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弊,教授糾紛,玩「升官圖」……西南聯大被選擇性忽略的「秘...

2020-12-17 新京報書評周刊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聯合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文、理、工、法商、師範5個院26個系,自此,這所匯聚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精華的聯合大學,在抗戰烽火中的西南邊陲誕生,直至1946年7月結束運行,存在了8年。

去年11月1日,90餘位年逾90的西南聯大老校友在北大歡聚,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引出一片讚譽。而最近一次,公眾重新將目光聚焦於西南聯大,又是因為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映。

80年過去,西南聯大非但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成為教育史上的傳奇。有關西南聯大的回憶文獻、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這些,呈現出的並非西南聯大的全貌。在大師雲集、人才輩出、學風自由等種種標籤背後,西南聯大的精神與傳承全然符合我們美好的想像嗎?或者,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今年出版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為我們了解西南聯大提供了更多細節與不同的觀察視角。在鄭天挺留下的1938年至1946年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以北大秘書長的身份,兼任聯大總務長,負責處理學校中有關人事、薪酬發放,以及校舍維護等各種日常事務。

鄭天挺(1899-1981),又名鄭慶甡,字毅生,福建長樂首佔鄉人,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1924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抗日戰爭爆發,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總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開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副校長。

我們從《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中看到的聯大,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都不再給人浮於雲間的感覺,因為在他筆下,同樣也有聯大教授對薪酬斤斤計較,學生也會考試作弊,讓我們腦海中的聯大,一下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此外,鄭天挺還記下蔣夢麟、羅常培等教授對時局的判斷,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民國知識分子的戰時理念及戰後抉擇。

撰文 | 楊津濤

鄭天挺(1899-1981)是著名的明清史學者,建樹頗多。他早年在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七七事變」後一度留守北平,主持北大校務,後護持學生南下,成為西南聯大的史學系教授。1940年,鄭天挺受邀出任聯大總務長,參與學校管理。

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即詳細記錄了他在此期間生活、工作狀況。鄭天挺在日記中,曾懷疑自己日記的價值,「時事不書,個人之胸臆感想不盡書,讀書所得又別書,每日徒記起居行止,大無味也」,只希望能在「起居外略有論述,以矯己弊」。

但在今人看來,作為學校的主要管理者之一,鄭天挺現存日記中留下了太多有關西南聯大細節,其中既有相關回憶中常見的戰時跑警報、高物價,也有大量少為人知的「秘聞」,涉及校際矛盾、學校管理,乃至教授醜聞,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西南聯大。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作者:鄭天挺版本:中華書局 2018年1月

出掌總務,純屬無奈

西南聯大建立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依舊保留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分別在昆明設有辦事處,處理本校事務。至於聯大整體校務,則由常務委員會(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及其下設的總務處、教務處、訓導處負責。1939年末,心理系教授沈履辭去總務長職務,並推薦鄭天挺繼任。次年初,聯大常務委員會決議:「聘請鄭天挺先生為本大學總務長」。

鄭天挺長期任北大秘書長,具有相當豐富的行政經驗,但他在日記中早有「此次南來,決意讀書」的話,不想再在事務性工作上分心。於是鄭天挺多次向梅貽琦請辭,但常委會成員楊振聲、馮友蘭等上門敦請,並留下「斯人不出,如蒼生何」的字條。

僵持至1940年1月下旬,周炳琳、查良釗等同仁開始以「為免引起校際間之摩擦,影響合作局面」的理由,勸鄭天挺暫時「犧牲個人」,意即身為北大教授的鄭天挺不能太拂清華校長梅貽琦的面子。同時,北大校長蔣夢麟親自承諾,總務長一職只讓鄭天挺當到暑假,然後就另聘他人。鄭天挺在日記中無奈地寫道,「當時心雖不願,但師命又不便違」,更要「免除校中糾紛、兩校誤會」,不得不勉強受命,出任西南聯大的總務長。

鄭天挺日記原件(1939年5月1日)。

從此,鄭天挺過起「八時起」、「九時入校治事」、「十二時歸」、「三時再入校」,直至「十二時就寢」的規律生活。總務長的日常工作,如其某天日記所道,「勉仲來談購公米事,與月涵商調整薪俸事、職員懲戒事」——勉仲是查良釗、月涵是梅貽琦。

鄭天挺被迫任職,從來沒放下辭職的念頭。1940年8月,早先約定的暑假已過,但因聯大舊校舍租期將到,遲遲沒能找著可搬的新地方,鄭天挺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做,預計「學校校舍問題解決後」,再辭總務長。同年9月,一聽說沈履有意回聯大,鄭天挺就在日記中樂觀表示「餘之脫離苦海或有期矣」。然而,聯大校舍問題遲遲沒能解決,沈履也沒有再回聯大,鄭天挺期望中的辭職機會,一直也沒能出現。

對於鄭天挺的工作,任繼愈曾有回憶,「他處理那些極瑣碎、極不起眼的總務工作,從容不迫,辦事公道」,尤其「善於處理糾紛,協調同事之間的關係,對不利於三校團結的言行不支持、不擴散,使它消弭於無形」,而「這些功勞,鄭先生生前從來不曾對人表白過」。《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恰為任繼愈以上回憶提供了豐富的佐證。

鄭天挺1939年留影。

協調三校,力避矛盾

鄭天挺為了不傷害北大、清華關係,才同意總務長的任命,他就職後,一大任務也是處理校際矛盾問題。1940年9月,梅貽琦被一些教授指摘,一度欲辭去聯大常委會主席職務。鄭天挺日記中推測,如果梅貽琦辭職,繼任者必是蔣夢麟,同時自己任總務長、樊際昌任教務長、楊振聲任秘書主任,那麼「等於以北大治三校,此事之萬萬不可者」。

為照顧三校權力平衡,鄭天挺一面向老師蔣夢麟建議,必須讓「清華、南開各任一長」;一面給梅貽琦去信,稱「先生若去,則天挺當立即離去也」。鄭天挺還代表蔣夢麟,前去挽留梅貽琦:「在三校合作局面下,一人去留,關係甚大」,才打消了他的去意。

聯大八年,之所以一直由梅貽琦主持,除了蔣夢麟、張伯苓長期在重慶,無法再照顧昆明校務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梅校長能動用清華的中美庚款基金,補助西南聯大的經費開支。但清華人對基金的使用十分敏感,鄭天挺1941年4月的日記提及一件事,「枚蓀(周炳琳)來,晤於辦公室,謂清華大學因北大向教育部請款,部擬自從清華基金撥五十萬,甚感不平,以為北大用政治力量壓迫清華。」指責北大佔用清華的庚款基金。事實上,如鄭天挺所記,北大「決無分潤或剝奪清華基金之意」,蔣夢麟也及時向梅貽琦說明了情況。

校際爭端還從國內延伸至海外,出身清華的陳福田告訴鄭天挺,「美國北大學生甚少,清華最多,南開次之,聯大學生均參加清華同學會」,鄭天挺認為「此可注意者也」。

化學系在做實驗。

1944年7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西南聯大同時,贈送了一批物品,也是鄭天挺組織北大、清華、南開和雲大四校均分,北大分得「顯微鏡二架、筆二套、刀二把、剃刀二把、刀片二盒、縫具三套、鋁條二盒、胰子一塊」,只有一些藥品統一存放在聯大。

至1945年,戰事行將結束時,鄭天挺開始考慮善後事宜,其中有一條就是「請教育部承認北大、清華、南開之存在,一切權益與他校等」。由此可見,三校從來都是各自獨立的,聯大僅僅是如梅貽琦所言,融合了三校的原有精神。

人事糾紛,耐心處理

總務長需要處理的日常事務還有很多,比如複雜的人際關係。1940年7月,聯大會計主任和事務主任交惡,鄭天挺勉勵他們「勿因私忿誤公務」;到了8月,聯大事務組和會計師又發生摩擦,鄭天挺只好「約事務、出納、會計各主任談話,並為諸人調停。」同月,傅斯年和姚從吾發生糾紛,堅決要辭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職務。鄭天挺想當面調解,就派車到鄉下,接傅入城。誰知傅斯年來了後,又大發雷霆。鄭天挺在日記裡無奈地寫下原因,「以餘之接其來而無重大之事也,以為騙之」。好在最後說服傅斯年沒有辭職。

涉及薪資的問題更難處理。有幾個聯大職員看到文書組(總務處下屬部門)主任朱匯臣拿到教授獎助金,就給學校寫信,要求同等待遇。朱匯臣認為這些人有意針對他,憤而辭職。鄭天挺出面無效,在日記中慨嘆,「獎助金之發系由部自定,而非由本人所請。則匯臣自不負責,其欠缺處,在請審議資格時,與現任教授同呈並列耳。」

朱匯臣走後,梅貽琦、鄭天挺幾次請聯大秘書章廷謙繼任,都被回絕。章廷謙向陳雪屏抱怨時道出原因:「學校不知其地位,此事有類侮辱」,「從前今甫(楊振聲)為秘書主任尚不能以屬下示我,現在何能聽命於總務處。」章廷謙戰前曾在北大任教,自然不願被人看作職員。鄭天挺急忙向章廷謙申明:「個人已代為盡最大之努力」,「絕無視之為屬下之意」。

學生們在上課。

中文系教授羅常培是鄭天挺最好的朋友,他1944年夏提出,想在新學年的上學期開四小時課,下學期不開課,僅指導研究論文。聞一多聽說後,表示:「我亦效法。」朱自清也不甘落後:「我亦不開課,或僅教大一。」鄭天挺日記中說,「國文系中,老教授惟四人,而今甫休假,此事傳於外,亦將貽人口實。」老教授們個個「偷懶」,真讓鄭天挺為難了。

1945年2月,聯大更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事:物理系將所存的一個電錶,以15萬元賣給南院宿舍。鄭天挺得知後,認為系裡直接將東西賣給學校不妥,於是變通一下,在給物理系的常規經費外,多撥給15萬,給他們購買儀器。有人就此散布謠言,說庶務趙世昌勾結物理系,把電錶私賣給外人,原價100萬,只收了15萬。鄭天挺當即找來造謠的兩個人,告訴他們:「凡事有不明白者,可隨時來問,不應無中生有,造作謠言。」事後,鄭天挺在日記中分析,「此事不過因不滿趙世昌之管理建築,故為此不負責之批評,而不知其牽涉之大,影響之大,故不能不嚴格處之也。」

繁忙操勞,不忘治學

對聯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鄭天挺也極為關心。1940年10月,聯大校區被炸,鄭天挺「遂不待商之常委,立時宣布下午發貸金一月,並設法救濟被難學生」。1943年6月,鄭天挺從蔣夢麟的女兒蔣燕華(聯大外文系學生)那裡得知,「一年級考試作弊者甚多,尤以大班人多者為甚」,認為「此非深究嚴懲不可也」。對於自己所授的明清史課程,即是嚴格要求。

在鄭天挺日記中,幾乎每天都有關於閱讀的內容,如「讀明人筆記」「檢《東華錄》」「讀《吳梅村集》」「檢校《熙朝新語》」等,即使是跑警報,在防空洞也要「攜《雲南通知·俗祀》一冊讀之」。昆明戰時經常停電,鄭天挺認為,「今謂無電燈不能讀書,蓋自棄之遁詞耳」,他身體力行,點油燈也一樣讀書、撰文至深夜。

《清史探微》作者:鄭天挺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4年8月

1943年6月,鄭天挺完成《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初稿,他日記中感嘆,「此文隨輟且兩月,此可見餘之棲棲終日不遑筆墨。然百忙中有此一二小文,亦差可對抗戰之大時代及國家民族也。」鄭天挺戰時所撰《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等,都是清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同時,鄭天挺對學術虛名看得很淡。1944年5月,鄭天挺收到蔣夢麟的信,「謂學術審議會定餘論文為三等獎,並雲『大著之價值,僉認為應得二等,因分量太少,故與他相較只能給三等』雲。」在鄭天挺看來,「餘能得三等已覺過分,絕無所怨」,但「學術論文而以分量衡量,斯所未喻,決意辭不接受。」過了幾天,有人告訴他:「教育部新定章程,送審議者論文必在五萬字以上」,鄭的文章「不及其數,故列三等」。鄭天挺頗為不解,「餘文果與新規定不合,應不予獎或退還,今由二等改三等,何也?」於是拒絕受獎。

應該說,鄭天挺是聯大學者致力學術的一個典型。為鼓勵學者開展學術研究,教育部從1941年-1946年,舉辦了六屆學術評獎活動,分別給予一、二、三等獎獲得者2000-10000元獎勵。聯大教師先後獲獎30餘次,包括一等獎的周培源《激流論》、吳大猷《多元分子振動與結構》,以及馮友蘭《新理學》、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鄭天挺明史講義》作者:鄭天挺

整理:孫衛國版本:中華書局 2017年11月

當然,鄭天挺也有懈怠的方面,如1940年6月,他「與介泉(潘家洵)談補習英文,餘頗欲乘此暑假用功英文,餘於此太差,不得不努力也」,但是後來幾年的日記中,極少看見鄭天挺學英文的記錄。相反,練拳健身和擲「升官圖」遊戲的時間很是不少。

身在書齋,關心國事

在《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中,還能看到學者們對時局的廣泛關注。如對戰爭走向,1940年5月,鄭天挺「與公超同往才盛巷,知歐戰甚激,荷蘭已降,比軍亦敗,於是知我國抗戰三年真不易也,只此已足睥睨當世」。1941年2月,鄭天挺「以日人不南進為憂。蓋深恐日不南進,不與英、美衝突,一旦德、義失敗,單獨議和,將置我國不顧也」,害怕歐洲戰事一旦結束,英、美會放任日本侵華。幸運的是,日本空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了戰爭。

1942年4月,鄭天挺還和文學院院長潘家洵打賭,很樂觀地預測,戰爭至第二年夏天就能勝利。鄭天挺寫下一個字據:「鄭天挺曰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夏同盟國必勝,中國必勝。證明人:潘介泉。」鄭天挺當時還說:「此條可懸之國門,願千金易一字」。過了兩天,美軍轟炸東京等地的新聞傳來,同在歷史系任教的邵循正對鄭天挺說:「如此則君昨日之預言或可驗矣。」出乎鄭天挺的預料,後來戰爭又持續了三年多才結束。

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級畢業紀念,前排右二為鄭天挺。

在1944年6月左右,戰事發展真正趨於明朗。鄭天挺「見壁報知盟軍在歐洲登陸,地址在法、比交界處。歐戰結束,其真在今年乎?」在當年組織聯大學生參加青年軍時,鄭天挺在日記中很少見地表現出激昂情緒,「餘實有投筆之意,但不願藉此招搖,更不願做官。如身體及格,餘願為一名小兵……不於此時報國,更何所待?」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1945年8月,鄭天挺在當月6日的日記裡預計,「大約十月間粵漢線可恢復,其投降最遲不逾明年」,結果僅僅過了幾天,即傳來日本投降的消息。此後,鄭天挺的主要身份將從聯大總務長回歸為北大秘書長,和梅貽琦等商議如何「分家」了。

總之,從鄭天挺所留日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微觀中的西南聯大,它和現在的學校一樣,不只有理想和榮耀,也有內部矛盾、人事糾紛。細節中的聯大,顯得更加真實。

逝世前四日的鄭天挺。

本文整理自2018年3月31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B03版。作者:楊津濤;編輯:徐學勤、張得得。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3月31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12版

點擊圖片直接瀏覽

「主題」B01 | 大學之道,製造卓越

「主題」B02 | 鄭天挺日記中的西南聯大「秘聞」(1)

「主題」B03 | 鄭天挺日記中的西南聯大「秘聞」(2)

「主題」B04 | 西南聯大薪酬往事

「主題」B05 | 鄭天挺日記選讀

「歷史」B06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1)

「歷史」B07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2)

「文學」B08 | 「穿裙子的馬爾克斯」與獨裁時期的愛情

「文學」B09 | 《巖石堡風景》: 艾麗絲·門羅的隱性基因

「天下」B10 | 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 用書和畫託起孩子們的夢

「書情」B11 | 《哲學·科學·常識》等6本

「人物」B12 | 傑夫·戴爾: 只愛無所事事,享受無聊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教授的業餘生活:桌遊、撲克、詩謎、二十一點……
    升官圖日記粗翻之下,鄭先生最喜歡的博戲,怕就是「升官圖」了,目力所及,便有數十次之多。現在說來,讀者或許對「升官圖」感覺有點陌生了,下面摘引一段清儒趙翼(乾嘉時代的老先生,怹還有位了不起的後嗣,大家可以猜猜是誰)《陔餘叢考》的記載,略見一二:或問,升官圖昉於何時?按此圖相傳為倪鴻寶所作,前人謂之選格,亦謂之百官鐸,所列皆明之官制。
  • 西南聯大:學生參加中國遠徵軍和美國空軍多數殉國,也有教授子女
    西南聯大深受蔡元培先生所說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精髓。採用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思想自由(學校中有共產黨社團,也有國民黨社團)、通識教育將西南聯大的自由精神貫徹至深。西南聯大師生合影當時的西南聯大,大師雲集,著名教授有葉企孫、陳寅恪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陳岱孫先生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無奈之下,在黑板上書道「靜坐聽雨」,電影中還原了這被聯大學生戲稱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一幕。劉文典劉文典:我跑是因為我死了沒人能講《莊子》,你跑什麼?毫無疑問,躲避空襲是西南聯大師生的必修課,因而在無數回憶錄與小說背景中出現。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但不管怎麼說,西南聯大由梅主事挑大梁,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適宜的。  梅貽琦在教育思想上,主張通才教育、民主管理(習慣稱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影響極大。他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
  • 西南聯大學生回憶 永遠追求真理使其成功(圖)
    ■ 楊慧中    從西南聯大學生的生動描述中,感受聯大教授的風採,領悟聯大精神,探索聯大的成功之謎——    長期以來,學術界都在探討西南聯大辦學成功之謎,有的從教育行政的角度切入,有的從治校者、施教者的角度展開,研究文章可謂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那時,穆旦已是西南聯大的留校教師,卻主動報名參加了遠徵軍,在杜聿明的第5軍軍部供職。他後來參加了遠徵軍兵敗緬甸後的野人山大撤退,抗戰勝利後,寫出詩作名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參加抗日遠徵軍在緬北作戰的聯大學生兵中,走出一位中科院院士——被稱為「世界光導纖維之父」的黃宏嘉。圖為1938年2月26日,西南聯大旅行團抵達常德縣中學全體集合。
  • 西南聯大教授對聯擷珍
    孟祥海1938年4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在8年的艱苦歲月裡,聯大的教授們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比如聯大教授們的對聯,就頗耐人尋味。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聯大教授《明清史》,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正所長有傅斯年兼任。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 | 擾攘不安的歲月
    西南聯大《除夕副刊》主編的《聯大八年》於1946年7月出版,這本書收錄了近距離敘述學生運動的文章。除夕社是在1945年「一二·一」運動中有左翼青年學生發起成立的,當時參與協調民盟、民青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洪德銘,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曾經說除夕社一部分同學思想「極左」。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西南聯大真正做到了使中國教育人才輩出,弦誦不絕。西南聯合大學入學證。「通才教育」是西南聯大在今天備受稱譽的原因之一。西南聯大規定:文、理、法商、工學院學生4年匯總必須修滿136個學分(約相當於30門課程),其中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一般來說必修課為50學分,選修課為86學分。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資料圖 西南聯大在滇8年,以「剛毅堅卓」為校訓,匯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在雲南的支持、幫助和保護下,先後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學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共培育學生8000餘人。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國人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一 看《無問西東》,第一次感覺心臟受到撞擊,是「靜坐聽雨」一段:昆明的驟雨打在教室的鐵皮屋頂上,聲若雷鳴,教授一次次提高音量,學生們仍然聽不見。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將軍風範 作風頑強 西南聯大南遷昆明後,為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攜帶家眷的教授、學者們都分散在距離昆明較遠的山村居住。周先生居住地離學校有四十裡之遙,由於上課路途遙遠,周培源凌晨五點就得起來趕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有一天,周培源回來牽了匹馬,還興衝衝告訴妻子,給它取了名字叫「華龍」。
  • 漢網:西南聯大講堂走進仙桃 張文忠教授鼓勵學子以興趣驅動英語學習
    圖為黃梅講座現場  11月28日下午,西南聯大講堂仙桃站第三期講座在仙桃中學如期開講,主題為「興趣驅動的英語學習」。本次講座主要面向仙桃中學高一學生,主講嘉賓是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張文忠教授。」  張文忠教授長年從事專業英語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在應用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等領域卓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