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團隊:來自俾格米人的啟示

2021-02-08 新華都商學院創業EMBA


本文作者曼弗雷德•凱茨•德•弗裡斯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領導力方面的臨床教授,也是國際組織心理分析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管理思想界的弗洛伊德」。他是首位因「對領導力培訓和董事會治理做出傑出貢獻」而獲得「國際領導力獎」的非美籍獲獎者,是2008年11月在洛杉磯舉辦的國際領導力協會第十屆大會上,獲得「國際領導力終身成就獎」的六人之一。

曼弗雷德具有跨學科的學術背景,他有經濟學背景(阿姆斯特丹大學經濟學博士)、管理學背景(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和心理分析背景(加拿大心理分析協會及國際心理分析協會的會員),所以他在領導力、個體轉變與組織變革動力學的研究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企業人管理、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及動力精神病學的交叉之處)。

本文選自他的《懸崖邊的能人組織》,這本書涉及三大主題:全球化背景下的性格與領導力、生涯發展、組織中的領導力。他融合了心理動力學和系統取向兩個方面對上述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所謂心理動力學取向涉及的是人們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而系統取向則是結合背景看事情,即必須結合家庭、文化背景和工作環境看人。

作者否認用理性解釋人們的行為,也否認經理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而是使用內心劇場的概念。什麼驅使著你?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在內心劇場,我們演出內心劇本——定義我們性格和人生的劇本。

曼弗雷德發現不會打造有效工作團隊的組織經常出現的問題包括:衝突、專權、地位差距、自我審查和群體思維。他深入非洲腹地與俾格米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得出一些有效團隊合作的啟示。

法國政治家兼小說家弗朗索瓦·勒內·夏多布裡昂曾經說過:「殺了別人,也學不會怎麼死啊。」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俾格米人深諳這句話的意思,他們知道彼此照顧的重要性。我們後工業社會的團隊成員,如果有同樣的認識,將會合作得很好。


大多數讀者可能熟悉「俾格米」這個標籤,它是一個人類學術語,指居住在中非的一種人,其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米。現在的俾格米人儘管基本單元是核心家庭(包括母親、父親和孩子),但是大家庭是營,一個營通常由10~35人構成。每個核心家庭建造自己的圓頂小屋,然後一戶一戶小屋相連成圓形,構成一個營地。

俾格米人的生活主要在戶外,很少單獨活動,營內幾乎沒有隱私權,吃喝、洗浴和性交都隔得很近。過這樣的生活,必須非常大度與寬容。因此,共情與合作是俾格米社會的重要品質

我與喀麥隆雨林的巴卡俾格米人共處過一段時間。在各種場合觀察俾格米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後,我對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看他們像狩獵團隊一樣運作,我看他們跳舞,我看他們唱歌。他們所有的互動,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程度,都讓我大吃一驚。我還注意到,他們似乎是一群快樂的人,世界觀似乎非常積極,也許因為信任是他們的核心性格

鑑於團隊合作中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出錯,所以我們必須問問自己要如何躲開陷阱。俾格米人是怎麼進行團隊合作的?後工業時代的組織可以從俾格米社會得到什麼有用的啟示嗎?




因為在森林裡生活十分艱難,所以俾格米人之間彼此非常依賴。要克服每天諸多的致命危險,如果沒有信任,危險就會放大。不管環境如何——非洲雨林還是西方職場——如果有信任,很多事情就會順利進行。信任可以代替過多的條條框框。

與非洲其他種族不同,俾格米社會不歧視女性,男女關係是極其平等的,性別角色定位非常靈活,他們的語言沒有陰陽性之分。丈夫和妻子在很多活動中相互合作,尊重彼此的感受和個性,從不強迫對方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除了用長矛和弓箭打獵外,任何活動都沒有什麼性別差異。婦女是工作團隊必不可少的成員,她們為獲取食物做出巨大貢獻。男人和女人都用網捕獵,通常一起合作。男人如果遇到蘑菇、堅果就會採下,如果情況需要就去撿柴火、取水、做飯、洗衣、打掃、給嬰兒洗澡。女人參與討論,如果需要的話,也會做重活。

這一切說明,如果我們想讓團隊有效,那麼需要在團隊成員之間營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圍。但是信任不是自發出現的,就像嬌弱的花朵,要花時間和精力照顧才會開花。有了很好的人格發展基礎,那麼群體就容易營造信任氛圍。說到做到而且「不殺」報憂者的領導,有利於營造信任文化。



在俾格米社會,參與是群體文化的重要部分。他們不怎麼強調服從權威人物,沒人強迫別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彼此之間沒有多少權力鬥爭,所以他們不怕坦陳想法。他們通過非正式的方式解決爭議,爭議往往能夠得到建設性解決。

例如,如果一個俾格米男人與妻子吵架了,為此苦惱得睡不著覺,那麼他可以提高嗓門大喊一聲——一個營裡,戶與戶直接都靠得很近——讓朋友和親戚幫助他。他的妻子也可以這樣做,讓整個營都參與進來,直到解決爭議。衝突一旦發生就得到處理,努力把負面情緒降至最小;他們直接面對問題,不迴避也不掩飾問題。

俾格米人用來解決爭議的各種方法也非常適合職場團隊。玩笑是解決團隊成員之間衝突的最常見辦法;幽默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團隊內部不可避免的壓力和緊張。打岔也是有用的,有助於人們忘記衝突是怎麼一回事。



我在俾格米人中間聽到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獵人犯下了森林中最大的罪孽。這個獵人很倒黴,一整天都沒逮到一隻動物。沮喪不已之下,他在圍捕中悄悄溜走,把自己的網放在別人的網前面,逮住了大家驅趕之下四處逃散的第一隻動物。不幸的是,他沒有及時撤走自己的網,犯下的嚴重罪孽被人逮了個正著,這個嚴重罪孽就是——把自己的需要置於集體的需要之前。

以狩獵為生的小群體,要生存下去,必須緊密合作,還必須為彼此負責,以保證每個人每天都能捕到獵物。這個人顯然違背了這條不成文規則。他的行為是自私的、不可接受的。羞辱和嘲笑是群體對他的懲罰。女人和小孩嘲笑他,沒人和他說話,他被排斥了。俾格米人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的輕蔑和嘲笑,俾格米社會的排斥堪比我們社會的關禁閉。不過,排斥只是暫時的,俾格米人不會把不好的事情老放在心上。在非常小的群體,獵人承擔不起忽視同伴的損失。

這個例子說明,好的團隊成員在團隊規則範圍內行動。他們控制自己的自戀傾向,把個人目標置於群體目標之後。團隊合作是一項有趣的平衡術。只有團隊氛圍鼓勵個人自由,在組織總體目標的大傘下為個人創造機會,平衡個體需要與組織需要,參與式管理才可能起作用。



俾格米人強烈擁護分權式領導理念。俾格米社會的特點是不尚武力、不拘禮節。他們基本不談單個領導者,群體中沒有「大人物」,領導大權沒有壟斷在單獨哪個偉大人物手中。沒有真正的酋長,沒有正式的議會——俾格米社會也許是最注重平等和參與的人類社會。在俾格米社會裡,吸引別人關注自己的活動,被視作一種惡趣味。有很多微妙手段防止此類事情發生。誇耀自己的能力,只會招來別人的嘲笑。嘲笑是個非常有效的控制手段。

俾格米人不講究等級、年資或地位。群體所有成員都有權做決定,也許尊重年長者,但不是因為財富或地位,而是因為年長者的知識和專長。同樣,如果在決策過程中,某些人的意見較其他人的意見更常被人聽取和採納,那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殊能力或者技能。但是俾格米社會的所有成員,無論何時覺得權威妨礙了團隊都會挑戰權威。結果,每個團隊成員都有主人翁精神,參與團隊決策,為團隊行動負責。

俾格米人似乎明白,最佳的領導形式是——領導者遍布群體,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決策制定。然而,群體也期望一些特別受尊重的成員擔當起領導責任,促進有效的團隊合作。如果他們沒有這麼做,那麼群體就會提醒他們這一責任。

走到幕後看高績效團隊,你也會發現團隊成員對領導力有類似的態度。成功的團隊領導者,不管使用什麼方式鼓勵成員參與,都願意與其他成員分享目標。有效的團隊領導者不惜一切代價杜絕任何形式的保密。他們尊重團隊成員,聽取反饋,提出疑問,解決問題,展現出容忍度和靈活性。他們提供指導和結構,促進任務完成;他們還提供目標,鼓勵成員進行對話和互動,讓愛說的人不要說得太多,讓不愛說的人儘量說話,以確保所有成員都發表了意見。如果成員之間的差異對群體有好處,那麼他們就會利用這種差異。他們表揚認可個體努力和群體努力,他們慶祝成功。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營造出成長和學習氛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鼓勵團隊成員評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但是來自俾格米人的眾多啟示中最生動的一條,也許是一個負面教訓。在近現代,俾格米人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脅,雨林大面積減少,俾格米人的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他們離開雨林後,獨有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基本上沒用了,很少有俾格米人能夠適應身邊的劇烈社會變化,很少能夠成功轉型,進入「我們」的世界。

因此,我們從俾格米人那裡得到的最後一條啟示是:生存不僅要求關注內部,而且要求關注外部,把外部環境的變化考慮在內。邊界管理是重要的,與關鍵外部利益相關者建立聯繫是一項重要任務。有效團隊的成員都要明白外部聯繫的重要性。

— END —


作者︱(荷)曼弗雷德•凱茨•德•弗裡斯

來源︱《商學院》2012年2月刊,原文選自《懸崖邊的能人組織》,東方出版社


欲了解創業EMBA項目詳情,↓↓↓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瀏覽。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新華都商學院創業EMBA」馬上訂閱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 即可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相關焦點

  • 從華為解讀什麼是高績效團隊
    1990年代初的C&C08研發團隊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工作團隊,而2011年成立的終端公司(BG)可以代表廣義的部門或組織團隊;前者奠定了後來華為快速成長的基礎,後者正預示著華為業務的成功轉型。這兩個團隊都可以稱為「高績效團隊」。什麼是高績效團隊?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從「績效」的理解和把握入手。
  • 如何對團隊進行有效的管理?「高績效團隊」的本質是什麼?
    高績效團隊的成功要素 一個真正高績效的團隊要具備以下幾個成功要素:是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協作,互相支持,並有相同的衡量標準,明確的職責,最終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2、制度化的和開放式的溝通。在團隊中成員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成員毫不隱瞞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關注和傾聽別人的建議,然後在團隊內直面和公開處理這些不同的建議,並做出真誠的反饋。
  • 高績效團隊的8種角色
    團隊角色理論也叫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Belbin team roles),是貝爾賓(Dr. Raymond Meredith Belbin)教授提出的團隊角色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人無完人,但團隊卻可以是完美的團隊,只要適當的擁有如下角色。
  • 領導者的團隊管理課,5個微行動打造高績效團隊
    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精明強幹、經驗豐富的商學院學生,很難相信他們聯合起來的績效很低;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心思簡單、經驗不足的幼兒園小朋友,很難相信他們聯合起來的績效完勝商學院學生!然而,這種錯覺,亦如所有錯覺,它們的產生就是因為我們的本能引導我們關注錯誤的細節。我們關注我們看見的——個體技能。然而,個體技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體之間的互動。2.
  • 打造高績效團隊的貝爾賓角色理論(含自測問卷)
    9.監督評價者( ME: Monitor evaluator )– 冷靜、有戰略眼光、有判斷力、看事情全面、善於做出判斷。可接受的弱點:缺乏推動和鼓舞他人的能力。======================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團隊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互補技能,願意為共同的目的和業績目標而相互承擔責任的成員組成的,並且在行為上形成共同規範的群體。早在二十幾年前,當沃爾沃、豐田等少數幾家公司把團隊概念引入它們的生產過程時,曾經轟動一時,成為新聞熱點。
  • 中國古代政府績效考核的啟示
    中國古代政府績效考核的啟示2013年05月28日 14:17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 楊承龍   政府績效管理既是全世界政府管理運動的熱點,也是我國當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焦點。在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實踐與理論成果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方面的歷史經驗,建立基於中國自身現實需要、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績效管理制度。  縱觀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體系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 臺灣師範大學行政機關績效考核的經驗與啟示
    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對於提高行政人員的管理素質和服務能力,更好調動管理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分析其在校務行政追蹤管考系統和人事考核系統方面的做法,並提出了可供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 高績效團隊的3個終極密碼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高績效團隊怎麼做  幾年前,工業設計師彼得·斯基爾曼從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東京大學等院校召集了一群商學院學生組成若干個4人小組,讓每個小組使用20根未煮過的義大利麵、1個1米長的透明膠帶、1根1米長的細線以及1顆棉花糖搭建一座塔,能搭多高就搭多高。
  • 快速提升IT團隊績效的秘籍
    但隨著大家對我們期待值的提升,我們團隊的壓力也開始與日俱增。我們的組織的運轉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業務需求也越來越複雜。IT團隊能否應對這些挑戰並完成交付?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全面了解團隊績效,是時候從「團隊健康」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如果你的團隊已經定期召開回顧會,那麼你離成功已經很近了。
  • 現實生活中創業團隊比比皆是,那麼該如何組建高績效創業團隊呢?
    只有適合創業企業的成員才被吸收進入創業團隊 進行企業的管理運作,不適合的人不應該被拉進創業團隊,否則會給企業的管理以及發展帶來巨大的潛在危害性。一般來說,組建創業團隊時應考慮以下問題。任何人才不管他的專業水平多麼高,如果對創業事業的信心不足,將無法適應創業的需求,而這樣一種消極的因素,對創業團隊所有成員產生的負面影響可能是致命的。每一位成員都應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利益面前,而且充分認識到,個人利益是建立在團隊利益的基礎上,成員的價值表現為其對於團隊整體價值的貢獻。
  • 簡練網軟考知識點整理-易混概念項目績效評估與團隊績效評價
    團隊績效評價和項目績效評估,都在人力資源知識領域,團隊績效評價是建設項目團隊過程的輸出,項目績效評估是管理項目團隊的工具。團隊績效評價,隨著項目團隊建設工作(如培訓、團隊建設和集中辦公等)的開展,項目管理團隊應該對項目團隊的有效性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評價。有效的團隊建設策略和活動可以提高團隊績效, 從而提高實現項目目標的可能性。團隊績效評價標準應由全體相關各方聯合確定,並被整合到建設項目團隊過程的輸入中。
  • 外貿業務員績效管理大招,給你一個狼性團隊!
    不論你是一位外貿老闆還是業務部門負責人,一定為以下這些情況頭疼過:每個月都會給團隊制定績效目標,但是大家的工作積極性並不怎麼高,總是無法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為此,嘗試了很多獎勵措施,每次都是開始幾天效果很好,之後大家又恢復原樣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效果…為什麼明明制定了績效目標,但是業務員的工作狀態總是不盡如人意,無法高效地完成工作?
  • PDCA循環管控 打造企業高績效團隊
    滿惠科技計劃管理雲,融入PDCA循環管理方法,通過對目標計劃設定、執行過程管控、落地效果檢查、執行結果處理的全過程信息化、數據化、標準化管控,清晰把控整體工作推進狀態,提高管理效率,助力企業自上而下快速有效地落地執行,打造企業高績效團隊。
  • 肯耐珂薩專家經驗分享:團隊管理者如何做好績效輔導?
    一些企業在績效管理過程中,通常會把考核環節作為績效管理的主體,而忽視了對員工的績效輔導,其實這種做法是十分片面的。績效輔導也非常值得重視!因為只有開展有效的績效輔導,及時幫助員工糾正實施偏差,才能實現員工和企業的績效改善!今天肯耐珂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績效輔導這個話題!
  • 《高績效教練》讀書分享
    我是白紅鴿,非常高興走進精讀營與大家共讀《高績效教練》這本書,更榮幸的是此刻能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感受。我對《高績效教練》這本書並不陌生,去年暑假,我參與火柴公益線上學習營時,就讀過這本書。當時因為對教練什麼都不懂,所以重在理解什麼是教練。我覺得教練就像一位老師,可以引導自己前行的方向,教練還像一位朋友,可以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吐露心聲。
  • 3招管理技巧,讓你擁有高績效團隊
    「三分管事、七分管人」是每一位優秀領導的良好管理崗位,是打造好「中國式團隊」的前提。因此,管理者的修養是前提,具體的管理手段是工具,兩者相輔相成,不可迴避。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們應該在加強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找到有效的方法來管理人,取得成就,從而更好地管理公司。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
  • 是單經理模式,還是團隊模式,基金管理哪種更「過度自信」
    以上分析表明,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在團隊模式和單經理模式下肯定是有差異的,那麼,為什麼這兩種基金管理模式會並存呢?首先,就過度自信的程度來看,團隊模式與單經理模式孰高孰低,主要取決於二者能力或自認為的能力的高低。
  • 高境界賦能成就高績效組織——布蘭佳新著《高境界領導力》推薦序
    我們始終堅持提供快樂無憂、團隊協作、活潑有趣的工作環境,由此造就了一批積極上進的員工,他們會為內外部客戶做正確的事。閱讀本書將為你的組織帶來積極的變化。」巴雷特說出了這本書的要旨,如果你想打造一家偉大的高績效組織成功,你就需要布蘭佳在本書開篇指出的:「在高績效組織中,每個人的精力不僅聚焦在一條盈虧結算線上,還集中在四重績效上,即成為最佳僱主、最佳客戶選擇、最佳投資選擇及最佳企業公民。
  • 績效目標是牽引,績效行動是保障
    如果想不到任何關鍵行動,那麼乾脆就放棄或變更這個績效目標,績效管理不能靠天吃飯。績效行動計劃並不是員工在績效周期中的所有過程行為的列示,而是其中的關鍵行動舉措。一般而言,績效目標和績效行動計劃的權重為7∶3或者6∶4,績效目標是牽引,績效行動是保障。績效目標的達成有其偶然性,如果員工的關鍵績效行動實施不到位,同樣應影響員工的績效評價。
  • 精選一組關於人種的知識;非洲尼羅特人世界最高、俾格米人最矮
    (高中時的歐巴馬和母親)「歐巴馬生父百分之12.5的非洲血統,絕大部分是阿拉伯血統,所以現在的小歐巴馬只有6.25%的非洲血統,43.75%的阿拉伯血統和50%的白人血統(來自於其生母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尼羅特人皮膚黝黑,頭髮捲曲,嘴唇厚,鼻翼寬,上顎凸出)尼羅特人高大跟食物也有關係;他們以牛奶、牛肉和穀物為主要食物。普遍養牛,並把牛看作財富的標誌,尼羅特人約有1千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