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日產北美一年後,楊嵩向我們隆重亮相了其另起的爐灶。
2016年1月13日下午14時,上海浦東新區世博大道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音樂俱樂部,聚光燈下,一身休閒裝扮的楊嵩以「路上讀書」創始人身份亮相。
他用30分鐘、10本書和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作了《讀書的空間》主題演講。「讀書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幸福的四維空間,由文理商哲構成。在這個空間裡,我們收穫的是有愛、有趣、有錢、有敬畏感。」他這樣總結道。
在這場旨為「集全社會之力打造T型人才」的「讀書中國.T行動」發布會上,與會者們分別來自企業界、投資界、文化界和傳媒界,比如華平、秦朔、吳曉波、餘建軍、閻炎、朱永新和張一鳴,他們組成「讀書中國.T行動」理事會成員,展開三大嘗試:一是推出「路上讀書」APP;二是全球招募讀書合伙人;三是構建全球華人的讀書朋友圈。
這位16歲被保送進入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的高才生,這位用十年時間在快速消費品行業打拼,又用十年時間轉戰汽車行業的職業經理人,這位準備用五年時間完成資本積累的具有鮮明稜角的43歲創業者,這位瘦削、喜歡抽菸、語速較快但邏輯縝密的不甘寂寞者,就這樣向業界宣告了他的回歸。
如果說「讀書中國.T行動」是一個尚需時日來完成的宏大願景的話,那麼立足當下的「路上讀書「APP顯然更具實操性——作為第一個創業項目,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受邀成為路上讀書聯合創始人。
為什麼是江南春?發布會第二天,楊嵩對前去採訪的《汽車商業評論》這樣解釋:「第一,我們理念相似。第二,江南春是真正的讀書人。」
「路上讀書」實際在2015年8月已經發布測試版,楊嵩認為,這次正式發布的改進版,同原來相比,「除名字相同外,從界面到功能,到內容完全不一樣……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楊嵩創立路上讀書的初衷是希望將有車族耗費在路上的碎片化時間轉化為有意義的閱讀時間。
倘若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城市為例,每天上下班開車往返以兩小時計,一生上班生涯如此累積起來相當於5年時光,倘若放大到整個中國,一年至少有超過5000億個小時在路上,相當於全美國人一年的工作時間。
楊嵩從這些「時間」裡讀到的是潛在商機。瞄準有車族這個特定目標群體,他本打算推出一款界面設計相對簡單的「盲人APP」,但這種「想當然」一到消費者那裡就被絆住了——路上讀書測試版甫一推出,他們就發現,這款APP的適用環境和消費群體各種各樣。「比如女生化妝時,或者做飯時,或者跑步時,或者睡覺前,他們都可能看或者讀,而不僅只是在路上聽」。
產品改進立即展開。根據收集到的反饋情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優化界面;二是進行內容整合;三是增加中英文對照;四是強化名人堂欄目。
楊嵩說,在邀請知名人士讀書方面也有過教訓,「起初只推出了音頻,後來發現大多數人的聲音很難識別,還必須有畫面,看到視頻,用戶才相信真正是知名人士本人在讀書」。
4個月後,路上讀書改進版煥然一新。但相較於產品改進,楊嵩更在意打造T型人才概念,在他看來,這才是路上讀書有別於其他同類型微信公眾號或者電臺讀書類欄目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這才是這個創業項目能夠帶來商業價值的根本。
所謂T型人才,即「除職業技能外,每個人還需要哲學思維、歷史洞察、文學修養、科學知識、數據邏輯、商業洞察,以及一些通用技能這七個板塊知識結構」,這個項目的書單就是從這七個方面來挑選,「通過整合資源,用工業化模式來做一個讀書類產品」。
楊嵩本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波瀾不驚的生活。
2014年4月,當他離開為之效力9年的東風日產,舉家遷往日產北美時,壓根兒就沒想過創業這碼事。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條相當清晰的職業規劃之路:派遣期三到四年,然後回中國,三到四年後再到日本總部——按部就班地成長,有機會再進入日產管理層。
但女兒的一個問題卻改變了這一切。楊嵩記得很清楚,當年7月的一個傍晚,位於美國加州橙縣的爾灣(Lrvine)涼意漸顯,他打開天然氣火爐,全家人圍坐在別墅後院花園,開始傳統節目「圍爐夜話」。
上小學四年級的10歲女兒依偎著他,冷不丁地問:「爸爸,您60歲時會怎麼跟我說,您這輩子都幹了些什麼?」
楊嵩愣住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5個多月後,楊嵩向《汽車商業評論》回憶,「如果按照那種狀態,到時我只能說,我職業生涯的絕大多數時間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賣車。但這個答案讓我無法接受,因為並沒有多大成就感……所以,真是女兒這句話,點燃了我的創業激情。」
心思活絡的楊嵩很快就確定回國創業。但當他與家人溝通這一想法時,卻遭到夫人和孩子的雙重反對。原因很簡單,一是辭職機會成本太高;二是不管從生活環境,還是孩子上學方面權衡,爾灣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關鍵時刻,深諳楊嵩性格的嶽父問了他女兒一個問題:「你是要美國,還是要老公?」結果是,「我夫人一下就明白了,然後跟著我回國。」
正式亮相的路上讀書項目很快就引發出一場關於商業模式的討論。我們看到,不管是快銷品行業,還是汽車行業,近20年來楊嵩一直在這兩大完全競爭市場打拼,因此他首先是一個優秀的營銷人才。
對此,2014年初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其專著《銷售力》就是很好的佐證——該書原創110多萬字,配有259張邏輯圖,38個實用工具,上述文字和圖表全由他自己繪製。不僅如此,他還首次將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數理統計、計算機、哲學等這些學科融會貫通於銷售之中。
這樣一個營銷人才自然深諳在商言商的叢林法則。但在接受採訪時,楊嵩卻用輕鬆的語言來化解《汽車商業評論》的疑問。「做這個事,首先是我的興趣愛好,覺得它有社會價值」,他說,「我最壞的打算是什麼?不掙錢又怎樣?就算找8個或者10個有共同追求的人投資,我們也完全可以支撐,有什麼所謂呢?」
也因此,楊嵩同時進行三個創業項目,其中路上讀書和軟體項目是愛好,團隊分別放在廣州和北京,主業是與眼鏡等可穿戴設備有關的工業4.0項目,團隊放在上海,而他的主要精力亦在上海。但對於工業項目,他不願意透露太多。「這個不用講,也不要在你的文章裡提及,(2016年)4月底我們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他說。
1月14日上午,楊嵩在位於上海武夷路188號的辦公室裡接受《汽車商業評論》獨家訪談。那是一棟具有異國情調的三層樓別墅,院裡停著他的座駕——一輛黑色特斯拉,他認為「特斯拉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而古往今來最聰明之人則是寫出《道德經》的老子。
「比讀書更痛苦的事情」
創業者楊嵩說,我的理念是,還有什麼比讀書更痛苦的事情,就是堵車或者擠車,所以我做了路上讀書
「改了4個月」
《汽車商業評論》:2015年8月您在朋友圈裡透露要做路上讀書項目,到昨天APP改版上線,這期間走過了怎樣一段心路歷程?
楊嵩:做APP項目是第一次。跟去年8月的測試版相比,產品除名字一樣外,從界面到功能,到內容完全不一樣,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也走過一些小彎路。
這給我一個很深的體會,做每件事真的不能想當然,要認真琢磨用戶的感受和體驗。做汽車如此,做APP如此,未來做其他產品也如此。
以前說用戶是上帝,但沒幾人真正做到,後來發現真的要從用戶角度考慮,APP裡每個細節,每個頁面,每個按鈕,怎麼設計,怎麼做,都要去琢磨。這幾個月我也學到很多東西。
提到想當然這個詞,怎麼理解?
(路上讀書)最早我們想給車主聽,想做成盲人APP,因為開車沒法用眼睛看,所以界面設計得較簡陋,這就是一個想當然。結果不是這樣,很多人都會用這個產品,比如女生化妝時,或者做飯時、跑步時、晚上睡覺前,都可能看或者讀,不見得是路上聽。
主要是從技術層面來改?
包括內容整合,比如增加名人堂欄目,邀請知名人士讀書。此外,還增加了文字,有中英文對照。這是一個小小的教訓,好在我們反應快,APP推出一二十天後,收到很多反饋,我們就開始改,改了4個月,才改成今天這個版本。
怎麼想到增加名人堂欄目?
測試版就有這個欄目,當時還不是視頻,是音頻。這也是一個教訓,因為大多數人的聲音很難識別,必須要有畫面,要用視頻,用戶才相信真是他本人在講。
但讓我欣慰的是,無論是企業界、投資界,還是文化界,很多人都願意一起做這事。這些人你不能說,錄一段視頻給他多少錢,不可能,他們沒有功利目的,也沒收一分錢,這是第一。第二,他們本身就是讀書人。第三,他們覺得有社會價值,所以才願意參加。
讀書項目從什麼時候開始醞釀?
應該說我在美國時就有這個想法,當然我回國主要不是為這事。
您做讀書APP的啟示來自哪裡?這麼多同類產品,您如何做到與眾不同?
我看過很多讀書類微信號,喜馬拉雅、蜻蜓等電臺也有讀書欄目。我的感受是,過去都是讀書人或者文化人,包括媒體人在做,但少有企業界和投資界參與。比如我喜歡歷史,就天天講歷史;我喜歡文學,就天天講文學;我喜歡經商,就天天講商業。但用戶難道只需要歷史,只需要文學,或者只需要商業嗎?當然不是。
於是,我們提出T型人才概念:除職業技能外,每個人還需要七個板塊知識結構:哲學思維、歷史洞察、文學修養、科學知識、數據邏輯、商業洞察,以及一些通用技能。以科學知識為例,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你連地球怎麼回事,宇宙怎麼回事,原子怎麼回事,這些基本道理都不明白,你活得有意思嗎?
還有數據邏輯。每個人都需要一些基本的IT思維方法,你不一定會寫代碼,但計算機確實是偉大的發明,無論是硬體構造,還是軟體計算,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如果不把這些點展開,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去學這方面知識。
再說商業洞察。不管幹哪行哪業,都需要商業洞察力。因為你活在一個商業社會裡,小到你自己炒股票,大到你以後管理一家公司,比如你做新聞,但你們雜誌也是個公司,它也要盈利,也要捕捉商業機會。
至於通用技能,不管你幹什麼,你都需要演講能力。你帶團隊,也需要領導能力,這是必備的通用技能。
這樣我們總結出,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橫向知識結構,我們把它細分為七個板塊,書就從這七個板塊裡去找。就像賈伯斯說的,「你不能事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只有回頭看的時候,才知道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要給大家打開一扇窗戶。
「就覺得有意思」
《汽車商業評論》:但這七個選書原則只是基本條件,並非產品核心競爭力。您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楊嵩:我們不希望單打獨鬥,而是按照工業社會做法,用工業化模式來做一個讀書類產品,這是我們和其他同類產品的本質區別。
營銷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生產者思維方式,我有什麼,我就賣什麼;一種是用戶思維方式,用戶需要什麼,我就生產什麼。多年前我們沒有用戶概念,後來才明白要以用戶為導向。做讀書產品也一樣,先分析用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提供什麼工業化產品。
一個人再有才,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何況一個人的知識面也非常有限,誰也不是百科全書,所以我們需要找各行業的人,這就是生產者思維和用戶思維的根本區別。那麼,什麼是工業化大生產?就是整合全球資源。我們的合作夥伴美國aLanguageBank,他們可以把150多種語言翻譯成中文。
時下流行的說法是一個生態圈。
對。就像做汽車那樣,一步一步地把它分解成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找最好的人,用工業化方式組織這種產品。這在讀書產品裡是比較創新的做法。
您是怎麼把這些人集中起來的?
全球華人組織是我在日產北美時認識的一個朋友,我們一見如故。他50多歲,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十七八歲到美國,身無分文,而且還不懂英文,就這麼白手起家,而且做的都是跟文化產業相關的事情。
他會組織人把全球這些好書的內容提煉出來,翻譯成中文或者英文。他也會把路上讀書APP推廣給海外華人,他本來就有這樣的資源和網絡,利用FACEBOOK和Twitter做過中國文化的推廣。未來我們希望把全球華人都構建到路上讀書網絡裡。
您又是怎麼說動江南春作為合伙人的?
兩個因素。第一,我們理念相似。江南春有個理念,等電梯時,「有比看廣告更無聊的事情嗎」,所以他做了分眾傳媒。我的理念是,還有什麼比讀書更痛苦的事情,就是堵車或者擠車,所以我做了路上讀書。第二,江南春是真正的讀書人。
還有丁邦清(省廣股份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他的名氣不見得有江南春大,但其實他掌管著中國本土最大、國內惟一上市的廣告公司,而且下面還有100家公司。為什麼找他?他也酷愛讀書。作為廣告公司老闆,他從不應酬,從不喝酒,從不陪客戶吃飯。他為中國很多著名品牌做過策劃與創意,如美的空調、水井坊、中國聯通、健力寶第五季、格力空調、二鍋頭、藍月亮以及七匹狼等。
包括姜生(四川大學教授),他是中國研究道教第一人,還曾經去哈佛大學做過兩年訪問學者。
憑資源和實力,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做,為什麼就對路上讀書情有獨鍾呢?
首先是人脈,我們彼此惺惺相惜,對對方的人品和能力都很認可。其次,大家都覺得做這個事有價值,至少有社會價值,商業價值以後再說。
說實話,昨天的發布會,下面坐著很多上市公司老闆。後來他們給我講,他們願意投資,先不說商業價值,就是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換句話說,即使每個人籌些錢,這個事也可以幹20年,哪怕一分錢不掙,至少可以做成一個公益項目。
但按照您的做事風格,既然要做一件事,您肯定已經把商業模式想得很清楚。
當然。但做這個事,首先是我的興趣愛好,我創業主要不是這個項目。因此,我還真沒有像你說的那樣深謀遠慮,但我有大概想法。
我最壞的打算是什麼?不掙錢又怎樣?這個項目在讀書類產品裡成本最高,但和其他商業項目比,投入還是很小,它的成本跟建個工廠,搞個品牌是兩碼事。因此,就算找8個或者10個有共同追求的人投資,我們也完全可以支撐,有什麼所謂呢?所以我心裡一點都不慌。
做這事真不是為掙錢,就覺得有意思,也是興趣使然。很多人都說,老了後去麗江開個酒吧,其實就是建個交流平臺。讀書也是一個平臺,我們把一幫文化人、讀書人,把教育家、企業家和投資家聚到一起。第一,大家真的喜歡讀書;第二,往大了說,都有使命感,都有情懷。
「只是性格使然」
《汽車商業評論》:再回頭看,做創業這個決定難嗎?
楊嵩:沒什麼難不難的。我這個人,重大決定只要想明白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人一輩子要活得有意思,做事業不僅是為掙錢,掙錢同時還要有意思,很痛苦地掙錢,和很無聊地掙錢就沒意思。
那您現在用什麼方式掙錢?
幹我喜歡幹的事情。過去20年,不管是快銷品行業,還是汽車行業,都是工業企業,工業4.0項目也是工業企業,我喜歡在工業企業裡做事。
路上讀書是愛好,軟體也是愛好,我在日產時編過很多計算機軟體,都是我自己寫代碼……
但創業跟您以前做快銷品,做汽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領域。
完全不一樣。這是全新的開始。
您喜歡這些挑戰?
我就是這種人。就是這種性格。如果不斷地重複做一件事情,我就覺得很無趣。沒有對和錯,只是性格使然。
家人支持您嗎?
我辭職很多人感到驚訝,因為辭職的機會成本蠻高,不僅是事業,關鍵是我們全家人都去了美國。當時的規劃是,派遣期三到四年,然後回中國,三到四年後到日本總部,這條職業路線相當清晰。
起初我太太和孩子都極力反對。你也知道,美國環境好,我們居住在洛杉磯南面的爾灣(Lrvine),柴靜拍攝《穹頂之下》說PM2.5為0,指的就是爾灣。
同時,它也是美國管理最好的城市。
她們不願意回來,我嶽父就說了一句很牛的話。他問我太太,你是要美國,還是要老公?因為他知道我做的決定不可能更改。我太太一下就明白了,然後跟著我回國。
創業還是有代價。
主要是生活軌跡發生巨大改變。我為什麼創業?有個真實故事,之前我沒想過創業。到美國幾個月後,有一天傍晚,我們坐在院子裡烤火聊天。10歲的女兒問我,爸爸,你60歲時會怎麼跟我說,您這輩子都幹了些什麼?
這麼嚴肅的問題?
真的。就在別墅後院。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從那以後我就想,我怎麼跟女兒交代?到60歲時,我只能說,我非常榮幸能夠加入日產汽車,並且在職業生涯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在為日產服務。我非常感恩日產汽車給我工作機會,但是我不想一輩子只做這樣一個工作。所以,真的是女兒這句話,點燃了我的創業激情,畢竟父親都希望給女兒樹立一個標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心思活絡了。
您覺得還是要自己做事情?
最起碼我認為不應該一個工作幹一輩子。
但也有人說,日產畢竟還是日本企業,一個中國人要在其中立足,談何容易?
日產汽車對我非常好,我常懷感恩之心。我是(2015年)11月19日中午12點發的辭職郵件,十幾個小時都沒人理我,我還很納悶。晚上11點半,負責人事行政的日產副社長給我打電話。他說,從收到你的郵件開始,我們一刻都沒停過,因為需要歐洲、日本和美國三方協調。他們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如果不喜歡美國,可去歐洲工作;如果留在美國,馬上加薪升官。
我們在電話裡聊了近30分鐘。我說,非常感謝,但我真的要去創業,我們都不要浪費時間,明天開始交接工作吧。因為但凡我有些猶豫,他還會繼續說服我。談完後,用了一個月做交接。
您回國前,這三個項目基本都有眉目了?
有一兩個項目後才回國。辭完職,我在美國繼續待了兩個多月,因為工業項目是跟美國科學家合作。
在外界看來,您的每個項目都要花很多精力,更何況,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為什麼要同時運作三個項目?
我跟江南春聊天,他說過的一句話,我非常有同感。他說,他每天都不想讓自己有一分鐘閒下來……
您就是這樣的人。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折騰。每天如果有時間空閒,我就覺得還可以幹些事,路上讀書和軟體項目真的是愛好,主業還是搞工業項目,我還是有主有次(笑)。我們有三個團隊,北京做軟體,廣州做讀書,上海做工業項目,為什麼我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這你就明白了。
怎麼說呢?就是性格,就是喜歡。想到了就願意去做,覺得這樣才有意思。人要活得有意思,不管他成不成功,不管他有沒有錢,如果活得沒意思,就很無聊,很無趣,即便掙再多錢,也是個無趣的人生。
為何不做汽車?
《汽車商業評論》:對您而言,這三件事都很有意義。
楊嵩:做軟體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給汽車行業留下什麼,就像當年離開快銷品行業時寫了《銷售力》這本書一樣。現在再寫書,一是沒那個精力,二是也不太適用。
寫《銷售力》花了多長時間?
9個月。裡面所有文字和圖表,包括EXCEL表格,都是我自己製作的。離開快銷行業寫這本書,就是想給自己一個總結。這次離開汽車行業,就想給同行留下一個營銷分析軟體,我相信它一定會有商業價值。
為什麼路上讀書最早亮相?
這個項目準備時間最短,操作層面最簡單,所以它最早面世。
當您真正開始創業,跟您當初預計有多大偏差?
肯定會有偏差。路上讀書和軟體項目不需要風險投資,找幾個朋友就幹起來了。工業項目投資較大,我個人投不起,也不是說靠幾個朋友就能搞定。所以我回來第一件事,就去找風險投資。(2015年)5月底,我帶了4家風險投資基金負責人到美國考察,7月初我們籤訂合同。今年3月底工廠建成,4月底開產品發布會。
政府對工業項目也很支持?
對。為什麼選嘉定?我們跟嘉定區政府談得非常愉快。現在上海市政府的導向是走智能製造,所以他們也非常歡迎這個項目。
我們看到,您的每次轉身,您對每個時點的把握,都非常精準。您是怎麼做到的?
每個人都有對大勢的判斷,都有一個大方向判斷,但我也不可能像你說的那麼精準(笑)。
您是怎麼做判斷的?
肯定要掌握很多信息,還要有自己的分析,但也不可能那麼精準,只不過事後看起來,我認為我的退出時機是對的。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我認為自己在汽車業繼續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有限,所以我選擇退出。
在美國我也跟日產高層聊過,他們做了一輩子汽車,見多識廣,當然知道中國市場必然會步入美國市場後塵。過去我們每個汽車廠都在拼命擴大生產線,經銷商都在拼命建店。你知道我們在美國做什麼事嗎?每個月我們都在砍店,沒有人再建店。
現在不是說汽車行業不好,就算不增加,我們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需求還在那裡,毫無疑問,未來還會再增長。但為什麼經銷商不掙錢,為什麼主機廠那麼累?並不是老百姓不買車,關鍵是供應能力太大。
創業者一般都是從最熟悉的領域入手,但您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麼?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做汽車,反過來,我為什麼不能去嘗試新東西?而且我曾經嘗試過,也不算失敗。做過快銷品,再去做汽車,這兩者本身也沒關係。當時同樣有人問我,你做了10年快銷品,從寶潔出來,為什麼不繼續做快銷品,而去做汽車?這是性格問題。
創業為何不做汽車?兩個原因:第一,汽車產業鏈很長,往下有零配件、售後服務和經銷商等,但龍頭一定是製造企業。我在主機廠做了10年,你讓我去做售後服務或者金融保險,我真沒興趣。如果你是我,你願意去做嗎?
第二,汽車項目投資都非常大,即使現在的網際網路+汽車項目,前期它更需要研發人員,對吧?如果我去,就算給點小股份,給一個合伙人頭銜,這跟打工有什麼本質區別?那也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所以,等這幾個項目做成,賺了些錢後,我可能再殺回汽車業(笑)。
您會嗎?
當然有可能。我一直都喜歡汽車。
「我特別想知道人到底有沒有命運?」
《汽車商業評論》:您對汽車門口的野蠻人怎麼看?
楊嵩:不就是特斯拉嗎?在美國,我花過很多精力研究電動車,因為它代表未來方向,而且真正實現批量銷售的電動車就在美國。為什麼是美國?除汽車文化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美國人都住別墅,充電方便。我認為特斯拉,或者像特斯拉這類的企業有前途。
但特斯拉在中國卻乏善可陳。
那是管理和營銷的問題。但這個車真的很棒,我現在就開特斯拉。我同意它的座椅,它的內飾比不上豪華車,但你要說一輛車的智能程度和技術含量,那沒什麼汽油車可跟它比。我做過汽車,還是一個偏理工男,這些內飾我根本就不CARE,因為沒什麼技術含量。
而且特斯拉還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待速時,一點能量都不消耗,極其安靜。當紅燈變綠燈時,它提速比任何一輛汽油車都快。
從打工到創業,從職業經理人到自己當老闆,這會是您的最終目標嗎?
當然不是,我的目標是爭取幾年後就能退休。其實我這個人沒有太大名利心,也不在意這輩子能在中國富豪榜排第幾位或者有多高的社會地位。沒有。所以幾年以後,如果這三個項目都成功,我就想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那是什麼?
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兩個事情最讓我著迷,這完全跟創業沒關係。一是大宇宙,就是天文,人這輩子短短幾十年,如果連我們生存的宇宙和地球都沒整明白,我覺得是白來人世一遭。宇宙到底怎麼回事,你不覺得很神秘嗎?不覺得很有意思嗎?二是小宇宙,就是我們人。
研究人?
我特別想知道人到底有沒有命運?一個大宇宙,一個小宇宙,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有最終答案,但能比現在多了解一些,能趨近答案,那不也是很開心的事情嗎?創業絕對不是我的終極目標,幾年後我希望成立兩個研究機構,一個研究大宇宙,一個研究小宇宙,主要研究人到底有沒有命運?由單細胞動物演化而來的人類是偶然事件嗎?還是真的有造物主在安排人的命運?
您相信命運嗎?
我相信有造物主安排人的命運,但我需要證據,而且我需要知道它是怎麼安排的,這個問題我一直都很著迷。可能後半生我就去幹這個事,當然前提是財務徹底自由。如果我能解脫出來,就去找兩波人來研究,天天跟他們混在一起,遍訪名山高人,這才是我的夢想。
這是10年後的事?
我希望5年後(2020年後)做這個事。
到那時您還很年輕。
又不是退休不幹了(笑)。某種意義上,那也是一種愛好。哪怕不對外發表,也不可能有終極答案,但能給我一些答案,我就覺得很開心,這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
您跟我採訪的人完全不一樣。
這是我的終極夢想。其實,我最不擅長或者說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經商,無論打工,還是創業,都不是我喜歡的事。我最適合的事情是做研究,不管研究什麼……
您的答案出人意料。
我高中班主任就說過這句話,他也在發布會現場。他覺得我最擅長做學問,而不是經商。我大學同學也說,「你經商就是把一手清一色的牌打成了混一色」,他也認為我更適合做研究。
但你說這人吧,男怕入錯行,沒辦法,已經入錯了行,我自己不可能再去做研究,但我希望資助別人去做,能找到部分答案。
您的思維方式,您對未來的打算,都跟我想像的不同。在您成長過程中,誰對您的影響較大?
按照標準答案,我肯定會說是我的父母、老師,或者我崇拜的人之類……
您有崇拜的人嗎?
如果一定要說崇拜的話,我最崇拜的人是老子。我認為古往今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就是他,從他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5000字的《道德經》,反反覆覆說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國外《聖經》賣得最多,排第二的就是《道德經》,這很難想像吧?我們自己反而把傳統文化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