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學院路街道治理創新模式 小社區升級想做大文章

2020-12-23 騰訊網

  「小區單位多、人口雜、層次多、無統一物業管理」,學院路街道二裡莊社區作為擁有當地科教資源最豐富的社區,同時又是典型的海澱老舊小區,兩者交融結合矛盾重重。

  針對這樣一個典型的北京老舊小區改造樣本,學院路街道準備在整個社區更新換代的同時,做一篇「大文章」。「基礎設施的更新花費不會少,但如果這次二裡莊社區的升級改造僅僅只是拆違、刷牆,不注重內在文化環境的營造和改變,也就是兩三年見見新的事情,談不上創新。但這次二裡莊社區升級改造我們希望能摸索出一個老舊社區治理的新模式,並讓這種模式成為整個學院路街道,甚至海澱區的範本。」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馮志明向記者表示。

  學區房社區裡問題不少

  被作為樣本的二裡莊社區位於整個學院路街道的核心區域,南至志新路、西至志新西路、東至小月河沿岸,總面積約21公頃。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發現,小區建於90年代初,住宅樓共16棟,屬於典型的海澱老舊小區,有很大數量的本地原住民,加上流動人口約有五千多人。

  二裡莊社區內的本真雙語幼稚園和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是學院路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之一,小區的社區養老照料服務中心更是被稱作整個海澱區最好的養老機構。擁有如此好硬體條件的二裡莊社區,也被社區居委會主任魏立稱為「名副其實的學區房」。

  但這個讓很多外人趨之若鶩的「學區房社區」,卻因為社區內各小區產權歸屬於不同的物業產權單位,例如教育部、大唐電信、北京郵電大學、航天部等各單位,致使各個樓內的物業只管樓內的衛生和基本的維修。小區也沒有固定停車位,且道路屬於單向行駛,小區停車難,致使部分居民用地鎖的方式進行停車位佔道,造成小區道路更加擁堵。小區的保安問題同樣存在隱患,白天由停車公司代為管理,而夜間則由派出所聯合街道聘請治安人員對小區進行巡視。小區很多平樓一層住戶私自搭建違章建築,對小區的環境美觀和居民公共生活空間也造成了很大影響。便民設施變少,比如菜站、便利店、快遞接收點、修車配鑰匙、由於房屋問題只能設立在路口的便道上。

  二裡莊社區改造要動「大手術」

  馮志明向記者解釋說:「選擇二裡莊社區作為改造的試點,最大的原因是二裡莊社區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老舊小區,既擁有學院路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和養老院,又存在老舊小區的重重問題。對社區的建設不單指社區硬體的改造,很多機制性的問題,物業管理的問題、社區內在活力的問題也牽動著源頭。這次的社區改造更新,是為了利用外部的資源帶動內部的資源,整合、引導來激發社區內部的活力,把社區治理真正帶動起來。」

  社區無小事,雖是小社區,但以小見大,反饋的都是居民根本剛需的問題。據悉,此次二裡莊社區更新,政府預計投入資金2000萬以上,建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模範社區。未來兩年是二裡莊社區更新的重要節點,社區更新後期的管理問題很關鍵,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發揮作用,讓社區居民享受更便捷的生活的同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如果二裡莊社區能改造成功,那學院路眾多社區所存在的問題都能一併來解決,甚至可以應用到海澱區、北京市的老舊小區改造。

  「智庫」助力更新改造

  「二裡莊社區此次升級改造,僅僅依靠學院路街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希望利用整個學院路街道高校會聚的優勢,作為『家家出力』,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成為此次改造升級工作中的『智庫』。」馮志明表示。為此,本周一在整個社區升級改造開始前,學院路街道還專門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為二裡莊社區的升級改造出謀劃策。

  在這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北京新松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磊針對「院中院」現象造成的空間浪費、停車位規劃問題,對不同區域提出相應的停車位畫線、地下室改造利用建設便民服務站點和樓頂建設居民休閒區域、統一物業管理。

  清華同衡規劃院田昕麗則針對社區內各小區各自為營、封閉、活力不足、場所利用率低的社區短板提出建設開放、舒適、共享新型城市形態,在社區公園地下增加地下停車,建設無車社區。

  北京林業大學李志成教授針對停車難問題,認為只利用原有的資源很難滿足小區需求,如果條件上允許,建議劃地建停車樓,立體停車,簡單實用。同時他希望未來社區內公共綠地的規劃應該更具有前瞻性和統一設計,加強藝術品質。清華大學眭謙作為品牌研究專家,則從引入社區文化活動,加強社區間的融合共享,提出「塗鴉牆」設計理念,強調小月河的藝術氛圍重要性,建設微型空間緊密社區居民的聯繫。

  海澱社區商業協會會長周平則從豐富業態的功能來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入手,提出商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特色化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招商,整合現有的商業資源融入社區服務功能加以利用。同時還應拉升品牌,滿足居民消費升級的需求,比如圖書、共享的廚房、花店等。對於沒有空間的問題,可採用線上線下互相結合一體化來拓展居民需求,節省空間資源的同時又達到便民效果。

  「二裡莊社區升級改造要想最終實現我們設定的目標,難度肯定不小,但我相信有了這麼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學院路街道已經能寫好老舊社區治理這篇大文章。」馮志明充滿自信地表示。

  文並攝/記者 蔡健雅

相關焦點

  • 北京:海澱4000萬升級改造老舊社區
    北京:海澱4000萬升級改造老舊社區 北京晚報  作者:
  • 城陽街道:爭做青島社區治理的品牌擔當和創新樣板
    城陽區城陽街道通過「陽光社區」、「紅色管家」、「網格化」治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等一系列社區治理方式創新探索和品牌培育,努力把社區治理的精準化、精細化做到家,爭當青島城鄉社區治理的品牌擔當和創新樣板。
  • 社區微治理 民生大文章
    上海市楊浦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明 依「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楊浦區在社區治理方面積極探索,在引導居民參與家門口的微小公共事務治理方面成效最為明顯,以微治理譜寫出服務民生的大文章。社區微治理考驗「繡花功夫」楊浦區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有12個街道,302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32萬人。楊浦區還是個老工業區,退休產業工人多、老式公房多、老舊弄堂多。同時,楊浦區內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創業企業多,創新人才多。
  • 白銀路街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管家」服務社區 居民生活更精彩
    除此之外,社區還開展了不少活動服務住戶,我們現在真的是充滿了幸福感。」家住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16—28號樓的張磊居告訴記者。  這只是白銀路街道居民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街道不斷完善社區配套設施,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以「管家式」精細服務助力社區建設,以後,「居民生活還會更精彩。」
  • 淄博市淄川區般陽路街道:「紅色樓長」末梢微治理 疏通社區共建大...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2日訊近日,淄博市淄川區般陽路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將對淄城東路508號院落進行施工。像損壞雨水管這樣的小事兒,王叔都是見誰就和誰招呼一下,說說情況,傍晚大家樹蔭下乘涼,來個「小馬扎拉呱日」,就把上面的政策、小區的實際情況說得明白透徹,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幹;大家的家,大家一起建;王叔還饒有興致的給大家講四中全會對社會治理提出的明確要求,社會治理的特徵就是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大家廣泛參與。
  • 常州新橋街道舉辦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論壇
    10月17日,2020新橋街道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論壇暨江灣社區「連心·為民」服務月啟動儀式在江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專家學者和街道、社區優秀工作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分享創新社區治理的工作經驗。常州市民政局局長王莉表示,站在高鐵新城建設「C位」的新橋街道,以務實的舉措促進社區治理創新,增強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體現了鎮轉街新城社區工作創新提升和社會治理的效能。
  • 任城區:創新「四位一體」模式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董堯)今年以來,任城區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探索形成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未訴先辦、接訴即辦的「四位一體」治理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社區治理效能。
  • 海澱學院路街道舉辦2019文明市民藝術節
    北京商報訊(記者方彬楠)4月23日-24日,海澱學院路街道在社區服務中心(志新)分別開展2019年學院路街道文明市民藝術節之國畫、書法比賽,拉開了2019年學院路街道文明市民藝術節的序幕。此次國畫、書法比賽的主題分別為「繪文明新景,抒家國情懷」與「美麗學院路」。比賽中,選手們熟練地鋪平宣紙,進行準備工作,然後圍繞主題揮毫潑墨。
  • 殷行街道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
    殷行街道供圖小小一臺監控器,改變的是居民們幾十年的陋習,而採取疏堵結合措施、改建車庫改變亂停車現象的背後,則是殷行街道加強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用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推動智能車庫改造、加裝電梯、菜場改建等社區微更新項目的高質量發展。
  • 上海臨汾路街道:黨建網格+「數字駕駛艙」讓社區治理更智慧
    新華社上海9月21日電 題:上海臨汾路街道:黨建網格+「數字駕駛艙」讓社區治理更智慧新華社記者郭敬丹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辦事處一間大辦公室內,一個「數字駕駛艙」的幾塊大屏佔據牆面。超過1000萬條民生數據在「艙」內打通,並在社會動員、服務找人、應急救援等8個領域拓展出57類應用,使「站在數字上治理社區」成為可能。據介紹,「數字駕駛艙」是臨汾路街道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智慧城市研究所一起打造的社區治理智能系統,集深度分析、智能應用、輔助決策等功能為一體。
  • 嶽麓區以「五篇文章」為引領,「趕考」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社區陣地不是只有面積、牌子,而是讓老百姓來使用,來感受平臺的作用。  深度融合 跳出小服務,做成大服務  劉雙知(嶽麓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政務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軟實力。我們要跳出小服務的概念,做成大服務。一是規範。
  • 正東路街道積極引領老幹部助力社區治理
    今年,京口區委老幹部局承接了全市老幹部工作創新項目——引領老幹部融入社區治理大格局,正東路街道焦頂山社區作為試點。    劃定身份,給離退休幹部「布置作業」    焦頂山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中發現,許多離退休幹部都有發揮餘熱、奉獻居民的意願,但是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參與社區治理。於是社區採取了給離退休幹部定崗位的方式,給他們布置好「作業」,引導他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如擔任社區「兩委」委員、業委會委員、支委委員、黨小組長、網格志願者等。
  • 樓社共融,柯橋華舍街道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這種探索樓社單治相加大於雙治效益的「1+1>2」模式,極大推進了華舍街道城市現代化建設。  華舍街道樓尚我家以「功能型黨支部」管理模式、樓宇「契約化」共建模式和「樓小二」服務模式,實現金柯橋大道沿線國貿區和CBD商貿區樓宇黨組織「雙覆蓋」,打造了以「服務樓宇企業、打造樓宇品牌、發展樓宇經濟」為宗旨的服務團隊,大大提高了樓宇企業黨員、職工辦理業務、企業經營戶決策的效率,在此基礎上,華舍街道再次擴大助企隊伍,從27名樓宇黨建指導員增加9名功能型黨支部書記「紅小二」,再從由街道機關
  • 探索基層治理新路 四川啟動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示範
    新機制:制度創新、能力提升社區服務設施不足、服務能力不強已成為制約社區治理的重要短板。此次試點,注重從機制創新入手,軟硬兩手同時發力,培育社區治理新形態。新模式: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社區內的組織和單位較多,如何調動整合各方面治理力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這次試點示範需要破解的重要問題。
  • 福華街街道:「黨建微家」開創精細治理社區新模式
    位於二七區福華街街道轄區的航海小區,始建於60年代,隨著時間推移,小區內各項公共配套設施日益老化、物業公司管理模式滯後,道路破損、牆皮剝落、垃圾成堆......成為居民的心病和街道黨工委的牽掛。  福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振威介紹,在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過程中,街道在航海小區率先搭建「黨建微家」:包含「掌上微家」和「有形微家」,實行家門口「微陣地」「微議事」「微自治」「微服務」「微文化」「五微」模式,以黨建引領鄰裡自治、各界多方參與、科技文化支撐、法治文明同行,讓社區治理有方向、有合力、有創新、有保障。
  • 虹口區曲陽路街道舉辦第一次社區治理師講壇活動
    近日,曲陽路街道舉辦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實踐基地首批社區治理師頒證儀式暨第一次社區治理師講壇活動。曲陽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佳緯主持會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街道辦事處四級調研員金安國、自治辦孔繁捷、社區治理師、居民區代表參加此次會議。
  • 黨群服務區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高新區創新開展基層社區治理...
    在完善黨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向陽社區積極建立完善「社區居委會—小區業主委員會—樓棟服務小組」三級居民自治架構和社區大黨委—小區共建委員會—樓棟議事會」三級議事協商平臺,逐步建立「組織引領、群眾主體,分級協商、務實有效」的社區協商議事機制。
  • 上海臨汾路街道有個「社區大腦」
    從「加裝電梯」「美麗家園」到「社區大腦」,這個街道的幹部創出很多工作品牌;從記在筆記本上的一份份民情日記到錄入電子系統整合的民情日誌,這個街道的幹部既堅持傳統群眾工作方法,又在解決社區新問題中不斷創新實幹。這些所有努力和探索都指向一個「目的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 揭秘德州新湖居民的幸福因子:「黨建+」引領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群眾糾紛無小事,多元調處力量解民憂暖民心;涉法涉訴矛盾爭議大,專業調解機構止爭定紛……德州市德城區新湖街道堅持矛盾糾紛化解不留死角,讓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社會化運營反哺社區治理 治理理念快速轉變近日,來到位於德州市德城區三八路的新湖街道青龍橋社區,會看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設置——鄰裡中心。
  • 基層「微改革」釋放「大能量」 鹽田街道創新構築社會治理新格局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陳琳君 鄭創彬 通訊員 朱永桂)為創新基層治理機制,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鹽田街道堅持用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今年以來,積極探索社會矛盾糾紛「三前移」(信息摸排前移、宣傳引導前移、多元調解前移)創新項目,有效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逐步探索出一條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