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量該吃多少孩子比你更知道,不強求一日三餐,適當加餐或零食

2020-08-17 新媽派派

在添加輔食階段,大多數媽媽對孩子應該攝入的食物量還算是有概念,因為很多是手把手單獨製作。

但是1歲後開始,孩子慢慢跟著大人一起吃飯,分享家庭飲食了,你一勺我一筷,對於孩子應該吃多少合適,實際吃了多少,很多媽媽並不清楚。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麼判斷孩子吃夠了沒有。

年齡不同,每日食物需求不同

2~5歲兒童我們叫做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對於2~5歲的學齡前兒童,按照不同年齡段孩子能量的需求,每天需要攝入的不同類型的食材量。

我把這部分內容做成了兩張清單,你可以直觀感受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哪些食材的需求會不同。

但總體來說,都是要保證每天2杯奶,一個雞蛋,蔬菜2捧左右,水果1~2拳,穀類1碗或者一碗半米飯。

吃多吃少別強求,發育正常別擔心

不過,我要提醒各位媽媽的是,雖然在膳食指南裡對孩子每天吃多少有了明確的規定,但你不用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去要求孩子。

很多媽媽聽了上面這個標準,就開始按照這個標準準備飯菜,還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這是不合適的。

畢竟,每個寶寶都是不同的個體,即使同一年出生的寶寶,身長、體重等因素都有所不同,胃口也當然有大有小,每天身體活動的消耗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們更想強調的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寶寶的食量有不同的預期。具體來說,下面三個方面的變化和微調,其實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1.不強求一日三餐,適當加餐、零食可以接受

首先就是不強求一日三餐要攝入所有營養。很多媽媽非常重視一日三餐,每天就看著孩子三餐吃的好不好。

但其實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三餐外的加餐也非常重要,通過加餐可以攝入孩子全天能量.的27%左右。同時選擇合適的加餐也能提.供多種微量元素、礦物質。

研究表明,進餐次數較少的兒童患肥胖症的風險更高。在兩頓正餐之間加餐可以增加孩子的飽腹感,避免下頓正餐進食過度。

因此,2~5歲的孩子建議每天可以有1~2次的加餐,將一天的食物量從正餐分散出去,也能避免正餐中的進餐壓力過大。

在加餐的時候,媽媽們儘量選擇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將吃零食的時間與加餐放到一起。如何選擇健康的零食,我們會在後面文章具體介紹。



2.不強求每天的攝入量「達標」,有時候吃得少點可以接受

說完了加餐,再來說說食量。

很多媽媽們有一個習慣,根據食物的參考攝入量,每天對照著看孩子能不能「達標」。
其實我們並不推薦,每天精確計算孩子能不能吃夠所有食物,更建議大家把眼光延長到一周的時間,減少每天對食物吃不夠的焦慮。

包括在食材準備的時候,也可以以周為單位,統籌規劃孩子的飲食。

打個比方,每周吃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三天,魚蝦貝類兩天,雞鴨等禽肉兩天,如果中間安排一次血製品,那麼紅肉就要減少一天。

如果某一天家裡夥食比較清淡,可能沒有買葷菜,那也可以靈活在一周內的其他時間補充上去,保證一周的肉禽魚攝入總量即可。

還有的孩子可能特別喜歡吃肉,每天50 g的葷菜可能都不夠塞牙縫,這種情況下也可
以將2天的葷菜配額放到一起,一塊差不多100 g的豬大排就到手啦。

3.不強求跟別人吃的一樣多

除了跟指南、跟標準對照,還有更多的媽媽判斷孩子有沒有好好吃飯,是和其它孩子對照。

比如兩個小朋友一起吃飯,自家孩子吃得少了一些,有的媽媽就會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吃得不好,會不會長不高。又或者是自家孩子比小區裡或者早教班.上的同齡孩子瘦一些、矮一些,就覺得一定是孩子沒吃好飯。

但是,判斷孩子生長發育最直觀的指標是看生長曲線,而不是只看身長體重的絕對值。從飲食角度來說也是如此,對每個個體孩子而言,不能強求孩子跟其他孩子吃的一樣多,並且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很多中國媽媽喜歡追求參考值的上限,覺得孩子白白胖胖就是好的。但遺傳和環境因素本身就不同,出生增長速度和生長軌跡完全不可能相同。

因此,只要孩子生長曲線勻速向上,始終在3~97%的曲線範圍內,沒有大起大落就是可以的,千萬不要盲目追求更高更重,強迫孩子吃完碗裡的最後一口飯。

真的吃少了,也可嘗試的3種方法

當然,這也不是說,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做媽媽的就可以完全佛系,什麼也不做了。
雖然給了孩子選擇的自由,但終究吃飯的習慣需要培養,如果孩子真的因為攝入食物量過少影響了生長發育,下面這3個方法可以試試。

1.每次先給少一點,不夠再加

對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來說,媽媽想讓他們多吃點的心情那可是非常迫切,每次巴不得把碗盛得高高的,但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增加孩子對吃飯的排斥感。

下一次可以試著先給孩子少盛一點飯,減少孩子對吃飯的壓力,吃完再添就是啦。

2.各種類型蔬菜多一點

同樣是蔬菜,如果左邊是大盤綠葉子,右邊則是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各種蔬菜,孩子哪邊會吃的更多一點?

我們家的孩子,一定會從右邊的盤子裡,這個顏色咬一口看看,那個形狀也吃一口嘗嘗。即使不同顏色、不同形狀每個只吃了1~2口,也好過一整盤綠葉菜吃一口就吐出來。

具體如何選擇和搭配,我在食材部分的課程中有具體講到。

3.擺盤要好看,孩子吃得多

第三就是可以多花點心思在擺盤上。

我之前看過一個實驗,請來幼兒園兩個班級的小朋友,桌上左右兩邊分別放著兩種不同的菜,可以自由選擇入座進食。

左邊是各種食材炒在一起,大雜燴。右邊則是同樣的食材調味也是相同的,只是擺成了哆啦A夢的形狀。大部分小朋友都選擇右邊的哆啦A夢,並且吃掉的比例也比選擇左邊的高很多。

就連大人都會對長得好看的朋友圈美食流口水,你可千萬別小看孩子食物的擺盤藝術。

其實,說到底雖然我們不可能代替和強迫孩子吃飯,但是放手讓孩子吃的前提也是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供健康營養且種類豐富的食物。

這篇文章如果有質量,看完讓你學習了不少,請持續關注我們,一定讓你收穫不少。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飯量大概是多少,你真的知道嗎?
    孩子的飯量大概是多少,你真的知道嗎? 生活中,一些家長擔心孩子是否吃得足夠多,或者擔心孩子吃得太多容易肥胖。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給健康的食物和吃它的機會。至於孩子決定吃多少,或者是否吃,我們要學會引導。
  • 不讓孩子吃零食?別剝奪了童年的樂趣,零食健康吃補營養助力成長
    沒有孩子不喜歡吃零食,但是對於關注孩子健康的家長來說,提起孩子吃零食的問題,就會有很多煩惱。什麼時候讓孩子去吃零食?怎樣吃零食才能不耽誤吃飯?什麼樣的零食更健康?如何讓孩子戒掉零食?以上都是容易讓家長產生煩惱的,關於零食方面的問題。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零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首先家長要正確地認識零食。
  • 寶寶的「一日三餐」怎麼安排最合理?零食選擇有講究嗎?
    原則上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完全可以和家人一起吃早、中、晚飯,但是考慮到寶寶新陳代謝比較快,往往還需要在兩餐之間以及臨睡前加一次餐,這頓餐主要以水果、小點心為主。這裡需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1.加餐的點心要儘量選擇無糖或含糖量較低的食物,降低寶寶發生齲齒的機率。按照「一日三餐+加餐點心」的規律進食,面對這種情況,大家也沒必要去勉強寶寶必須按時間吃飯,否則只會導致寶寶更加不配合,進而影響他們的營養攝入。從根本上來說,在安排寶寶飲食上,其實就4個字:按需餵養。
  • 我為什麼不禁止孩子吃零食
    老喬跟我說,零食雖然這不好那不好,但是小孩子喜歡,你不給他吃他難道不會背著你偷偷吃?那還不如乾脆買了,他吃過了,發現也就那樣,無非都是一個味道,之後就不愛吃了。等到孩子長大了,特別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金錢跟時間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跟父母對著來,你不讓我去做的事情,我偏要去做,反正你現在也管不住我。
  • 零食才是孩子不能缺少的,6~12歲孩子該怎麼吃零食,家長鬚知
    6~12歲孩子不能吃零食?其實我們都欠零食一個道歉我們家長總是陷入一個誤區,覺得孩子不能吃零食,家裡也總是杜絕零食的存在。但是零食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以缺少的。孩子對零食的需求,除了是嘴饞之外,還有很多原因。1 滿足自我的好奇心。那麼多花花綠綠的包裝,孩子都會想摸一摸嘗一嘗。2 滿足自主意識的需求。
  • 6-18個月的寶寶應該怎麼吃?分享我家寶寶一日三餐輔食搭配
    還有周歲寶寶通常所能吃到的一些飯菜輔食,營養密度也是要高於米粉米糊的,且不說泥狀輔食影響了寶寶咀嚼能力的鍛鍊,營養密度也遠遠滿足不了周歲寶寶的身體需要。所以,從10個月起就要慢慢地把糊狀輔食從餐單中去掉了。
  • 六一將至,寶寶零食怎麼選更放心?這4類零食可以放心給孩子吃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喜歡吃零食是天性,別一味禁止寶寶吃零食,試試這些健康零食吧六一兒童節將至,你準備送什麼禮物給寶寶呢?對於小寶寶來說,應該沒有幾個不喜歡吃零食的吧!但是很多父母都會糾結,到底是該給寶寶吃零食,還是不該給寶寶吃零食呢?反對派,可能會認為,零食都是垃圾食品,不僅沒營養,還影響寶寶健康發育,讓寶寶不愛吃飯。並且一些零食中,含有很多添加劑和色素,還影響寶寶的健康,擔心孩子吃多了零食,發胖,長不高。
  • 孩子不能吃零食?nonono,這樣吃健康有好處
    一開學小朋友們又聚在一起了~話題有沒有開始圍繞著好吃的零食轉了?你呢,有沒有限制自家娃吃零食?有人說「小孩子不能吃零食!」nonono!零食不僅可以吃,而且只要吃得對,對娃還有好處吶~看熊貓君三招破功不能吃零食的傳言!
  • 孩子愛吃零食不吃飯,家長愁壞,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愛吃零食不吃飯,家長愁壞,到底該怎麼辦?孩子吃飯香,身體才能長得棒。我們都希望自家娃是個愛吃飯的寶寶,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零食成了孩子吃飯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總是能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愛吃零食,一到飯點就說不想吃飯。不給零食,孩子又鬧脾氣。有些家長火氣一上頭,就完全杜絕了孩子的零食。
  • 一歲寶寶如何餵養、吃多少,要不要單獨給寶寶做,這一篇全告訴你
    對於媽媽們關心的一歲寶寶如何餵養,吃多少東西,要不要單獨給寶寶做,下面來逐個回答。一、一歲寶寶該如何餵養?1、建議繼續母乳餵養。2、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定時定量,固定的餐前程序,專心吃飯不玩耍,自己吃不要追著喂,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等。
  • 一張圖告訴你娃每天該吃啥、吃多少
    家家月嫂在後臺總能看到很多媽媽在留言說:不知道每天給寶寶吃多少?家家月嫂很理解麻麻們這種糾結的心情啦:吃得太多怕撐到,吃得太少怕營養跟不上。今天家家月嫂就用簡單的圖片,來告訴大家每天到底該給娃吃多少,連奶奶都能看懂哦。
  • 孕婦一個人吃兩個人的飯?有些孕婦一日三餐就夠了,胎兒還很好
    最近有朋友針對自己的孕期飲食有些疑惑:懷孕後餓的慢,只有平時的一日三餐,也不怎麼加餐,不知道這種情況是不是正常的。這種情況是正常的,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在孕期的時候也是一日三餐,沒有做到一日多餐,有時候會在晚上5點左右餓,吃點水果補充一下就好。
  • 孩子飯量大卻不見長高?可能是吃了這4種「飯」,許多家長在做
    每天不知道給孩子做什麼吃,做出來的飯菜孩子不愛吃,吃完了不長肉也不長個子,從未想過做飯會變成一大難題。 只是有些家長經常把方便麵當早餐給孩子吃,煮著方便孩子也愛吃,大不了在裡面加些雞蛋蔬菜。 可方便麵裡面的營養成分真的特別少,而且和粥一樣餓得快,孩子吃了對身體好處不大。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習俗據說是一直流傳到宋朝時期才改變,然而翻閱史料,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宋朝,也不過是經常出現一日兩餐的說法,換句話說,一日三餐在宋朝時期是不怎麼普及的,當然了,你要是說官宦之家,那就多種多樣了,他們即便是夜夜笙歌,每天都飲酒作樂,也是常有的事情,跟正常的健康作息就沒有關係了,再來說說我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通過乾隆皇帝,我們可以知道,皇上的膳食是一日三餐的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哪個更減肥?
    正確的減肥方法不是不吃飯或者每天只吃一頓飯,健康又有效的減肥方法是少吃多餐,那麼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有什麼好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少吃多餐的意思並不是說吃多幾餐能減肥,而是將一整天的飲食分為多餐攝入。但是,我們在具體執行時可不要斷章取義,這每天多吃幾餐和每餐少吃一點都是有講究的。具體每餐在什麼時候吃、每餐吃什麼、吃多少、以及怎麼吃等都是有要求的。只有正確的執行少食多餐減肥法才能真正的瘦身哦。少食多餐並不是隨便的一天多好幾餐就夠了,也並不是說取代了長久以來的一日三餐。
  • 到底每餐給寶寶準備多少飯?一文說清0-2歲寶寶的飯量
    日常給寶寶做飯的過程中,寶媽難免會產生疑問:到底寶寶需要吃多少?寶寶每天食慾不一樣,而且3歲以下的寶寶表達不清楚,媽媽很難確定寶寶到底吃飽了沒有。怕吃少了,娃發育遲緩;吃多了,營養過剩,娃也難受,真是好一番糾結。
  • 孩子飯量小,怎麼勸孩子吃多點?別勸,用三步走讓孩子食量增長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   別勸,真的別勸,只會起反作用,即便她勉強吃下去了,吃多了,也是各種不舒服的狀態,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有一種餓,叫「媽媽認為你不夠飽」,孩子的胃並不如我們大人的胃,他們的胃容量更小,而如果強行按我們成人所思所想地去要求孩子達到一定飯量,最終必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 一張圖告訴你娃每天該吃啥、吃多少
    後臺總看到很多媽媽在留言說:不知道每天給寶寶吃多少從少到多、從稀到稠循序漸進地加輔食。滿7個月時,多數寶寶就可把輔食作為單獨一餐吃了。並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間,以及晚上睡前各加一餐。另外,儘量把寶寶吃輔食的時間安排在大人自己吃飯的時候,慢慢讓孩子能和大人同時進食一日三餐。
  • 6-12個月寶寶輔食添加搭配乾貨,不知道給寶寶吃啥的看這裡
    還有周歲寶寶通常所能吃到的一些飯菜輔食,營養密度也是要高於米粉米糊的,且不說泥狀輔食影響了寶寶咀嚼能力的鍛鍊,營養密度也遠遠滿足不了周歲寶寶的身體需要。所以,從10個月起就要慢慢地把糊狀輔食從餐單中去掉了。
  • 「媽媽,等你死了,我就可以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零食了」...
    大寶先後挑了好幾樣零食,我都沒有同意給他買。一是,他牙齒不好,挑的零食都是甜的,醫生囑咐過不能再吃甜食;二是,他飯量小,飯前吃零食,嚴重影響吃晚飯。在超市,他並沒有撒潑打滾,因為他知道我的堅決,也「習慣」了自己買零食的要求被拒絕。回到家後,忘記當時在討論什麼事情了,大寶突然蹦出來一句話:「媽媽,我知道了,等你死了,我就可以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零食了......」說這話時,大寶並不是帶著仇恨,而是像經過思考後很自然地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