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內地電影界幾位扛把子級導演的高開低走——年輕時拍出大神級作品,然後一路下滑,拍爛片無底線,臺灣導演李安則是十數年苦磨劍,劍出鞘,金光閃耀,所向披靡,佳片迭出,一部勝過一部,連續完成著自我超越。
從1991年開始李安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推手》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到1993年執導《喜宴》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到1994年執導《飲食男女》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他的父親三部曲電影打下了他拍攝劇情電影的基本功,同時也為他贏得了很大的榮譽和市場機會。
1995年,他執導劇情片《理智與情感》獲得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他個人的第二個小金熊。但這對於李安遠大的電影夢想還遠遠不夠。直到2000年,由它執導的集武打、幻想、愛情題材為一身的古裝武俠片《臥虎藏龍》的橫空出世才將他推向了榮譽與夢想的至高殿堂。
《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三項大獎。影片發行上映後在海內外市場取得了極佳口碑和市場認可。憑藉此片,李安打破了好萊塢華人導演的多項紀錄,一躍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著名導演。
有人說,每一個西方電影導演都有一個拍魔幻電影的夢,每一個華語電影導演都有一個拍武俠電影的夢景。李安顯然也不例外。
李安在拍《臥虎藏龍》的初衷挺簡單,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的根,要麼不拍,要麼就拍最好的武俠片。
李安的多年搭檔、編劇詹姆斯.沙姆斯根據原著小說劇本,從中國民間武俠故事中找尋靈感,借鑑了很多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彩內容,最終寫出了一個紮實的劇本。同時導演李安更是面向全球,集合了一批當時國際上出色的華人名星,他們大都是演技純熟、具有很大號招力的演員。他同時邀請了袁和平任本片的武術指導。
劇中最精彩的竹林打鬥即是袁和平從中國雜技走鋼絲中找到的靈感,設計出多套精典打鬥場景,海內外觀眾看後直呼過癮。另外,影片開場時,一場十分鐘左右的月夜屋頂追逐戲也是藝高人膽大,精彩絕倫。
雖然是一部武俠片,與多數同類影片不同的是:此片極其重視故事情節設置和人物性格的的描述,無論是周潤發、楊紫瓊,還是年輕的章子怡、張震,都在本片中精準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形象細節,作了精彩的詮釋表演。
這是一個關於責任和榮譽的故事。
周潤發扮演的大俠李慕白有意隱退江湖,而將聞名於天下的青龍劍交於京城人品極佳的貝勒爺保存。誰知寶劍卻被對江湖雄心勃勃的由章子怡扮演的玉姣龍盜出,從而引發一場圍繞著找尋與爭奪寶劍、江湖俠者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本片具有強烈的女權色彩,女性角色在這部電影裡拼殺打鬥與江湖撕殺很大程度上是在古代中國的男權社會裡尋找到屬於她們的愛情、愛人,榮譽和尊嚴,她們的世界裡不願只是依從和被動。
刀光劍影的場景裡是溫情和憤怒的碰撞,多變的情結設計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個場景、每個故事角色都是單純與老道,壓抑與釋放的演繹。故事的最後,大俠離去,少年縱崖,悲情中透著無限的感傷與感動。
當然,《臥虎藏龍》當然不能說是一定就是李安最好的電影(李安在隨後的十幾年裡又拍出了《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佳片),更不能說它就是最好的武俠片,電影的江湖裡誰又能立於顛峰笑眾生呢?更何況,李安自己怕也不會固歩自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