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悲情中透著無限的感傷。

2021-01-10 元山觀影談

不同於內地電影界幾位扛把子級導演的高開低走——年輕時拍出大神級作品,然後一路下滑,拍爛片無底線,臺灣導演李安則是十數年苦磨劍,劍出鞘,金光閃耀,所向披靡,佳片迭出,一部勝過一部,連續完成著自我超越。

從1991年開始李安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推手》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到1993年執導《喜宴》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到1994年執導《飲食男女》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他的父親三部曲電影打下了他拍攝劇情電影的基本功,同時也為他贏得了很大的榮譽和市場機會。

1995年,他執導劇情片《理智與情感》獲得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他個人的第二個小金熊。但這對於李安遠大的電影夢想還遠遠不夠。直到2000年,由它執導的集武打、幻想、愛情題材為一身的古裝武俠片《臥虎藏龍》的橫空出世才將他推向了榮譽與夢想的至高殿堂。

《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三項大獎。影片發行上映後在海內外市場取得了極佳口碑和市場認可。憑藉此片,李安打破了好萊塢華人導演的多項紀錄,一躍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著名導演。

有人說,每一個西方電影導演都有一個拍魔幻電影的夢,每一個華語電影導演都有一個拍武俠電影的夢景。李安顯然也不例外。

李安在拍《臥虎藏龍》的初衷挺簡單,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的根,要麼不拍,要麼就拍最好的武俠片。

李安的多年搭檔、編劇詹姆斯.沙姆斯根據原著小說劇本,從中國民間武俠故事中找尋靈感,借鑑了很多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彩內容,最終寫出了一個紮實的劇本。同時導演李安更是面向全球,集合了一批當時國際上出色的華人名星,他們大都是演技純熟、具有很大號招力的演員。他同時邀請了袁和平任本片的武術指導。

劇中最精彩的竹林打鬥即是袁和平從中國雜技走鋼絲中找到的靈感,設計出多套精典打鬥場景,海內外觀眾看後直呼過癮。另外,影片開場時,一場十分鐘左右的月夜屋頂追逐戲也是藝高人膽大,精彩絕倫。

雖然是一部武俠片,與多數同類影片不同的是:此片極其重視故事情節設置和人物性格的的描述,無論是周潤發、楊紫瓊,還是年輕的章子怡、張震,都在本片中精準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形象細節,作了精彩的詮釋表演。

這是一個關於責任和榮譽的故事。

周潤發扮演的大俠李慕白有意隱退江湖,而將聞名於天下的青龍劍交於京城人品極佳的貝勒爺保存。誰知寶劍卻被對江湖雄心勃勃的由章子怡扮演的玉姣龍盜出,從而引發一場圍繞著找尋與爭奪寶劍、江湖俠者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本片具有強烈的女權色彩,女性角色在這部電影裡拼殺打鬥與江湖撕殺很大程度上是在古代中國的男權社會裡尋找到屬於她們的愛情、愛人,榮譽和尊嚴,她們的世界裡不願只是依從和被動。

刀光劍影的場景裡是溫情和憤怒的碰撞,多變的情結設計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個場景、每個故事角色都是單純與老道,壓抑與釋放的演繹。故事的最後,大俠離去,少年縱崖,悲情中透著無限的感傷與感動。

當然,《臥虎藏龍》當然不能說是一定就是李安最好的電影(李安在隨後的十幾年裡又拍出了《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佳片),更不能說它就是最好的武俠片,電影的江湖裡誰又能立於顛峰笑眾生呢?更何況,李安自己怕也不會固歩自封吧?

相關焦點

  • 從故事主題到影像風格,看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文:宿夜花《理智與情感》作為李安導演的第一部英語片,影片不僅取得了全球1.3億美元票房佳績,還提名了第68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核心獎項,標誌著李安在好萊塢主流電影工業體系內大獲成功,也為他幾年後的《臥虎藏龍》的風靡一時奠定基礎。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文/寶芬妮 《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第一部作品。人們喜愛奧斯汀的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就是彰顯了經典的魅力。
  • 中國武俠電影的人文情懷-《臥虎藏龍》影評
    和張徹的「暴力美學」、李小龍的健美體魄、成龍的喜劇等風格完全不同,給人一種人文的氣息。  而在劇中,無論是李慕白還是俞秀蓮(楊紫瓊飾),服飾的選擇上,打鬥的場景和構圖,在煙雨樓臺的映襯下,無不透露出一種人文的情懷,這種情懷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特有的。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我們的理智,能戰勝情感嗎?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任何情感都不會衝破理性的束縛,讓我們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在我們冷靜地認為自己擁有理智之前,就已經有一種冷靜、平靜的情感充斥在我們心中。 情感,其實是先於理智的。…………人類,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億萬年的進化,賦予了人類很多的東西。
  • 臺灣寫真:在九份尋找「悲情」因子
    在因電影成名之前,九份曾經是風光無限的淘金小鎮。金礦帶來了如潮的淘金客,亦給山城九份留下了「小香港」的美名。金礦盛極時成就了小城的榮興,卻亦在敗落後製造了九份一段無言的落寞,直至影片《悲情城市》的出現。  昔日礦山小城如今商家店鋪鱗次櫛比,遊客是九份的第二座金礦。九份最著名的老街——基山街,總是在周末的時候因為不斷湧入的遊客而變得逼仄無比。
  •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他們有少量機會接觸上流社會,但維多利亞時期的上流社會等級森嚴,沒有足夠的財富作敲門磚,上流社會對於他們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所以簡奧斯汀的生活就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裡。她講述的也多是這個圈子的故事。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心靈故事情感被理解後的「壞」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楊老師坐在羅文旁邊輕聲說。羅文並不理會,仍舊雙手抱頭。
  • 電影《理智與情感》,一部經典的浪漫愛情片,值得觀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簡·奧斯汀原著講述的是幾個未獲得繼承權而寒酸度日的「小姐」,在鄉村裡的一段生活和愛情故事。原著被改編後搬上銀幕,卻超人想像地把現代人的浪漫氣息溶於原著故事之中,更集中地體現了難取難捨的理性愛情觀與感性愛情觀之間的矛盾衝突,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哲理性的思考。影片中「理智」的代表是艾莉諾。
  • 《無限悲情》曝幕後照 《方形》導演首部英語片
    《無限悲情》曝幕後照 《方形》導演首部英語片 時間:2020.03.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 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答案原來如此簡單—— 創傷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右腦被激活了,於是創傷總是混雜著情緒存在的。而左腦是負責理智的,那創傷發生的時候它幹嘛去了?它被凍住了,表現在我們的身上,就是我們說不了話了。
  • 李商隱最冷門的一首詩,題目僅僅一個字,卻蘊含無限感傷
    雖說李商隱的詩很多晦澀迷離之處,但那只是針對其中蘊藉寄託的情感而言,而其表面上纏綿悱惻的詩句卻極受人們喜愛,很多名句都流傳千古至今仍膾炙人口。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等等,從愛情角度而言,這些詩句極具美感,朦朧迷人。
  • 《知學影賞》影像名著 ,《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 導演: 李安 編劇: 艾瑪·湯普森 / 簡·奧斯汀感性的瑪麗安在雨中讀著十四行詩,儼然是油畫中的恬淡少女,理智的姐姐埃莉諾,無聲地訴說著隱忍與深情。伴隨著姐妹間的感情碰撞,如何平衡愛情命題中的「理智與情感」,答案也將慢慢浮現。
  • 李安典型愛情片《理智與情感》,豆瓣8.3分,好評如潮,值得一看
    溫斯萊特(電影《鐵達尼號》中露絲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當時的年紀使她非常適合《理智與情感》中妹妹瑪麗安這個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戀後她在風雨中吟誦著莎士比亞,和過去的感情訣別的戲,深情自然到一點也不讓人感覺有做作之態。兩位男演員的臺詞都不多,但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
  • 理智與情感
    記得小時候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更偏愛姐姐,比較欣賞她克制善良的處世哲學,後來出了電影,導演給她安排了休.格蘭特這個帥哥來配戲,大呼導演實在偏愛這個角色。小Y學AI自動化出身,有時候容易帶有理工科思維陷阱,覺得同一個邏輯框架下應該就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但是往往理性和應該是壓力化的產物,並不是我們的常態。
  • 無限悲情,晚唐的古詩為何如此悽涼?「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尤其到晚唐時期,這樣的悲情更多了一層。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講,可能只有科舉這麼一條出路。一旦失敗,這一輩子都即將毫無指望。所以為了能夠考取功名,為了能夠在京城混出個人樣,大多數人剛剛成年就離開故鄉,走向更大的城市。畢竟在那裡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也方便參加科舉,有的人到了長安就能夠考上;有許多人卻可能要在外漂泊很長時間,甚至是一輩子。
  • 電影鑑賞:《臥虎藏龍》中的音樂堪稱是中、西方音樂結合的典範
    由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具有 中國 古典韻味的武俠電影,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十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原創音樂」及「最佳主題曲」獎。它的音樂將東方音樂的藝術美感與西方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堪稱是中、西方音樂結合的典範。
  • 《理智與情感》背後的三種不同婚戀觀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在莊園中,他們二人有好幾次獨處的時間,可是誰也沒有把「愛」說出口。從始至終,埃莉諾對待愛情,始終都是理智大於情感,只是被動的等待。在他們搬家之後,埃莉諾從另一個女孩露西口中得知,愛德華與露西已經訂婚五年。面對露西的挑釁,埃莉諾心中無比痛苦,可是作為一個性格理智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的淑女,埃莉諾一直把痛苦與愛壓在心底。
  • 流寓者的感傷與焦慮:錢鍾書的「上海書寫」
    (龔剛:《錢鍾書談上海人》,《南風窗》,2005年第9期)擊中錢鍾書內心,令他提筆創作此文的情感心理動因有兩個:一是波德萊爾的詩作《蓋子》,一是薛西斯式的感傷。波德萊爾的孤獨感是一種置身於大都市、置身於人群中而引發的孤獨,這種都市人群中異常尖銳的孤獨感在《蓋子》這首詩中格外突出。「天空是一口大鍋的黑色蓋子,煮著數不清的人類望不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