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翻譯家,丟不掉的往事

2020-12-11 浙江新聞

  許淵衝的《朗讀者》海報

  青年許淵衝

  浙江在線杭州2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雯 馬黎 通訊員 馬正心) 2月18日播出的《朗讀者》,其主題為「遇見」。濮存昕、柳傳志、周小林與殷潔、蔣勵、張梓琳、許淵衝各自朗誦,又分享了自己的「遇見」故事。他們遇見愛情,遇見事業,遇見素不相識的幫扶……

  而我們,安靜地看完節目,遇見幾段正能量滿滿的人生。

  許淵衝說到他最初的「遇見」,有些哽咽。

  「因為喜歡一位女同學,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詩《別丟掉》譯成英文,發表在《文學翻譯報》上,我寫信給她,但不知道她已經有人了。直到50年後,我獲得國際譯聯傑出文學翻譯獎時,收到了這位女同學的回信,然而卻已時過境遷。」

  不過,許淵衝認為,不一定兩個人結婚才是美。此時,他的妻子照君女士就在現場,眼睛裡有亮晶晶的光。

  10年前,許淵衝的自傳《逝水年華》出版時,許淵衝已是八旬老人。其中寫到與同學小林在昆明陽宗海的戀情,對女子如萍的思念,以及在巴黎與外國女郎的甜美邂逅。

  夫人照君並不介意:「那時候他風華正茂,那些也都是在我們之前的故事,很正常啊。」

  在《朗讀者》現場,老先生說:「生活有不同狀態,要懂得欣賞每一處的美。」

  從林徽因的詩開始翻譯人生

  1935年,林徽因寫《別丟掉》,是因為看到遠山燈火,想到已經去世的徐志摩。它成了許淵衝最早的譯作,就這樣,一段屬於少年的「愛情」丟在了1939年,但他的「翻譯人生」由此開啟。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這是《別丟掉》中的片段,而在他人看來,「別丟掉」似乎成了許淵衝一生的關鍵詞,他的翻譯事業,從那一刻出發一直到今天。

  在一次採訪時,許淵衝曾經說過,「我譯的是Don't cast away,也是『丟掉』,但語氣重,有拋棄的意思。林徽因的感情是懷念,語氣並沒有那麼重,翻成拋棄就不太好了。所以翻譯,不能按字翻,字面上的意思都對,但感情不一定對。現在要我翻,我會譯成Don't forget(別忘掉),英文的意思就緩和了。」

  2017年,許淵衝已經96歲了。

  2月18日晚,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其實錄製於2016年。

  10年前,許淵衝做直腸癌手術時,醫生已給他的生命做了判定——最多能活7年。

  「我還是正常做我的事,活得好好的,過好每一天。2014年的時候,得了國際譯聯傑出文學翻譯獎,成了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讓中國文化得到了認可。我希望我還可以抓緊時光,多為翻譯中國文化做些事情。」

  許淵衝覺得生命是可以掌握的,他自己就是一個「在場」的證明。即便真的只有7年,他仍可以翻譯很多著作。

  從過去走來的時代英雄

  董卿手裡,許淵衝的那張名片上印著:我是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唯一人。

  這是許淵衝的狂,但狂而不妄:「是120本就是120本,我絕不說成200本。我覺得『狂』是自信,一個人不能沒有一點『狂』,沒有自信的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看到這一句,再打開網絡購書平臺的搜索頁,許淵衝的著作,有一個長長的名單。

  他將《楚辭》、《詩經》、《西廂記》、《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經典翻譯為英語、法語版本,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中國典籍翻譯歷史上的豐碑」。

  有人說,許淵衝的存在,是過去時代的餘緒。

  然而,在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的文章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一段:

  這也沒錯,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許先生並沒有停止他奮進的腳步,他更是一位新時代的英雄!2003年,許光銳在評價西南聯大的優秀學生時說,那時培養的人才,物理系的代表是楊振寧,數學系是王浩,中文系是汪曾祺,外文系原來是查良錚(穆旦),可惜他死得太早,現在許淵衝超過了他。

  如今的許淵衝,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他每天工作六七個小時,不久前仍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為什麼要重譯莎士比亞?

  「100個人註解,就有100個不同的解釋。我有我的新意見啊,我現在邊譯邊參考兩個版本,一個朱生豪的,一個卞之琳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原文最後一句話,直譯就是,世界上的戀情沒有比得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朱生豪翻的是: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有誰見過這樣的愛怨辛酸。這多有才啊,好得不得了。但是,朱生豪只有30多歲就去世了……卞之琳才學都有了,可他太重視押韻。原文是怎樣的平仄押韻,他就按怎樣的節奏翻。他們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在許淵衝看來,重譯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讓翻譯水平在競賽中得到提高,他願意以近百歲之身來驗證這個方法。

  對他而言,時間當然迫切。怎麼延長白天的時間?他說:「就是向夜晚偷一點時間。」

  如何讓外國人懂得《靜夜思》

  多年來,翻譯界強調譯文要儘量在形式和內容上忠實於原文。許淵衝的翻譯卻講求再創造。

  陸谷孫、王佐良、馮亦代、許鈞等翻譯家都曾公開反對他的翻譯觀。

  王佐良是許淵衝的學長,法國詩人瓦雷裡的詩《風靈》描述了靈感的稍縱即逝,王佐良的翻譯是:「無影也無蹤,換內衣露胸,兩件一剎那。」「兩件一剎那是啥意思?」許淵衝不止於詰問,他給出了自己的譯本:「無影也無蹤,更衣一剎那,隱約見酥胸」。「酥胸」被看作有鴛鴦蝴蝶派的調調,許淵衝並不服氣:「他用的是『胸部』,既可指女也可指男,一點也不美。」主張翻譯要直白的趙瑞蕻也批評他:「許淵衝先生的譯本加了許多不該加進去的東西。

  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經由許淵衝的筆,被翻譯成:「床曾經在如水的月光中,於是我也沉浸在鄉愁中」。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懷戀故鄉的意味,但外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用水將月亮與鄉愁連接,對於國外讀者,也易於理解了。

  而毛澤東詩詞《為女兵題照》中的那句「不愛紅裝愛武裝」,許淵衝是這樣翻譯的——「紅裝」譯為「powder the face」(塗脂抹粉),把「武裝」譯為「face the powder」(面對硝煙),「紅」、「武」、「裝」的意味都在其中了。

  許淵衝認為,在西方翻譯是科學。「科學解決不了文學問題。文學要美。要有全局觀點,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裡面的內容翻出來,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許淵衝

  生於1921年,江西南昌人,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20世紀40年代,先後在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和法國巴黎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1983年後進入北京大學任教,是目前中國唯一能在古典詩詞和英法韻文之間進行互譯的專家。

  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譯著150多本,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

  2014年8月2日,93歲的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獎,成為該獎項自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相關焦點

  • 專訪96歲翻譯家許淵衝:翻譯做到真不足為奇,但做到美很難
    許淵衝 視覺中國 資料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身著西服,仰靠在家裡最時髦的家具——一把米色仿皮搖椅上睡著了。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半小時,他語音高亢地連續「喊」話,實在是太累了。央視《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許淵衝迅速走紅。
  • 96歲翻譯家沙博理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中新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 張冬冬)「世界因你而美麗——2010-2011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日晚間在此間宣布,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最終榮膺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這是盛典舉辦四屆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在華人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籍猶太人。
  • 96歲翻譯家許淵衝被指英文水平不過關 有抄襲嫌疑
    一篇《許淵衝如何抄襲中詩英譯的名家弗萊徹,韋利和方重》(下稱《許》文)日前在網上流傳,矛頭對準了自稱「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的96歲翻譯家許淵衝。文章作者黃少政認為,許淵衝的譯作「可能是1949年以來中國翻譯界和中國英語學界最大的鬧劇」。黃少政:許淵衝諸多詩作為抄襲之作「精通中英法3種語言,能夠互譯,而且有作品出版。
  • 96歲翻譯家許淵衝走紅:用一生捍衛譯文裡的美
    徐俊雄攝  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身著西服,仰靠在家裡最時髦的家具——一把米色仿皮搖椅上睡著了。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半小時,他語音高亢地連續「喊」話,實在是太累了。  央視《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許淵衝迅速走紅。他在海外的朋友紛紛發來祝賀郵件,出版社紛至沓來要給他出書,這兩天他腳步匆匆趕回故裡南昌,修家譜、做演講,忙得不得了。
  • 96歲翻譯家許淵衝成「網紅」:讓中國的美成為世界的美
    (原標題:96歲翻譯家許淵衝成「網紅」:讓中國的美成為世界的美)
  • 96歲的老人成了網紅:翻譯六十年 錢鍾書曾教他英文
    央視《朗讀者》首期節目播出後,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登上微博熱搜。許淵衝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 讓董卿跪地聆聽的翻譯家許淵衝:讓中國影響世界
    央視著名節目《朗讀者》的舞臺上,一位96歲的老爺爺許淵衝讓董卿跪地聆聽。而他,也告訴了我們「必須學英語」的原因。如果沒有我們這些人翻譯,外國人永遠不知道中國文化多美啊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董卿跪地採訪96歲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優雅得體被贊最美的中華驕傲
    董卿在採訪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先生時候,以跪地的身姿,專注傾聽先生的每一字每一句,這樣的一瞬間,對董卿大大的欽佩。採訪過程中,董卿3分鐘跪地3次,被網友們稱讚為「跪出了最美的中華驕傲」。董卿的這一個舉動,毋容置疑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提現,非常符合這一集的主題。
  • 96歲翻譯家許淵衝成"網紅":讓中國的美成為世界的美
    96歲的北大教授許淵衝怎麼沒想到,自己突然之間成了網紅。自《開學第一課》節目播出後,央視主持人董卿採訪老先生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讓北大學子頗有些不平的是:人們更多點讚董卿的「三跪」,卻多少冷落了這位長者的學問。初秋的一個周末,北大暢春園的一棟小樓裡,我們有緣走近許先生。
  • 96歲任溶溶出新書 還記得《沒頭腦和不高興》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還記得那部經典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嗎?有這麼兩個小孩,一個總是丟三落四,叫做「沒頭腦」;另一個叫「不高興」,脾氣犟得很,讓他往東就偏要往西……它的原著作者就是著名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前不久,這位已經96歲的老人又出版了新書,就像他的兒童文學作品一樣,風格依然風趣幽默。
  • 感動:董卿三分鐘三次跪地採訪,向96歲翻譯大師許淵衝致敬
    《開學第一課》,面對著名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董卿3分鐘跪地3次,被網友們稱讚為「跪出了最美的中華驕傲」,董卿跪地採訪翻譯大師許淵衝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網友們的質疑。有人說董卿是在裝逼。也有人認為她是在作秀。
  • 96歲老人每天說情話 陪伴照料失憶妻子
    (原標題:你忘記了所有,我還是每天說愛你 96歲老人每天說情話,陪伴照料失憶妻子)96歲的廖思源每天到醫院陪伴照料失憶的妻子相識一紙英文信結緣婚後生活甜蜜蜜下午三點半,成都一家醫院住院部裡有點安靜從最開始地記不住往事,到記不住親人的名字,到最後幾乎完全失憶,廖思源經歷了整個過程。「她得了老年痴呆,她已經94歲了,不記得我了。」廖思源一字一句向記者講述著,鍾貞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誰了。三年來,鍾貞淑每天都躺在病床上,兒女都將近70歲,精力有限,無法細緻照料。除了每天有護工照顧外,廖思源從不缺席。每天早晨,廖思源6點過就起床,和家裡的保姆一起去菜市買菜。
  • 毛澤東首席翻譯憶往事:主席見斯諾曾開腔說英語
    8月4日上午,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位翻譯界代表參會,這是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在中國舉行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活動,也是首次在亞洲舉行的國際翻譯界的盛會。
  • 順豐快遞96件鑽飾到上海,丟了42件,32件上的鑽石都被磨掉了!到底誰...
    從四川快遞一箱鑽石飾品到上海,送到後發現96件飾品寄丟了42件,嚴重磨損了32件,相對完好的僅22件,損失近20萬元。然而,由於該批物品並沒有進行保價,店方和快遞公司在賠付問題上陷入僵局。一些飾品上的鑽石都被磨掉了 /店方供圖晨報記者|李曉明貴重物品在快遞中發生遺失或損壞的情況屢屢發生,因大多數消費者不習慣保價,而快遞公司的賠償標準與用戶實際損失往往相差太遠,導致賠付無法達成一致。針對這一情況,目前《快遞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已經設置了專門條款,要求寄件人做到事先聲明,快遞企業盡到告知義務。
  • 翻譯家許淵衝:平生不改赤子心
    光線射進鬥室,98歲的清癯老人坐在電腦前打字,很慢、很專注,一瞬間,我們都放慢了腳步。  來客已近,許淵衝才突然從寫作中回過神,急忙招呼家人搬凳、倒水。熟悉的「大嗓門」響起,讓每個掛懷他健康的人舒了一口氣。  落座,對面一壁書,手邊一張幾,背後一幅字。除此之外,四白落地,別無長物。
  • 毛澤東周恩來的英語翻譯唐聞生在廈門談翻譯往事【2】
    談往事   給毛主席做翻譯 「木秀於林」沒聽懂   唐聞生提到了自己為毛主席做翻譯的一件往事。1975年,毛澤東會見當時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婦。談話中,他引用三國時期魏人李康《運命論》中的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我一生只做了三件事:搞翻譯,寫散文,保護蕭乾,專訪翻譯家文潔若
    文潔若,著名文學翻譯家,1927年7月生於北京,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審,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20世紀90年代,文潔若與丈夫蕭乾合作翻譯了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1994)。2012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文潔若「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鹹陽「旅遊奶奶」96歲遊日本走紅 曾是西南聯大學霸
    家住鹹陽市玉泉路的96歲老人劉敦喜被身邊人稱為「旅遊奶奶」,3月底還和女兒、女婿一起去了趟日本。96歲高齡坐遊輪逛日本劉敦喜1922年出生於北京長辛店,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一屆(1946年)金融專業畢業生,曾在外貿部和鹹陽商業局、商業學校、蔬菜公司工作,後在秦都區外貿局工作並退休。她第一次出國是十幾歲時因父親工作關係去越南。
  • 楊苡:百歲翻譯家的傳奇人生
    楊苡,原名楊靜如,1919年生於天津一個顯赫之家,是著名翻譯家楊憲益的妹妹,「我哥」是她最崇拜的人。受巴金小說《家》的影響,少女時,她決心離開富貴之家,做小說中「覺慧」一樣的進步青年。抗日烽火中,她走上文學之路,在巴金這個人生導師的引領下,從詩歌、散文、兒童文學到翻譯,著作頗豐。「生命始於百歲」,如今的楊苡,手中的筆仍未停下,寫,是她一輩子的事。
  • 老翻譯家誦譯詩《別丟掉》走紅
    ▲林徽因與徐志摩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楊奇霖太原報導:近日,央視最新一檔文藝氣息頗濃的節目《朗讀者》請來了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節目播出後,這位96歲的翻譯界泰鬥圈粉無數。《別丟掉》這首林徽因為紀念徐志摩遇難周年而創作的懷人作品刷爆朋友圈。  原作首載《大公報》  林徽因代表作《別丟掉》寫於1932年,首載於1936年3月15日《大公報.文藝》。在節目中,許老說,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就是《別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