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過度養育,讓孩子無法呼吸,掌握分寸很重要

2020-09-07 知昂老師育兒經

家長們怕這怕那,似乎什麼都怕。可是有一點不怕,就是「不怕孩子永遠長不大」。

班上一小朋友「熙熙」,開學還沒一周,熙熙爸爸就囑咐老師:「我家孩子比較嬌氣,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喜歡憋尿。」

經過幾天的觀察,老師發現,不是熙熙喜歡憋尿,是他懶得脫褲子。

老師基本上半個小時內就會請小朋友上一次廁所,可是熙熙去了廁所不脫褲子,其他小朋友出來,自己也出來了。

老師如果幫助熙熙脫了褲子,熙熙就尿,尿了之後,老師不給熙熙提褲子,熙熙也不會將褲子提起來,讓褲子耷拉在膝蓋上,然後艱難地走出來。


馬上四歲的小朋友了,上完廁所還沒有要提褲子的意識,這樣的自理能力難免讓老師揪心。於是老師不僅在幼兒園教小朋友如何上廁所,同時也和家長保持聯繫。

熙熙爸爸倒不以為然,說:「哎呀,他自己提褲子又提不好,所以都是我們給他提,長大之後自己就會了。」

因為孩子做得不好,所以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能力。熙熙爸爸說的孩子長大就會了,那孩子怎樣才算長大呢?

孩子長高、長大、長胖、長強壯算長大嗎?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差,事事都需要家長操心,更多的是聽到家長的抱怨:「都這麼大了,還跟小孩一樣!」


其實衡量一個孩子長大與否,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的生活能力。包括孩子遇到事情有沒有主見,能不能獨立分析、判斷、處理問題。

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家長用不著什麼事情都操心了,翅膀硬了能飛了,那才算長大了。

有一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很多家長都聽說過,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掉入了「過度教育」的陷阱:

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厚。古人說,小兒得病,一般起因有三:一是受難於天時,二是受難於父母,三是受難於庸醫。其意為:小孩子生命,除了受惡劣的天氣和江湖庸醫外,還有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穿得太厚、吃得太多使得孩子生病。

重視營養卻忽視體育鍛鍊。加強飲食營養是孩子提高抗病能力的基礎,但很多家長在重視營養的同時卻怕孩子磕著、碰著,捨不得撒手;對於孩子的體育鍛鍊沒有足夠的重視。

導致現實生活中,「小胖子」越來越多。

學習上執著孩子的成功。很多家長不惜巨資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課,活生生地將育兒變成了產品開發。仿佛孩子將來不上個名校,人生就黯淡無光了。

生活中插手的事情過寬、過嚴。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穿褲子、吃飯了,家長仍像個僕人,給「小公主」「小少爺」穿衣服、鞋子。

孩子會洗襪子、紅領巾了,家長們還是怕孩子洗不乾淨,願意代勞,而且樂此不疲。

更有甚者,有的人都已經結婚了,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還得讓老爸老媽伺候著。



家庭教育,掌握分寸很重要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這麼小,不保護不幫助肯定是不行的。其實教育孩子的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家長選擇保護的方式是否恰當。

對於孩子的有些問題,家長們感到束手無策,這種情況會有,但是是極少數。而而大多數的情況則是家長們缺乏保護的分寸感。

比如:愛孩子要愛到什麼程度,什麼程度就是「溺愛」?幫孩子要幫到什麼程度,什麼程度就是「代替孩子做事」?管孩子要管到什麼程度,怎樣管孩子才不會「呆板」?

其實,監護、撫養、教育孩子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複雜工作。對於孩子的保護教育,無非處理以下三種關係:

1.保護和放手

保護是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將孩子關在屋內。更不是將孩子的頭腦、手腳束縛起來,大腦不用思考。

父母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引路人,孩子遲早要獨立生活。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接觸社會生活、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2.保護和嚴格要求

其實保護和嚴格要求並不對立,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要求孩子思想、行為符合社會的行為規範和要求。

如果不管、不教,姑息遷就,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3.保護和自我保護

家長應該明白,我們對孩子的保護,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孩子只有懂得自我保護,才會受益終身。

如果你的保護讓孩子越來越離不開家庭,那將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END-

相關焦點

  • 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卻忘記了這個故事的教訓,總是用「揠苗助長」的方式養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參與過多,掉進了「過度養育」的陷阱:有了孩子後,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
  • 過度養育正在廢掉你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掌心裡的寶,從懷胎十月到把孩子養育長大,這期間父母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心血,所以很多父母會格外緊張孩子,他們捨不得孩子有半點上閃失,也不容許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盼,他們害怕孩子無法優秀地成長,所以他們會小心翼翼地控制著孩子的一切。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教會孩子使用謙讓要有度,要有自己的為人底線,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得謙讓,如果不顧一切的去謙讓,不遵守自己的原則,那麼到頭來討不到好處。被你過度謙讓的人反而不會意識到你的好,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未來的生活和學習發展都有可能受挫。
  • 育兒有難點,棍棒和賞識教育難握分寸,掌握中立性態度很重要
    家長無法掌握棍棒教育和賞識教育的弊端:1、孩子會產生心理陰影長期在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在心理上產生陰影。在育兒有難點時,家長要做理智型父母,最重要的學習狼爸將最難的棍棒和賞識教育的分寸把握好,掌握好中立的態度很重要。
  • 「過度養育」陷阱: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創造力?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過度養育,讓孩子失去了創造力。過度滿足、過度養育,就沒這麼簡單了。最大的危害是,它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創造力是怎麼來的。創造力的核心,一個是創,開創的創;一個是造,製造的造。開創前人沒有的道路,製造存在於未來世界、現在還沒有的物品,才叫創造。
  • 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
    導讀: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前幾天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患有中度抑鬱症。
  • 父母在養育孩子上必須掌握的3大條件
    自信、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是21世紀公認的3大標準養育孩子的必要條件。錯誤四:經常使用催促的語句,會讓孩子變得無法承受壓力錯誤五:兄弟姐妹一律平等,會增加家庭問題【自信】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6歲培養出毫無根據的自信0-3歲:無條件接納孩子0-6歲:用肢體碰觸來傳遞你的愛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你想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安全的,並成功的-所以難怪你會發現自己幫助了一點太過多或加強在保存一天任何時候去的東西稍微歪。但是,不斷的「 直升機 」活動可能會阻礙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度保護父母意味著好,但是追求完美往往弊大於利。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保護過度的父母?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您現在如何才能阻止無意的窒息呢?
  • 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她很尊重孩子的意願,很少去約束孩子。但現在遇到了一個難題,讓她非常困惑。她正在上小學的兒子,非常喜歡看電視,她跟兒子說別看太久,可每次都被當成耳旁風。為此,她也用過強硬的手段,但每次打罵完孩子,她都非常自責,因為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 過度教養,是你綁架了孩子,還是孩子綁架了你?
    我們做父母的肯定都關心自己的孩子,特別擔心他們會不會出事兒,會不會犯錯,但是養育不能只講本能,只講感情,還要講科學,從科學上看,過度養育對孩子弊大於利。很多過度養育的父母都會說,我也是沒辦法呀,現在的社會沒有以前安全了,我小時候五歲就能自己上街打醬油了,現在十歲的孩子也會被拐走,還有那麼多熊孩子,將來上學還有校園暴力,不多保護點兒行嗎?而且現在的社會比以前競爭殘酷的多。
  • 小學生科研獲獎的思考:過度養育與科學養育的度,如何把握?
    它是指父母嚴格管控孩子的成長、高密度投入孩子教育,執著於孩子的超前發展,以期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讓人糾結和焦慮的是,「過度養育」,一邊被人們所批判,一邊又盛行於世。本文通過對最近發生的「小學生科研獲獎」事件的思考,從社會、心理、經濟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過度養育」的深層原因,揭示其合理性的一面。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了解孩子,把握分寸!
    「你覺得爸爸媽媽還可以為你做點什麼別的嗎?」「你覺得爸爸媽媽不應該做哪些事呢?或者說,我們應該採取什麼不同的方式嗎?」你會發現,那些在你眼裡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許在孩子的心中至關重要。比如,你在陪孩子看動畫片的同時還在收拾衣服,你只是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但是在孩子心中,或許會覺得自己不夠重要,以至於你不會一門心思地陪他。
  • 為人父母,給孩子的愛,要適度,不能過度
    不難得出結論:孩子是被寵壞了,梅姐他們給孩子的愛,過度了。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們躲避的對象。5.缺乏耐力由於一直以來都是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因此,孩子長大後也會抱有同樣的期待,認為自己的願望應該像小時候一樣,想到就能得到,容不得片刻耽擱。當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給他過度的愛以後,他就很容易形成這樣的錯覺:「我就是最重要的人,所有人都應該圍著我轉」。可現實是什麼呢?
  • 從小被過度養育成「聽話」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沉穩得可怕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受:家裡孩子缺少自信、隨波逐流,當他回答問題時大多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個不如意不遂心願,就大哭大鬧;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情緒失控,無法離開父母或長輩對自己的幫助......但其實,心理學家發現,從小在過度養育下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越缺乏挑戰權威的勇氣和敢於創新的精神;相反看上去更「叛逆」的第二種孩子,卻更有可能收穫一種美好的品質——自主性。那麼各位爸媽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過度養育呢?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第一孩子遇到問題是不是都來找你?
  • 養育中的過度保護:令人窒息的「以愛之名」
    當孩子想掙脫,她便一次次地收緊翅膀,直到彼此都無法呼吸。影片的最後,只有母親一個人踉蹌前行的背影。害怕失去的,終將永遠失去。為什麼我們明明深愛孩子,卻不自覺地控制孩子?為什麼我們明明想保護孩子,卻給孩子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呢?
  • 掌握孩子4個成長關鍵期,學會科學養育,還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那麼科學的養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埃裡克森的人生階段理論認為:孩子的生長發育,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父母如果掌握了孩子的每個成長關鍵期,並且能夠按照這些關鍵期來養育,就相當於給予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碼。
  • 掌握分寸,人情不遠不近
    為人處世最要緊的就是要懂分寸,有進有退。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觸碰他人的底線。不遠不近不幹擾,這種分寸剛剛好。01 說話有分寸《菜根譚》中說:「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真正有分寸的人,能做到嘴上有尺,心中有度。02 凡事留餘地《道德經》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別再自欺欺人了,你所以為的精細養育,只不過是表面功夫
    好吧,明星賺錢多,人家孩子有資格喝得起。但是真的有必要這麼精細麼?對於養育孩子來說,把孩子養育得這麼金貴,像瓷娃娃般,讓她長大了如何適應環境?有網友就紛紛說出了真相:這就是你女兒過敏的原因,太精細導致孩子缺乏微量元素。是不是真的如此,我們不是醫生無從斷定,但是確實,過度精細的養育,只會讓孩子的毛病越來越多,身體免疫力功能變差。
  • 如何才能養育出健康獨立的孩子,收穫自由和諧的親子關係。
    爸爸或媽媽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異性,與父母的交往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如何對待身邊其他人。 過度親熱,傷害的不僅僅是親子間的界限感,更是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定時炸彈。 我們有義務讓孩子明白,任何讓你不舒服的事都是不合適的,無論面對何時何地何人,都要關注自我情緒發出的信號,直覺會最準確幫你判斷自己是否安全。
  • 你不是在養育一個孩子,你是在養育一個陌生人
    父母如何看待加入家庭的新成員——我們的孩子?當孩子這樣一個新生命進入家庭,父母如何看待他非常重要,因為這影響著我們以後如何養育他們。關於孩子天生的善惡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一種說法是:「孩子生來就是好孩子,至善無比,如果孩子以後出現了問題,就是環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