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臺灣在變「老人島」,我們不能忌諱談「老」

2020-12-22 澎湃新聞
主講人:

簡媜(臺灣作家)

主題:

拾起你文學的落葉,品讀我的人生

時間

:2015年9月18日

主辦:

武漢大學珞珈論壇

【編者按】

文字是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你內心的一些渴望,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9月18日,臺灣作者簡媜做客武漢大學珞珈論壇,與大學生討論文學,品讀人生。她說,臺灣在變「老人島」,到2018年,臺灣14%的人都是老人。

她說,在臺灣已經出現了第一家銀髮幼兒園,其實不應該叫幼兒園,應該叫「老兒園」。兒女每天要籤聯絡簿,白天就把爸爸媽媽送到「老兒園」,到晚上的時候校車就會把他們送回來。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的簡媜的演講摘錄:

抉擇,人生是無數的抉擇,我誕生在(臺灣)東山湖旁邊的蘭陽平原,這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平原,所以每年颱風的時候,八九不離十,使得我從小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經歷過很多天災。可以說是因為在這樣一個災情的環境中成長,一方面有機會見識了這種天災對於農村,對於收成,對於生活的破壞。也是因為農村這樣一種純樸的景致,風土人情,也在無形當中影響著我,使我成為一名作家,我相信來自於土地的啟蒙遠遠超過了來自於文字的啟蒙。為什麼我要成為一名作家,當然和個人的經歷有關,我的父親很早過世,這樣的人生路上的第一堂課使我去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然而這樣的思索之下,帶著我想要離開農村,去一個更大的世界,去尋找一個解答,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文學對我來講是什麼,文學是一場鮮明的社戲。文學和人生的關係,就像一個作品的正面和反面。我們在人生中經歷的苦不堪言,好像上天特意和你開的一個玩笑,特意給你一個挑戰。但是如果你在文學當中有那樣的創作,如果你在藝術的涵養中懂得把它翻一面。在你人生當中經歷的一些困厄,常常變成人生當中難得的一種分數。

文字是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你內心的一些渴望,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寫過很多不同的作品,有親身探尋生命意義的,比如《水問》,像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把禪宗融匯在其中。我也寫過關於女性以及母性的系列,像《紅嬰仔》和《女兒紅》。《女兒紅》書寫的是女性的內心世界,女性的內在世界是極為嬌弱的,很無奈。看起來好似一個平靜湖泊,內在卻是波濤洶湧。

《紅嬰仔》是做了母親之後才寫就的。現代人,其實不只是女性,擁有了孩子,表示自己的人生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是要靠肩膀的。我們年輕的時候,家庭的重擔還落不到你的肩膀上。但是到了婚姻的階段,有孩子的階段,就必須有責任。在《紅嬰仔》這本書裡我就提到過,我說感謝我的阿嬤和我媽媽,因為她們教我在湯裡面放鹽,在愛裡面放責任。愛,如果沒有責任,就像沒有放鹽的湯那樣平淡無味。沒有放鹽的湯至少還能喝,沒有責任的愛,能叫愛嗎?這本書對我個人來講,其實是我對母親,對我的阿嬤,對傳統女性的一種傳承。

我希望在生命終止的時候能夠完成自己夢想中的一步。像河川一樣完成自己的旅程,最後毫不遲疑地能夠入海,不辜負17歲少女立志成為作家時的純潔與神聖。我如何策劃一本書,當然靈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靈感是從你的現實生活當中拂面而來的。

我去認真地讀了我的族譜,一些史料以及文獻,我知道在16世紀的時候,我的祖先就有遷臺的記錄,到1796年的時候到了南陽平原,為我支系之開基祖。

每一個氏族遷徙的故事,都是整個族群共同牽引的。當然在抗日的時候整個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我認為我們作為一個子弟,難道我們只是偏狹地窺探自己血脈所承續的一些情懷。是不是也應該把曾經為這塊土地流血、流淚、流汗甚至犧牲的人記住。

可是到了《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這一本書,情感的基調都是對文學氣息的流露,但是它對於現實延伸有一種觀察,比較之前的作品都更有懸念,更有層進,也是這本書後來寫成這麼厚的原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因為臺灣在變「老人島」,到2018年,14%的人都是老人。難道這個現象只有臺灣嗎?不,你們去看一看別的地方,日本都在發生什麼事。我去年看的一本書叫《無緣社會》。首先什麼叫「無緣的社會」,在日本他們的統計,每年有32000人孤獨地死去。而這些人對社會已經失去了任何聯繫。沒有血緣的關係。沒有地緣,因為很早離開故鄉,跟故鄉沒有任何聯繫。沒有社源,他可能也有工作或者曾參與職場,早已退休,像是孤鳥一樣。而他們的平均壽命達到了83歲,所以可見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狀況。老,可能是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可能是陰暗性質的一面。香港,還年輕嗎?也不年輕了。2012年香港人口的統計,65歲以上人口佔了13%。7%我們叫它高齡化社會,也就是說老齡化。14%就是高齡社會。而香港已經13%了。還年輕嗎?(註:香港的人口老齡化比想像中更嚴重,到2041年,每3個香港人中就有1人為65歲以上。)這樣的數據會給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什麼樣子的改變。這些就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的。

我們中國的文化比較忌諱「老「這個字,沒有人希望別人說她老。如果你說,阿姨你怎麼越來越年輕了,她會覺得:嗯這個年輕人前途無量啊。

老年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像其他階段一樣,老年有自己的優點。我們不要忌諱去提他,白髮老翁也有責任。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都可以活得漂亮。其實是一種觀念上的翻轉。完整的人生一定要包含老去的過程。

老人有很多種,可敬的老人,可愛的老人。我曾經有機會在美國生活一小段時間,也觀察了他們的社會。我感覺西方人的生命觀確實有些不一樣。至少在我觀察到的社會上的某些現象上,我看到了他們的老人還是非常積極的、熱情的在追求自己的生活,記得有一年在科羅拉多州的洛斯山公園,因為秋天的白楊樹會凋零,我就看到一位老先生,你要知道他可能必須要開著自己的車,到了白楊樹的前面,拿出了他的畫筆、畫架,在面對著白楊樹作畫。他想要捕捉一年一度的白楊樹在下雪之前,葉子很美但在一夜之間全部飄零掉落了,他想要把握住這個一年一度的白楊樹很美的葉子變黃的那個金黃色的瞬間。即便他看起來不算太健康,即便他已經老邁,他依然要把握住人生當中的那一份美好。當生命還在你的手上,千萬不要自己把它丟到哪裡去。理想的銀色歲月,理想的銀髮服務,包括醫療,包括生活的照顧包括活動的安排,簡單來說就是,這個裡面其實是一個社會當越來越多的老化人口產生的時候,社會要如何改造和建設,來規範銀髮服務,讓老年人口能夠享受到優越的生活。

在臺灣,已經出現了第一家銀髮幼兒園,其實不應該叫幼兒園,應該叫「老兒園」。就在桃園,聽說每家就20個員工,兒女每天要籤聯絡簿,我不知道大陸會不會有一天也會走到這種情形。白天兒女把爸爸媽媽送到「老兒園」,到晚上的時候校車就會把他們送回來。換你們來給他們籤聯絡簿,看他們有沒有認真做功課,報一箭之仇,因為小時候都是他們在看你們有沒有做功課。也有41位老人,他們把田地捐出來,交給義工去工作,供養著上千位老人,這些都是一個正向的正面的作用。

我的媽媽已經快80歲了,我們做子女的如何去陪伴她。難道帶她去出國嗎?

你們現在要知道你們父母喜歡做的事,當父母老去的時候,對於一個年邁的老人,你要做一個老人團的團長。老人永遠不守時,你跟媽媽約九點鐘見面,她7點打電話說我已經在車站了。年輕人的不守時是永遠遲到,老人家的不守時是永遠早到。第二個老人永遠搶著要付錢,老人永遠需要廁所,老人永遠需要椅子。當你學會做老人團的團長,學會跟他們相處的時候,有一天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你的內心不會悲傷。

我過節時會和媽媽一起做吃的,泡菜,麻薯等等,為什麼要做這些,因為我從小家境清寒,在農村長大,這些都不用錢買,家裡的姨媽,媽媽都會做。端午節前夕,我的媽媽到我家裡來,幫我包粽子。包粽子這樣的景象無疑是一種親情,一種愛。你會發現,老人家只要曬太陽、看花、聊天、吃小吃,他(她)就滿足了。你會發現,你的爸爸媽媽都有一身好功夫,書寫一本有血有淚的家庭故事。當你學會聆聽,當你願意去聆聽他們的時候,其實就是你有機會去聆聽屬於你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當你的父母到了疾病不可逆,人生到了最後一步的時候,一定要協助他們善終。不要讓他們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步。在臺灣,有一個嚴肅,漸漸普及的情況,選擇安定的,祥和,緩和的離去。也就是說當他的疾病到了不可逆的時候,人到了最後的時刻,他不要急救,他不要把寶貴的醫療機會用在他身上。

在我們中國文化傳統裡,如果快不行了,那麼兒女到底該怎麼辦?聽爸爸媽媽的話,這個就太共性、太現實了。當告別的時刻來臨,你會告別嗎?這種告別的機會,其實只有剎那。你如果沒有準備好,你如果不夠勇敢,你如果只記得啜泣、只記得逃避,那麼在一瞬之間你就錯過了。我的一位親戚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籤署了三份文件。在臺灣來講,是很不簡單的。第一是放棄急救,在生命的最後選擇安寧。第二,器官捐獻。在他走的時候,把身上的有用的器官摘除,捐贈給別人,不管是心臟或是眼角膜。第三,捐髒脾。捐髒脾就是把內部軀殼捐給醫學院,去做醫學系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使用的課具。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面對生命的最後,做出的最睿智的決定。這個父親,因為是我的親戚,我非常幸運地看到了這個過程。看起來好像一個平凡人,但他的心中卻有一份大愛。他說,人過世後這個軀殼也只是一個軀殼,燒掉也是燒掉,為什麼不捐給醫學院的學生作為研究學習呢?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我的表弟和我在一起,當他知道了他的父親籤署了這三份文件的時候在情感上是難以接受的。我是他表姐,當他脆弱到要推翻他父親的遺願的時候,我說,你要為你父親的勇敢作決定,你不是為你自己情感的脆弱作決定,你必須支持你的父親。所以最後他恢復了理智。身高1米85的兒子,長的非常壯碩的兒子,他坐在床頭,深情地望著他的父親,伸出手臂來環抱著他,另外一隻手溫柔地垂放在他父親的耳朵旁邊說:「爸爸,我們都很愛你,都支持你。」他的父親安詳地逝去,如願地聽到了兒子的認可。

(根據主辦方提供速記整理,未經演講人審訂,速記整理人:王逸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簡媜
    [作者簡介]  簡媜,臺灣宜蘭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當代散文名家,筆下搖曳姿縱,言人之所不能言,但謹守紀律,輕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放之間看得出旺盛過人之血色,卻始終維持著一種從容的學院氣息。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類文藝獎章、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
  • 專訪|簡媜:散文豈是一本起居注而已?
    臺灣作家簡媜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在散文領域躬耕的作家。從宜蘭縣冬山河畔農家,「如行雲流水的田園古謠,隱喻著哀歌」,簡媜幼年喪父,老阿嬤和母親苦苦維持著生計,命運早早寫好悲涼的底色。到十五歲,簡媜背井離鄉去臺北,落下阿嬤、母親、村頭小河、籬笆院和舊厝。之後她的寫作從原鄉與少女心事逐漸拓展到寫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乃至和當下最密切的教育與養老等。
  • 《陪我散步吧》:來吧,簡媜,讓我們在文字的小徑上散步
    簡媜1961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臺大中文系畢業,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私房書》《下午茶》《女兒紅》《胭脂盆地》等十餘種散文集。幾十年間,她用心地築起一條條紙上幽徑,和熱愛她的人兒一起徜徉、暢談其間。
  • 簡媜 活生生的現實像一條狼犬,你不馴服它,它就吞了你
    作為臺灣第四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被譽為「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多項臺灣文學大獎,其文字典麗靈詭,曾入選海內外多種文學選本,著有《水問》《空靈》《胭脂盆地》《紅嬰仔》《女兒紅》等   圖 / 受訪者提供作家簡媜住在臺北市南邊一個叫木柵的地方。
  • 陪你散步的人啊——記簡媜老師
    一、文學江湖裡遨遊與我們在雜誌讀到的散文不同,簡媜老師是給我帶來很多文學啟發的人。沒有堆砌,不刻意煽情,平直地寫著那些小人物,眼之所見和個我生命的體悟。能夠讀到裡面藏著她的很多情感,是一個豐沛的人。她用童趣的言語,講述了六個心得,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延續。比如:自動自發。在學習的路上,自動是左腳,自發是右腳,缺一不可。比如:期許自己做一個能照亮他人的人。從讓別人快樂的作為中獲得淡淡的喜悅,但是要記得,不要刻意張揚、邀功。她沒有刻意講道理,只是用文字和大家靜靜地交流,對未曾謀面的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浸潤。
  • 唯美中的決絕,簡媜好句32則
    很多語文老師會推薦自己的學生讀一讀簡媜。 簡媜其人  簡媜,原名簡敏媜,女,1961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縣冬山鄉,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是臺灣當代重要的散文作家,曾獲多項文學大獎。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私房書》、《下午茶》、《女兒紅》、《胭脂盆地》等十餘部散文集。
  • 簡媜——我永遠的散文女神
    而在簡媜看來,鄉梓難回,不是一件美事,真正的美事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 夜中若渴,飲的是銀瓶瀉漿。 那晚,本要起身取水澆夢土,推門,卻好似推進李白的房門,見他猶然舉頭望明月;一如時在長安。
  • 簡媜香港書展演講: 文學與人生像白首偕老的戀人
    【編者按:簡媜,臺灣女作家。 1961年生於臺灣宜蘭縣冬山河畔,臺大中文系畢業,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臺灣著名詩人瘂弦曾稱她是「文字的精靈」。簡媜人如其文,散發著優雅的氣質。
  • 名師專欄‖簡媜散文的清貴之氣
    名師專欄‖簡媜散文的清貴之氣張銳 為什麼推薦簡媜散文?翻許多女作家的散文,固然描寫細膩心思細微,可文字卻大大咧咧,少了女性特有的娟秀沉靜。比起當下許多女性作家動輒洋洋灑灑的散文,她的文字惜墨如金,並非不能用墨如潑,她有節制,有一種清貴之氣。和一撥錙銖必較字數、仰承心靈雞湯雜誌鼻息的所謂暢銷女作家相比,她更有一種「在山泉水清」的清澈和惠風和暢的洒然。令人想起《今生今世》裡的斯家伯母,舉手投足都有涵養,即使家族敗落,依舊隱約見出儀態。這種文字的儀態和格調,久違了。
  • 我們又該不該忌諱
    我們從小都會被灌輸了很多傳統理念思維的忌諱,尤其在春節期間,基本上都會成為犯錯高發期,因為在成人眼中有很多不能說,不能做到的事情,大多被人稱之為封建迷信,而正月裡不許剪髮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不能剪髮的原因是,正月裡剪髮會死舅舅。
  • 《願你留一片天真》:簡媜寫儘自己與天下女兒的力量與柔情
    「讓懂的人懂,讓不懂的人不懂」簡媜就像一位風塵僕僕的人生偵測者,用靈動清麗的文字深入我們的內心,帶領我們一路追蹤女性的向上步履。人生實苦,世間紛擾,願你我心間仍留存一片天真。第二段感情:信奉基督教的男子,愛上非基督徒的女子,不能接受夫妻因信仰所發生的任何衝突,因此擔心不能做她的好丈夫;而女子也無法放棄自己的一切,幾次欲放手,幾次又悄然相見。兜兜轉轉,最終七年的感情以退回七年的書信而完結。
  • 郭曄旻|也從「白烏龜」談「忌諱」
    恐怕還是「忌諱」的關係,只不過忌諱的是「我」字。眾所周知,鵝是家禽的一種,通常來說,終究難逃端上餐桌前的那一刀。如此一來,「殺鵝」變成「殺我」,豈不是聽上去很糟糕的感覺。正因如此,編撰於上世紀晚期的《吳方言詞典》與《簡明吳方言詞典》裡都在「白烏龜」的條目下註明,如此說法即是為了避「我」字之忌諱。
  • 臺灣媒體評價廣州恆大新球場蓮花造型:在臺灣,這是犯忌諱的!
    而且你知道,他這個許家印他這個方法,為什麼他要用這樣一個(此時話被另一個主持人打斷)」「等一下,我們臺灣是死人的時候才去摺蓮花!」「大家都覺得很忌諱對不對!寶傑,這可是花了新臺幣500多億蓋出來一個、它未來可以容納10萬人的一個大建築物!
  • 【每天一篇書評】那抹空靈的生命之歌 ——評《簡媜散文隨筆作品集》
    簡媜散文的語言可以說是詩的語言,詩歌的語言含蓄而賦有音律美,她的散文語言就具有這樣的特點。詩一樣的語言,為簡媜的散文增添了別樣的畫面感,她所描繪的意象綜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中國畫,立體而又獨特,真實但又虛幻。這些詩意的來源,與她的童年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正是她的少年時代,塑造了今後簡媜散文獨特的風格。
  • 死亡,無需忌諱
    我們無需對死亡忌諱甚至避而不談。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然而在我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國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
  • 簡媜很深情的一句話,讓人讀完後,都很心動不已,特別適合撩妹!
    你看,倘若我們這生遇到了這樣的女子,估計也無悔此生了。不被任何人的愛所動,只對他的愛心動,哪怕別人愛她百倍,千倍,都不會心動,因為心裡只愛一人,也只願意被一人愛,就足夠了。這樣的人,就是潔身自愛,不想被更多人愛。縱觀我們這個年代,很多女人感到越是被很多人愛,越是感到很有面子,很不錯,這這是天壤之別。
  • 人們忌諱談論生死,但不能不跟孩子說,父母該如何跟孩子談生死?
    和孩子的性教育一樣,中國的家長同樣不擅長死亡教育,傳統的中國家長,羞於和孩子談性教育。不跟孩子談論生死,則是出於忌諱、甚至是害怕。怎麼給孩子解釋死亡,也一直困擾著不少家長的問題。其實中國父母對孩子最缺的指導不僅是性教育指導,還有死亡教育。
  • 作文素材 | 簡媜:像每一滴酒回不到最初的葡萄,我回不到年少.
    簡媜,本名簡敏媜,生於1961年10月9日。籍貫臺灣宜蘭。她出生在冬山河畔的武罕村,宜蘭地處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面太平洋。
  • 作文素材 | 簡媜:為什麼你的名字像四月的薔薇,為什麼所有的故事都如九月的江水.
    重磅推薦 | 為新高三同學精選八本好書,助你度過美好暑假重磅推薦  | 書香致遠,給高二新生推薦八本好書,請用心閱讀重磅推薦  | 書香致遠,給高一新生推薦九本好書,請用心閱讀簡媜籍貫臺灣宜蘭。她出生在冬山河畔的武罕村,宜蘭地處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面太平洋。武罕村是一個隱藏在山巒與海洋之間的小村,原野遼闊、風俗醇美、人情濃厚。武罕,據說原是噶瑪蘭族「穆罕穆罕社」所在地。「穆罕穆罕」就是新月形沙丘的意思。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梁實秋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國家文藝獎、九歌年度散文獎、臺北文學獎。
  • 近日臺北有一群臺灣人公開談統一
    一直以來,統一這個詞,在臺灣似乎都是一個禁忌詞,不僅是政治人物不敢發聲,即便是普通民眾也多選擇避而不談。但近期,統一已經成為島內熱詞。16日,由中華民族團結協會、臺灣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等共同舉辦的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在臺北舉行,約150名專家學者與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