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教授的業餘生活:桌遊撲克、詩謎、二十一點

2020-12-24 中華網文化頻道

「胡適打牌」,大概是近代學人最著名的段子之一了。交替出現在日記中的放縱與自省,可謂「天理人慾一交戰,便勝卻人間無數」,膾炙人口,理所當然。可惜的是,這件「聚訟紛紜」的趣聞,在網友的考索之下,終告子虛烏有,減卻了不少「粉」「黑」乃至「路人」在樽前席上的談資。不過名教授、大學者像寫日記一樣酷愛博戲的證據,倒是觸目皆是。近時明史泰鬥、「及時學人」鄭天挺先生的日記整理出版,隨手翻閱,就有不少關於博戲消遣的故事跳入眼帘。

升官圖

日記粗翻之下,鄭先生最喜歡的博戲,怕就是「升官圖」了,目力所及,便有數十次之多。現在說來,讀者或許對「升官圖」感覺有點陌生了,下面摘引一段清儒趙翼(乾嘉時代的老先生,怹還有位了不起的後嗣,大家可以猜猜是誰)《陔餘叢考》的記載,略見一二:

或問,升官圖昉於何時?按此圖相傳為倪鴻寶所作,前人謂之選格,亦謂之百官鐸,所列皆明之官制。其實此戲自唐時即有之,方千裡《骰子選格序》云:「開成三年春,予自海上北行,次洞庭之陽,有風甚緊,繫船野浦下三日,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數豐貴而約賤,卒局有為尉掾而止者,有貴為將相者,有連得美名而後不振者,有始甚微而倏然在上位者,大凡得失不系賢不肖,但卜其遇不遇耳。」又《文獻通考·經籍門》有《漢官儀新選》一卷,劉敞撰,取西漢之官,而附以列傳黜陟可戲笑者雜編之,以為博奕之一助。又《武林舊事·市肆記》有「選官圖」,列於小經紀內,亦即此戲。餘亡友李蘭卿曾手創一圖,取《明史》中職官,盡入其中,分各途各班,以定進取,極為精核。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教授的業餘生活:桌遊、撲克、詩謎、二十一點……
    在堪稱清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清稗類鈔》中,有「打撲克」條,是這樣記載的:撲克,歐美葉子戲之總稱,有種種名目,亦以紙為之。……用紙牌者,分一點、王后、兵士、僕從、十點、九點等名目,其花色有四種。遊戲時,人取五張,其採以同花順色、四同、全手、同花、順色、三同、兩對、對子為次序。達官貴人之豪賭,以此為最,一擲萬金,日夕數次者,時有所聞。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教授對聯擷珍
    孟祥海1938年4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在8年的艱苦歲月裡,聯大的教授們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比如聯大教授們的對聯,就頗耐人尋味。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聯大教授《明清史》,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正所長有傅斯年兼任。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這一段講到,西南聯大師生生活在茅草屋中,此段是寫實的,聯大建築標配是矮樓平房土牆,房頂的話,圖書館房頂最奢侈,用了青磚,教室屋頂是鐵皮,其他屋子房頂一律是茅草。這樣的屋子,建築師則赫赫有名,乃是梁思成。西南聯大經費捉襟見肘,到昆明後為保證教學正常,本就不多的錢財大多數又花在了圖書與實驗器材之上,舉校租屋為生。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蔣夢麟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很有些無為而治的風範。但就客觀而言,三校中清華人力佔優。以剛到昆明的l938年計,聯大教授、副教授共161人,清華計83人,佔51%。這當然與清華有工科而北大無(南開尚有兩個工科專業)有相當關係。但不管怎麼說,西南聯大由梅主事挑大梁,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適宜的。  梅貽琦在教育思想上,主張通才教育、民主管理(習慣稱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影響極大。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許淵衝:從西南聯大出發,詩譯英法翻譯家
    聯大師生一路櫛風沐雨,夜宿曉行,沿途採風、寫生、訪民、參觀、宣傳抗日,4月28日到達昆明,完成了中國教育史上堪稱奇蹟的長徵。這時聞一多教授的鬍鬚已有近尺長,曾昭掄教授滿身爬滿了蝨子…… 當年聯大的學生多數成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至今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西南聯合大學為何能在抗戰時期取得這樣大的成就?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聯大校友夏世鐸至今仍記得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燈光下,卻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生活拮据是教授們普遍面臨的問題。1941年12月,西南聯大常委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乃自暑假以來,物價又復飛漲,比於戰前多高至30倍以上。」「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600元,以物價增長30倍計,其購買力只等於戰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更令人欽佩的是,和周培源情況相似的許多教授原本是有機會離開的,去發達的美國、歐洲,拿著豐厚的薪水,享受優厚的待遇,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可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留了下來,守著貧窮簡陋的聯大,留在戰亂不安的中國。在他們的身上,有許多的東西,絕不僅僅是一句「愛國主義」就能道盡。更多的,是屬於知識分子的操守。
  • 學生作弊,教授糾紛,玩「升官圖」……西南聯大被選擇性忽略的「秘...
    去年11月1日,90餘位年逾90的西南聯大老校友在北大歡聚,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引出一片讚譽。而最近一次,公眾重新將目光聚焦於西南聯大,又是因為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映。80年過去,西南聯大非但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成為教育史上的傳奇。有關西南聯大的回憶文獻、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這些,呈現出的並非西南聯大的全貌。在大師雲集、人才輩出、學風自由等種種標籤背後,西南聯大的精神與傳承全然符合我們美好的想像嗎?或者,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頂級專家。並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四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六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到西南聯大情況有些變化,一是清華式的「教授治校」是「自訂製度」,與當時政府的法令和規定有某些不一致;二是同為西南聯大常委的原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雖然接替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學,但他內心並不認同蔡元培提出的「教授治校」,而是公開宣傳他的「校長治校,教授治學」。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西北聯大 西南聯大 抗日戰爭 大學精神  作者簡介:梁嚴冰,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發展西南高等教育,推進邊疆文化起見,擬將長沙臨時大學移設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其院系仍舊。」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國人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一 看《無問西東》,第一次感覺心臟受到撞擊,是「靜坐聽雨」一段:昆明的驟雨打在教室的鐵皮屋頂上,聲若雷鳴,教授一次次提高音量,學生們仍然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