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記錄!科學家測出世界最短時間:274 仄秒 | 科研圈日報

2021-03-02 科研圈

由於微信公眾號開始試行亂序推送,為了讓您在第一時間獲取學術圈新聞資訊,請將「科研圈」設為星標,並常點文末右下角「在看」。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原子物理


刷新記錄!科學家測出世界最短時間:274 仄秒


光子(黃色箭頭)在氫分子(紅色)的電子云中產生電子波,從而形成幹涉圖像(紫色白色相間部分)。圖片來源:Sven Grundmann/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德國歌德大學教授 Reinhard Dörner 領導的原子物理學家團隊測量出了創紀錄的最短時間——247 仄秒(zeptosecond,1  仄秒為 10−21 秒)。該發現在 10 月 16 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化學過程。


據《科技日報》報導,該團隊用漢堡加速器設施電子同步加速器上的雷射源 PETRA Ⅲ 發出的 X 射線照射氫分子。他們設定了 X 射線的能量,使一個光子能將兩個電子從氫分子中「剔出」。光子會在氫分子的電子云中產生電子波,這些電子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時會相互抵消,形成幹涉圖像。在實驗中,研究團隊使用 COLTRIMS 反應顯微鏡,測量了兩個電子波的幹涉圖像,以及氫分子的方位。通過計算得出,光子分別到達兩個氫原子的時間平均為 247 仄秒。(Science,科技日報)


· 環境汙染


塑料奶瓶會釋放大量微塑料


圖片來源:AMBER, and Trinity College Dublin


10 月 19 日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衝奶粉時聚丙烯材料(PP)的奶瓶會釋放大量微塑料,最多能在每升液體中釋放 1620 萬個微塑料顆粒;且水溫越高,釋放量越大,而這意味著微塑料的暴露途徑突破了人們之前的認知。研究人員評估了 48 個國家及地區 12 個月大的嬰兒微塑料的接觸情況,發現這些區域的嬰兒每天人均微塑料暴露水平從 1.46 萬粒至 455 萬粒不等,其中歐洲、北美、大洋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暴露量較高。


雖然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尚待研究,但研究者仍建議:勿用塑料材質的容器準備熱水或加熱食品,切忌大力搖動裝著奶的奶瓶、勿用超聲波清洗塑料奶瓶。文章通訊作者、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適用納米結構和納米器件研究中心(CRANN)的 Jingjing Wang 表示,目前需要進一步評估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找到過濾微塑料的技術。(都柏林三一學院)



PM2.5 汙染可能與神經系統疾病發生有關


圖片來源:sustainability-times.com


10 月 19 日,一組來自哈佛大學、埃默裡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在《柳葉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通過對美國 2000-2016 年間的住院數據、以及利用郵編定位確定患者的 PM2.5 暴露程度進行分析後發現,排除社會經濟狀況等潛在的混雜因素後,PM2.5 濃度每增加 5 微克每立方米(μg/ m3),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痴呆症的首次住院的風險會增加13%。此外,女性,白人和城市人口尤其容易受到 PM2.5 汙染的影響。


此前,研究者在 2016 年曾對美國東北部 PM2.5 汙染與神經系統疾病的關係進行過研究,而本次研究是美國首次對 PM2.5 汙染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聯繫的全國性分析,也是目前為止案例數最多的分析。(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



· 地質演化


新證據提示黃河可能形成於 500 萬年前


黃河流域地貌結構和水系。圖片來源:論文 | 南京大學


黃河的形成演化歷史備受爭議,關於其形成的年代目前尚未有定論,從始新世(約距今 5300 萬年至 3650 萬年)到晚更新世(約距今 12 萬年至 1 萬年)不等。近日,南京大學學者張瀚之與合作者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黃河可能形成於 500 萬年前的新觀點。


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為了解黃河的起源以及該地區的構造變形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對比了不同時間、不同區域的沉積物中鋯石鈾-鉛年齡譜和重礦物組成。分析發現,在至少五百萬年以前,黃河中上遊祁連山地區、晉陝峽谷等區域所含有的物質已經出現在三門峽盆地。這一結果顯示五百萬年以前黃河上遊和中遊可能已經聯通,基本形成了類似於現代黃河的水系,為認識黃河形成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南京大學、中國科學報)


· 政策法規


歐盟計劃對化學品法規進行重大改革


圖片來源:Yves Herman/Reuters


根據 C&EN 報導,當地時間 10 月 14 日,歐盟委員會提議加強對商業化學用品的管制力度。目前歐盟的審核策略與美國相似,即逐一評估商品中的單個化學成分,針對不同使用成分的毒性高低,作出相應的管制措施。歐盟委員會提議對該政策進行改革,對可能引起中毒反應的化學物質組進行統一管制。


該提案現正在接受歐盟議會及歐盟理事會的考量。據稱,此次改革是為了加速《歐洲綠色新政》(The European Green Deal)實施,該項目旨在 2050 年建成循環經濟體,使垃圾廢料成為能夠直接由於再加工的原材料。(C&EN)



· 疫情通報


10 月 19 日我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 19 例,均為境外輸入


根據國家衛健委官網通報,10 月 19 日 0—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19 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 5 例,廣東 5 例,四川 3 例,天津 2 例,北京 1 例,江蘇 1 例,福建 1 例,重慶 1 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24 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轉為確診病例 2 例(均為境外輸入)。截至 10 月 19 日 24 時,我國內地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85704 例,累計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據世衛組織通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 10 月 19 日 14:01 (北京時間 10 月 19 日 20:01 ),過去 24 小時內全球新增確診病例 338,096 例,新增死亡病例 4,556 例:其中印度新增確診病例 55,722 例,新增死亡病例 579 例;美國新增確診病例 52,508 例,新增死亡病例 588 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 39,944,882 例,累計死亡病例 1,111,998 例。


根據路透社統計,全球新冠病例數已突破 4000 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


編寫:李姍珊、王千玥、陳夢圓、邱燕寧、魏瀟

編輯:魏瀟

——END——

▽ 精彩回顧 ▽

相關焦點

  • 地球最低溫度刷新,科學家測出零下100攝氏度極值!
    在地球上,我們可能存在溫度極低的地方就是南北極地區,然而隨做氣候的變化,我們的最低溫度再一次打破新紀錄,根據氣象數據測量,在東南極高原區域,科學家們發現了比我們以前想像的溫度更低值,地球低溫再創新高,測出了溫度達到了接近華氏148度(-100攝氏度,零下100攝氏度)的極值。
  • 2015~2019 將成為最熱的 5 年:法國氣溫達 45.9 攝氏度,破歷史記錄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是一個新的欄目,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
  • 清華世界排名上升:2021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發布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眾號「青塔」)擴展閱讀: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全球大學排名發布:牛津大學第一,中國7所高校入圍前200 | 科研圈日報 ·
  • 274克刷新世界紀錄:早產兒可以有多早?
    近日,東京一個新生的男嬰引起了全球的注目:嬰兒的母親在懷孕第24周便早產,孩子出生時體重只有268克,大概只有5個雞蛋重,成人一個巴掌就可以將他託起,刷新了2009年德國一個男嬰保持的274克的世界記錄,成為史上最袖珍的早產兒。
  • 天津大學打破導師終身制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培訓結果將作為下一次導師崗位選拔及招生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並保留培訓記錄。此舉打破了以往一次培訓終身免考的導師認定機制。
  • 澎思新加坡研究院異常行為檢測技術刷新世界記錄
    【TechWeb】12月31日,近日,澎思科技異常行為檢測(Anomaly Detection)技術在中佛羅裡達大學犯罪數據集(UCF-Crime)和上海科技大學校園數據集(ShanghaiTech Campus)兩個大規模異常檢測數據集上的成績刷新世界記錄。
  • 世界人口數量將從2064年開始下跌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屆時,全球人口將降至 88 億,遠低於聯合國去年 6 月發布的《2019 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對此數據的預測值(109 億)。研究人員指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避孕工具的普及,加速了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增長放緩。儘管人口減少將可能有益環境,但將嚴重影響單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 2019年度求是獎頒發,楊振寧獲終身成就獎,顏寧、邵峰獲傑出科學家獎|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邵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獲得 2019 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高福領導的「流感等重要病原致病機制與防控」團隊獲得 2019 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 曹雪濤事件進展:《科學》等期刊已開始核查相關論文|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QS發布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清華排名創新高,中國高校排名整體上升|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在各大高校中,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九年被評為世界第一。清華大學全球排名第 15 位,相比去年的 16 位再進一步,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排名全球 23 位,比去年下降 1 位。亞洲第一名則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摘取(全球第 11 位)。
  • 李寧院士涉嫌貪汙案一審開庭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佛羅裡達大學中國留學生自殺,遺書稱不堪導師逼迫其造假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是一個新的欄目,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
  • 這些期刊的論文要免費發表、免費閱讀了:單位將為作者買單 | 科研圈日報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自然》號召自己的讀者群投票給川普的競選對手拜登,稱「拜登已經表明了他對科學、研究價值的尊重,立誓要恢復美國破碎的全球關係」,並認為拜登的政策「對結束新冠病毒大流行至關重要」,長遠來看「將重建美國在世界上的聲譽」。
  • 塵封35年後,保時捷再次刷新紐北最快圈速記錄!
    今天保時捷官方宣布車手Timo Bernhard駕駛919 EVO賽車以 5:19.546 的圈速成功刷新紐北最快圈速記錄,打破了由Stefan Bellof駕駛保時捷956 C賽車在1983年創下的6分11秒13最快圈速記錄
  • 新記錄誕生,騰訊雲2分31秒打破ImageNet訓練記錄
    8月21日,騰訊雲正式對外宣布成功創造了128卡訓練ImageNet業界新記錄,以2分31秒的成績一舉刷新了這個領域的世界記錄。若改變跨機網絡帶寬,該成績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至2分2秒,將這一記錄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 《只狼:影逝二度》速通世界紀錄再刷新 英國大神用時33分09秒
    《只狼:影逝二度》速通世界紀錄再刷新 英國大神用時33分09秒 2019-04
  • 《最強大腦》選手婁雲皓,用13秒刷新何猷君的數字華容道記錄
    記得之前看《最強大腦》的時候,就被何猷君這個有顏、有腦的富二代圈粉了,他用21秒破解數字華容道為《最強大腦》刷新了記錄。他在一堆埋頭破解的選手中,緊攥雙拳的樣子,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但沒想到,被婁雲皓用13秒刷新了何猷君的記錄。
  • 20.334秒!104個!寶雞一大學生打破兩項金氏世界紀錄
    1月3日,李志淏向金氏世界紀錄發起挑戰,成功打破。倒掛單手復原魔方速度最快紀錄和倒掛單手復原魔方最多個紀錄,目前他已三次刷新金氏世界紀錄。你可能不知道,李志淏就是寶雞文理學院計算機學院的大三學生。1月4日,記者來到寶雞文理學院找到了李志淏,看看平日裡的他是怎樣練習打破吉尼斯世界新紀錄的?雙腿勾在倒掛架的橫杆上,整個人倒吊著,右手背在身後,僅用左手手指飛速轉動復原魔方……記者剛一來到李志淏的活動房間,他就開始了往日的訓練。
  • 9秒91!蘇炳添刷新紀錄 獲得男子100米冠軍!
    蘇炳添9秒91平亞洲紀錄刷新黃種人最快北京時間6月23日凌晨,國際田聯世界挑戰賽馬德裡站,在風速每秒順風0.2米的前提下,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秒91的出色成績獲得男子100米冠軍!這比三天前謝震業剛剛創下的黃種人百米最快紀錄還要快,更關鍵的是,蘇炳添的這個成績,追平了由卡達選手費米-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也就是說,如今的亞洲百米最快紀錄,中國人也佔據一席!
  • 德科學家首次測出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
    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