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美籍華人 Eric Liu 出版的自傳 《The Accidental Asian》
前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作為第二大和第一大的經濟體,都顯現了各自的活力和魅力。如果你是下面幾種人, 本文也許對你會極有參考價值:
來自中國的留美學生,尤其是已經在中國有職場經歷,來美國讀研究生並準備在美國職場求職;
中國的創業或者上市公司高管,準備出海擴張業務到美國,或者準備招募美國本土人才建立美國分公司
從未在中國工作過,在美求學和工作若干年之後,準備回到中國創業或者加入一家中國創業公司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背景如下)和了解到的大大小小公司的情況中,發現有很多中美職場和商業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職場上的溝通和業務合作出現很多坑,而最後導致雙方或者是不歡而散,或者是浪費了巨大的精力和商機。
大部分的人會把這些差異簡單歸結為職場上某些個人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業務技能。
但是這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英語口語極其流利的留學生,卻總無法通過美國職場的最後一輪面試,或者無法在暑期實習後拿到全職 offer,或者無法在美國的職場中升遷,而哀嘆美國的職場有玻璃天花板,卻看不到同樣來自海外的印度留學生和印度人在美國職場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在美國做到高位的華人海歸高管 - 比如百度的前總裁陸奇 - 出生在中國,本科教育也在中國,母語是中文,卻還是無法適應中國的職場環境。
本文是一個嘗試和分析其中的原因,真心希望以上提到的幾種人才和公司之間能夠良性共存,一起成長。歡迎大家轉發和拍磚,一起來探討。
作者背景
國內重點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在知名外企、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工作十年後出國讀美國名校全職 MBA。之後在幾家美國著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其間也有作為高管回國參加創業公司、在矽谷參加純老美的創業公司以及在矽谷參加華人創業公司、國內創業公司美國分公司、自己創立公司等豐富經歷。
本文所有觀點,均與作者本人的任何一家曾經或者正在任職的公司的立場和業務完全無關。
文化差異之一:時間和效率
美國職場非常講究時間和效率。無論是開會還是項目執行,準時參加和完成都是在美國職場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要素。美國職場普遍使用各種日曆系統,提前發出會議通知,準時開始,按照指定的議題大家在規定時間內討論完畢解散會議。
和美國人約時間開電話會議或者面對面的商務會議,可以提前一到兩個月商定時間。除非突發事件,大家都遵守這個公共契約,不修改時間。美國職場也絕少在非工作時間 - 下班後或者周末以及節假日 - 安排任何商務活動。
和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要提前約見面或者電話會議時間,大家都很少用日曆系統,也很少能約超過一周以後的時間。即便約上了,遲到或者臨時隨便修改時間,是常事。公司的內部會議,也是常常突然就要求召開,而且沒有一個所謂個人和工作時間的界限。之前沸沸揚揚的關於網際網路公司碼農 996 工作時間的討論,是中國職場的普遍現象。
雖然很多中國公司也把 「結果導向」 作為公司價值觀的一個口號,但是在中國的職場文化中,很多管理者還是非常舊式的農耕時代地主對待長工的心態:我作為公司老闆,養活了你,所以我就擁有了你的 24 x 7 的時間。就算你幹事情很麻利,人也很負責,但是我就需要看到你每天早晚都出現在辦公室,能隨叫隨到隨時開會,否則我就不爽。
而中國公司的會議,不僅冗長,而且常常是最高級別的人大量佔用會議時間進行訓話式的單向溝通,大部分人只是在傾聽或者回應,或者看手機和電腦,並沒有主動參與和平等對話,會議的質量不高,常常還要繼續開小會。在中國公司,「我在開會」 是一個職場人士常常告訴別人和家人的狀態。周末開會也是司空見慣,大家把 「開會 = 上班」 等同起來,而沒有考慮開會的成本和效率。
文化差異之二:職業度 (Professionalism)
我曾經和一個國內的創業公司 CEO 談論過中關村和矽谷的創業文化。他說了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和思索:
他說,矽谷的創業公司為什麼可以小而精,十幾個人可以幹出國內需要上百號人規模的事情來?是因為矽谷的每個人都是一臺無人駕駛的汽車,自驅動自己定位自己判斷路況和緊急情況。而國內的職場中,一家公司是一個火車頭拉著十幾節車廂順著軌道向前跑。CEO 就是那個火車頭,中層幹部就是前幾節車廂,大部分人就是被火車頭和前幾節車廂帶著跑起來的後面的車廂,他們自己不帶動力,不用看方向,只要跟著領頭羊保持隊形就好了。
他這段話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也許不無偏頗,但是他並不是開玩笑,或者要有意傷害任何人的感情。相反,因為他自己就是創業公司 CEO,說的是自己的真心話和體會。
這麼多年,我的確可以體會到這個職業度在中美職場的區別之大。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的職場常常等級森嚴。無論是什麼公司的 CEO,一般級別的員工是很難有直接溝通和交流的機會。中國公司的 CEO 都有一個單獨和巨大的辦公室,裡面一定有一張大的不成比例的實木辦工桌,和一排帶轉角的真皮沙發。進到中國公司的CEO 辦公室,有時和進入一個小宮殿有點像。還有些 CEO 有自己獨用的衛生間。
而很多矽谷的創業公司,根本就沒有單獨的 CEO 辦公室。CEO 和大部分員工一起在開放的辦公空間,也許在某個角落,也許在辦公室當中,放下自己的同等大小的辦工桌。大部分員工和 CEO 可以直接面對面交談和打招呼,CEO 更沒有自己的衛生間,每天在公用廁所遇上也是毫不稀奇的事情。
據說當年聯想楊元慶升為少帥的時候,他做了一件轟動聯想的事情:為了去除聯想內部互相稱呼某總的習慣,每天早上他站在公司門口,讓來上班的員工稱呼他 「元慶,早」。這對中國職場,的確是非常值得回味和讚賞的事情,雖然在美國的職場從來就沒有這個規矩,所有員工無論級別都是互相直呼其名。
在一個開放、等級平等的商業社會,人自然就更有主觀能動性,更願意成為自帶驅動和目標的自動駕駛汽車。反之,人就會為了保護自己,減低衝突,而順應權威,放棄自己的思考和動力。
文化差異之三:信任
中國是個典型的 High Contexual Society (高緊密性關係社會)。在這種文化中,每個人都非常優先重視那些有共同聯繫和基礎的人群:比如同班同學、同鄉、校友、戰友、親戚、熟人之間什麼事都好辦,大家都互相客客氣氣。而對於街邊的陌生人,從前往後都可能沒有交集的關係,雙方都很謹慎,信任感很低。中國的職場文化裡面,也有這個因素的作用:大家互相先不信任,互相琢磨和考驗之後,才能建立信任。而一旦建立了信任,很多事情就都可以有很高的靈活度。很多時候,中國還是一個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社會,熟人好辦事。
美國是一個所謂的 Low Contexual Society (低緊密性關係社會)。這和美國是個移民和政教分離的國家非常有關係 - 無論是學校還是職場,除非很小的地方,絕少有兩個人有那麼多相同的背景和價值觀 - 所以美國用 Law & Order 的法治精神來管理社會不同的族群共處。在美國呆久了的人,很少會去考慮要認識幾個交通警察、主治大夫、特級教師、稅務局這種有緊缺資源 「 也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得上」 的關係來對待可能收到的超速罰單、家人重大疾病、孩子入託、公司稅務這些事情。熟人和制度之間,制度更重要。
體現在職場文化中,中國公司管理層常常假設員工和部門負責人是不值得信任和不稱職的,然後這個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和稱職的過程中,如果做到了,員工和部門負責人從此就成為了自己人,可以賦予重任,公司的規章制度即便違反也可以有原諒的空間。這種 「有罪推定」 (Guilty until proven innocent) 是中國職場中的一個很東方的現象。
美國公司則不然。美國職場會先賦予員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 通過入職期間籤署的法律文檔和公開透明的公司制度來作為高信任感的法律保障 - 然後如果員工被證明不值得信任,後果會非常嚴重, 並不只是體現在離開公司這一個可能性,員工以後的個人就業以及個人生活都可能會隨著改變。這種 「無罪推定」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法治社會的重要前提下,否則也未見得合適。
文化差異之四:溝通方式
在微信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中國職場的主流溝通方式是手機簡訊和網絡即時信息。特徵就是簡短,快捷,方便。2011 年以後,微信開始鋪天蓋地地進入職場通訊方式,近年來阿里的叮叮也佔據了職場通訊方式的一方天地。
而在美國,職場的主流溝通方式從 Email 進入的第一天開始到 2019 年,都還是電子郵件。不是美國人不懂得用 Facebook, WhatsApp, Slack 這些的好處。而是因為電子郵件的寫法傳承了紙質書信的寫法,也有法律效力容易存檔和查詢。而且,因為電子郵件的廣泛普及,使用電子郵件可以和任何人溝通,而不至於強求對方必須有和自己一樣的通信方式。
中國公司的本地員工甚至 CEO 們常常很鬱悶地發現,剛入職的海外員工或者高管或者合作夥伴,好幾天不回微信上的一條信息。他們無法理解,這個人是有多麼忙,或者多麼無禮,居然可以好幾天不上微信來答覆一下。他們可能不知道,美國職場很多人也許根本就沒有每過一分鐘就刷微信/即時通訊工具的習慣。或者更乾脆地就認為微信是可有可無的私人通信方式。
而美國職場呆久的人,也常常會很鬱悶地發現,自己給國內同事或者客戶發出的公司郵件,好像石沉大海,過了一周也沒有任何人回復。他們無法理解,是公司電子郵件伺服器出了故障?是收件人地址不對?還是對方不理解自己的信息? 他們不了解,在中國職場文化中,電子郵件更多是用來接收信息(比如公司的公文或者訂閱郵件)而不需要立刻或者任何方式的回覆的。
另一個很有趣但是對當事人來說也許哭笑不得的職場文化差異是語音留言。
美國的電話文化裡面,留言是最基本的要素。從早年的電話答錄機到後來的手機語音信箱,整個社會都理解和接受給無法接聽電話的人留下不超過 60 秒的信息,是件合適並且得體的事情。
而在中國,電話和手機的語音信箱,從來就沒有進入一個理解和接收的範疇。2006 年,我從海外回到北京創業,按照海外的手機通信習慣付費開通了中國移動的語音信箱。我沒有收到一條像樣的語音留言,大部分是對方聽到 「這是某某的語音信箱,請您留言」 之後自言自語地說 「怎麼搞的!什麼語音信箱,我打錯了?」 這類無效信息。幾個月後我不勝其煩,去掉了語音信箱。
但是微信的大規模普及,卻讓另一個撓頭的文化差異出現了。因為微信可以免費傳送無時長無次數限制的語音留言,很多人就開始把微信當成錄音機給對方留下長長的語音信息,尤其是在商務場合。我遇到過給我留下長長的語音錄音來討論一個重要的商務合同條款的人,令我非常吃驚。不知道是她實在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時間訴諸文字呢,還是她覺得她完全不懂商務禮節和合同談判精神。總之,我的反應就是回了一個正式電子郵件。她的微信語音留言我一句都沒有聽。
其他公眾號轉發本原創文章請申請白名單和註明出處。違反並屢犯者將法律訴訟。
其他相關原創文章
留學生求職常犯哪些錯?
我如何在矽谷找到高薪實習
麥肯錫之道 The McKinsey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