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秉持著「顧客是上帝」,但他們的體驗可能更差了

2020-12-17 36氪

編者按: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編譯,作者|Alexander Kjerulf來源|Huffpost Blog。「以太資本」(ID:xuetang2014)

本文批判了很多公司所宣揚的「顧客就是上帝」的口號,強調了保護員工利益的重要性,強調了「將員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驅動員工發自內心地將顧客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一邊是員工的權益,一邊是顧客的權益,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是每個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你是怎麼看待其中的利益關係平衡的呢?

一個經常搭乘西南航空的女子Crabapple寫信說,她對西南航空公司哪哪兒都很失望;事實上她被稱為西南航空的「筆友」——每次飛行後她都會寫一封投訴信。

信裡抱怨說,她不喜歡西南航空不給提前分配座位的制度、不喜歡頭等艙有空著的座位、不喜歡不提供飛機餐(靠,這個真的太過分了),也不喜歡空姐偏運動風的制服……在最後一封投訴信中,她更是列舉了一系列的理由,並且威脅說要暫時中止搭乘西南航空。

最後這封投訴信終於被轉到了西南航空聯合創始人和前執行長Herb Kelleher那裡。Herb Kelleher毫不猶豫地回復到:

「尊敬的Crabapple女士,我們將會想念你在的日子,好走不送!」

「顧客是上帝」(「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這個理念最初是1909年由倫敦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創始人Harry Gordon Selfridge創造的,通常被企業用來承諾客戶,還以此為準則要求員工;但是事實上,公司甚至應該完全摒棄這一理念,因為它只能導致更糟糕的客戶服務體驗。

這是為什麼呢?

01、不開心的員工

實業家Gordon Bethune 是一個勇敢的德克薩斯人,他曾因戲劇性地將美國大陸航空的經營狀況從最差扭轉到第一而出名(註:2012年,大陸航空所有航班正式併入那個打人的美聯航)。1998年他在《From Worst to Best》這本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為了讓顧客和僱員都滿意,大陸航空絕不實施 「顧客是上帝」這一準則;他還說,如果員工和不守規則的「熊乘客」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會堅定不移地站在自家員工這一邊。

「我們每個月都要服務超過300萬人,其中有起碼有1個到3個是不可理喻、貪得無厭的混蛋。一邊是跟你一起努力工作並幫你打造品牌形象的員工,另一邊是就為你沒提供花生就要求加贈免費機票的無理顧客,換作是你,你會站哪一邊呢?公司要的是正視員工的價值而不是像對待農奴那樣對待員工。如果他們不相信公司會在顧客鬧事的時候支持他們,他們如何有信心繼續為你工作?」

Bethune的回答可以說相當堅決了。

不得不說, 「顧客是上帝」這一準則過分強調了顧客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員工本身的訴求,很容易造成員工對於公司的怨憤。當然,這也不能排除不良員工故意怠慢顧客,還通過批判「顧客是上帝」這一準則來給自己脫罪的案例。

02、賜予了「不良客戶」不公平對待員工的優勢

若是完全依照「客戶是上帝」的口號行事,那麼不良客戶可以要求任何事情,這將使得「規範客戶的行為」變得更加困難。

除此以外,這也意味著不良客戶會比優質客戶得到更好的待遇。這從邏輯上來講是明顯錯的——難道更好的服務不是應該提供給優質客戶以促使他們成為回頭客嗎?

03、一些客戶對生意有害無益

大多數的公司認為「顧客當然是多多益善了」,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一些客戶的存在對公司是有害無益的。

丹麥IT服務提供商ServiceGruppen講了一個讓他們引以為豪的故事:

「有次我們一個技術人員去客戶的店面進行網站維護,結果那個客戶以非常粗魯的態度冒犯了他。當我們的技術人員向管理層反映了這一問題後,公司及時終止了跟該客戶的合作。」

就像Kelleher駁回一直在抱怨,卻不知為何還在使用西南航空的女士的投訴信一樣,ServiceGruppen也「炒掉」了一個不良客戶。

但是請注意,這個選擇並非出於財政預算的考慮,也不是討論從個別客戶身上得到長期贏利或者虧損的問題,而是一個簡單的互相尊重、維護尊嚴的問題,是一個如何對待員工人權的問題。

04、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被美國運通公司購買後,Rosenbluth International旅行社對「顧客是上帝」這一準則的正確性進行了進一步的質問。其執行長哈爾·羅森布魯斯強調了「應該把顧客放在第二位,員工放在第一位,然後讓員工發自內心地提供優質的服務給客戶」的理念。

羅森布魯斯認為,當企業將員工放在首位的時候,員工才會將客戶放在首位。與此同時,這種機制還會使員工更加樂意去工作,而工作過程愉悅的員工會無疑帶來更好的客戶服務——

畢竟他們會更加關心別人包括客戶;

會有更多的精力;

會更加樂意與他人交流溝通和互動;

也會更加備受鼓舞。

反過來講,如果公司一直站在顧客的角度而不考慮員工感受時,就會給員工發出一種明確的信號:

員工的價值並不被重視;

員工是否得到公平的待遇並不重要;

員工並不值得被顧客尊重;

員工必須忍受客戶的一切;

當這些觀點普遍存在認同的時候,員工就不會再在意他所提供的服務質量了,客戶能夠得到的最好服務也成了流於表面的客套,這就是「口不對心的服務。」

05、一些客戶很明顯犯了錯

本觀點出自Herb Kelleher在西南航空出品的《瘋啦》(「Nuts」)一書。

難道顧客總是對的嗎?

「當然不是了。」 Kelleher 強調說。

「如果一個老闆認為顧客總是對的,這其實是對僱員最大的背叛,因為顧客也會犯錯。我們會直接拒絕服務這些不可理喻的客戶並且寫信回敬他們說:『歡迎你去乘坐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不要濫用我們的員工。』」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到現在還是堅持「顧客是上帝」的論調,那麼請再次感受一下《From Worst to First》裡的案例:

「一次,我們的一名乘務員被一名乘客的孩子冒犯了,因為小孩戴著有納粹和KKK(註:KKK是奉行白人至上運動和基督教恐怖主義的民間仇恨團體的標誌)的帽子。當乘務員找到孩子的父親並且要求他收好那頂帽子時,孩子他爹明確地拒絕了乘務員的要求並翻了一個白眼:『我的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你管不著』」

「後來,副駕駛再次向那位『熊家長』解釋了在聯邦航空條例的規定中,幹擾機組人員履行職責是違法的,並請求他收好那頂帽子。最後,『熊家長』雖然心不甘情不願的收了帽子,但他還是寫了好些讓人噁心的指責信,甚至找到我的辦公試圖與我理論!

然而,我讓他在外面等著,我既不想見他,也不想聽他講話。他買了票,我們只需要將他送到目的地;如果他冒犯我們的工作人員,我們很樂意請他以後選擇別的航空公司。」

綜上所述,有些顧客明顯有錯,他們就像一個企業中的不良資產一樣,最好的辦法就是清除他們。管理者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去維護客戶利益,反而忽視自己員工的利益,不僅傷了員工的心,還可能導致更差的顧客體驗。

一句話,所有的企業都應該將自己的僱員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發自內心的將顧客放在第一位。」

相關焦點

  • 顧客是上帝你能接受,可如果顧客自己把自己當上帝呢
    半糖37度「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上學時我便聽過了。但那時也就聽聽,基本無感。直到今天,我自己學做生意,才多少懂得一點點它的分量和含義。開門做生意,誰都希望生意好,而這一切你得依靠顧客來幫你完成實現!那麼,不是上帝又是什麼?唯一的缺憾咱不信耶穌。
  • 顧客並非是上帝,而是……
    顧客真的是上帝嗎?你是不是也把自己所有的顧客當成上帝來對待了呢?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可得小心了,小心上帝會給你製造不斷的麻煩!有一些顧客的確需要把他們當上帝那樣來對待,但也有一些顧客我們也應該把它當成惡魔一樣要遠離屏蔽他們!否則他們隨時都可能會毀掉你!
  • 「顧客是上帝」,營業員:「上帝也不能隨意罵人!」
    做零售這些年,深切地感受到「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多麼的糟糕!個別顧客會因為導購員的聲音大一些,或者其他覺得不爽的地方,就對她們責罵、言語侮辱,甚至動手,然後還要高高在上的讓別人道歉,因為自己是「上帝」,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
  • 如果說顧客是上帝,那女顧客就是執行上帝
    由此,大木良雄認為: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在購物傾向難達到最佳效果,必須根據顧客的變化而變化。那麼,該怎麼變呢?於是他繼續觀察5點以後的顧客,發現這時候的顧客人數多,一小時的銷售額就相當於日間一小時的2倍,尤其是服裝的銷路最佳,於是他就傾其全力來銷售年輕女性用的流行服裝,而且還全天供應;照明設備的光線和窗簾的設計也對吸引顧客有很大的關係,在這兩個方面他都下過一番功夫。自此,日伊的流行商品比別家便宜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新顧客。
  • 顧客就是上帝——服務行業的病態理念
    可能沒有人告訴你,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先聽我講一個故事,你可能就明白了。一名顧客在一家超市購物,一位女售貨員接待這名顧客,在接待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懈怠,導致這名顧客對女售貨員進行苛責,辱罵。這名女售貨員只能低著頭,不敢反駁。
  • 社會上經常聽到一句話「顧客是上帝」!顧客真的就是上帝麼?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顧客是上帝」!身為顧客真的該拿自己當上帝麼?從顧客角度來說:我們是「消費者」,我們不該把自己當作「上帝」!每個職業都該得到應有的尊敬!是該抱著「顧客是上帝」這種觀念去工作、去服務!身為服務行業,服務的就是「顧客」,所以在工作上要儘量做到讓顧客滿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顧客的好感度,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效益!舉例來說、假如我去買一瓶水,我是給店家帶去了經濟效益,所以他理應尊重我這個顧客!
  • 踐行「顧客是上帝」要以尊重為前提
    視頻中,男子堅決要司機多給自己一瓶水喝,司機一直強調「沒水了」「沒水不是我的錯」,「你自己坐車16元,要喝我多少水?」雙方因此引起了激烈的爭吵。雖然司機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帶有辱罵性言語,但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乘客在司機解釋沒水的情況下,依然用一副高高在上的「上帝」姿態,咄咄逼人地要求司機必須多給自己一瓶水喝。
  • 顧客真的是上帝嗎?
    雖然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但「顧客是上帝」這句話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很多企業家都會經常掛在嘴邊。如果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顧客滿意度」與「員工滿意度」哪一個更重要?相信99%的人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當然是「顧客滿意度」重要,顧客是「衣食父母」嘛!
  • 「顧客是上帝」有人真把自己當上帝,尊重真的很難嗎?
    於是,我不由得「很小人」地想:是不是她難得聽到顧客的祝福啊?不怪大家。餐館就是個來來去去的地方,坐下點菜,交錢走人,沒工夫跟你搭訕。正常。可是,這是過節啊。一年了,誰不想回家樂樂呵呵地團聚?但是有一大批勞動者,就是不能走,想走也走不了,他們維繫著我們這個偌大城市的運轉。
  • 在有些資本眼裡,就沒有顧客是上帝,顧客就是他們精心料理的韭菜
    在有些資本眼裡,就沒有,「顧客是上帝」,顧客就是他們精心料理的韭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韭菜這傢伙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栽培。更關鍵的是一年能多次收割,要是精心照料的話,一年收割十次八次沒問題。韭菜的特性像不像你我一般的廣大消費者?
  • 顧客是上帝,但是上帝被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顧客是上帝,但是上帝被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都說顧客是上帝,不管你去買什麼,工作人員都是很熱情的。就比如大伙兒平常去售樓部或中介看房子的時候,工作人員總是會笑臉相迎,笑臉相送,非常的熱情。都盼著成交嘛,買賣不成仁義在嘛。
  • 「顧客是上帝」已過時,平臺和用戶應該做朋友-虎嗅網
    而「顧客就是上帝」這句口號,便是用戶優勢地位的一種表徵。作為一種營銷理念,「顧客就是上帝」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其創始人提出了「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影響深遠的理念,同時也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實際的經營活動中。
  • 多少人被「顧客就是上帝」這一說法帶偏啦!
    無論什麼場合,經常能聽到」顧客就是上帝「這一說法,也因為此說法,衍生了社會上對於客戶應該」低三下四「供祖宗式服務的想法。其實沒有人考慮過正確與否,但是卻驕縱了消費者」我是上帝「的心理。「,這一句話的含義多少包括了」顧客就是上帝「的情緒,總是認為花了錢,就應該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可是卻從沒想過,現今社會人人都是需要尊嚴的,多少人仗著這個心理去謾罵了為他們服務的人員,甚至侮辱對方的自尊,那麼試問這樣的一個消費者,怎麼能讓人好好為他們服務呢?」沒人告訴你顧客就是上帝嗎?
  • 顧客不是上帝,但也絕不是你的出氣桶
    於是老人步履蹣跚的慢慢向車後方走去,司機再次向他怒吼:「趕緊的,找個位子先坐下,我這一車人都等著你自己呢!」老人慌張的加快不利索的步伐向後方走去,找了個位置坐下,慌亂中還差點摔倒。司機咧了咧嘴諷刺的冷笑了一聲,一腳油門向前駛去。
  • 搞笑微電影《顧客是上帝》
    搞笑微電影《顧客是上帝》 《顧客是上帝》點擊觀看 歡迎轉發留言!
  • 都說顧客是上帝,廣東一對老夫妻吃完飯結帳時被砍傷,啥原因?
    都說顧客是上帝 ,廣州潮汕一家餐館兒 ,老闆的兒子把正在付錢的一對老夫妻砍傷 ,究竟為什麼呢 ?為什麼顧客在結帳時和餐館兒發生糾紛呢 ?應該是價格問題 ,也可能因為餐館兒飯菜的質量問題 。有些顧客點了餐以後 ,等到服務員把菜上到桌上後 ,吃起來覺得味道差了很多 ,還有的顧客在菜中,吃出了髒東西 ,也有的顧客覺得菜品的質量差 ,所以在結帳時,不想按原來的價格付款,這樣就會和餐館發生糾紛 。
  • 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如何搞好店家和顧客的關係
    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如果上帝們有衝突,我們該怎麼辦?思達米的業務有三塊:賣貨,寫稿和服務。最近都比較忙,忙就忙在應付顧客上了。如果說顧客是上帝,那我們是什麼呢?作為一個店主,思達米今天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的根本:店家和顧客的關係
  • 顧客還是上帝嗎?
    事情大概是這個樣子的:她和她家人吵架了,導致有位顧客來買煙的時候,她放煙的手重了一點,導致煙掉地上了,不痛不癢的說了句對不起。顧客要求換包煙,她就是不肯,說這是最後一包煙,愛要不要。從她和網友的評論互動來看,個人感覺,她還是沒覺得自己有問題。
  • 科學家與他們的上帝
    在這個宗教歷史久遠的國家,宗教信仰和文化就像他們對啤酒的品位一樣是一種傳統。「那你現在還去教堂嗎?」我問道。「哦不,我早就不去了,休息的時候我在家喝紅酒,聽交響樂,陪我兒子玩。」這個標準的英國中產階級這樣回答我,說著喝光了杯中的紅酒。
  • 英國購物,在商業步行街,盡享顧客就是上帝的樂趣
    英國購物,在商業步行街,盡享顧客就是上帝的樂趣記得當時小編剛到國外的時候,出去活動總擔心給小費,因為好像很多書都介紹過,在西方不給小費會如何如何。可是,如果給的話,中國人一定很心疼。英國的法律規定服務行業的小費都統一記入帳單,任何人不能主動要求顧客另給小費,而且不能因為顧客給不給小費而在服務水平上有任何差別。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出去吃飯,帳單裡會有15%的服務費,這就是法定的小費,至於你要不要給服務生留幾鎊零錢當小費,完全看你自己。不過可別以為丟幾個硬幣在桌上就是小費,你不留則已,要留就得是3鎊、5鎊的「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