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關口。
有的孩子,覺得數學簡單,認真的跟著老師就能學會;
有的孩子,認為數學就是天書,不僅完全不懂,還會厭惡、甚至恐懼數學。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看過我前面文章的讀者,一定要說:是不是又是沒有利用好敏感期?
恭喜你,回答正確!
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會突然對數字概念、數字、排序、數運算等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這就是孩子的「數字敏感期」。錯過數字敏感期,就會導致一些孩子害怕數學,提起數學就頭疼。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利用「數字敏感期」,給孩子建立完整、正確的數字思維。
在談怎麼利用敏感期之前,我們先避開兩大關於數學的雷區!
第一個雷區:數學就是計算
很多爸爸媽媽認為,數學就是計算。除了考試,生活中根本用不上。事實就是,數學,會培養起孩子的邏輯思維,發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像力。
著名的數學家陳省聲先生在2000年全世界數學大會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學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
學好數學,並不是只為了考試、拿成績。
所以,幼兒數學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
理解數的概念;
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
學習事物的空間關係和時間關係;
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比如測量;
第二個雷區:死記硬背
我媽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家長不會教,還不如不教。」
針對這句話,我也深有感觸。
之前接觸過一個叫奇奇的小男孩,在做十以內的加法的時候,只會數手指。
比如5+3,就先數左手的手指「1,2,3,4,5」,再從右手上往上加三個「1,2,3」,最後再重新把伸出來的手指數一遍,是八個,那5+3=8.
看起來沒毛病是吧,但是要是問5+6=?,手指不夠用,就要求借我的手指給他數。
還是這個奇奇,口訣背的很溜:1+2=3,1+3=4,1+4=5……,能一直背到好幾十。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可是如果單獨拎出來1+5=?,就要從頭背,然後挑出來這個。或者是知道1+5=6,但是問5+1=?就不會了。
為了糾正他的學習方法,只能從認識數字開始,跟著初級班又學了一遍。
這就是機械訓練、記憶公式的結果。
0-6歲的孩子與成人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思維具體、直觀,需要一點點的過渡到抽象。所以,要學好數學,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思維特點,避開雷區,循序漸進。
而不能只看短期利益,揠苗助長。
現在抖音上,甚至一些教育機構,為了讓家長覺得「進步神速」,都採用這種教育類型:直接把規律交給孩子,死記硬背。
教起來簡單,家長看著開心,成績好像也不錯。
但是事實上,在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看來,這種方式就是禍害了孩子:只會背口訣、背順序,短期內效果明顯,可孩子根本不理解內在邏輯。
比如:「3」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這個就是「3」?
「3+5」為什麼等於「8」,不等於「9」?
我們來看一道抖音上很火的例題:巧數三角形
例題:數一數上面一共有幾個三角形?
抖音上教的方法是:在小三角形裡面按照順序標註數字,最後進行相加。
那上圖裡面就是:1+2+3+4+5=15個三角形。
這個方法是不是看起來特別的簡單?心動了沒有?
但是,要切忌,學習不只是為了考試,要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道題出來。
這道題的初衷是讓孩子認識三角形以及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通過數數和組合,了解三角形。
而按照視頻裡面的方法,看起來討巧,可是孩子除了知道是15個三角形之外,什麼都沒學會,甚至連為什麼是15個三角形都不知道。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到了高中才會學的概率問題,其實在幼兒期間就會接觸到。但是總結出來的規律和公式是要在高中才會學習到。
為什麼呢?
因為幼兒階段,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數字的概念。1為什麼是1;為什麼2排在1的後面;三角形到底長什麼樣子;大的三角形裡面為什麼還有小的三角形等等。
他們要知道的不只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產生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像力。為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
幼兒數學簡單還能死記硬背,上了初中、高中呢?需要仔細的觀察、辨別、想像的時候,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選擇數學的教育方式上,一定要慎重。不能為了短期的利益,而賠掉長久的能力。
下一篇文章,詳細的講解爸爸媽媽要怎麼利用孩子的「數字敏感期」,正確的讓孩子發展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