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怕這怕那,似乎什麼都怕。可是有一點不怕,就是「不怕孩子永遠長不大」。
班上一小朋友「熙熙」,開學還沒一周,熙熙爸爸就囑咐老師:「我家孩子比較嬌氣,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喜歡憋尿。」
經過幾天的觀察,老師發現,不是熙熙喜歡憋尿,是他懶得脫褲子。
老師基本上半個小時內就會請小朋友上一次廁所,可是熙熙去了廁所不脫褲子,其他小朋友出來,自己也出來了。
老師如果幫助熙熙脫了褲子,熙熙就尿,尿了之後,老師不給熙熙提褲子,熙熙也不會將褲子提起來,讓褲子耷拉在膝蓋上,然後艱難地走出來。
馬上四歲的小朋友了,上完廁所還沒有要提褲子的意識,這樣的自理能力難免讓老師揪心。於是老師不僅在幼兒園教小朋友如何上廁所,同時也和家長保持聯繫。
熙熙爸爸倒不以為然,說:「哎呀,他自己提褲子又提不好,所以都是我們給他提,長大之後自己就會了。」
因為孩子做得不好,所以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能力。熙熙爸爸說的孩子長大就會了,那孩子怎樣才算長大呢?
孩子長高、長大、長胖、長強壯算長大嗎?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差,事事都需要家長操心,更多的是聽到家長的抱怨:「都這麼大了,還跟小孩一樣!」
其實衡量一個孩子長大與否,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的生活能力。包括孩子遇到事情有沒有主見,能不能獨立分析、判斷、處理問題。
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家長用不著什麼事情都操心了,翅膀硬了能飛了,那才算長大了。
有一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很多家長都聽說過,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掉入了「過度教育」的陷阱:
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厚。古人說,小兒得病,一般起因有三:一是受難於天時,二是受難於父母,三是受難於庸醫。其意為:小孩子生命,除了受惡劣的天氣和江湖庸醫外,還有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穿得太厚、吃得太多使得孩子生病。
重視營養卻忽視體育鍛鍊。加強飲食營養是孩子提高抗病能力的基礎,但很多家長在重視營養的同時卻怕孩子磕著、碰著,捨不得撒手;對於孩子的體育鍛鍊沒有足夠的重視。
導致現實生活中,「小胖子」越來越多。
學習上執著孩子的成功。很多家長不惜巨資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課,活生生地將育兒變成了產品開發。仿佛孩子將來不上個名校,人生就黯淡無光了。
生活中插手的事情過寬、過嚴。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穿褲子、吃飯了,家長仍像個僕人,給「小公主」「小少爺」穿衣服、鞋子。
孩子會洗襪子、紅領巾了,家長們還是怕孩子洗不乾淨,願意代勞,而且樂此不疲。
更有甚者,有的人都已經結婚了,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還得讓老爸老媽伺候著。
家庭教育,掌握分寸很重要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這麼小,不保護不幫助肯定是不行的。其實教育孩子的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家長選擇保護的方式是否恰當。
對於孩子的有些問題,家長們感到束手無策,這種情況會有,但是是極少數。而而大多數的情況則是家長們缺乏保護的分寸感。
比如:愛孩子要愛到什麼程度,什麼程度就是「溺愛」?幫孩子要幫到什麼程度,什麼程度就是「代替孩子做事」?管孩子要管到什麼程度,怎樣管孩子才不會「呆板」?
其實,監護、撫養、教育孩子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複雜工作。對於孩子的保護教育,無非處理以下三種關係:
1.保護和放手
保護是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將孩子關在屋內。更不是將孩子的頭腦、手腳束縛起來,大腦不用思考。
父母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引路人,孩子遲早要獨立生活。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接觸社會生活、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2.保護和嚴格要求
其實保護和嚴格要求並不對立,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要求孩子思想、行為符合社會的行為規範和要求。
如果不管、不教,姑息遷就,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3.保護和自我保護
家長應該明白,我們對孩子的保護,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孩子只有懂得自我保護,才會受益終身。
如果你的保護讓孩子越來越離不開家庭,那將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