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紀念時,就有老校友鄒樹文作《北京大學最早的回憶》一文,指出12月17日「決不是戊戌(1898)北大的任何紀念日,而是壬寅(1902)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1960年北大前校長胡適在臺灣撰寫《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日期》一文,考證出:「戊戌十月二十日(1898年12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困難的政治環境裡開學。」
-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北京大學前身。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新政」內容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向清廷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七月,清廷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詔書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談及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一事,說:「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德宗皇帝實錄》卷418,15頁)。這是戊戌變法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近代教育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6月26日,光緒帝再次下諭,敦促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工作,令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會同議奏,「即著迅速復奏,毋再延遲」(《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4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
1902年12月17日 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
1902年12月17日 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1770年12月17日,貝多芬在德國波恩誕生。貝多芬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其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還在於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他一生創作極為豐富,如《月光奏鳴曲》《第3(英雄)交響曲》《第6(田園)交響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但以《第5(命運)交響曲》和《第9 (合唱)交響曲》對後代的影響最為深遠。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逝世。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丁汝昌任提督。
-
京師大學堂
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它是戊戌維新時光緒帝在1898年籌辦的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新華社發 要領略中國學府之美,就不得不了解學堂。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其結果就是如今人們對於京師大學堂何時成立、是什麼性質的學校、哪天開學和頭一年半辦學效果如何,等等最基本的問題都不甚了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北大館藏的西文圖書和報刊中,仍能夠找到些許相關資料。那些書和文章的作者均為當時住在京城的外國人,其中包括京師大學堂的西教習、外交官及其家屬、記者、海關僱員和傳教士等。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們的敘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二日,他在奏摺中呼籲:「時事多艱需才孔亟,請推廣學校以勵人才而資禦侮」,提出「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京師大學選舉貢監生三十以下者入學」。光緒帝將此奏摺交廷臣議奏。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六十年中……朝士紛紛言新法,漸知學堂為變法之本。」「國勢之強弱,視乎人才,人才之盛衰,系乎學校。」光緒皇帝本人也「深知現時人才未足為變法之用,故首注意學校。」所以,在所頒《明定國是》詔書中,光緒皇帝極其突出地強調了創建京師大學堂的問題。首先,明令「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其次,明文規定創辦京師大學堂之目的在於「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
-
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但是有關的醞釀籌議從1896年就開始了。當時不僅有朝臣奏請,還有來華外國人的諫言,極力闡釋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必要性。光緒帝由此下了籌辦大學堂的詔令。然而,由於朝廷有人厭言新政,又不便對光緒帝批辦的奏議公開抵制,則婉轉拖延,將倡建京師大學堂之事推給官書局辦理。
-
115年前的今天,光緒真的去了京師大學堂演講?
在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光緒帝的批准下成立了,校長是孫家鼐,由留在中國的一位美國傳教士教學英語。光緒提出:中文和英文兩者相輔相成的辦學方針,並且強調大學堂的主要任務就是大力培養有用的人才。不過上述所說的光緒演講卻是網絡上流傳起來的,因此這所謂演講在查證中越來越不屬實,先不說光緒能不能講出這樣前沿的話,一個中國的皇帝也是不被允許在這種場合中發表演講的,還有在變法失敗後光緒帝就被老佛爺囚禁起來了,並且開學典禮的那天是12月31日,光緒帝想過元旦節的可能性怎麼想都會比飛出高牆,去京師大學堂進行演講的可能性要大。
-
100多年前,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講話
光緒帝批准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該《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強調大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辦大學堂的目的。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慈禧太后廢新法 為何獨留京師大學堂?
為什麼她不能容忍,只對沒有開學的京師大學堂網開一面? 對於京師大學堂的僥倖存活,北大教授陳平原指出:「慈禧太后的『罷新法,悉復舊制』之所以不徹底,『獨留京師大學堂』,很可能因其涉及朝廷中的權力再分配。管學大臣孫家鼐屬於帝黨,且『所用多為翰林舊人』,自然引起剛毅、徐桐的不滿,堅決要求取締,據夏孫桐《書孫文正公事》稱:『賴榮文忠(榮祿)調護未獲。』
-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考辨
首頁首行題「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次行有「大學堂副總教習張鶴齡講述」字樣。張鶴齡(1867—1908),字誦萊,又字長孺,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八年(1892)壬辰科二甲第二名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甲午間,曾寫萬言,於同輩間倡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還鄉創立經世學社及江蘇學會。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
-
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
新華社發 1770年12月17日,貝多芬在德國波恩誕生。貝多芬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其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還在於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他一生創作極為豐富,如《月光奏鳴曲》《第3(英雄)交響曲》《第6(田園)交響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但以《第5(命運)交響曲》和《第9 (合唱)交響曲》對後代的影響最為深遠。
-
教員喊學生「老爺」,京師大學堂建立之初,究竟還有哪些好玩事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後來更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目前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了,只有最頂尖的學霸才有資格進入這所大學,然而在京師大學堂建立之初,學校的學員都是由年輕的官員和王公貴族家的子弟組成的,而學校的教員官階一般都比這些人低,這就導致在上體操課時,學校的教員還需要畢恭畢敬的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