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教授的業餘生活:桌遊、撲克、詩謎、二十一點……

2020-12-20 澎湃新聞

「胡適打牌」,大概是近代學人最著名的段子之一了。交替出現在日記中的放縱與自省,可謂「天理人慾一交戰,便勝卻人間無數」,膾炙人口,理所當然。可惜的是,這件「聚訟紛紜」的趣聞,在網友的考索之下,終告子虛烏有,減卻了不少「粉」「黑」乃至「路人」在樽前席上的談資。不過名教授、大學者像寫日記一樣酷愛博戲的證據,倒是觸目皆是。近時明史泰鬥、「及時學人」鄭天挺先生的日記整理出版,隨手翻閱,就有不少關於博戲消遣的故事跳入眼帘。

升官圖

日記粗翻之下,鄭先生最喜歡的博戲,怕就是「升官圖」了,目力所及,便有數十次之多。現在說來,讀者或許對「升官圖」感覺有點陌生了,下面摘引一段清儒趙翼(乾嘉時代的老先生,怹還有位了不起的後嗣,大家可以猜猜是誰)《陔餘叢考》的記載,略見一二:

或問,升官圖昉於何時?按此圖相傳為倪鴻寶所作,前人謂之選格,亦謂之百官鐸,所列皆明之官制。其實此戲自唐時即有之,方千裡《骰子選格序》云:「開成三年春,予自海上北行,次洞庭之陽,有風甚緊,繫船野浦下三日,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數豐貴而約賤,卒局有為尉掾而止者,有貴為將相者,有連得美名而後不振者,有始甚微而倏然在上位者,大凡得失不系賢不肖,但卜其遇不遇耳。」又《文獻通考·經籍門》有《漢官儀新選》一卷,劉敞撰,取西漢之官,而附以列傳黜陟可戲笑者雜編之,以為博奕之一助。又《武林舊事·市肆記》有「選官圖」,列於小經紀內,亦即此戲。餘亡友李蘭卿曾手創一圖,取《明史》中職官,盡入其中,分各途各班,以定進取,極為精核。

「升官圖」就是個擲骰子走步的遊戲,跟「飛行棋」差不多,棋盤是官位,裡面加上些特殊規則。按趙老先生的說法,這東西從唐代就有,玩的是當時的職官名目,明代倪鴻寶的設計也差不多;也有宗古的,比如北宋劉敞編制的——或許是因為宋代官職差遣太過複雜的原因?

到鄭先生在西南聯大時玩的,則是清代的官職了:

七時柿花巷同寓諸人偕至孟鄰師寓,食年夜飯,飯後擲升官圖。圖不知出之何人,北方所未見。偶於宏文印刷局得之,於清代官職制度甚詳晰。連擲數周,餘均由正途出身,且官編修、中允、侍讀、府丞,均先君之所歷。尤喜一次並得狀元,憶《越縵堂日記》,蓴客未登第時,新年必擲狀元籌以奪彩為喜。今日大似之,但所喜之故不同耳。五時歸。天且明矣。(1939年2月18日)

看樣子是頭一回玩,「新人手壯」,運氣不錯;這裡面讓鄭先生特別高興的卻不是「狀元及第」之喜,而是「官編修、中允、侍讀、府丞,均先君之所歷」——鄭先生的父親鄭叔忱老先生是清光緒十六年進士,歷官清顯。兵荒馬亂的年代,艱辛難以想像,能在大年三十和師友共聚,又在遊戲中念及先父的人生經歷……讀至此處,日記裡洋溢的歡樂之情,讓讀者也很覺快慰了。

番葉子戲

當今世界最流行的牌具,非撲克莫屬;其具體傳入中國的時間已不可考(或曰自宋元葉子戲而來,似非的論),但至少清末時,玩撲克的人已經比較多了。在堪稱清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清稗類鈔》中,有「打撲克」條,是這樣記載的:

撲克,歐美葉子戲之總稱,有種種名目,亦以紙為之。……用紙牌者,分一點、王后、兵士、僕從、十點、九點等名目,其花色有四種。遊戲時,人取五張,其採以同花順色、四同、全手、同花、順色、三同、兩對、對子為次序。達官貴人之豪賭,以此為最,一擲萬金,日夕數次者,時有所聞。富商巨賈,漸亦尤而效之,京師、天津、上海、漢口皆盛行。若夫鄉曲小民,則未敢冒昧從事,蓋既不欲自削其脂膏,而又不能慷他人之慨也。及宣統末,商賈士庶亦尤而效之矣。

按照當時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外國來的牌要「定名」,摻上一點中國的名物,好像更有利於理解,就有了「歐美葉子戲」這個名頭;「歐美」是「番」,所以又叫「番葉子戲」。

有句土話叫「腰裡掖衝牌,逮誰跟誰來」,說的是這人蠻不講理,見人就找茬兒。那這腰上掖的只能是撲克牌,麻將牌、牛牌、花牌、萬智牌……哪個也掖不住。正因為撲克好玩又便攜,所以即便是革命前輩翻雪山、過草地的時候,也不時拿出來解悶消煩。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在教、研之餘,也會選擇打撲克作為消遣。試看鄭先生日記所載:

餘與矛塵、雪屏、莘田作西洋葉子戲,至五時始散。(1938年1月30日)自柿花巷出詣矛塵,作番葉子戲。一時歸。(1939年5月13日)至逵羽家,飲加非並作番葉子戲。十二時歸。(1939年7月12日)晚飯後矛塵來,約至逵羽家作番葉子戲。十二時歸。(1939年7月29日)飯後作西洋葉子戲,竟夜,可謂荒唐之至。(1940年5月)飯後作番葉子戲。十一時歸。(1940年6月25日)八時半詣鐵仙,作番葉子戲。十二時歸。(1940年12月13日)九時半,矛塵約往匯臣處作番葉子戲。天明始歸,荒唐之至。(1940年12月14日)

「荒唐」之後又「荒唐」,和胡適之先生那個著名的打牌傳說也多少有點相似了。打牌偶爾通宵,算得了什麼大事呢?前輩學者卻要一次次在日記中反躬自省,這種嚴格的自律精神,其實是真正難能可貴的。

打麻將

「麻將當然是國技,又聽說在美國風行;打牌不但有故鄉風味,並且適合世界潮流」,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的這句話,揶揄留洋學子,令人絕倒;斷章取義地看,「國技」二字,也入木三分地描出了麻將在國人心中的分量。錢先生在西南聯大教過書,耳聞目睹,所知必豐,只是吝於筆墨,妙語偶發而已。今讀鄭先生日記,參與牌局之事,也時見記載,其中一天是這樣寫的:

五時偕雪屏、少榆、莘田詣逵羽打牌,竟至通宵。自稚眉夫人之歿,餘不作麻將之戲,通宵更莫論矣。今日荒唐至此,不惟無以自解,且無以對亡者也。(1939年5月20日)

先介紹下鄭先生的牌友:莘田是鄭先生的至交、語言學大師羅常培;逵羽是樊際昌,雪屏是陳雪屏,二位都是心理學家;少榆不認識,查了下,知道是外文系的黃國聰(這裡恰可見《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的一個好處:最後面附有《人名字號別稱對照表》,看見不認識的,查一下就知道;用著如此方便,也能看出整理者的工夫著實下得夠深)。裡面提到了對亡室稚眉夫人的許諾,這件事在日記前文是有的:

餘自去年稚眉夫人歿,立志不打牌、少買書,以二者夫人嘗相諷戒也。一年來牌已絕,而無用之書尚未能不購也,更記之以自警。(1938年3月30日)

鄭先生和稚眉夫人是「娃娃親」,恩愛備至;先生不幸壯年斷弦,於是終身不娶,用情極為深篤。念及、夢及夫人,在日記中時時見載,讀者泫然,為之感動;而正因為孤身飄零,才借飲宴、牌局與朋友聚會,試以熱鬧驅散寂寞吧。自反省之後,雖仍偶見麻將活動,但已極少,依日記巨細靡遺的「書法」,應該確是著意停止了:

連日矛塵約打牌,均拒之,甚覺歉然。(1943年3月5日)

鄭天挺

詩謎

教授畢竟是教授,當然不能老是推牌——雖說「接地氣」,未免過於「下裡巴人」了。茶餘飯後,還有種流行在教授中間的娛樂,便是「詩謎」。那這「詩謎」是什麼呢?

小院題詩○綠苔 掩、祖、、肅、鎖(錢牧齋) 無中者。閟字太顯,故配以肅字、餞字,繼改餞為祖,尤奪目,竟無一中。多應○得歸 早、晚、不、買、(《秋江菸草》) 無中者。蘆葉低飛山雨○ 蹶、寂、急、、斜 無中者。 猜寂字、斜字為多。老木雲煙望裡○ 生、衰、空、寒、(陳芝光) 無中者。以生字猜者多,初意不用生字,用收字,如配秋字尤勝。散佚重窺○館處 蓬、賓、、秘、甥(陳) 無中者。人間可惜重○頭 白、龍、笏、、黑(陳) 無中者。休○歸牛緩下坡 遲、學、放、、道(陳) 無中者。小妹鳳生恰○○ 二七、三七、十五、二八、二九(牧齋)無中者。以五數中此為最大,與小字不襯也。輦路輕輿響○○ 翠帡、珮環、玉璜、嘒鸞、碧塵(《斷腸集》)多猜嘒鸞。春愁碧○中 、意、笑、袖、瀲(《西麓稿》) 多猜笑字,此條如配怨字較勝。春來乳○多 鹿、燕、雲、雉、(《缶鳴集》) 無中者。夢裡紅○有歌句 樓、顏、、妝、娘(陳) 全中。 此條如配衫字、蓮字、衣字較妥。○與梅花作主人 、輸、山、且、誰(牧齋) 全中。金○彎橋白玉裝 、鵲、薤、鳳、鎖 全中。(1942年4月11日)

說白了就是詩句填空選擇題,拈出一句詩來,挖掉一兩個字,後面寫上四五個供選項,請大家選擇。鄭先生在日記裡對自己出的題——不管是研究生試題還是詩題——都記得很細:先記挖了字的詩句——也就是題幹;再記大家的答案,正確的答案下面加了點[編按:出於編排便利,此處以加粗表示];再記詩句的出處;再記答題情況;有的還附上幾句「按語」。這樣一來,我們能看到的信息就很多了。

先來看題目,按說唐詩宋詞,李杜蘇辛,誰不能謅上幾句呢?可要是給當時的教授們玩,未免有點「小兒科」,夠不上身段兒了;但也不能太僻,扒拉類書,鑽研殘卷,擺出「搜山檢海」的架勢,從汗牛充棟的舊籍詩歌中翻出點兒不知所自的句子,也失卻「遊戲」的意味了。既不能出「送分題」,也不能出「送命題」,這麼看來,出題還真是個有點麻煩的差使。就這一天的題目,從眾教授的成績看,看來還是出難了些。且不說陳芝光這級別的,即使出自錢謙益的幾句,也淨是「無中者」。今天提起錢謙益的機會怕沒有柳如是的幾分之一了,即便聊到,也就是水冷頭癢的段子來回說。但「江左三大家」的東西,對當時的學人而言,應該算是「家常日用」,一者錢氏的文學成就,「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自有定評;再者晚清民國,對宋明遺民的關注鼓吹,前所未有(陳寅恪詩「早歲偷窺禁錮篇,白頭重讀倍悽然」,即為讀牧齋《初學集》而發,可為一證)。說回來,畢竟鄭先生是明清史專家中的專家,怹似乎也不覺得太過容易。比如「小院題詩○綠苔」這題,後面還解釋說「閟字太顯,故配以肅字、餞字」,認為原句用字太突出,必須弄些近似的「混淆視聽」,增加點難度……結果就是「竟無一中」。如後面「小妹鳳生恰○○」那一題,則更有些「狡黠」的意味了,正確答案是「三七」,「無中者。以五數中此為最大,與小字不襯也」,鄭先生寫到此處,想必心情大暢吧。知識儲備能不能涉及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沒見過的句子通過玩味詩情,也有從給出的幾個選擇中挑出正確答案的可能,比如「夢裡紅○有歌句」一題,縱然不知原句如何,紅樓、紅顏、紅妝、紅娘這幾個搭配,或疏離,或淺陋,皆不及「紅衣」雋永有味,讀來讀去,也就選對了。

玩詩謎和琢磨題目的記載,在日記中是很多的,可以說詩謎確實深受教授們喜愛的一種活動了。結合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遊戲,過去的人愛玩,現在的人也愛玩。近日在APP、微信之中隨處可見的答題遊戲,一時風靡,也是因為抓住人們那點兒「懷才不遇」的心理,給大伙兒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吧。當然,「彩頭」更是「推波助瀾」的要素了,辛辛苦苦追著答了一天又一天,到手不過青蚨數文,圖得自然不是收益,借個「小目標」助興而已。只是現下的遊戲,給題庫「加料」,還能被饒上阿堵三五,聊充「稿酬」,回到八十年前猜詩謎的教授中間,他們的報酬又是什麼呢?

餘得意外之勝,非始料也。……元朔一條餘刻意為之,竟被毓棠猜得,一注十元,所賠不少。全計之共勝六十餘元。(1942年2月14日)

看來教授們的雅戲也不是「全素齋」,出題還是有激勵機制的,試看鄭先生「刻意為之」的這道題:

元朔朝正○○來 今又、海國、貢使、馳驛、日本(陳芝光) 心恆猜「日本」,雪屏猜「貢使」,毓棠、建功猜「海國」。

確實夠難的,似與不似之間,教授們讀書多,面對幾個虛虛實實的選項,或許比我們更加糾結吧。

二十一點

翻閱記載詩謎雅趣的日記,忽然見到這樣一段:

午夜一時,詩謎猜畢,改作二十一點之戲,竟達旦。(1942年2月14日)

詩謎之會,可沒見過「刷夜」的時候,得趕緊看看還玩過幾回「二十一點」。往後翻,不久:

晚心恆、毓棠來,作二十一點之戲,繼以夜深,毓棠不得歸,竟作通宵達旦之計。(1942年7月20日)

看來這是又玩了一宿,再往後看:

更與莘田、晉年戲二十一點。 至一時半,進點心。就寢已二時半矣。(1944年1月24日)

這次沒通宵,可是歇得也不早,還補了頓夜宵。

廣義上講,二十一點也是撲克牌的玩法之一,不知日記關於「番葉子戲」的記載,包不包括這種玩法。如果依照日記的嚴格體例,應該不算,所以還是在文末為這讓教授們廢寢的娛樂綴上一筆。至於具體是怎麼玩的,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書封

新春佳節期間,親友相會,不勝快慰,免不了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一解思親思鄉之苦。回望八十年前,「剛毅堅卓」是西南聯大的代名詞,但那一份堅守的背後,是無盡的孤獨,和家人的分別、對時局的憂慮,時時刻刻折磨著這些文化火種守護者的內心。朋友交際,無疑是遣散愁緒的好方法,博戲流行,自在情理之中。即便通宵達旦,聚會能幾?闌珊之後,仍然各還本職,繼續耕耘學術,培育人才。於是想到春節假期,長不過十餘日,轉瞬即過,很快要回到工作崗位,奉獻人生,與此相似。工作之餘,燈下展卷,讀一段《西南聯大日記》,慨此今昔共情,又何嘗不是尋求心靈慰藉的良方呢?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教授的業餘生活:桌遊撲克、詩謎、二十一點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教授對聯擷珍
    孟祥海1938年4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在8年的艱苦歲月裡,聯大的教授們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比如聯大教授們的對聯,就頗耐人尋味。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聯大教授《明清史》,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正所長有傅斯年兼任。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這一段講到,西南聯大師生生活在茅草屋中,此段是寫實的,聯大建築標配是矮樓平房土牆,房頂的話,圖書館房頂最奢侈,用了青磚,教室屋頂是鐵皮,其他屋子房頂一律是茅草。這樣的屋子,建築師則赫赫有名,乃是梁思成。西南聯大經費捉襟見肘,到昆明後為保證教學正常,本就不多的錢財大多數又花在了圖書與實驗器材之上,舉校租屋為生。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蔣夢麟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很有些無為而治的風範。但就客觀而言,三校中清華人力佔優。以剛到昆明的l938年計,聯大教授、副教授共161人,清華計83人,佔51%。這當然與清華有工科而北大無(南開尚有兩個工科專業)有相當關係。但不管怎麼說,西南聯大由梅主事挑大梁,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適宜的。  梅貽琦在教育思想上,主張通才教育、民主管理(習慣稱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影響極大。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許淵衝:從西南聯大出發,詩譯英法翻譯家
    聯大師生一路櫛風沐雨,夜宿曉行,沿途採風、寫生、訪民、參觀、宣傳抗日,4月28日到達昆明,完成了中國教育史上堪稱奇蹟的長徵。這時聞一多教授的鬍鬚已有近尺長,曾昭掄教授滿身爬滿了蝨子…… 當年聯大的學生多數成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至今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西南聯合大學為何能在抗戰時期取得這樣大的成就?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聯大校友夏世鐸至今仍記得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燈光下,卻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生活拮据是教授們普遍面臨的問題。1941年12月,西南聯大常委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乃自暑假以來,物價又復飛漲,比於戰前多高至30倍以上。」「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600元,以物價增長30倍計,其購買力只等於戰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更令人欽佩的是,和周培源情況相似的許多教授原本是有機會離開的,去發達的美國、歐洲,拿著豐厚的薪水,享受優厚的待遇,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可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留了下來,守著貧窮簡陋的聯大,留在戰亂不安的中國。在他們的身上,有許多的東西,絕不僅僅是一句「愛國主義」就能道盡。更多的,是屬於知識分子的操守。
  • 學生作弊,教授糾紛,玩「升官圖」……西南聯大被選擇性忽略的「秘...
    去年11月1日,90餘位年逾90的西南聯大老校友在北大歡聚,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引出一片讚譽。而最近一次,公眾重新將目光聚焦於西南聯大,又是因為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映。80年過去,西南聯大非但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成為教育史上的傳奇。有關西南聯大的回憶文獻、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這些,呈現出的並非西南聯大的全貌。在大師雲集、人才輩出、學風自由等種種標籤背後,西南聯大的精神與傳承全然符合我們美好的想像嗎?或者,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頂級專家。並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四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六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到西南聯大情況有些變化,一是清華式的「教授治校」是「自訂製度」,與當時政府的法令和規定有某些不一致;二是同為西南聯大常委的原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雖然接替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學,但他內心並不認同蔡元培提出的「教授治校」,而是公開宣傳他的「校長治校,教授治學」。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西北聯大 西南聯大 抗日戰爭 大學精神  作者簡介:梁嚴冰,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發展西南高等教育,推進邊疆文化起見,擬將長沙臨時大學移設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其院系仍舊。」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國人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一 看《無問西東》,第一次感覺心臟受到撞擊,是「靜坐聽雨」一段:昆明的驟雨打在教室的鐵皮屋頂上,聲若雷鳴,教授一次次提高音量,學生們仍然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