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裡,和大家探討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借人與月的關係比喻戀愛對銷售人員的啟示與借鑑意義。皎潔的明月懸掛在空中,人如果試圖去追上月亮,只能是徒勞無功;可如果人不去關注月亮是什麼狀態,只是專心走自己的路,哪怕走了很遠,再抬頭,就會發現月亮依然在跟隨著自己。事實上,無論是追月還是自己走路,人與月的態勢是一樣的,之所以出現蘇格拉底所說的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實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追月,看似主動實則被動;走自己的路,不理會月亮,看似被動實則主動。從銷售的角度看,「月」即是客戶,不同的角度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在《柏拉圖對話集》裡很多蘇格拉底問答法的案例。下面是蘇格拉底與一位青年學生討論道德問題的問答,蘇格拉底問答法的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
有一次,蘇格拉底與一位青年學生討論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問:「人人都說要做個有道德的人,那道德究竟是什麼呢?」學生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是大家都公認的道德行為。」蘇格拉底接著問道:「在和敵人的戰爭中,我軍將領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欺騙和迷惑敵人,這種欺騙是不是道德的呢?」學生回答道:「欺騙敵人當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蘇格拉底接著問道:「在我軍和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將領為了鼓舞士氣,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馬上就到,大家應該奮力拼搏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成功了,你能說這種欺騙是不道德的嗎?」學生回答說:「戰爭是一種特殊的情況,這樣做只是出於無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也這樣就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接著問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兒子生病了卻不願意吃藥的情況,父親就欺騙兒子說,這不是藥,是一種好吃的東西,兒子吃了藥病就好了。你說這種欺騙是不道德的嗎?」學生只好說:「這種欺騙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是道德的,那麼什麼才是道德呢?」學生回答說:「您把我弄糊塗了,以前我還知道什麼是道德,我現在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了。那麼您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才是道德呢?」蘇格拉底笑著回答道:「其實,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蘇格拉底想表達的意思很清晰,道德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不存在任何一成不變的道德概念。說實話,這種問答式的誘導教育方式確實非常了不起,因為蘇格拉底除了哲學家的身份外,更多的時候他是一位教育家。
蘇格拉底問答法,也被稱為蘇格拉底法則或「產婆術」,是被公認的世界上「最聰明的勸誘法」。在討論問題時,蘇格拉底採用的最多的是問答的形式,通過問與答,一方面能夠搞清楚對方的想法,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問答引發對方的思考,進而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問題所在。通俗地說,蘇格拉底問答法就是通過提問讓對方不停地說「是」,而盡力避免讓對方說「不」。因此,這就要求在與人辯論時,最開始時不要去討論雙方有分歧的觀點或可能導致雙方出現分歧的觀點,而要著重強調共識,也就是彼此都能接受與認可的觀點。在雙方取得完全一致後,說服者再自然而然地轉向自己的主張,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一個人不停地說「是」時,其心理必然趨向於肯定,其情緒必然趨於輕鬆,其身心必然趨於放鬆,這對於保持談話間的和諧氛圍非常重要,而和諧的氛圍有助於雙方溝通的成功。
這種方法的實質是採用發散式思維方式進行說服,一般而言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不討論分歧的觀點,強調雙方都認同的觀點。第二步是說服者與被說服者取得完全一致後,再自然地轉向自己的主張。第三步是巧妙誘使被說服者承認說服者的立場。銷售人員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蘇格拉底問答法,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銷售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