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輕人都有在大城市安家的夢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夢想實現起來卻越來越難。主要原因不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夠努力,而是即使很多人已經拼盡了全力,但在面對大城市的高房價時,還是輕而易舉就被「擋在了大城市的門外」。
有人說,買不起不買就是了,或者換個城市生活。幹嘛非要擠破頭、掏空錢包也要往大城市去?如果一個人決定了孤獨終老,大可以如此豁達。但現實中很多人都做不到只管自己,因為畢竟我們要居住、成家、養育後代,甚至以後老了也要養老。而這些,都和房子脫不開關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買房並非是奔著第一居住目的而去,而是為附著在房子之上的醫療、教育、戶口、學區等資源買單。
至於為什麼都喜歡往大城市衝,答案就更簡單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偏安小城,得過且過,自得樂趣,確實也能平凡度過一生。但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就是不斷攀登的過程,越過一座又一座「高峰」,最後達到終點,而大城市實際上就是很多人心裡的那個「終點」。因為那裡有最優質的資源、最高端的產業、最先進的科技、最精尖的人才……不管是為了自己生活、工作、學習得更好,還是為了培育下一代,大城市都是最好的歸宿。
不過,大城市房價太高,也是不容置喙的基本事實。何為大城市?國家定義的是常住人口超過300萬。這樣的城市中國有27個,且多集中於大城市群內。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就佔了14個。據中國房價行情網公布的數據,這27城2020年2月份平均房價已經高達27547元/平,這是什麼概念?要想購買一套100平的房子,即使按貸款3成的最低廉方式支付,買房人也至少需要準備100萬首付、稅費等資金。以高工資收入者月薪6000元計算,要湊夠這100萬現金,至少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4年。這還不包括每月近9000元的月供開支。
前段時間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已經高達96%。就有專家以此為據說,中國的房價並不高,因為幾乎每個城市家庭都買了房子了。我們想說的是僅憑住房擁有率就斷定「房價不高」是站不住腳的:絕大多數城鎮家庭有房,是因為他們是城市土著,獲得房子的途徑基本都是拆遷分得或以房換房;另一方面,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仍有6億人平均收入近1000元。真相很清楚:不管大城市房價是幾萬一平還是一萬一平,這6億人拿著年收入12000元想必是買不起房子的。也就是說,中國至少有6億人是買不起房的。以此為據,想必沒有哪個專家敢臉不紅心不跳地說「中國的房價不高」了吧。
更讓人痛心的是,高房價的弊端也在日益凸顯。不久前中國青年報首次發表評論稱,國家正在逼得年輕人不敢買房、不敢談戀愛、不敢結婚、不敢生子,得到了無數人的共鳴;經濟日報痛批高房價擠壓實體經濟、擠壓消費、過度擠佔信貸及勞動力資源、滋生投機思維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更是一語戳中要害。
業內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精闢:過去二十多年,房地產的確創造了最多的財富,但是不可否認,它同樣製造產生了最多的泡沫。尤其是去年底社科院的科學研究更首次證實了:房地產首次開始出現對經濟的擠壓大於拉動,即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已經「得不償失」了。
經濟內循環來了,這一次,國家終於要對高房價「動手」了?
調控保持近4年不松、對房地產定位的徹底改變等,基本可以佐證這一事實。
調控方面,自2016年9月底至今,可以說一直都是緊繃不松,即使在今年這種特殊時期,房地產這個夜壺也沒有拿出來用。真正做到了把「房住不炒」貫徹到底;
從官方的表態來看,更是如此。經濟日報發文稱,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不僅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更強調「切實解決好老百姓的居住問題是解決其它一切問題的基礎」、「高房價問題急需解決」;而「不走炒房拉動經濟老路」、「不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不盲目迷信房地產的支柱作用」等定調,更是基本明確了,未來經濟要徹底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了。
此外,今年首提的「經濟內循環」更是基本坐實了,國家終於要對高房價「動手」了——7月30日重要會議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戰略方向。
此話怎講?首先,需要搞懂何為經濟內循環。官方的準確定義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持續擴大內需,推動有效投資,維護、健全國內產業鏈與供應鏈。還需要推動自主創新,減少關鍵生產環節的對外依賴度。
經濟內循環來了,是否意味著此前都是外循環?沒錯。事實上,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發展,內循環和外循環都存在,只是前些年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中的投資與出口這兩個外循環是重頭戲。
其次,為何今年更強調經濟內循環?一方面,是受當前的內憂外患形勢所迫;另一方面是確實到了需要更換經濟發展引擎的時候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開始審視和改變房地產被高高捧起的發展策略了。因為經濟內循環和高房價就是一對矛盾體:經濟內循環,核心是拉升消費。為什麼消費拉升不起來,眾所周知的原因是,高房價的擠壓。房地產作為曾經最吸金的行業,無疑成為消費和投資的主要障礙之一。換言之就是,高房價的房地產其實才是經濟內循環的「攔路虎」。
事實上,連新京報都表達了這一觀點。8月8日新京報發表評論文章直言,內循環離不開消費,消費搞不起來,主要原因是房價太高。想要提高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就得降房價。
即我們所謂的「對高房價『動手』」。
再者,「打壓房價」真的能拉升國人的消費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第一,公開資料顯示,國人80%的工資收入都用來買房了,即六個錢包交首付,30年房奴,省吃儉用還活得提心弔膽的,拿什麼消費?房地產對消費的擠壓,證據確鑿。如果房價不斷拉高,那麼居民大部分積蓄都用在買房的首付和還貸款上了,哪裡還有多餘的錢用來消費;
第二,由於房子的快速升值能力,資金流不盡其它產業,尤其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實體製造業,更是杯水車薪。甚至於,過去房地產「火熱」的幾個階段,錢更是加速從實體市場湧入房地產市場。
經濟內循環下,房地產要達到什麼狀態?經濟學家李迅雷給出的觀點認為,未來的整體趨勢,就是房住不炒,房子將不再是掏空百姓六個錢包的重大人生投入,居民或許只需要投入5-10年的家庭收入,就可以全款買到一套房。只有這樣,百姓才能真的有錢去消費,消費能力極強的中國本土市場才能真正形成。
簡言之就是,要做好經濟內循環,提升消費,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高房價動手」。
一方面,要繼續夯實「房住不炒」;另一方面要收緊金融調控,真實目的是釋放出更多資金流向實體製造和消費等領域。如此一來,不僅拉動了企業的運營生產,更帶動了就業,最最重要的是平抑了房地產的發展,最終達到了穩樓市、穩房價、穩預期的目的,真正實現「房住不炒」。更釋放了老百姓更多的除買房之外的消費資金。這可謂是一石三鳥: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房地產大局穩定了,居民也有了消費能力。最後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以涓涓細流匯成「內循環」的大河。