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集成電路設計2020年會暨重慶集成電路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重慶開幕,行業知名大咖魏少軍也發表了相關演講,當中也有描述關於國內半導體晶片行業發展的情況,內容總結得還是比較詳盡的 ,編者在此基礎上總結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規律。
設計企業數量增長加快、但銷售穩增
今年國內晶片設計企業數量已經超過兩千大關,達到2218家,比去年的1780家增長了四百多家,增長率顯然是比較大的,僅次於2016年。不難否認,中美科技戰的升溫之下,今年晶片設計行業加速增長,還是產生了新一批很有潛力的科創芯企,尤其是通信、模擬和消費電子領域企業,數量的增加最多。總得來說,2016年也是行業爆發和關鍵的一年,自此之後,國內晶片穩步增長,發展腳步明顯加快。
資料來源:ICCAD年會、華強電子網
不過,設計產業銷售情況起色還是不大,增長率近幾年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預計在全球集成電路產品銷售收入中的佔比將接近13%。
城市、區域、企業產業集中度高居不下
不難發現,國內銷售市場份額高度集中在深上北三大傳統晶片設計重鎮,佔比接近7成,剩下的幾乎被長三角部分經濟強市及中西部省會城市瓜分。而前十城市的產業規模佔比接近97%,較去年仍在擴大。編者認為,總的來說,IC產業集中度情況仍沒有改善,除了城市高度集中之外,區域也存在高度集中的情況,依然圍繞著長三角珠三角兩強為主,這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除此之外,從企業角度來看,也同步反映了產業集中度在緩慢地提高。因為對於佔企業總數13%的銷售過億的中大型企業,其佔總銷售額的比例接近8成,其中最強的十大企業佔比依然接近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區域今年增速迅猛,超越了珠三角成為今年的市場規模榜首,鑑於其區域內各大主要城市協同效應比較明顯,排名都相對靠前,而珠三角城市之間分工效應比較明顯,產業高度聚集在深圳一個城市,除此之外排名靠前的也僅有珠海一個,令人意外的是,廣州或東莞的規模甚至還不如一個一百多萬人口的小城市珠海,廣州在這個領域幾乎是徹底掉隊了。
長三角規模大,珠三角企業強
從銷售過億元企業的分布情況來分析,長三角的領先優勢更加明顯。編者認為,鑑於長三角珠三角市場銷售規模勢均力敵,可以得出珠三角晶片設計企業的份額還有企業集中化的特點,相對而言,長三角的份額分布更為平均。因此,珠三角的企業相對更強,質量更高,而長三角的企業數量規模更大,但是不夠拔尖,質量平平。耐人尋味的是,這也許這是兩大區域城市產業分工布局差異作用下導致的結果。
當然,以上是中大型企業的情況,1千萬到1億之間的中小型企業,珠三角和長三角勢均力敵,但銷售額小於1千萬的小微型企業,長三角佔比依然是最高,珠三角排在四個區域末尾,這也再次佐證了上述觀點。
資料來源:ICCAD年會、華強電子網
產業向內地轉移跡象逐漸明顯
對於大家關心的中西部地區,銷售額增長也非常迅速,僅次於長三角。至於京津環渤海地區,其銷售額還出現下降的情況。
不過,不難否認,近幾年來,中西部省會等頭部城市也在逐步推進強省會策略,積極招商引資,半導體及晶片相關項目也在不斷推進,也催化了一部分晶片企業落戶,就例如杭州、無錫、西安、南京、武漢等城市,排名僅次於「深上京」。如今,經常能夠看到上述城市或者所在省份有關項目推進的動態,尤其對於中西部的城市,如果在十年前,這是比較難想像的。這也表明,產業向內地轉移的跡象逐漸明顯。
結語:長足進展凸顯弊端
「十三五」期間,中國晶片設計業全球佔比從6%提升到13%左右,增長率是全球的近6倍。今年也有8家晶片設計企業陸續上市,國內高端晶片取得長足進展,研發水平持續提升,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但當中也發映出許多弊端,總結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國內晶片設計業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不牢、產品創新及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人才短缺嚴重。
實際上,今年設計業取得的不俗成績的背後,主要也是外部原因。鑑於今年的國際環境的特殊性,讓供應鏈有革新的機會,而構建穩定的供應鏈,自然成為了企業的重中之重。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紛紛開始屯貨,因此晶片設計業才有機會進入了新一輪旺市,也增加了許多機會。但這種機會不具備可持續性,不能過分自信盲目樂觀。另一方面,儘管國內設計技術取得一定進步,但是在產品創新上的突破有限,總體上尚未擺脫模仿,產品創新能力還是不夠強、競爭力弱。
為此,國內政府及企業抓住重要機遇、積極拓展市場空間的同時,也不能急功近利,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