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西北地區老服飾與彈棉花的源遠流長

2020-12-25 千葉教美妝

平利是一方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以女蝸山周圍灞河、黃洋河臺地考古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出土的數百件石斧、石鑿、石錛、尖狀器、捕漁器文物推斷,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平利就有人類活動。

「人活三個字,為的吃穿住」。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為平利積澱了渾厚而豐富的衣食住行文化。服飾是指人身上穿的衣服和渾身上下的裝飾。泛指服裝面料式樣、頭部髮飾和腳上穿的裝飾,是自然美和裝飾美的融合。

據民國《續修平利縣誌》記載:「衣,服飾簡樸,婦女不尚華美。往日家家機抒。自織老布甚多。」說明平利地方過去縫製衣裳布料都以自產為主。這裡專指人工紡線織布。過去,平利地方沒有平民服裝市場,布匹很缺,但有興種棉花的習慣。

人們穿的衣裳,大多數都是用自家種的棉花紡線織布或換布製作的。彈棉花的目的是為紡線,就是把生棉經過人工腳踏彈棉機(又稱乳花機,也有水車帶動的)進行加工,再請彈花匠手工彈打,使之更加鬆軟,成為精棉。

生棉花是從棉樹上撿回來的,又稱「籽花」,經過乳花機軋過的叫「皮花」,只有經彈花匠加工過後的才稱為「泡花」。用於紡線織布的棉花要經過幾道工序加工,質量要求非常之高。一般棉花加工成品後,要把紡經線和紡緯線的棉花分開放好,以防混雜。

民間彈棉花的工具一種是腳踏彈棉機,一種是用彈棉弓,都說機彈的棉花不如弓彈得好。彈花弓是木製的長枋,前頂端彎弓形,用一根很結實的牛筋弦從弓頭拉直連到弓尾部木頭擔上,再配一柄彈打筋弦的木錘。彈花錘形狀象啤酒瓶,頭粗尾細,棗木最好。

彈花匠彈棉用兩條長板凳榕起一大張竹帘子,作鋪皮棉的架床,用一根竹片插在後腰帶上,竹片頂頭拴一根吊繩從胸前吊起木彈弓,俗稱「懸弓」。然後左手緊握彈弓背面木枋子,右手握錘,有節奏地彈動筋弦,發出「嘣一嘣一嘣,噹一噹」的聲音,讓筋弦牽起棉花,利用懸弓筋弦的顫彈力把棉花彈松彈軟。

經過反覆循環彈打,直到把棉花彈好為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商店賣岀的棉花都是用機器加工過的成品。民間手工彈花匠已成為單純的打棉絮套(又稱被窩套)的工匠了。

紡線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置有紡車,專門紡棉線和麻繩子。紡線是大多數婦女的拿手活兒,男人學會紡線者較少。紡線分麻紡和棉紡。麻紡的原料是家種的薴麻,經過去粗皮取精皮泡煮之後紡成細麻繩,專供做布鞋納鞋底上底綁而用。

棉紡則是用彈好的棉花擀成手指頭粗兩拃長的棉花條,抽搓一個棉花線頭纏在紡車梃杆上的褲套上,一手巧拿棉花條,一手搖動紡車,均勻的紡成紗線,或請民間織布匠織成布匹,或付給加工費以紡成的線團兌換成品大布。

民間稱本地織出的棉布為「粗布」、「大布」,用前須請染布店或自己用染料煮成黑色或藍色,用來裁縫外套衣褲,做內衣就不用染色。民間說用土布做出的衣裳,最大的優點是純棉織品,暖和而且利汗,對皮膚無害。

自古以來平利就出產薴麻、棉花和繭絲。除了南部高山地帶以外,灞河、黃洋河、吉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都有興麻種棉的傳統習慣,不僅為本地土法紡線織布提供原料,而且還有少量外銷。

六十年代末期之後,平利市場上棉紡織品充裕,滌綸、化纖產品陸續面市,民間的紡車也只好退休閒置,棄之不用了。

平利興桑養蠶歷史悠久,但沒有專業廠家,繅絲的技術遲滯落後,五十年代前民間有手工少量繅之,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靠賣生繭。市面上有少量絲織品,絲絹、絲帕、頭包巾之類,系民間工藝加工比較粗糙。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縣裡建起繅絲廠,也是有絲無織,只能出售真絲原料,市場上的絲綢織品依靠從外面進口。

相關焦點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
  •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四時八節茶食香
    飲食習俗中,烏鎮人特別重視節令飲食。人們在不同的節令,享用著不同的糕點。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吃湯圓,這是傳統風俗,因此民間有「上燈圓子落燈糕」之說。二月二龍抬頭,吃撐腰年糕撐腰蘿蔔;三月清明時節,吃青糰子及芽麥塌餅;四月為養蠶時節,四郊農村有「望蠶汛」習俗,吃蠶花糕(軟糕);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初六有吃餛飩的習俗,俗稱「六月六,吃口餛飩長塊肉」;九月初九重陽節吃重陽糕;十一月冬至節用新米飯祀灶神、請祖宗,吃冬至饅饅(也稱冬至糰子),鄉謗有「冬至糰子年節糕」;十二月十二蠶寶寶生日吃蠶花圓子等等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現盤下門面堅守老行當
    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丈夫身故後,她仍帶著兒子堅守老行當,棉被加工質量好、收費平,街坊四鄰都誇讚他們的好手藝。  10斤老棉被60元可翻新  記者昨日走進開福區東風路歐波港灣對面的工商巷,易思瓊正在門面內壓磨棉花。今年45歲的易思瓊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滄桑。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升溫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對於不少老上海來說,雖然市面上羽絨被、羊毛被琳琅滿目,但總比不上一條暖和又柔軟的大棉被來得便宜又舒服。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   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   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
  • 錦園小區彈棉花31年的童師傅 請他彈一床棉花胎要排隊兩個月?
    浙江在線01月06日訊施阿姨來電:下城區所巷大樹路路口,有一家彈棉花的店,彈得非常好,沒有店名,只知道以前是家理髮店。老闆姓童,他在這裡開店已經有段時間了,他先用機器軋好後,再壓,老闆待人態度很熱情,價格也公道,2.5元一斤,我們單元裡的人都拿到他那裡去彈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我拿去的棉花胎,過了兩個月才完工。
  • 手工作坊轉身 彈棉花也能「彈」出「家族企業」
    潘永泰棉花店獲小額貸款上了銀行的宣傳冊  彈棉花也能「彈」出一個「家族企業」  潘永泰棉花店獲小額貸款上了銀行的宣傳冊  本報記者 章卉  2013年4月初,一份《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報告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一經公布,立刻引發共鳴。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要出嫁,彈棉花呀彈棉花為了能養家我彈棉花喲,彈成了這一家去下一家喲
  • 江蘇大學生的白族非遺探尋之旅
    2020年8月,淮陰工學院「來自遠山深處的力量第七季」 雲南支教團「白族非遺傳承和創新」小分隊走進了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走進蒼山洱海之間,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鏡頭和文字探尋非遺、記錄非遺、傳承非遺。
  • 農村弓匠手藝,會彈棉花的人很少了,只能用相片回憶以前的場景了
    彈棉花的人真少,現在都用機械彈棉花!大家好,我是小編錦昊學放牛,今天我們說一下農村老手藝要失傳了,這門手藝與我們吃衣住行都有相關,我們原先穿的棉襖,晚上睡覺蓋的被子等,都是棉花做出來的,是老弓匠一點一點的彈出來的棉花,再用彈出來的棉花給我們做成棉衣棉被等,現在的農村很少有彈棉花的了,就像小說裡說的一樣,弓匠師傅們彈出的是滄桑和回憶,是懷念農村過去的記憶。
  • 我,54歲農村老頭彈棉花年賺15萬,揭露這不起眼的工作咋賺錢
    年齡:54 職業:彈棉花師傅坐標:浙江 年入:15W+年前,鄰居小程給我看了一個小姑娘彈棉花的視頻,他告訴我這是網絡上最有名的姑娘,叫李子柒。視頻裡面,這個小姑娘彈棉花的架勢還是挺有模有樣的,不過,真的彈棉花可沒有像她這麼舒服,也沒有這麼好看,更沒有像她那樣賺得那麼多。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一間不到20個平方的小房間裡,彈弓、磨盤、彈花棰、牽紗篾和製作好的棉花被安置得整整齊齊,一臺彈棉花的機器安靜地坐落在後半間房子內。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服飾習俗
    「定南客家服飾習俗」是江西省定南縣傳承了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服飾習俗項目,因獨具人文特色,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遺名錄」。清末民初,該形式達到高峰,凡七歲女孩都得學繡花,不會者難於嫁出,由此,形成了「定南客家服飾習俗」,傳承已450年歷史。
  • 一天彈十幾床棉花冬天他溫暖長沙人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
  • 豐富多彩的西北地區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諸多的文化亮點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距今8000年的伏羲時代開始,生生不息傳承至今。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一說起源於祖國幾何中心的甘肅省天水市,並由此向周邊地區傳播。伏羲時代已經由傳統的自然採集及漁獵經濟向定居的農牧業經濟過渡,創造了諸多的飲食文明。其中糧食作物「黍」與「粟」的人工栽培,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菜籽油的食用。
  • 棉花發展史:長途遷徙,在此安家,沒有棉花的日子古人怎麼過?
    但9世紀一個叫做蘇萊曼的阿拉伯旅行家在《蘇萊曼遊記》中寫到:在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只是被種在花園裡當作為"花"來觀賞。這說明唐朝末年的時候,棉花在中原地區還只是「花」。棉布進入中國,看到的棉布的好處,人們才開始種植棉花。直到漢武帝時,才有關於棉花種植的明確記載。南路亞洲棉與北線非洲棉棉花傳入中國,分南北兩條線。南路最早是印度經東南亞傳入中國海南、西南、兩廣地區,再往中原地區傳播。
  • 老匠一天彈十幾床棉花 氣溫下降棉被生意見好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昨日,記者走進一些背街小巷的棉被加工廠,感受了一番他們的生活。
  • 有哪些習俗文化
    現代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於新疆大部分地區,以及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但由於黑龍江的柯爾克孜族人較少,而且也基本上被當地漢族人同化。所以目前僅有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才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其民族習俗文化。柯爾克孜族頭枕喀喇崑崙山,懷抱天山與帕米爾高原,在西北邊陲地區,奏響了少數民族發展與前進的凱歌。巍峨雄壯的崇山峻岭是柯爾克孜族的精神家園;聖潔無暇的雪域高原是柯爾克孜族的心靈聖地。聚居於西北邊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每天不僅可以迎來第一縷朝霞,而且也可以告別最後一抹晚霞。
  • 中國嬰童生態服飾品牌棉花寶寶聯合紅孩子社區網組織賑災義賣
    -- 「賑災義賣-攜手搭建愛心家園」 北京2010年4月19日電 /美通社亞洲/ -- 4月19日,生態嬰童服裝品牌-棉花寶寶生態母嬰服飾網站聯合紅孩子社區網站共同組織「賑災義賣-攜手搭建愛心家園」。即活動期間棉花寶寶將提供數十款商品,以半價義賣,並將所得收入全部捐向中國青少年慈善基金會用於玉樹救災工作。
  • 即時播報記者快訊:彈棉花胎彈出一屋衣魚蟲
    即時播報記者快訊:彈棉花胎彈出一屋衣魚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7日 23:11 來源:   報導:今天,家住閘北的孫女士反映自己在菜場邊的一個小攤上彈了棉花胎,沒想到卻將衣魚蟲帶回了家,三室二廳的房子內全部布滿了衣魚蟲,讓全家人無法居住。專家提醒,夏季是昆蟲容易繁衍的季節,一旦發現衣魚蟲要及時用殺蟲劑清除,不過市民也可以放心,衣魚蟲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      記者郭文?
  • 禍起去菜場小攤彈棉花胎 蟲滿為患
    然而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去年夏天,孫女士將家中的一條棉花胎送到菜場邊的一個小攤上彈了一次,回家後棉花胎中夾雜的小蟲就讓全家人寢食難安。記者從上海昆蟲博物館了解到,夏季是昆蟲活躍季節,孫女士家出現的小蟲極有可能是衣魚蟲,對人體健康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