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是一方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以女蝸山周圍灞河、黃洋河臺地考古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出土的數百件石斧、石鑿、石錛、尖狀器、捕漁器文物推斷,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平利就有人類活動。
「人活三個字,為的吃穿住」。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為平利積澱了渾厚而豐富的衣食住行文化。服飾是指人身上穿的衣服和渾身上下的裝飾。泛指服裝面料式樣、頭部髮飾和腳上穿的裝飾,是自然美和裝飾美的融合。
據民國《續修平利縣誌》記載:「衣,服飾簡樸,婦女不尚華美。往日家家機抒。自織老布甚多。」說明平利地方過去縫製衣裳布料都以自產為主。這裡專指人工紡線織布。過去,平利地方沒有平民服裝市場,布匹很缺,但有興種棉花的習慣。
人們穿的衣裳,大多數都是用自家種的棉花紡線織布或換布製作的。彈棉花的目的是為紡線,就是把生棉經過人工腳踏彈棉機(又稱乳花機,也有水車帶動的)進行加工,再請彈花匠手工彈打,使之更加鬆軟,成為精棉。
生棉花是從棉樹上撿回來的,又稱「籽花」,經過乳花機軋過的叫「皮花」,只有經彈花匠加工過後的才稱為「泡花」。用於紡線織布的棉花要經過幾道工序加工,質量要求非常之高。一般棉花加工成品後,要把紡經線和紡緯線的棉花分開放好,以防混雜。
民間彈棉花的工具一種是腳踏彈棉機,一種是用彈棉弓,都說機彈的棉花不如弓彈得好。彈花弓是木製的長枋,前頂端彎弓形,用一根很結實的牛筋弦從弓頭拉直連到弓尾部木頭擔上,再配一柄彈打筋弦的木錘。彈花錘形狀象啤酒瓶,頭粗尾細,棗木最好。
彈花匠彈棉用兩條長板凳榕起一大張竹帘子,作鋪皮棉的架床,用一根竹片插在後腰帶上,竹片頂頭拴一根吊繩從胸前吊起木彈弓,俗稱「懸弓」。然後左手緊握彈弓背面木枋子,右手握錘,有節奏地彈動筋弦,發出「嘣一嘣一嘣,噹一噹」的聲音,讓筋弦牽起棉花,利用懸弓筋弦的顫彈力把棉花彈松彈軟。
經過反覆循環彈打,直到把棉花彈好為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商店賣岀的棉花都是用機器加工過的成品。民間手工彈花匠已成為單純的打棉絮套(又稱被窩套)的工匠了。
紡線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置有紡車,專門紡棉線和麻繩子。紡線是大多數婦女的拿手活兒,男人學會紡線者較少。紡線分麻紡和棉紡。麻紡的原料是家種的薴麻,經過去粗皮取精皮泡煮之後紡成細麻繩,專供做布鞋納鞋底上底綁而用。
棉紡則是用彈好的棉花擀成手指頭粗兩拃長的棉花條,抽搓一個棉花線頭纏在紡車梃杆上的褲套上,一手巧拿棉花條,一手搖動紡車,均勻的紡成紗線,或請民間織布匠織成布匹,或付給加工費以紡成的線團兌換成品大布。
民間稱本地織出的棉布為「粗布」、「大布」,用前須請染布店或自己用染料煮成黑色或藍色,用來裁縫外套衣褲,做內衣就不用染色。民間說用土布做出的衣裳,最大的優點是純棉織品,暖和而且利汗,對皮膚無害。
自古以來平利就出產薴麻、棉花和繭絲。除了南部高山地帶以外,灞河、黃洋河、吉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都有興麻種棉的傳統習慣,不僅為本地土法紡線織布提供原料,而且還有少量外銷。
六十年代末期之後,平利市場上棉紡織品充裕,滌綸、化纖產品陸續面市,民間的紡車也只好退休閒置,棄之不用了。
平利興桑養蠶歷史悠久,但沒有專業廠家,繅絲的技術遲滯落後,五十年代前民間有手工少量繅之,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靠賣生繭。市面上有少量絲織品,絲絹、絲帕、頭包巾之類,系民間工藝加工比較粗糙。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縣裡建起繅絲廠,也是有絲無織,只能出售真絲原料,市場上的絲綢織品依靠從外面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