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是上帝」已過時,平臺和用戶應該做朋友-虎嗅網

2020-12-17 虎嗅APP


一場「平臺革命」正在上演,它起始於網際網路,又重塑著從線上到線下的各行各業。作為平臺的核心參與者,「用戶」在此過程中的角色尤為值得關注,其與平臺的關係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轉變。關鍵在於,不同階段用戶所處的位置和角色,實際折射出商業模式、技術環境等因素的變化。


顧客就是上帝:傳統商業時代的用戶觀念


在傳統商業時代,「平臺」這種新興模式尚未形成,而「用戶」同樣也是尚未普及開來的概念,就傳統商業模式而言,彼時更為通行的概念是「客戶」或「顧客」。儘管很多人把這兩組概念混淆在一起,但實際上,雖然僅一字之差,二者內涵卻有極大差異。一個最基本的區別是,客戶是為產品或服務買單的人,而用戶則是使用產品或服務的人,他們與產品或服務產生直接的交互。由於沒有平臺的中介作用,傳統商業時代的「客戶」與「用戶」往往是一體的:那些購買了產品或服務的人,絕大部分情況下也是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


傳統企業大多是單向的價值鏈,而用戶則是這條價值鏈的最終環節。正如桑基特·保羅·邱達利在《平臺革命》一書中所指出的,與平臺模式相比,傳統商業模式像管道一樣運行,資源在管道中單向流動並增加價值,最終輸送給消費者。因此,對於大部分傳統生意而言,用戶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道理很簡單,即便某種產品再出色,只要技術門檻沒有達到太高的程度,用戶就有其他可替代選擇;反過來,如果企業的產品無人購買,那就將直接導致價值鏈的斷裂。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討好用戶成為企業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用戶至上的理念盛行。而「顧客就是上帝」這句口號,便是用戶優勢地位的一種表徵。


作為一種營銷理念,「顧客就是上帝」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其創始人提出了「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影響深遠的理念,同時也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實際的經營活動中。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一改彼時零售業奉行的「顧客自慎」即商品一旦售出概不負責的原則,允許顧客無條件退貨,並在商場內設置休息區,使猶豫不決的顧客可以坐下來好好思忖,疲勞的顧客也可以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繼續採購。


馬歇爾·菲爾德肖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用戶至上理念的施行使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獲得巨大成功,而更多類似的商業神話也紛紛在那個時代湧現。可以說,「顧客就是上帝」一語切中傳統商業時代企業與用戶之間關係的實質。彼時,物質資料生產極大豐富,致使整個消費環境呈現「買方市場」特徵。在產品質量難分伯仲的情況下,產品的附加價值便成為影響顧客購買的重要考量因素,服務質量便是其中一環。「顧客就是上帝」所體現出的用戶至上理念,逐漸從服務業延伸到其他行業,成為一種商業準則。


作為一句口號,「顧客即是上帝」一方面是對服務業從業者自身意識的規訓,因為觀念具備實踐指導價值,只有服務人員在思維層面接受了這一觀念,才會在一舉一動之間規範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這一口號也是企業面向消費者的一種「文化展演」,藉此讓用戶感受到自身的誠意,並在實際服務中體驗至上的尊貴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用戶當成上帝,是獲得用戶認可的有效策略。


新技術+平臺時代:「用戶是數據」成為底層商業邏輯


在網際網路發展早期,用戶的上帝角色一度得到延續。為了爭奪用戶,大多產品大幅度提高獲客成本,甚至不惜以巨資推廣或補貼的方式來獲取一定規模的用戶。表面上看起來,這些舉動仍是奉行著「顧客就是上帝」理念,然而當平臺時代來臨,尤其是平臺模式與新的技術手段結合之後,用戶的上帝角色便一去不復還了。


在技術驅動下,網際網路平臺逐漸成為市場經濟、社會生活中新的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對於普通用戶的賽博生活而言,平臺化取代了現實世界中的親緣、地緣關係,並將趣緣關係升格為平臺關係。不同屬性、不同地域的用戶群以平臺的方式實現了再組織,他們被區隔在不同的平臺中,宛若生活在一個個小小的國度。


此種情況下,最先被解構的就是用戶的上帝地位。因為在新的平臺模式中,用戶不再是價值鏈條上最有價值的部分,也不是平臺服務的唯一主體。網際網路平臺聚集著大量的用戶和第三方群體,其需求是異質而海量的,這就意味著平臺無法像對待上帝一樣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可以說,在平臺時代,作為上帝的用戶已經墜落神壇。


與此同時,一種新的關係模式也在形成。平臺時代的崛起是與數據時代的發展同步,當數據技術以一種全新姿態嵌入到平臺時,用戶與平臺的關係便被重構了。算法成為統合平臺的邏輯,數據成為平臺發展的基礎,用戶也成為這一機動過程中的核心資源,由此形成的便是「用戶是數據」的模式。


「用戶是數據」是一種中性化的表述,不涉及價值判斷,也沒有或好或壞的評價。數據是事物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基本存在形式,正如尼葛洛龐蒂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指出,網際網路中的一切事物都被數位化了,在網絡流動的是「比特」。只有當一切都被降格為數據,事物之間的連接才成為可能。


尼葛洛龐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用戶也不再是實體的人,而被以年齡、性別、地理位置等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與此同時,他們的點擊量、反饋、注意力停留等數據,則成為第三方購買的對象。在這一模式中,「用戶」與「客戶」被分離開來,二者雖然都是平臺的參與成員,但用戶成為平臺數據的生產者,而客戶成為了為數據買單的一方。網際網路平臺則是雙邊市場的連接者和匹配者,也成為整個空間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它將「用戶」與「客戶」連接起來,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正如經濟學家埃爾文·E·羅斯所說,匹配或配對是平臺商業模式的核心原理。


從平臺的角度而言,對基礎服務進行收費不再是一種通行的盈利模式。2001年,QQ號供不應求,騰訊一度鼓勵用戶通過撥打168聲訊臺或發送手機簡訊的方式獲取QQ號,撥打168聲訊臺的費用是每分鐘0.8元,通過手機發簡訊息註冊則每次收費0.5元,用戶獲得一個QQ號約需支付1元錢。這種變相註冊收費政策很快引起用戶的不滿,不久,騰訊迅速放棄了這種做法。這是因為,平臺所能提供的價值不再只有商品,而拓展為任何事物:內容、社交、金融、服務……而用戶用來交換價值的也不僅有金錢,也可以是時間和數據。正是平臺的巨大數據池帶來了新的商業想像力。通過雙邊市場,平臺將龐大用戶群生成的數據和第三方服務商連接起來,已經成為大多數網際網路平臺的盈利模式。


對於用戶而言,數據的生成幾乎是無成本的,因此他們以一種接近免費的方式享受著平臺的服務,背後有第三方為他們買單。以視頻網站為例,平臺的伺服器費用、內容版權的購買、人員的佣金等等是一筆巨大的成本,僅僅依賴會員制度入不敷出,而用戶可以免費觀看最新上線的劇集,就是因為他們貢獻了包括廣告觀看、點擊在內的種種「數據」。可以說,「用戶是數據」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平臺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


「用戶是朋友」,一種新的機遇


「用戶是數據」的基本要求是不侵擾用戶對平臺基礎服務的使用,但隨著競爭日趨激烈,部分產品和平臺的做法將這一模式引向了一條岔路。作為一個自然人,用戶所能生成的「數據」畢竟是有限的,但為了擴大商業利益,一些平臺開始進行數據的「過量攫取」,被過度索取的隱私權限、大幅高頻的彈窗廣告,都使用戶不堪其擾。


那是不是要回到「顧客是上帝」的時代?其實也不然,且不說時代語境發生了變遷,把每一個用戶當成上帝的做法並不具有可行性,而且很多時候,一些平臺只是「嘴上喊著『上帝』,私底下卻都是生意」,並沒有真正學會尊重用戶。所有服務理念的前提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對等,而「顧客是上帝」顯然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是朋友」正成為一種新的理念。理想的網際網路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一方提供服務,另一方埋單的單向、直接的交易關係,而是一種「高粘性、彼此依賴、深度互動、長期相處」的更加日常與正常的關係。這是一種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


「用戶是朋友」包含著三重維度:


尊重。平臺對用戶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要給用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意味著,不做任何可能騷擾用戶的事情,比如侵犯隱私、推送騷擾信息等。平臺也要尊重用戶的選擇,並給予用戶選擇的機會和空間。


對等。平臺與用戶之間應保持一種對等的關係。一方面,平臺不會去遷就或討好用戶,更不會壓榨、逼迫用戶。另一方面,與之對應,用戶也要尊重平臺,不做破壞平臺以及法律允許範圍之外的事情。


普惠。平臺創造了價值,作為重要參與者,用戶也應該收穫相應的份額。這種收穫不一定是物質回報,而是平臺應該讓每個用戶獲得更佳優質的服務,讓每個用戶甚至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


圖片來源unsplash


與傳統商業時代相比,新的技術手段給予平臺更好服務用戶的機會和能力。網際網路平臺雖然不會像侍奉上帝一樣對待每個用戶,但是卻可以像朋友一樣更加了解用戶、幫助用戶。正如《平臺時代》一書中所指出的,基於數據能力、算法能力、安全能力,網際網路平臺遠比傳統企業更加了解每個用戶,從而可以更快、更準確地響應每個用戶的特殊需求。這是曾經如「上帝般的顧客」從未享受過的服務。


平臺是有價值觀的,它的價值觀深藏於它的功能與規則之中,體現在對用戶的態度之上。換句話說,平臺有著怎樣的用戶觀念,就會如何選擇與用戶相處。好的平臺以用戶為核心、把用戶當朋友、尊重用戶的主體性,這是「以人為本」理念的一種體現。而用戶同樣會對平臺的態度有明確感知,在此情況下,「用戶是朋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優勢和契機。試想一下,用戶會選擇一個煩擾他、剝削他的平臺,還是會選擇一個友好型平臺?答案是清晰的。而面對後者,用戶也更信任地讓渡部分權利,為平臺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如尼葛洛龐帝所說,計算不在於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當網際網路平臺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重要的組織方式,平臺如果對待用戶的態度,亦將影響其他領域的選擇。因此,把用戶作為朋友,以及由此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的原則,應該成為所有產品和平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更像是一場社會實驗,而實驗的結果,則關乎著後平臺時代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顧客並非是上帝,而是……
    顧客真的是上帝嗎?你是不是也把自己所有的顧客當成上帝來對待了呢?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可得小心了,小心上帝會給你製造不斷的麻煩!有一些顧客的確需要把他們當上帝那樣來對待,但也有一些顧客我們也應該把它當成惡魔一樣要遠離屏蔽他們!否則他們隨時都可能會毀掉你!
  • 顧客就是上帝——服務行業的病態理念
    再講一個身邊朋友的例子,在一家飯店裡,有一位顧客進來吃飯,老闆很友好的招待了這位顧客,誰知道顧客一直在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位老闆脾氣豪爽,當場就翻臉了:「愛吃不吃,不吃還有別人吃。」這位顧客也反駁道:「有你這樣對待客人的嗎?我在你這花了錢,提出一些小要求都滿足不了我?」還反覆提及「顧客是上帝」這句話。
  • 社會上經常聽到一句話「顧客是上帝」!顧客真的就是上帝麼?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顧客是上帝」!身為顧客真的該拿自己當上帝麼?從顧客角度來說:我們是「消費者」,我們不該把自己當作「上帝」!每個職業都該得到應有的尊敬!因為每個職業都要有人去做,這個社會才能完整的運行下去!從服務行業來說: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是該抱著「顧客是上帝」這種觀念去工作、去服務!身為服務行業,服務的就是「顧客」,所以在工作上要儘量做到讓顧客滿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顧客的好感度,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效益!
  • 顧客是上帝你能接受,可如果顧客自己把自己當上帝呢
    半糖37度「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上學時我便聽過了。但那時也就聽聽,基本無感。直到今天,我自己學做生意,才多少懂得一點點它的分量和含義。開門做生意,誰都希望生意好,而這一切你得依靠顧客來幫你完成實現!那麼,不是上帝又是什麼?唯一的缺憾咱不信耶穌。
  • 「顧客是上帝」,營業員:「上帝也不能隨意罵人!」
    做零售這些年,深切地感受到「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多麼的糟糕!個別顧客會因為導購員的聲音大一些,或者其他覺得不爽的地方,就對她們責罵、言語侮辱,甚至動手,然後還要高高在上的讓別人道歉,因為自己是「上帝」,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
  • 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如何搞好店家和顧客的關係
    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如果上帝們有衝突,我們該怎麼辦?思達米的業務有三塊:賣貨,寫稿和服務。最近都比較忙,忙就忙在應付顧客上了。如果說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作為一個店主,思達米今天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的根本:店家和顧客的關係
  • 踐行「顧客是上帝」要以尊重為前提
    現實生活中,服務行業倡導「顧客是上帝」,顧客面對服務者的服務,也習慣了自己就是「上帝」。覺得給錢了就理所當然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對待和「上帝」般的服務。因此,顧客指著服務員的鼻子大罵,而服務員「強顏歡笑」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顧客,我們用正當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無可厚非。
  • 「顧客是上帝」有人真把自己當上帝,尊重真的很難嗎?
    大年初五,朋友請我出去涮火鍋。點菜前,我們向擦桌子的餐館小妹道了聲「春節快樂!」作者:司馬小萌本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節日問候,沒料到小姑娘聽了那麼高興,一片紅暈飛上臉頰。於是,我不由得「很小人」地想:是不是她難得聽到顧客的祝福啊?不怪大家。
  • 如果說顧客是上帝,那女顧客就是執行上帝
    由此,大木良雄認為: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在購物傾向難達到最佳效果,必須根據顧客的變化而變化。那麼,該怎麼變呢?內衣、迷你裙等等,都是年輕人喜歡的大膽款式和花樣,凡是年輕小姐需要韻可說是應有盡有,光是襪子就有數十種花色。當然,大木良雄的主要著眼點還是價格適中的商品。
  • 顧客還是上帝嗎?
    事情大概是這個樣子的:她和她家人吵架了,導致有位顧客來買煙的時候,她放煙的手重了一點,導致煙掉地上了,不痛不癢的說了句對不起。顧客要求換包煙,她就是不肯,說這是最後一包煙,愛要不要。從她和網友的評論互動來看,個人感覺,她還是沒覺得自己有問題。
  • 搞笑微電影《顧客是上帝》
    搞笑微電影《顧客是上帝》 《顧客是上帝》點擊觀看 歡迎轉發留言!
  • 顧客真的是上帝嗎?
    雖然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但「顧客是上帝」這句話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很多企業家都會經常掛在嘴邊。如果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顧客滿意度」與「員工滿意度」哪一個更重要?相信99%的人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當然是「顧客滿意度」重要,顧客是「衣食父母」嘛!
  • 你秉持著「顧客是上帝」,但他們的體驗可能更差了
    「顧客是上帝」(「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這個理念最初是1909年由倫敦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創始人Harry Gordon Selfridge創造的,通常被企業用來承諾客戶,還以此為準則要求員工;但是事實上,公司甚至應該完全摒棄這一理念,因為它只能導致更糟糕的客戶服務體驗。這是為什麼呢?
  • 多少人被「顧客就是上帝」這一說法帶偏啦!
    無論什麼場合,經常能聽到」顧客就是上帝「這一說法,也因為此說法,衍生了社會上對於客戶應該」低三下四「供祖宗式服務的想法。其實沒有人考慮過正確與否,但是卻驕縱了消費者」我是上帝「的心理。「,這一句話的含義多少包括了」顧客就是上帝「的情緒,總是認為花了錢,就應該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可是卻從沒想過,現今社會人人都是需要尊嚴的,多少人仗著這個心理去謾罵了為他們服務的人員,甚至侮辱對方的自尊,那麼試問這樣的一個消費者,怎麼能讓人好好為他們服務呢?」沒人告訴你顧客就是上帝嗎?
  • 顧客是上帝,但是上帝被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顧客是上帝,但是上帝被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都說顧客是上帝,不管你去買什麼,工作人員都是很熱情的。就比如大伙兒平常去售樓部或中介看房子的時候,工作人員總是會笑臉相迎,笑臉相送,非常的熱情。都盼著成交嘛,買賣不成仁義在嘛。
  • 顧客不是上帝,但也絕不是你的出氣桶
    女檢票員此時和身旁的同事抱怨起來:「每天那麼多事,煩死了,下了班家裡還有一堆事情要去做。」原來女檢票員原本就心煩意亂,遇到這件事才會這般失態,在她看來,老頭是在故意與她為難。殊不知,她的怒火算是發洩了,老人為此估計要難過很久。原本只需放慢語速再多重複一遍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是這般收場。
  • 顧客不再是上帝?手機尾號8888靚號被銷號,男子請求恢復被拒
    顧客不再是上帝,手機尾號8888靚號被銷號,男子請求恢復被拒今天無聊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一個熱點新聞,說是一個叫楊先生的男子,他在十年前申請了個手機靚號,尾號是8888,每月最低消費是500元,當時的合約是消費滿3年之後
  • 外賣員送錯餐被打,報警後顧客鞠躬道歉,外賣員卻被平臺封號
    帳號遲遲沒解封後面記者也聯繫上了平臺客服,對方給出的回覆是確有此事,按照流程來說,應該在13號就已經解封帳號了,但是現在還沒有解封帳號,可能是流程上出了問題,他會儘快向上級反映,在打完電話沒過多久,外賣員的帳號就順利解封了。
  • 在有些資本眼裡,就沒有顧客是上帝,顧客就是他們精心料理的韭菜
    在有些資本眼裡,就沒有,「顧客是上帝」,顧客就是他們精心料理的韭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韭菜這傢伙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栽培。非但起點中文網可以使用,作為中國公民的你我都可以使用,但關鍵是你我使用上述權利除了閱讀之外,還能做什麼?
  • 小米創始人雷軍:把用戶當上帝?胡說!
    首先感動的應該是你自己,感動你的同事,感動第一批發燒友。我最初創辦小米的一年半裡,非常的低調,沒有任何的報導,而且是絕密的。我們在網上是以秘密形式出現的,我就是想試一試,我不用雷軍這個名字,我能不能做一點事情,讓一小批人感動。當時我講了我的理想,我說我做企業二十多年,最成功的是如果我開了個小餐館,門口有人排隊,說老雷,給我留個座,這讓老闆多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