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朋友請我出去涮火鍋。點菜前,我們向擦桌子的餐館小妹道了聲「春節快樂!」
作者:司馬小萌
本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節日問候,沒料到小姑娘聽了那麼高興,一片紅暈飛上臉頰。於是,我不由得「很小人」地想:是不是她難得聽到顧客的祝福啊?
不怪大家。餐館就是個來來去去的地方,坐下點菜,交錢走人,沒工夫跟你搭訕。正常。
可是,這是過節啊。一年了,誰不想回家樂樂呵呵地團聚?但是有一大批勞動者,就是不能走,想走也走不了,他們維繫著我們這個偌大城市的運轉。
說一句「感謝」不為過吧。
可是,別說感謝,「有些人點完菜不到三分鐘,就大聲呵斥我們,嫌上菜太慢……」餐館小妹悄悄訴苦。
有的人,脾氣真叫一個急。其實出來吃吃飯、逛逛街、購購物、旅旅遊,都是高興的事兒,輕輕鬆鬆就好,用不著「著急上火」的。
不過最讓我不解的,還是那些過於「豪放」的傢伙。雖然某些極端事例經常見諸媒體,遭到全民聲討,卻總有個別人不長記性,時不時出來「耀武揚威」。嚇得咱們的法律,不得不「捫心自問」:是不是定得太寬鬆啦?是不是漏掉了什麼條款?
咱們暫且戲稱這些人為「狂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心比天大。好像馬路是他家鋪的,餐廳是他家開的,旅館是他家祖產,動車是他家專列,景區是他家後花園……行動張揚,口無遮攔,足以把我這個讀過幾年書、見過幾天世面、好歹算半個京城名人的傢伙,驚得踉踉蹌蹌。
明明是個別人的誇張表演,卻造成不小的社會影響。有人分析,這是一種「精神疾病」。我對朋友說,我一定要寫篇文章,題目叫《你不是上帝》,談談禮貌與尊重。
咱們服務業有個口號:「顧客就是上帝」。這是個「舶來品」,是中國式意譯。 Custom is the god ,作為一種營銷理念,源於美國馬歇爾·菲爾德,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強調的是:顧客優先。
於是,一些人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上帝了,處處擺譜。他們似乎忘了,服務交易的前提是,法律與人格的相互尊重。
對「上帝們」某些過火舉動,咱們的服務業通常表現出一種克制、一種寬容;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和稀泥」心態。這不僅是職業操守與道德修養要求,也多少出於無奈。但並不意味著「上帝們」的過火舉動就具有合理性。相反,隨著國家法制的日益完善,將來,某種行為可能真就觸動了法律。
感謝他們吧,服務員、快遞員,乘務員,保潔員、安全員、售貨員、駕駛員……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員」和各種「工」。
火鍋店那位服務員是個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來自河南信陽。她很實在地說,雖然特別想回家,但春節留在北京加班,也是為了多賺一點錢。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敬他一尺,她可能敬你一丈。那天的服務,你想像有多周到,就有多周到:一頓飯的工夫,小姑娘跑來好幾趟,問我們還需要什麼。我趁勢再跟她聊上幾句。我發現,雖然在煙燻火燎的餐館工作,她的皮膚卻依然白裡透紅的細膩。於是再誇幾句。小姑娘高興得找不著北!這就是:皆大歡喜。
又想起一件事。
前不久我和家人去一個粵菜館吃飯。說實話,飯館沒名氣,價格也不菲。我點了一個「幹炒牛河」,沒料到,這道菜,做得非常好!於是我請服務員向廚師轉達讚揚。過了一會,廚師出來了,我又重複一遍:這是我吃過的最好的「幹炒牛河」……小廚師,廣東人模樣,也許是到北京後第一次聽到這樣動聽的話,激動得不知所措。我可以斷定,今後他一定會更加兢兢業業地做菜,不僅為賺錢,也為了顧客誇一聲好。
道個謝,難嗎?
如果你不吝嗇一句好話,不吝嗇一個笑臉,溫暖對方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記住,咱們不是上帝。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一群普普通通的公民。
即便上帝在,也不會飛揚跋扈,否則贏不了人心,絕對當不了上帝。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