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華夏民族精魂,是千年華夏文明載體,延續華夏文明,承載了悠久璀璨的中華歷史......
一:漢字發展簡史
1:中國漢字淵遠流長,從遠古巖畫的逐漸演變,經歷了巖畫符號、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成熟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約三四千餘年的演變(考古載約三千五百餘年),漢字通過造字六法: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形成極其完善的造字系統模型,幾千年以來,都是使用這套文字系統。
2:廢除「漢字」運動
然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由於中國處於積貧積弱,社會動亂,政治腐朽的歷史時期,巍巍華夏像一個病入膏肓的奄奄一息的老人,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新文化運動者,(都是大咖,不一一枚舉),打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提出了廢除漢字,廢除文言文,用拉丁化新文字或字母文字作為中國的文字,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文明」的傳播,從而覺醒國人,邁出當時社會的困境。
3:「漢字」簡化的歷程
從1935年至2000年間,漢字經歷了無數次的簡化、規範、推廣使用的坎坷歷程,學者們通過對文字造字法,和書法的簡化(主要是草書字符)等方面綜合考慮推敲,對文字進行系統的簡化和完善,以及造字,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了《簡化字總表》。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共收錄了2235個字。但簡化字後的文字過於抽象,部分文字存在內涵上的片面和嚴重偏離,這樣就會讓諸多文化流逝。長足看來這樣是對華夏文化的傳播和延續是不利的。
二:書法書寫繁體字的必要性
1:中國書法系統的形成,都是圍繞在繁體字基礎上展開的
文字的形成就伴隨著書法的誕生,書法成熟時期完成的系統性,都是繁體字作為唯一文字系統,因此流傳下來的先人法帖都是按照繁體字書寫而成,我們的學習傳承,都是按照繁體的法帖來展開,這樣才能學習到書法的真正內涵。文字取法屬於極其重要的內容。
2:文化的傳承
書法不僅僅承載的是文字本身的書寫;推廣民族文字,捍衛民族精神,傳承華夏文明,延續華夏文脈,也是每一個書法者應盡之責。文字改革,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而誕生的產物,至今幾十年而已,其正確性和穩定性,有待歷史的考證和檢驗。因此延續千年的繁體字是不能丟棄的。
3:書法情懷的傳承
當代書法人繼承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懷,各個時期文人的風骨,鑄就了當下文人精神之魂,這種情懷是千年的積澱,先賢的詩文辭賦,答對和唱,都是繁體文字伴隨而誕生的,書法的韻致也是這種情懷的具體體現。
夏庸書法,草書,狂草書法,大草書法,夏庸藝術研究,書法,書法與藝術 ,書法與繪畫
夏庸書法,草書,狂草書法,大草書法,夏庸藝術研究,書法,書法與藝術 ,書法與繪畫
夏庸書法,草書,狂草書法,大草書法,夏庸藝術研究,書法,書法與藝術 ,書法與繪畫
每一個繁體文字背後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