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3歲半了,一直都是我一個人帶,小傢伙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可能在他眼裡隨手能拿到玩具才是最舒適的狀態。
剛開始覺得孩子小,捨不得用他,都是我前面收拾,他後面扔,每天要這樣重複無數次,直到忍無可忍說他幾句才不情願的自己收拾。
閨蜜家的兒子很小就開始自己吃飯,到現在3歲已經能夠熟練的用筷子夾菜了,我兒子3歲之前都是餵飯,到現在雖然自己吃,但吃飯總是不認真,一邊玩一邊吃,總得等到飯涼了,再罵幾次才能吃完。
孩子的各種壞習慣真的是他的原因嗎?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自己動手,一是嫌麻煩,認為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給他們做善後處理還不如大人做來得簡單;二是不相信孩子,主觀地將其定位於能力弱的人,不相信他們能做好。這其實是很自私的想法,考慮的只是自己省事,而不是看是否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看到兒子的表現,也反省了我自身的原因,跟老公商量後,決定讓老公加入教育,爸爸會告訴兒子:「你是家裡的男子漢,爸爸不在家的時候你要幫助媽媽,還要照顧好媽媽。」
這就向兒子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照顧自己是你的責任,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不能依賴媽媽。第二,你是男子漢,還得照顧好媽媽。小朋友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就會變得熱情高漲,想要做的更好,尋求別人的認同。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分享幾條經驗:
第一,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
孩子雖然小,在你眼裡他什麼都做不好,你才會忍不住代勞,但是,很多事不是天生就會的,總要有學習的過程,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的樂趣。
你認為孩子太小拿不好筷子,可是,你不給他機會學習,他可能永遠都拿不好,多給他機會嘗試,一次不行兩次,每天都練習,總有一天會學會。
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去做,在失敗的基礎上找到成功的樂趣,成長的過程中也磨鍊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你可以信任孩子能自己過馬路並放手讓他去實踐,但如果你不教會他辨認紅綠燈,不教會他如何應對突然而至的車輛,這種信任就是盲目甚至是危險的。
在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事之前,你必須告訴他正確的步驟、方法和注意事項,並引導他從最基礎的事做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他做比替他做也許會更麻煩,但授之以漁絕對比授之以魚更有意義。
第三,家長要適當示弱
教兒子學習數字,開始總是不配合,後來,只要我說:「這個媽媽不認識,你能告訴媽媽這是幾嗎?」他就會特別配合,告訴我答案,說對了我會感謝他教會了我,他就會特別開心,有成就感,說錯了也沒關係,經過幾次提醒也就記住了。學習的積極性都高了很多。
命令和指揮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更逆反,換一種方式說出來孩子更願意接受。
第四,父母要態度堅決並且有耐心。
孩子做什麼事情往往開始熱情高漲,用不了多久就打退堂鼓,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多監督,多鼓勵。
孩子很多時候都在試探父母的底線,當父母態度堅決時孩子也會明白並且堅持下去。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只有父母言行一致才更能讓孩子信服。
媽媽適當的「偷懶」,孩子才能更獨立,溺愛到最後都會變成傷害。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