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所昆
濤雒鎮
在日照市沿海公路西側,濤雒鎮駐地東南7公裡的棧子村村頭,建有一座非常氣派的門樓,上書「冫口子」兩個大字。路過此地的外地人,即便學問再高,也難識得其中的「冫口」字。
當地人當然熟知此字:「冫口」,讀zhàn,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左邊為兩點水,右邊為一個「口」。「冫口」乃日照民間自造之字,在當地曾經使用、流行了二百多年,但未見任何字典收錄此字,電腦上也打不出來。
據光緒《日照縣誌》等史書記述,日照縣濤雒鎮東南海岸,「雖系海口,而舟不可泊」,清朝初年,「土人以竹木架設棧橋」,便利漁事,附近居處遂取名「棧子」。後來,集居棧子的漁戶增多,「歷久漸有數十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大水,廬舍一空」。「縣尊孫公世璋察驗至此,令災民移居村西之沙嶺,親劃界限,各佔一區,中立公市」,形成了一個新村落(歷經二百多年,演變成現今一村、二村、三村和海員村四個村)。此處地形極具特色,「張雒口分出二水,環抱此村,相夾入海,故名曰『冫口子』」。
這就是「冫口子」村的由來。顯而易見,「冫口」是一個象形字,「冫」代表兩條河水,「口」象徵居民區。清道光年間,村民立碑記載了「冫口子」村莊的形成以及「冫口」字的誕生。「文革」中,此碑遭毀滅,所幸碑文被抄記下來。2000年,村民捐資復碑,以此傳承村史。「冫口子」名稱,內涵可謂豐富,承載著此地的人文地理脈絡。
40多年前的濤雒鎮
「冫口」這個奇特文字,沒少惹出笑話。建國初期,省裡記者來日照採訪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寫成報導發表在報紙上,當中提到「冫口子」村,因為列印字庫裡沒有「冫口」字,只好表述為:「日照縣二口子村……」對於此事,老年村民們至今仍津津樂道。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我國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的深入開展,使用「冫口」字所帶來的不便逐漸增多。由於一直沒有將該字向國家語言文字機構進行申報並求得承認,「冫口」字最終被歸於「自造字」、「生僻字」,按照國家規範地名用字的有關要求,1983年3月,「冫口」字正式被停止使用,「冫口子」村改稱「棧子」村。
雖然如此,由於二百多年的積習難除,也因對祖先運用智慧而發明創造的這個「冫口」字滿懷別樣情愫,現實中,村民沿用「冫口」字的現象仍然存在。
[責任編輯:楊凡、劉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