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清明節掃墓時,燒紙錢易致大火燒山,那我們還要燒紙錢嗎?

2020-12-18 小媛說社會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農村人無論多忙,都會放下手中活,帶上祭品,到先人墓前祭拜。就是搬進成立的農民,這一天也會特意趕回來掃墓、上墳。清明節的內涵,就是祖先信仰和祭拜文化,這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而不絕的重要傳承,它已經溶於炎黃子孫血脈中,成為中國獨有文化符號。

清明節越來越得到人民重視,很多人去鄉下祭祀燒紙錢,其實當今是個文明社會,不是說不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有的地方可以燒紙錢,但是你要知道燒完了可以採取用水撲滅,萬一起火了是很嚴重的,尤其在山上如果一旦發生火災,那是很嚴重的問題。

清明節前後,雨水稀少,氣候乾燥。近幾年,因為上墳燒紙引發的山林、草原大火屢見報端,給國家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因為救火付出生命的代價。如果先人地下有知,恐怕也會扼腕嘆息,對子孫這種行為予以譴責。

這兩年,各地都出臺嚴格政策,禁止清明節時在山林、草原等地方燒紙、上香。因為這些特殊的場合,比較容易起火,如果出現明火,哪怕一個小火星,都會引起熊熊大火 ,造成巨大損失。正所謂,誰點火,誰負責。損失小,陪幾個錢了事,損失大了,就要負刑事責任。因此,到這些地方掃墓祭祖,一定要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千萬別做「引火燒身」的蠢事。

所以就人提議什麼文明掃墓,不燒紙錢,不放炮,用鮮花替代!可也有人說道,幾千年留下來掃墓給先人燒香,紙,放炮的傳統怎麼就不文明了,國家不是一直提倡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城市殯儀館都設有燒香,紙錢,放炮仗的點,殯儀館為什麼不用鮮花?

祖燒紙錢而燒山,是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不管是因何因引起的火災,都避免不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農村上山祭祖掃墓本是傳統的民族風俗,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懷念、感恩和孝敬,應批判地加以傳承。是一件非常普通且有一定意義的事,但也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給人當事人造成天上飛來的橫禍。

這也為農村掃墓者敲響了注意防火、用火的警鐘,大家應引以為戒。因此,掃墓應以綠色環保為主流,提倡無煙掃墓。農民雖然在目前的發展環境下,暫時無法普及,但應該增強防火、用火意識,掃墓完成後,指定善後人員,特別是要對所燒的香、紙的火星以及煮東西用過的火星,確認完全熄滅後才歸程。最好是,在用過火的地方,都用水澆一遍後,確查無火星才返程。

相關焦點

  • 掃墓引發山火嫌疑人被控制,清明祭祀燒紙錢會被禁止嗎?
    4月7日,清明節假期最後一天,四川省宜賓市珙縣恆豐鄉農群村,村民掃墓引發山火,火勢迅猛,燒了幾個山頭。此山火是村民掃墓引發山火,火勢迅猛,燒了幾個山頭。經過村組幹部和民警、輔警的共同努力,山火已基本撲滅,為了防止死灰復燃,已經人工挖出隔離帶,後續火心掃除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此次山火未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受損。
  •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我們國家有著全世界最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認可的。經過了上千年的沉澱傳承,那些文化、傳統也變得更為寶貴,可以說那些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一筆無可替代的財富。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些和傳統節日有關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我們國家流傳下來了很多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中也有著很多的講究和傳統習俗。正好馬上就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了,那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清明節的一些講究和習俗。
  •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嗎?
    我們的生活現在可謂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在忙活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雖然科技為我們帶來了方便,同樣的也為是我們淡化了許多傳統習俗,比如說過年放鞭炮這件事情,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一到過年期間,那村子一定是燈火通明,家家就像都比著賽一樣,競相的放著鞭炮,好不熱鬧,但是現在城市中已經不再讓放鞭炮了
  • 在農村上墳不讓燒紙?這是為什麼?
    馬上清明節,有些農村卻倡導上墳禁止燒紙這就好比抽菸不讓點火,還有必要嗎?清明時間雨紛紛馬上清明節了可是村裡喇叭廣播裡再喊「上墳杜絕燒紙」!這是什麼口號,上墳不燒紙燒什麼呀?是出什麼事了嗎?清明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又是清明掃墓時,農村燒紙祭祖墳隱患大,你說該不該無煙祭祖呢?
    清明節掃墓用鮮花代替燒紙錢,無煙祭祖在農村地區可行嗎?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給先輩掃墓活動流傳普遍的是燒紙錢,就是在祖墳墓碑前燒紙錢、紙制物品等。這樣大範圍集中時間來用這種方式掃墓,勢必會造成空氣汙染和火災隱患。
  • 清明節你祭掃了嗎?知道為什麼要燒紙錢嗎?燒紙錢並非迷信
    燒紙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即便是在大城市裡,每到清明節或七月半(更準確的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十四)路口街邊總有一些人在燒紙錢。具不完全統計,成都在2008年清明節一共燒掉100噸紙,包括紙錢和紙紮。
  • 農村清明祭祀掃墓,禁止燒紙放炮,千年流傳的習俗該不該堅持?
    假冒家裡的女人去世,通過燒紙後又復活了,所以引得人們爭先恐後搶購燒紙,作為祭祀親人的主要形式。這只是個傳說,按我自己的想法看應該是後來是佛教的大肆進入中原,人們習慣燒拜佛的觀念加速了燒紙的風俗傳播,佛教傳入中原以後,信徒們都紛紛大肆燒香,人們認為只有煙才能將人們希望佛祖保佑人們的想法給帶上天,所以民間百姓在祭祀親人和祖先的時候,除了燒香還要燒紙,因為這個時候的紙被加上了錢的概念,所以稱為紙錢。
  • 既然清明上墳燒紙會引發山火,那麼中國能不能禁止燒紙呢?
    難道就要禁止這些交通工具嗎!上墳燒紙有可能會引發山火,但要的是管理不是禁止,搞得城市裡的公墓都不給燒紙,是不是有點因噎廢食啊!在國外華人街和香港等好多華人聚集區,人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得很好,燒紙錢那不是陋習,那是對祖先的追思和敬仰,是中國人的基本道德之一。
  • 風水學知識:上墳燒紙的大忌
    1、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棍兒都買不了。太毛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討債鬼,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應對他們。
  • 燒紙錢:中國提倡文明祭祀、禁燒紙錢,老外卻出高價搶購中國紙錢
    引言燒紙錢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習俗,千百年來深受民眾追捧,每年到了清明節、中元節,人們都會購置紙錢元寶,去先祖墓地焚燒祭祀。尤其是農村地區,燒紙錢的習俗更受人們重視,無論身在哪裡,工作有多忙,到了日子是一定要趕回來,給祖先燒紙。
  • 網上掃墓流行,燒紙、上香都消失之後,清明節還是「清明節」嗎?
    現在城市裡大多人掃墓的習俗和程序也已經十分簡單了,最新的方式甚至還有網上掃墓,但畢竟這個形式還是有點太過輕易和不正式,所以清明節親自動身去掃墓的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以寄託生者對逝者的敬意和追思。但即便墓園稍遠,現在的掃墓活動也很簡單,不過是買一束花,買"香"帶到墓碑前去,很快就能辦完。小販一般都會把祭祀用品放在墓園錢賣,特別是趕上清明節一帶日子,價格故意要往上提一些,但這種一年一次的活動,又是面對已逝之人,大多數掃墓者都不會計較。
  • 中國人燒紙錢,會讓陰間通貨膨脹嗎?
    但如果這幾天你留意一下掃墓的人就會發現,他們燒給先人的祭品,就有當下最時尚的產品。   當他們在回城的路上堵得水洩不通時,給先人燒的一大堆東西估計才慢慢燒完,徹底化成灰。   這時候先人們就可能躺在新款的按摩椅上看電視,玩著手機和電腦,吃著炸雞和漢堡,再數數黃金和元寶。陰間陽間,都是充實的一天。
  • 古代清明節祭祖習俗:燒紙錢、燒紙紮、燒僕人,亡人能收到否?
    燒紙錢就同當今發快件一樣,據說只有燒掉的的紙錢亡人才能收到,且到了陰間就是冥幣,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花,同樣,燒紙錢、燒房子、燒僕人這些東西可以產生煙霧,這些煙霧嫋嫋上升就可以轉達到陰間。其實這些有趣的行為都是寄託對死者的哀思。一、燒紙錢1、燒紙錢的由來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
  • 你怎樣看待農村禁止過年上墳燒紙的事情?
    上墳燒紙放炮竹是中國一個很古老的風俗習慣,它寄託了後人對先人的思戀之情。至於現在為什麼禁止這項活動,政府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考慮。幾年前,我們這邊一個60幾歲的老人清明節去給祖先掃墓,燒了紙,放了炮竹,但是那天風很大,一不注意,火勢蔓延起來了,結果就將祖墳周圍三畝多地的杉樹全都燒完了,幸運的是老人人沒事。
  • 中元節為什麼要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
    晚上在微信群,見年近七旬的姨父拍來碼放整齊待燒的紙錢,才想起,又是一年一度中元節,又到該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了。紙錢,又稱冥錢、冥幣。《辭海》釋義:「祭祀時燒給死人當錢用的紙錠之類。」親人去世、清明掃墓、中元祭祖,都少不得要燒紙錢。
  • 清明掃墓,習俗要因時而變
    但在廣大農村,大多數墓地沒有集中管理,所以仍然有不少人遵循清明掃墓舊俗,去墓地焚香燒紙錢放鞭炮,這給環境汙染和山林防火帶來巨大隱患。這就引發我們的思考,清明掃墓中焚香燒紙錢放鞭炮等祭掃行為,不文明不環保不安全,放棄這些行為到底妥不妥?判斷妥不妥的標準主要是兩個。一是看清明節的習俗在傳承中有沒有發生改變。
  • 秦朝能燒紙錢嗎
    秦朝能燒紙錢嗎西漢時,中國人已經發明紙,不過當時造紙原料多為絲綢等昂貴物品,造出的紙質量也很差。直到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將造紙的原料換成低廉的樹皮、破布、漁網等,使紙有機會走入尋常人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
  • 農村清明節上墳祭祖,究竟是先燒紙還是先修墳?這其中有何講究?
    ,究竟是先燒紙還是先修墳?   清明節馬上就到了,作為上班族肯定會期盼著享受清明節的小長假。在清明節假期中,有些人會選擇去踏青郊遊,有些人則會選擇回到老家去掃墓祭祖。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的一些「規矩」我們年輕人需要知曉。比如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時,究竟是先燒紙還是先修墳?這裡面有何講究?
  • 俗語「要想富,敬祖宗」,但如今上墳不讓燒紙錢,祭拜還有用嗎?
    清明時節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已逝去的先人掃墓。在古代,孝子賢孫去掃墓的時候,大家都要帶上供奉給先人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等,來到埋葬先人的地方,將供奉的物品祭祀給先人,再將之前焚燒。到了現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也是如此。
  • 清明節掃墓的時間什麼時候為好
    浙江麗水一帶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還有的地方放得更寬,稱「前七後八」。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都是可以的。  所以,對於清明節掃墓的時間,其實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