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職場文化四大差異:有哪些坑要注意避免?

2021-02-15 喜拉雅留學生職場服務

題圖來自美籍華人 Eric Liu 出版的自傳 《The Accidental Asian》


前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作為第二大和第一大的經濟體,都顯現了各自的活力和魅力。如果你是下面幾種人, 本文也許對你會極有參考價值:

來自中國的留美學生,尤其是已經在中國有職場經歷,來美國讀研究生並準備在美國職場求職;

中國的創業或者上市公司高管,準備出海擴張業務到美國,或者準備招募美國本土人才建立美國分公司

從未在中國工作過,在美求學和工作若干年之後,準備回到中國創業或者加入一家中國創業公司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背景如下)和了解到的大大小小公司的情況中,發現有很多中美職場和商業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職場上的溝通和業務合作出現很多坑,而最後導致雙方或者是不歡而散,或者是浪費了巨大的精力和商機。

大部分的人會把這些差異簡單歸結為職場上某些個人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業務技能。

但是這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英語口語極其流利的留學生,卻總無法通過美國職場的最後一輪面試,或者無法在暑期實習後拿到全職 offer,或者無法在美國的職場中升遷,而哀嘆美國的職場有玻璃天花板,卻看不到同樣來自海外的印度留學生和印度人在美國職場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在美國做到高位的華人海歸高管 - 比如百度的前總裁陸奇 - 出生在中國,本科教育也在中國,母語是中文,卻還是無法適應中國的職場環境。

本文是一個嘗試和分析其中的原因,真心希望以上提到的幾種人才和公司之間能夠良性共存,一起成長。歡迎大家轉發和拍磚,一起來探討。

作者背景

國內重點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在知名外企、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工作十年後出國讀美國名校全職 MBA。之後在幾家美國著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其間也有作為高管回國參加創業公司、在矽谷參加純老美的創業公司以及在矽谷參加華人創業公司、國內創業公司美國分公司、自己創立公司等豐富經歷。

本文所有觀點,均與作者本人的任何一家曾經或者正在任職的公司的立場和業務完全無關。

文化差異之一:時間和效率


美國職場非常講究時間和效率。無論是開會還是項目執行,準時參加和完成都是在美國職場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要素。美國職場普遍使用各種日曆系統,提前發出會議通知,準時開始,按照指定的議題大家在規定時間內討論完畢解散會議。

和美國人約時間開電話會議或者面對面的商務會議,可以提前一到兩個月商定時間。除非突發事件,大家都遵守這個公共契約,不修改時間。美國職場也絕少在非工作時間 - 下班後或者周末以及節假日 - 安排任何商務活動。

和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要提前約見面或者電話會議時間,大家都很少用日曆系統,也很少能約超過一周以後的時間。即便約上了,遲到或者臨時隨便修改時間,是常事。公司的內部會議,也是常常突然就要求召開,而且沒有一個所謂個人和工作時間的界限。之前沸沸揚揚的關於網際網路公司碼農 996 工作時間的討論,是中國職場的普遍現象。

雖然很多中國公司也把 「結果導向」 作為公司價值觀的一個口號,但是在中國的職場文化中,很多管理者還是非常舊式的農耕時代地主對待長工的心態:我作為公司老闆,養活了你,所以我就擁有了你的 24 x 7 的時間。就算你幹事情很麻利,人也很負責,但是我就需要看到你每天早晚都出現在辦公室,能隨叫隨到隨時開會,否則我就不爽。

而中國公司的會議,不僅冗長,而且常常是最高級別的人大量佔用會議時間進行訓話式的單向溝通,大部分人只是在傾聽或者回應,或者看手機和電腦,並沒有主動參與和平等對話,會議的質量不高,常常還要繼續開小會。在中國公司,「我在開會」 是一個職場人士常常告訴別人和家人的狀態。周末開會也是司空見慣,大家把 「開會 = 上班」 等同起來,而沒有考慮開會的成本和效率。

文化差異之二:職業度 (Professionalism)

我曾經和一個國內的創業公司 CEO 談論過中關村和矽谷的創業文化。他說了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和思索: 

他說,矽谷的創業公司為什麼可以小而精,十幾個人可以幹出國內需要上百號人規模的事情來?是因為矽谷的每個人都是一臺無人駕駛的汽車,自驅動自己定位自己判斷路況和緊急情況。而國內的職場中,一家公司是一個火車頭拉著十幾節車廂順著軌道向前跑。CEO 就是那個火車頭,中層幹部就是前幾節車廂,大部分人就是被火車頭和前幾節車廂帶著跑起來的後面的車廂,他們自己不帶動力,不用看方向,只要跟著領頭羊保持隊形就好了。

他這段話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也許不無偏頗,但是他並不是開玩笑,或者要有意傷害任何人的感情。相反,因為他自己就是創業公司 CEO,說的是自己的真心話和體會。

這麼多年,我的確可以體會到這個職業度在中美職場的區別之大。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的職場常常等級森嚴。無論是什麼公司的 CEO,一般級別的員工是很難有直接溝通和交流的機會。中國公司的 CEO 都有一個單獨和巨大的辦公室,裡面一定有一張大的不成比例的實木辦工桌,和一排帶轉角的真皮沙發。進到中國公司的CEO 辦公室,有時和進入一個小宮殿有點像。還有些 CEO 有自己獨用的衛生間。

而很多矽谷的創業公司,根本就沒有單獨的 CEO 辦公室。CEO 和大部分員工一起在開放的辦公空間,也許在某個角落,也許在辦公室當中,放下自己的同等大小的辦工桌。大部分員工和 CEO 可以直接面對面交談和打招呼,CEO 更沒有自己的衛生間,每天在公用廁所遇上也是毫不稀奇的事情。

據說當年聯想楊元慶升為少帥的時候,他做了一件轟動聯想的事情:為了去除聯想內部互相稱呼某總的習慣,每天早上他站在公司門口,讓來上班的員工稱呼他 「元慶,早」。這對中國職場,的確是非常值得回味和讚賞的事情,雖然在美國的職場從來就沒有這個規矩,所有員工無論級別都是互相直呼其名。

在一個開放、等級平等的商業社會,人自然就更有主觀能動性,更願意成為自帶驅動和目標的自動駕駛汽車。反之,人就會為了保護自己,減低衝突,而順應權威,放棄自己的思考和動力。

文化差異之三:信任

中國是個典型的 High Contexual Society (高緊密性關係社會)。在這種文化中,每個人都非常優先重視那些有共同聯繫和基礎的人群:比如同班同學、同鄉、校友、戰友、親戚、熟人之間什麼事都好辦,大家都互相客客氣氣。而對於街邊的陌生人,從前往後都可能沒有交集的關係,雙方都很謹慎,信任感很低。中國的職場文化裡面,也有這個因素的作用:大家互相先不信任,互相琢磨和考驗之後,才能建立信任。而一旦建立了信任,很多事情就都可以有很高的靈活度。很多時候,中國還是一個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社會,熟人好辦事。

美國是一個所謂的 Low Contexual Society (低緊密性關係社會)。這和美國是個移民和政教分離的國家非常有關係 - 無論是學校還是職場,除非很小的地方,絕少有兩個人有那麼多相同的背景和價值觀 - 所以美國用 Law & Order 的法治精神來管理社會不同的族群共處。在美國呆久了的人,很少會去考慮要認識幾個交通警察、主治大夫、特級教師、稅務局這種有緊缺資源 「 也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得上」 的關係來對待可能收到的超速罰單、家人重大疾病、孩子入託、公司稅務這些事情。熟人和制度之間,制度更重要。

體現在職場文化中,中國公司管理層常常假設員工和部門負責人是不值得信任和不稱職的,然後這個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和稱職的過程中,如果做到了,員工和部門負責人從此就成為了自己人,可以賦予重任,公司的規章制度即便違反也可以有原諒的空間。這種 「有罪推定」  (Guilty until proven innocent) 是中國職場中的一個很東方的現象。

美國公司則不然。美國職場會先賦予員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 通過入職期間籤署的法律文檔和公開透明的公司制度來作為高信任感的法律保障 - 然後如果員工被證明不值得信任,後果會非常嚴重, 並不只是體現在離開公司這一個可能性,員工以後的個人就業以及個人生活都可能會隨著改變。這種 「無罪推定」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法治社會的重要前提下,否則也未見得合適。

文化差異之四:溝通方式

在微信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中國職場的主流溝通方式是手機簡訊和網絡即時信息。特徵就是簡短,快捷,方便。2011 年以後,微信開始鋪天蓋地地進入職場通訊方式,近年來阿里的叮叮也佔據了職場通訊方式的一方天地。

而在美國,職場的主流溝通方式從 Email 進入的第一天開始到 2019 年,都還是電子郵件。不是美國人不懂得用 Facebook, WhatsApp,  Slack 這些的好處。而是因為電子郵件的寫法傳承了紙質書信的寫法,也有法律效力容易存檔和查詢。而且,因為電子郵件的廣泛普及,使用電子郵件可以和任何人溝通,而不至於強求對方必須有和自己一樣的通信方式。

中國公司的本地員工甚至 CEO 們常常很鬱悶地發現,剛入職的海外員工或者高管或者合作夥伴,好幾天不回微信上的一條信息。他們無法理解,這個人是有多麼忙,或者多麼無禮,居然可以好幾天不上微信來答覆一下。他們可能不知道,美國職場很多人也許根本就沒有每過一分鐘就刷微信/即時通訊工具的習慣。或者更乾脆地就認為微信是可有可無的私人通信方式。

而美國職場呆久的人,也常常會很鬱悶地發現,自己給國內同事或者客戶發出的公司郵件,好像石沉大海,過了一周也沒有任何人回復。他們無法理解,是公司電子郵件伺服器出了故障?是收件人地址不對?還是對方不理解自己的信息? 他們不了解,在中國職場文化中,電子郵件更多是用來接收信息(比如公司的公文或者訂閱郵件)而不需要立刻或者任何方式的回覆的。

另一個很有趣但是對當事人來說也許哭笑不得的職場文化差異是語音留言。

美國的電話文化裡面,留言是最基本的要素。從早年的電話答錄機到後來的手機語音信箱,整個社會都理解和接受給無法接聽電話的人留下不超過 60 秒的信息,是件合適並且得體的事情。

而在中國,電話和手機的語音信箱,從來就沒有進入一個理解和接收的範疇。2006 年,我從海外回到北京創業,按照海外的手機通信習慣付費開通了中國移動的語音信箱。我沒有收到一條像樣的語音留言,大部分是對方聽到 「這是某某的語音信箱,請您留言」 之後自言自語地說 「怎麼搞的!什麼語音信箱,我打錯了?」 這類無效信息。幾個月後我不勝其煩,去掉了語音信箱。

但是微信的大規模普及,卻讓另一個撓頭的文化差異出現了。因為微信可以免費傳送無時長無次數限制的語音留言,很多人就開始把微信當成錄音機給對方留下長長的語音信息,尤其是在商務場合。我遇到過給我留下長長的語音錄音來討論一個重要的商務合同條款的人,令我非常吃驚。不知道是她實在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時間訴諸文字呢,還是她覺得她完全不懂商務禮節和合同談判精神。總之,我的反應就是回了一個正式電子郵件。她的微信語音留言我一句都沒有聽。

其他公眾號轉發本原創文章請申請白名單和註明出處。違反並屢犯者將法律訴訟。

其他相關原創文章


留學生求職常犯哪些錯?

我如何在矽谷找到高薪實習

麥肯錫之道 The McKinsey Way

相關焦點

  • GMAT關注:淺談中美職場文化差異
    B.B.曾問他遇到了哪些障礙,他說雖然自己反覆解釋了需要做什麼,但他管理的團隊依然我行我素。另外一個問題是,即使人們知道存在嚴重的生產故障,但沒有人會說出來,直到問題嚴重到難以解決的程度。對此 B.B.表示很惆悵,不知該如何下手。
  • 中美文化的差異
    而這兩大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有文化上的差異,當然這有很多原因,比如地理原因,氣候原因,民族原因,地緣政治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次要原因,而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這就是本文今天要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的話題。首先,中美文化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對誠信與謊言的態度。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美國的多元文化,能夠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多樣性,尋找到更豐富的生命意義。精英圈子的「發小」情誼,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而這些價值,也正是吸引高淨值家庭送孩子低齡留學美國的根源。當出國留學變成潮流時,競爭態勢自然水漲船高,錄取條件也日益嚴苛。
  • 赴美訪問學者們需謹慎對待中美文化差異
    中國與美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是根深蒂固的,準備赴美的學生首先要融入美國的文化,這樣才能為自己在美生活及學習做好準備,那麼中美文化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美文化差異: 一、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幹預子女的發展。
  • 貨車辦了ETC後,有哪些坑要注意避開?了解一下,別等吃虧才後悔
    貨車辦了ETC後,有哪些坑要注意避開?了解一下,別等吃虧才後悔從2019年後半年開始,ETC開始大力推行,貨車ETC也將成為貨車的標配,以後的高速收費站,人工收費的通道數量將會急劇減少,大部分都會被ETC取代。
  • 一顆莫雷,炸出中美文化差異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論斷:| 當孫中山先生在廣東的時候,
  • 【中美醫療產業比較系列】「瑪麗發錯藥」的中美差異
    這其中就涉及到了醫院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的內容,因此,從醫院層面來說,我了解一些中美醫院在醫療服務中的理念差異,從而導致的服務質量差異。簡單來說,首先是理念差異,其次是改進方式,但這最終還是體系問題。安全管理差異隨著中國衛生保健領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中國在醫院規模、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正不斷縮小,但質量安全仍需要持續改進,不斷提升。
  • 我所看到的中美網際網路差異
    本文不想引經據典,不想翻各類資料佐證,僅僅是和讀者朋友們聊聊我所觀察到的生活與價值差異,導致了哪些網際網路建設的不同。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句話:世界上有兩個網際網路,一個是中國網際網路,一個是美國網際網路。整理所有思緒後,發現最大的感受在於:中美兩地巨大的環境差異與歷史背景,導致了兩國人的價值觀、生活觀有巨大的不同,正是這種差異決定了中美網際網路真正的差異。本文不想引經據典,不想翻各類資料佐證,僅僅是和讀者朋友們聊聊我所觀察到的生活與價值差異,導致了哪些網際網路建設的不同。
  • 教育啟示錄:論中美教育差異
    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和美國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差異呢?也許,了解了美國的教育理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困擾我國多年的人才外流的問題,中國缺少超級天才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教育之中。今天Steven從學校,父母,社會三個方面分析中美教育的差異性。
  • 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
    導語: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看完鄭曉龍導演的《刮痧》後,只有一個感覺:見微知著。從一種角度看,《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件。不同文化引起的悖論中西文化的不同,這是一句當下時髦的用語,但在許多時候,它是抽象的,並常常抽象到似是而非的地步。但在《刮痧》中,這種不同文化的存在和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碰撞,卻是實實在在,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不舒服,爺爺給孫子刮痧,在中國民間,這是一種治病的手段,是一種人道的表現,因為這種醫療方式,在中國已流傳了幾千年,早已成為了一種傳統,而且具有文化的意義。
  • 趙一凡論中美五大差異︱緣起:費孝通與費正清
    2009年,我計劃寫《中國與美國》,以便比較中美文化。然而七十年來,有誰真正邁過了這道高聳的門檻?遍覽群書之餘,我不得不承認:美國的費正清教授,是為中美兩國第一個成功者。1947年費正清出版《美國與中國》,開創了中美文化比較。同時,中國的費孝通教授,也注意到中美比較的緊迫性,隨即在清華園中,發起一個專題研討班。解放後,費先生的研討,先是遭遇困難,繼而被擱置。
  • 職場大忌有哪些?
    職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如果你是一個在職場多年的專業人士,相信你一定對職場比較忌諱的一些規則不會陌生吧,而如果你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那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借鑑一下,增長一些見識,避免一些意外和尷尬。試想以後,哪裡還會有人在去信任,接受一個有汙點的人,而與其得到的利益相比,這個結果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千萬不能去碰這條紅線。2.在工作場合談論工資公司的工資待遇屬於一種機密 ,因為公司裡每個人的能力不同,級別不同,在工資待遇上都存在差異。
  • 去美國留學應該注意哪些文化差異?
    在同學們面對全新的留學生活,學會融入美國的學習生活及文化之前,就讓南昌留學雲小編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在美國學習生活的注意事項吧!  學校生活方面  1、老師的稱呼很講究!  據南昌留學雲小編了解,在美國念書有許多作,幾乎每堂課都有,有的老師也許一開始就告訴你這學期每堂課的進度和作業,有的則可能隨堂才講。
  • 中美大學生激辯「價值衝突」 文化差異引「碰撞」
    圖為活動現場的中美兩國學生代表。 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5月15日電 (記者 張一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益緊密。15日下午,在陝西師範大學,來自中美兩國大學生就本國「文化符號」、教育和就業等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交流。  據了解,此次中美大學生對話交流以「走出全球化的價值衝突」為主題,旨在通過兩國大學生的思想「碰撞」,搭建起中美大學生的互動平臺,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
  • 論中美文化差異與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
    據此,我們不妨用霍夫斯蒂德、葛雷的框架,通過比較中、美文化及其會計準則之間差異,進而探究我國文化傳統對會計準則的影響。中美在這一方面的文化差異勢必會影響到兩國的會計準則。如我國的《職工福利》準則主要規範企業向職業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和其他額外福利,而美國的會計準則僅以職工退休金為規範對象,可見兩者之差異,而這差異又與兩國文化中對陽剛、陰柔各有倚重不無關係。
  •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講座舉行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的學術講座,講座於主樓A座103室舉辦,由中文系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朱教授是參加人文學院「融匯與承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特邀嘉賓。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美國聖母大學終身教授朱永平先生給交大學子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講座。他把中國成語故事「愚公移山」、「華封三祝」、「肝腦塗地」、「滿招損謙受益」等作為切入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他在美國教學和生活的經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首先向在場師生發問:「『你家有幾個人』與『你家有幾口人』,有什麼不同?」
  • 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有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差異、衝突、友誼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曹德旺先生在美國開工廠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其中有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差異、衝突、友誼。中國工人以勤勞 吃苦耐勞 謙和 低調 中庸著稱,我們大部分國人都會希望自己有份踏實穩定的工作,養家餬口,讓家人幸福,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 外報:中美文化差距似「米老鼠」與「黑貓警長」
    但從另一個角度,中美的文化也有相融合之處。對於可調和的,可以努力讓兩種文化相互趨同,對於不可調和的則要讓雙方都明白,認識和接受差異。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大選年的總統選舉辯論,議題都會集中於經濟與外交軍事政策,前者有關於民眾的生活,選民往往採實用主義的短期行為立場,後者則有關於美國的利益,選民則往往呈現理想主義的短視觀點。
  • 剛畢業進入職場,職場中該注意的潛規則有哪些?
    @職場小菜鳥這位職場新人你好,很高興為你解惑。首先,我覺得你這種未雨綢繆的思想很不錯,在進入職場之前了解職場潛規則,雖說不能從職場菜鳥一躍成為職場大神,但至少避免了職場踩雷。職場不同於學校的單純,步入職場意味著步入成年人的世界。
  • 中美飛行員數量差異
    首先通過對比可以看到,中美目前在民航飛行員方面差距還不是很大——美國為16萬,中國為2萬,美國大約是中國的8倍。   而差距最大的地方卻是大多民間飛行愛好者所持的駕照類型——私用駕駛員執照。美國私人飛行駕照持有者16.2萬,而中國只有2642人,相差61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