾森的恩威並施之下,四個人質很快就和綁匪站在了同一陣線,他們甚至比綁架者更懼怕警察。後來,當警察局長被允許進入銀行檢查人質健康時,他注意到人質似乎對他懷有敵意,但與綁匪輕鬆愉快。

對峙期間,克裡斯汀打了個電話給瑞典總理奧洛夫·帕爾默,懇求他同意自己和綁匪一起坐汽車逃走。她向總理保證:「他沒有對我們做任何事情,相反對我們非常好。但是,我擔心警察發動襲擊會導致我們死亡。」

僵持過程中,奧爾森一度打算開槍打斯文的腿部威脅警察,克裡斯汀居然幫助他說服男同事:「斯文,就在腿上打一槍而已。」

最終,奧爾森沒有開槍。在對峙了130多個小時後,8月28日晚上警察終於行動,往金庫裡發射了催淚瓦斯。奧爾森迅速表示投降。警察喊話讓人質先出來,但四名人質為了要保護綁架者,同時拒絕了。克裡斯汀大喊:「不,如果我們先出來,你們會開槍的!」

於是,奧爾森和人質同時出門,在門口他和人質一一擁抱親吻。當警察扭住奧爾森時,兩名女人質喊道:「別傷害他,他沒有傷害我們!」

人質對綁架者的看似不合理的忠誠困擾了公眾和警察,警察甚至調查了克裡斯汀是否和奧爾森共同策劃了搶劫案。事實上,連人質自己也感到困惑。釋放後的第二天,伊莉莎白問心理醫生:「我有什麼問題嗎?我為什麼不討厭綁架者?」

奧爾森後來在監獄中度過了幾年,幾個人質都去探訪過,克裡斯汀還和他有過一段戀情。在獄中,奧爾森收到了很多婦女寄來的愛慕信件,這些女性認為奧爾森既豪爽又紳士,是浪漫的情人。

奧爾森1980年獲釋後,與一個愛慕他的女性結了婚,移居到泰國生兒育女,並在晚年回國,向所有人質道歉。

對這起案件中奇特的人質忠於綁匪現象,精神科醫生解釋說,在特殊的環境中,人質和綁匪萌生出同命運的心理,而且由於倖免於難,在情感上覺得背負了綁架者,而不是警察。

專家又進一步深入分析:人天生有利己自保的本能,當生命遇到危險時,人質就會對綁匪屈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命。要是這個綁匪釋放出一點點善意,人質就會覺得是莫大的恩賜和感激,甚至變為崇拜和愛慕。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人性弱點,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相關焦點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瘋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個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而且相當普遍的心理學問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01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第一次發現是在一起劫案的人質身上,又叫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
  • 無論他怎麼傷害你,你都捨不得離開?談談隱秘的斯德哥爾摩情結
    生活中,我們偶爾會遭遇一兩個朋友哭訴,她說她被她的男人虐待家暴,往死裡整的那種,可無論她在你面前哭得有多慘,她就是絕口不提離開他。你雖然會同情她,可其實你心裡也是在想,為什麼不離開?這不是擺明了犯jian嗎?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人質幫劫匪不說還愛上了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怎麼產生的呢?
    人質幫劫匪不說還愛上了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怎麼產生的呢?人質情結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就是一個人被劫匪綁架以後由於長時間只能接觸到劫匪,所以把自己的生存希望全都寄托在劫匪的身上,劫匪對人質稍微好一點,就會被無限擴大。甚至人質被解救之後,還會幫劫匪說話。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條件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看了《重慶晚報》8月10的新聞,我忽然發現我病了,還病得不輕。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1973年某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搶劫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劫持了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由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個詞來源於1973年8月23日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場劫持案。當時,有犯罪前科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試圖搶劫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他們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 讓他緘默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圖)
    專家們分析,讓肖恩始終保持緘默的是一種名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理疾病:這是一種「人質情結」,指的是被綁架者在長期關押下,對綁架者的身份漸漸產生了認同感,某些時候,被綁架者甚至會對綁匪無比忠誠。  最早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病例出現在1973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幾名劫匪在持槍搶劫銀行時挾持了4名銀行職員長達5天。綁匪投降後,人質卻和綁匪產生感情。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但在之後事情卻發生了翻轉:被綁架的四名銀行職員,拒絕指認這些綁匪甚至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職員們不但不憎恨綁匪,甚至對他們的照顧表示了感謝,其中一名被劫持的女職員甚至與劫匪之一相愛,並在他服刑期間結婚。在這之後,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被綁架的過程中,人質發展出的與綁匪的心理同盟關係,並對解救者(往往是警察)持有負面情緒和態度。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實中可能人人會犯
    因為斯德哥爾摩事件我們才重視到「它」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發生了一個很戲劇的事件,有兩名匪徒在斯德哥爾摩市搶劫一家銀行失敗後綁架了四名銀行員工,警方在與匪徒對峙了130個小時之後,結果以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幾個月過後,這些被綁架的銀行職員不但不對綁架他們的匪徒痛恨反而心存感激,他們拒絕指控這些綁匪,甚至為他們籌集法律辯護資金
  • 《十日遊戲》:反「人質情結」遊戲
    文本/楊大俠「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稱為「人質情結」,是指人質對綁匪有感情,甚至反過來幫助綁匪的綜合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幾種臨床表現綁架者真的會威脅人質的生命。綁匪對人質做了小恩小惠。人質只能在沒有任何外部信息的情況下與綁匪溝通。人質逃跑是不可能。流行的犯罪片《十日遊戲》的情節完全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規。金晨扮演的「人質」沒有身份證和錢就離家出走,遇到了朱亞文扮演的「綁匪」。
  • 【新君王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想起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學家發現,綁架案的受害者,有時會出人意料地反過來病態地同情甚至認同挾持自己的綁匪。1973年8月23日,兩名匪徒打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警察很快趕到,劫匪遂挾持了3名銀行職員,雙方僵持起來。拖延至第6日,劫匪才把人質推出來,並循一條與警方協議的路線逃跑。
  • 了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們看這則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家暴!荒謬!但是僅僅如此嗎?這種症狀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最早在瑞典被發現。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A與B,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洛陽性奴的悲劇
    認識「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很多人都分析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最早是1973年8月23日,兩名劫匪闖進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扣押6名職員作人質的案件。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如果這些手段運用到人類身上,會發生什麼呢?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在人性的陰暗面被越來越多曝光在眾人面前的社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能夠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多一點認識,對受害者多一分理解和尊重。一、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時間退回到1973年的瑞典銀行搶劫案件。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
    這天上午,一名假釋罪犯持槍闖進了瑞典斯德哥爾摩最大的銀行之一。在打傷一名警察之後,他挾持了4名僱員並躲進了銀行的保險庫,要求警方為他們提供大額現金以及逃亡用的汽車,還要求釋放一個在監獄的囚犯。 在警方將這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由於罪犯拒絕釋放人質,所以警方和罪犯開始了長達6天的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