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慢性胃炎該怎樣防治?
慢性胃炎是指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改變。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且隨年齡的增長,本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熱。
慢性胃炎的常見病因如下:
●物理因素: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可導致胃黏膜損傷,從而誘發慢性胃炎。
●化學因素: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黏膜屏障,從而誘發慢性胃炎;吸菸時菸草中的尼古丁不僅可影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還可導致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造成膽汁返流;各種原因的膽汁反流均可破壞黏膜屏障從而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
●生物因素:細菌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
●免疫因素: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檢出壁細胞抗體(PCA),伴有惡性貧血者還能檢出內因子抗體(IFA)。壁細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復體在補體參與下,破壞壁細胞。IFA與內因子結合後阻滯維生素B12與內因子結合,導致惡性貧血。
●其他因素:心力衰竭、肝硬化合併門脈高壓、營養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狀腺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和乾燥症候群患者同時伴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較多見。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息肉、胃潰瘍等也常見慢性萎縮性胃炎。潰傳因素也已受到重視。
臨床表現上,慢性胃炎缺乏特異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大多數慢性胃炎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泛脹、泛酸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
慢性胃炎該怎樣防治
對於胃病的防治,要三分治,七分養。胃病患者不要把希望寄託於某些「特效藥」上,而忽視了平日的飲食保健,其實後者更重要。慢性胃炎病人在飲食調養中要注意「三忌三宜」。
三宜
1、宜合理烹調。
食物要切成細絲、小丁、薄片。烹調方法多選用蒸、煮、燉、燴、煨等,以易於消化,保護胃黏膜。
2、宜細嚼慢咽。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牙齒的切磨作用和唾液分解澱粉、滑潤食團的作用,從而減輕胃的負擔。如果囫圇吞棗,大塊食物及有粗糙纖維的食物入胃,不僅直接增加胃的負擔,而且還能刺激病灶處,導致胃病復發,增加痛苦。
3、宜少食多餐,定時定量。
根據病情及食慾情況,每餐量不宜多。少量多餐可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病變的刺激,又可供給營養,有利於炎症的修復和癒合。做到定時定量進餐,這樣可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三忌
1、忌過膩、過冷、過熱、過甜、過鹹和刺激性強的食物。
油膩食物會延緩胃的排空,增加脹滿感;生冷的食物會促進胃酸分泌增多;過熱的食物可使胃黏膜血管擴張,容易誘發出血或糜爛;過甜食物也容易使胃酸分泌增多;過鹹食物也可損傷胃黏膜,不利於胃炎病人的康復;刺激性強的食物,如烈酒、尖辣椒、胡椒、芥末、洋蔥、大蒜等直接刺激炎性病灶。
2、忌暴飲暴食。
這不僅增加胃部負擔,且易引起急性胃擴張,急性胰腺炎,膽囊炎,如原有潰瘍病,甚至可導致胃出血或胃穿孔。因此,每餐以八成飽為宜。
3、忌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斯匹林、保太松、消炎痛、強的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