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所說的飲食主要包括主食和副食兩個方面。素有百花地面、魚米之鄉美稱的烏鎮一直以大米為主食,以前饑荒之年也以麥麵、豆薯、南瓜等為輔。
各種糕餅點心如年糕、方糕、湯圓等,也大多以米粉為原料。作為副食的菜餚則以蔬菜、豆製品及當地的畜產和水產等為首選。烏鎮人的飲食餐次均為一日三餐,即「一稀二幹」,早上吃稀飯,中午和晚上吃乾飯。
四郊外的農村略有不同,尤其是種田養蠶的大忙季節,因為早晨出工早,早飯吃得早,中午中飯也相應提早,於是在下午兩三點鐘就要增加一餐,俗稱「小點心」(南郊外的農村稱「坌小次」),這小點心可能是飯,也可能是糕粽之類。預先帶到DQ頭,或由家人到時送去。
比如插秧第一天(俗稱「開秧門」),有民諺「上午糰子下午糕,點心送到田橫頭」,象徵團團圓圓,年成步步高。有了這餐小點心補充,傍晚收工即使晚一點也不要緊,所以農忙季節有「起早摸黑」之說。
飲食習俗中,烏鎮人特別重視節令飲食。人們在不同的節令,享用著不同的糕點。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吃湯圓,這是傳統風俗,因此民間有「上燈圓子落燈糕」之說。二月二龍抬頭,吃撐腰年糕撐腰蘿蔔;三月清明時節,吃青糰子及芽麥塌餅;四月為養蠶時節,四郊農村有「望蠶汛」習俗,吃蠶花糕(軟糕);
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初六有吃餛飩的習俗,俗稱「六月六,吃口餛飩長塊肉」;九月初九重陽節吃重陽糕;十一月冬至節用新米飯祀灶神、請祖宗,吃冬至饅饅(也稱冬至糰子),鄉謗有「冬至糰子年節糕」;
十二月十二蠶寶寶生日吃蠶花圓子等等,一年到頭的糕點,真可謂「品種繁多,五花八門」。值得一提的是,「立夏日」雖未列入國定假日,但在烏鎮民間十分注重。立夏嘗新,啖新蠶豆、嘗鹹蛋、吃白悟肉、喝酒、稱人;農家以麥芽、「草頭」和為粉制的麥芽塌餅,親友互贈;
孩童三五邀約,提竹筒、摘蠶豆、化鹹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戶外壘灶支鍋燒「野火飯」,據說吃了不會疰夏。除吃糕點之外,烏鎮人還有清明吃螺螄、端午吃「五黃」、夏至吃肉、七月七吃西瓜、八月半吃鴨、立冬吃雞的習俗。
作為副食的菜餚,烏鎮自南宋後商業鼎盛,四鄉八村農夫販卒趕市如潮,達官名宦、文人墨客遊憩不絕,至民國時期名菜美餞應有盡有,更有別處絕無烏鎮獨有的美食佳餚。如中市寧波人開的九江樓,招牌菜是用荷葉包的粉蒸肉,蒸首肉是蘸醋吃的。江西人開的裕牲館,最有名的是爆鱔絲,各色湯麵落小鍋更是風味獨好。位於觀前街大橋洞上岸的錢掌榮羊肉店,無論是清蒸還是紅燒,均負盛名。光緒《烏程縣誌》所載「水晶羊肉」,稱「烏鎮宰乳羊作脯,四方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