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單位多、人口雜、層次多、無統一物業管理」,學院路街道二裡莊社區作為擁有當地科教資源最豐富的社區,同時又是典型的海澱老舊小區,兩者交融結合矛盾重重。
針對這樣一個典型的北京老舊小區改造樣本,學院路街道準備在整個社區更新換代的同時,做一篇「大文章」。「基礎設施的更新花費不會少,但如果這次二裡莊社區的升級改造僅僅只是拆違、刷牆,不注重內在文化環境的營造和改變,也就是兩三年見見新的事情,談不上創新。但這次二裡莊社區升級改造我們希望能摸索出一個老舊社區治理的新模式,並讓這種模式成為整個學院路街道,甚至海澱區的範本。」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馮志明向記者表示。
學區房社區裡問題不少
被作為樣本的二裡莊社區位於整個學院路街道的核心區域,南至志新路、西至志新西路、東至小月河沿岸,總面積約21公頃。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發現,小區建於90年代初,住宅樓共16棟,屬於典型的海澱老舊小區,有很大數量的本地原住民,加上流動人口約有五千多人。
二裡莊社區內的本真雙語幼稚園和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是學院路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之一,小區的社區養老照料服務中心更是被稱作整個海澱區最好的養老機構。擁有如此好硬體條件的二裡莊社區,也被社區居委會主任魏立稱為「名副其實的學區房」。
但這個讓很多外人趨之若鶩的「學區房社區」,卻因為社區內各小區產權歸屬於不同的物業產權單位,例如教育部、大唐電信、北京郵電大學、航天部等各單位,致使各個樓內的物業只管樓內的衛生和基本的維修。小區也沒有固定停車位,且道路屬於單向行駛,小區停車難,致使部分居民用地鎖的方式進行停車位佔道,造成小區道路更加擁堵。小區的保安問題同樣存在隱患,白天由停車公司代為管理,而夜間則由派出所聯合街道聘請治安人員對小區進行巡視。小區很多平樓一層住戶私自搭建違章建築,對小區的環境美觀和居民公共生活空間也造成了很大影響。便民設施變少,比如菜站、便利店、快遞接收點、修車配鑰匙、由於房屋問題只能設立在路口的便道上。
二裡莊社區改造要動「大手術」
馮志明向記者解釋說:「選擇二裡莊社區作為改造的試點,最大的原因是二裡莊社區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老舊小區,既擁有學院路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和養老院,又存在老舊小區的重重問題。對社區的建設不單指社區硬體的改造,很多機制性的問題,物業管理的問題、社區內在活力的問題也牽動著源頭。這次的社區改造更新,是為了利用外部的資源帶動內部的資源,整合、引導來激發社區內部的活力,把社區治理真正帶動起來。」
社區無小事,雖是小社區,但以小見大,反饋的都是居民根本剛需的問題。據悉,此次二裡莊社區更新,政府預計投入資金2000萬以上,建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模範社區。未來兩年是二裡莊社區更新的重要節點,社區更新後期的管理問題很關鍵,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發揮作用,讓社區居民享受更便捷的生活的同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如果二裡莊社區能改造成功,那學院路眾多社區所存在的問題都能一併來解決,甚至可以應用到海澱區、北京市的老舊小區改造。
「智庫」助力更新改造
「二裡莊社區此次升級改造,僅僅依靠學院路街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希望利用整個學院路街道高校會聚的優勢,作為『家家出力』,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成為此次改造升級工作中的『智庫』。」馮志明表示。為此,本周一在整個社區升級改造開始前,學院路街道還專門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為二裡莊社區的升級改造出謀劃策。
在這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北京新松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磊針對「院中院」現象造成的空間浪費、停車位規劃問題,對不同區域提出相應的停車位畫線、地下室改造利用建設便民服務站點和樓頂建設居民休閒區域、統一物業管理。
清華同衡規劃院田昕麗則針對社區內各小區各自為營、封閉、活力不足、場所利用率低的社區短板提出建設開放、舒適、共享新型城市形態,在社區公園地下增加地下停車,建設無車社區。
北京林業大學李志成教授針對停車難問題,認為只利用原有的資源很難滿足小區需求,如果條件上允許,建議劃地建停車樓,立體停車,簡單實用。同時他希望未來社區內公共綠地的規劃應該更具有前瞻性和統一設計,加強藝術品質。清華大學眭謙作為品牌研究專家,則從引入社區文化活動,加強社區間的融合共享,提出「塗鴉牆」設計理念,強調小月河的藝術氛圍重要性,建設微型空間緊密社區居民的聯繫。
海澱社區商業協會會長周平則從豐富業態的功能來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入手,提出商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特色化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招商,整合現有的商業資源融入社區服務功能加以利用。同時還應拉升品牌,滿足居民消費升級的需求,比如圖書、共享的廚房、花店等。對於沒有空間的問題,可採用線上線下互相結合一體化來拓展居民需求,節省空間資源的同時又達到便民效果。
「二裡莊社區升級改造要想最終實現我們設定的目標,難度肯定不小,但我相信有了這麼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學院路街道已經能寫好老舊社區治理這篇大文章。」馮志明充滿自信地表示。
文並攝/記者 蔡健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