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賞析 | 臧克家:村夜

2021-02-19 新課標大語文

臧克家從小生長在農村,對三十年代舊中國破敗的農村和窮苦的農民有著深切的了解。於是他描繪出一幅幅因天災人禍而致凋弊、破敗、恐怖的農村圖景。《村夜》一詩正是這類詩的代表。

這首短詩不僅是「有血有肉」,其描摹的精微、傳神,簡直可以說是讓讀者在「顯微鏡」下,見到了舊中國農村的「神經叢」和「微血管」。它描繪的是一幅三十年代恐怖、陰森的農村寒夜圖,揭示的卻是舊中國的黑暗現實。詩人在《學詩斷想》中提到:生活像一棵大樹,可以寫它的枝幹,可以寫它的綠葉,可以寫它地下的盤根錯節。寫全景固然好,寫它的一個側影,以小見大又何嘗不好?《村夜》一詩,正是從一個側面「切入」,寫了「生活大樹」上的某一片「葉子」,讓人看到「樹葉」上的極精微的部分。它沒有去描述人民生活苦難的全貌,只選取了農村夜晚「太陽剛落」;「把孩子關進被窩」「捻小了燈」;「強撐住萬斤眼皮」;「心和耳朵連起」;「聽狗的動靜」等幾個「顯微鏡」下的「特寫鏡頭」,便生動逼真地烘託出動亂的鄉村一到夜晚,人們大氣也不敢出,覺也不敢睡,隨時都有災禍降臨的令人窒息的氣氛。

語言的凝鍊是這詩的特點之一。「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關進被窩」「強撐住萬斤的眼皮」「把心和耳朵連起」……這些句子所蘊含的生活容量是相當豐富的,它能啟迪人們的聯想。而這正得力於「關」「強撐」「連」等動詞的準確而巧妙的選用。它們賦予無聲的動作以可感的生動的形象和難以名狀的複雜情感。讀者透過農村之夜陰森恐怖的畫面,可以看到《村夜》一詩所包容的舊中國農村動亂年代的苦難現實。如果不是詩人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和那獨具的生花妙筆,是不容易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人對孩子被關進被窩後內心的一段精彩描寫,確是不同凡響的一筆。大人提心弔膽,側耳細聽,隨時害怕一聲犬吠帶來恐怖的警報的複雜心情和孩子小小的心靈中正夢想在樹蔭裡、明月下捉迷藏遊玩的天真無邪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在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氣氛中著意地挖掘一下孩子的心靈裡所反映的美好世界,把大自然靜穆、安寧的本來面目和被歷史的罪人肆意毀壞得面目全非的凋弊悽零的現狀作了強烈的對比。像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驀地發現一株迎風挺立的小小野花,這光彩的一筆,不僅進一步加深了人禍給善良人民造成巨大苦難的殘酷性,也更賦予這種意境以形象的美。這既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所在,又是藝術手法上相互映襯的和諧的美。

(張惠仁  茅紉芷)

相關焦點

  • 臧克家題句勖勉莘莘學子
    1986年在濟南「臧克家詩歌研討會」會場門外,臧克家與鄭曼夫婦(中),詩評家吳歡章(左一)、金樂敏(左二)、孫光萱(右一)和作者合影此乃世紀詩翁臧克家(1905—2004)在他那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的名句。壽至九九的詩翁,雖於七年前羽化登仙,但他老人家的詩文精品與音容笑貌,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猶記丙寅1986年4月下旬,春意漸濃,81歲的詩翁、作家臧克家應邀由京來濟南出席「臧克家詩歌學術研討會」,又給泉城平添了許多詩情畫意。
  • 新詩賞析 | 臧克家:答客問
    這首詩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的社會現實,抒寫出壓在社會底層的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字裡行間閃耀著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描寫鄉事問答的詩作,歷來多有,如唐代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寒梅著花未?」)和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 臧克家在潢川
    不久,他又在一首叫做《換上了戎裝》的詩裡說:「脫掉長衫,換上了戎裝,我的生命,另變了一個模樣……」在這以前,他在臨清中學當了三年語文教師,在那國難日蹙,民族危機日深的時代,他的心裡充滿了抗日救國的激情,但在當時卻又報國無門,他曾在一首詩中這麼形容自己:「許多人替我惋惜/一條冬眠的蟲子/一個蠶蛹/自己不願聞雷翻起?」又說:「半死的木頭/在等待一陣蘇生的風。」
  • 臧克家與青島的緣分:詩文千古事 甘苦寸心知
    詩人臧克家一生都在汲取,從鄉村的土地中汲取詩歌的養分,從生活中汲取來自人與事的靈感,從師友身上汲取詩歌的技巧,他「咀嚼著生活,吸著它的汁子」,青島是他詩歌源泉的重要一環,這裡的城市是詩,這裡的人們是師。10月8日,臧克家誕辰110周年紀念日,本期《人文青島》回顧和紀念這位在青島生活學習了將近5年的詩人,與他一起體會青島的詩意生活,喜怒哀樂全在其中。
  • 100首春天的詩賞析
    100首春天的詩,並附上賞析。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於「動」、「靜」對比襯託的詩情畫意,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010春雪 【唐】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賞析】這首《春雪》詩,構思新巧。
  • 【新詩品】半壁心空詩歌賞析
    詩人藉助「文字」良藥,達到內心平衡,走向「詩和遠方」!殷紅詩歌賞析【新詩品】馮新宇詩歌賞析【新詩品】英倫詩歌賞析【新詩品】馮巖詩歌賞析【新詩品】凡姝詩歌賞析【新詩品】餘成強詩歌賞析【新詩品】孫松銘詩歌賞析【新詩品】姚世英詩歌賞析【新詩品】齊春玲詩歌賞析
  • 春去也,詩還在——暮春詩賞析
    怪獸賞析 bitaoshuxiang每年春末,過敏症患者和哮揣病人都會為楊花柳絮所苦。就算是我們這種普通人,也是不看飄絮的騷擾。有人解讀,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示人們應當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的未來。
  • 臧克家: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個字,憑什麼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三代》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2年創作的,短短二十一個字,就將祖孫三代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這「三代人」的背後,映射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裡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新詩品】王愛民詩歌賞析
    習詩者臻化境,便能如王愛民這首短詩,不僅能做到跳出詩外來寫詩,還能達到王國維所說的「境非獨謂景物也」的境界。(賞析:項見聞)《抽屜》一詩中,詩人通過擬物、擬人、通感和博喻,使得「抽屜」得以立體化呈現於讀者的感知世界裡,展現了詩歌乾淨、沉澱和思辨的語言禪味,令人神思而回味!(賞析:餘海)
  • 請看詩人臧克家是怎麼說的?
    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這首詩裡,開篇就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是辯證地來看待生命的意義,生命以什麼樣的形式走過一程。《有的人》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有感而寫的作品,全詩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對比不同的人在對待人民時不同的態度。
  • 臧克家翻譯毛澤東詩詞 傾盡畢生精力做《鑑賞》
    上圖:毛澤東主席1962年4月24日給臧克家先生的信  下圖: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  毛澤東與《詩刊》創刊號  1956年11月17日這一天,我的父親臧克家寫下了他人生中第一篇毛澤東詩詞賞析文章  這些東西,我歷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末,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  《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些話僅供你們參考。同志的敬禮!
  • 臧克家: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個字,憑什麼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三代》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2年創作的,短短二十一個字,就將祖孫三代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這「三代人」的背後,映射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裡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臧克家先生筆下,經常出現普通的農民、老牛、老馬等接地氣的形象,因為他也被稱為「農民詩人」。
  • 「有的人」——紀念臧克家先生誕辰115周年
    「我心裡充滿了對母校的感恩、懷念之情,充滿了對學校的領導同志,對我的老師、老同學、新校友和我的一些老朋友們的眷戀深情。這種感情,紅火一般熾烈,海濤一般澎湃。」無論何時何地,臧克家先生總將母校山東大學掛在心頭。臧克家是從幻光中來的。
  • 詩話邗江!揚州詩詞六家賞析
    該詩意境優美,在畫面布局上十分講究,特別是色彩捕捉上值得我們學習。畫面上有鮮豔的桃花、紅紅的夕陽、一彎斜月、新綠的楊柳,把春天的沿湖村裝扮得分外妖嬈。另外,此詩講究動靜結合,表現出沿湖村的勃勃生機。漁笛聲聲、魚燈起舞,與兩岸桃花、依依楊柳相映襯,再現了「江蘇省最美鄉村」 沿湖村獨特的北湖風光。
  • 【新詩品】麥豆詩歌賞析
    ( 賞析:餘海)(賞析:何澍清)麥豆的這首詩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全詩於平靜的細節呈現中,反襯出詩人巨大的悲憫情懷,卻又不著痕跡,不可謂不獨具匠心。年少時,我對八十年代興起的朦朧詩痴愛入迷,曾記得江河一段話,至今引為圭臬。江河說,「詩歌的最高境界,是寧靜自然。我若能在裡邊站一會兒,該有多好。」麥豆的這首《一隻烏鶇》,竊以為便是達到了「寧靜自然」的境界。(賞析:項見聞)
  • 草堂讀詩丨賞析:伊沙《鴿子》
    繼續在飛 飛成一隻黑鳥也許只是它的影子它的靈魂在飛 也許灰燼 也會保持鴿子的形狀 依舊高飛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首先了解一下伊沙,他是當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原名吳文健。生於成都,現居西安。伊沙著有詩歌、理論、小說、文化批評等各類著作逾百種,曾獲得國內外數十個詩歌獎項。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二篇(哲理詩)
    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從他作品出來的一些經典名句也在中國讀者中廣為傳頌。他的散文詩作品集《飛鳥集》,想像力十分豐富,雖然比不上李白,但是也獨具一格。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飛鳥集》,同時我還做了一個趣味讀詩的小視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文藝頭條】新詩百年經典回顧(第六輯)
    他在精神上與中國農民息息相通,始終眼光向下,注視著苦難中的大地和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線上的底層人民。他寫詩的態度也是農民式的,他是認真而執著地提倡「苦吟」,這在中國現當代詩壇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在《論新詩》中說:「縱不能有敏銳的眼指示著未來,也應當把眼前的慘狀反映在你的詩裡,不然那真愧煞是一個詩人了」。應該說,詩人表現的這種人生,這種生活態度,在我們這樣的國度裡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 古詩詞賞析2(觀滄海,木蘭詩)
    【賞析】1、①《觀滄海》是東漢末年(三國)曹操所作。②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心情像大海一樣難以平靜。④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2、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②「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 一首詩寫盡對舊友的望眼欲穿,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翻譯賞析
    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徵之一。在這四句詩裡,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