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叫醒起來洗漱,是不少家長的煩心事。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足,經常需要家長來叫醒,而且叫醒一次還不夠,孩子可能迷迷糊糊又爬回去睡覺,要不然就是動作緩慢,最後鬧得快要遲到。
小學的孩子尚且已經能夠明白早一點起床,時間不會那麼趕,但幼兒園的孩子還沒辦法理解早起床的意義,他們會順著自己的心意賴床,甚至不願意起床。而家長們呢,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又忍不住叫醒孩子,這樣一來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大部分家長尚能做到及時叫醒孩子,但如何叫醒孩子是關鍵。下面3種不提倡的叫醒方式,大家看看是不是自己就是這麼做的。
1、提高音量企圖振奮孩子的精神
「趕緊起床!太陽已經曬屁股了!」
「你馬上就要遲到了,趕緊起來刷牙洗臉!」
「起床刷牙,你的小夥伴已經在樓下等你了!」
這類話語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不少家長還在年少的時候,也是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叫起床的吧。事實上,大聲叫喊是最常見的叫起床方式,簡單粗暴,讓孩子被吵到無法睡下去,只能乖乖起床。有些家長甚至會故意發出噪音,讓孩子從睡夢中驚醒。
2、大聲威脅讓孩子懼怕賴床
「再不起床我就不管你了,我也不會送你去學校!」
「等下遲到被老師罰站門口,別叫我過去接你!」
「你怎麼每次都這麼磨磨蹭蹭的,是不是欠揍了?再不起來我揍你!」
威脅式的話語通常見效快,讓孩子心生恐懼,不斷用指責、恐嚇的方式來提醒孩子不趕緊起床會受到懲罰。但這種攻擊性很強的語言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久而久之,孩子睡覺反而不踏實,生怕自己起床遲了就要遭受懲罰,很難放鬆。
3、直接幹預孩子的睡眠
掀被子、拉窗簾是很常見的叫起床方式,讓孩子迅速從睡夢中醒過來,被驟亮的光線或是突然下降的溫度拉回意識。雖然這些動作很有效,但是對孩子來說也屬於驚嚇,特別是秋冬寒冷的季節,這些舉動很容易讓孩子著涼。
家長的大吼大叫,恐嚇威脅,甚至出手掀被子,都很容易讓孩子從熟睡狀態突然之間變得緊張,孩子本來是放鬆的,突然之間從放鬆變成高速運轉的狀態,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睡眠輕、睡眠質量差等一系列睡眠問題,長久以往演變為精神衰弱。
睡眠一旦被幹預,深度睡眠的時間減少,孩子的記憶力、智力、身體發育等會受到嚴重影響。最淺顯的一個反應就是孩子的專注力不集中,沒有精神,學到的知識記不下來,當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要好好反思一下,孩子是不是深度睡眠的時間不足。
1、設定兩個鬧鐘
選擇可以設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子鬧鐘,讓孩子自己設定時間。比如說早上7點鐘就要起床,那麼設定6:45的鬧鐘和7:00的鬧鐘。第一次鬧鐘響,孩子會迷迷糊糊,第二次鬧鐘響,孩子已經處於淺度睡眠,很快就能恢復意識。
中間的15分鐘,其實是一個緩衝期,讓孩子的大腦逐漸從深層睡眠醒過來,到了7:00的時候,孩子其實已經能夠感知外界的聲音和光線了,鬧鐘響起來,就能很快清醒過來。
2、輕柔捏孩子的手心或四肢
家長叫醒孩子,可以用輕輕觸碰的方式來讓孩子迅速清醒。按摩四肢、搓搓手心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四肢被觸碰的異樣感能夠傳達到大腦,但是不會很強烈,這種叫醒方式可以減少對大腦的刺激,又能迅速叫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